長裙竹蓀(學名:Phallus indusiatus),俗稱竹蓀,又名竹笙。最近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由於竹笙特殊的營養價值,也讓很多追求「養生」的小夥伴非常的愛吃。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竹笙的那些事兒吧~
長裙竹蓀(學名:Phallus indusiatus),俗稱竹蓀,又名竹笙、竹參、面紗菌、網紗菌、竹姑娘等,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菌裙和菌柄在中國為高級的素食材料。竹蓀原來有自己的一個屬竹蓀屬(Dictyophora),但現時皆當作長裙竹蓀的異名,屬於鬼筆科的鬼筆屬。竹蓀生長於熱帶地區的大都會,從亞洲南部(含南亞及東南亞)、非洲、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亞均有生長,見於樹林或園庭被土壤比較肥沃的腐爛木質之上。這種菌類於1798年為法國植物學家艾蒂安·皮埃爾·旺特納最早描述。在中國,自然繁殖的竹蓀主要產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早在7世紀時的中國及奈及利亞的古老傳說,就已有食用竹蓀的記載。竹蓀的食用部分在於其圓錐狀到吊鐘狀的菌體及菌柱。成熟的菌體,長約25 cm(10英寸),寬約1.5~4 cm(0.6~1.6英寸)。其菌蓋被啡綠色的黏液覆蓋,散發出一股臭味,用以吸引蒼蠅及其他昆蟲去吃掉它的孢子,以便於散播。由於這些黏液很難清洗,一般不會食用菌蓋的部分。優質的食用竹蓀,其色澤淺黃、味香、肉厚、柔軟、菌朵完整。
據測定幹竹蓀中含蛋白質19.4%、脂肪2.6%,碳水化合物總量60.4%,其中菌糖4.2%、粗纖維8.4%,灰分9.3%。其對高血壓、神經衰弱、腸胃疾病等具有保健作用。
優質的食用竹笙,其色澤淺黃、味香、肉厚、柔軟、菌朵完整。選購時應儘量挑形狀完整,菌裙擺較長且均勻、色澤金黃的品種。
太白的竹蓀一般是加工過的,不是天然色澤。
真空是最好的保存方式,如果是散裝的建議太陽曬乾後再保存。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和高溫潮溼的地方,開封時請儘快食用。
幹品烹製前應先用淡鹽水泡發,並剪去菌蓋頭(封閉的一端),否則會有怪味。
竹蓀宜用淡鹽水泡發,並剪去菌蓋頭以去怪味。竹笙可以與肉共煮,成肉湯,味美。
分享是美德點讚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