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奈及利亞的林採薇在陶瓷工廠體驗施釉技藝。 胡健 攝
中新網運城2月1日電 題:(新春見聞)五大洲外國留學生的「China」年
中新網記者 胡健
對大多數第一次來中國的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很難把眼前的泥巴和「China」的另一個意思聯繫在一起,那就是陶瓷。
來自奈及利亞的柳依依剛剛二十出頭,來中國只有4個多月。當她置身在密密麻麻的陶瓷生產車間時,看著眼前棕色的泥瓶兒,滿臉寫著問號。
「現在這一步叫施釉,要將坯體浸入釉漿中片刻後取出,然後再進行高溫燒制。」在山西省聞喜縣華隆瓷業工作人員的講解下,柳依依還是有些一知半解,當她看到成型的陶瓷酒瓶,才明白了這其中的奧妙。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煅燒製得的器物。
外國留學生在陶瓷上創作屬於自己的陶瓷作品。 胡健 攝
這些陶瓷上寫著外國留學生們的名字,以及「我愛中國」的字樣。 胡健 攝
在狗年最後的臘月裡,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百餘名在華留學生來到山西聞喜華隆陶瓷廠,一同感受中國傳統陶瓷工藝。這些來自美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喀麥隆等國的外國留學生無一例外都是第一次目睹這一傳統工藝,上手後的他們卻「玩」得停不下來。
在陶瓷體驗區內,各式各樣的半成品陶瓷擺放整齊,等待外國學生們的「錦上添花」。來自美國的貝思空在陶瓷坯體上用毛筆寫下自己的名字,在背面畫了一棵樹。
「『思空』其實是我的英文名『sky』的諧音,我希望做一棵樹,在自由的天空下成長。」貝斯空說,她是2018年9月才來到中國,目前在太原理工大學就讀大三,她希望回到美國後可以把中國的陶瓷藝術告訴朋友,並希望畢業後留在中國發展。
太原理工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黨支部副書記李文彬說,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有一個深度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這是一次難得的實踐體驗課,有非常直觀的教育意義。
在狗年最後的臘月裡,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百餘名在華留學生來到山西聞喜華隆陶瓷廠,一同感受中國傳統陶瓷工藝。 胡健 攝
來自美國的貝斯空在陶瓷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並畫了一棵樹。 胡健 攝
在聞喜體驗陶瓷技藝是「2019年第二屆來華留學生過中國年活動」的其中一站,此前這些留學生還在千年古城平遙一同感受山西當地的竹馬、背棍兒、秧歌等春節傳統民俗。
在山西襄汾縣,五大洲的留學生用自己的才藝歡度中國年。來自巴基斯坦的青年王大志和世界旅遊小姐大賽中國區冠軍荊文蓮一同合唱了中國的流行歌曲《紙短情長》,來自阿富汗的青年用一套中國武術,向大家展示中華武術的魅力……
2019年第二屆來華留學生過中國年活動由來自太原理工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和山西財經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參加,活動以「感知中國行,歡樂過大年」為主題,跨越晉中平遙、臨汾襄汾、運城聞喜三地。首屆活動在山西運城舉行,來自50多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在山西「點旺火」、「敲鐘聲」,體味濃濃中國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