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而作為重要的「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之一,湛江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越來越主動融入世界,近年來與外界的經濟貿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交流愈發頻繁。
其中,在駐湛高校的校園裡,近年來外國留學生的身影也越來越多。近日,記者走進駐湛高校,對部分留學生進行了採訪,聽他們講述各自在湛江的學習、生活故事,以及自己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點讚、憧憬和期盼。
在湛江學習、生活的外國留學生。
盧安達姑娘:打算開中非貿易公司
凱莉今年21歲,來自非洲盧安達首都基加利,2018年起來中國,目前是嶺師商務英語專業大學生。「我父親是工程師,媽媽是商人,我們全家都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雖然來的時間還不長,但凱莉已經深深愛上了湛江這座美麗的城市,「中國同學帶我去赤坎金沙灣,那裡景色很美,所以我又帶其他留學生去玩。」
據悉,中國和盧安達在1971年建交。近年來,中盧關係快速發展。目前,中國是盧安達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政府自1976年起便向盧安達留學生提供獎學金,中文教學在盧安達發展勢頭良好。去年來湛江留學的學生中,來自盧安達的最多,共有13人。
凱莉說:「在我的家鄉,有很多經商、工作的中國人,甚至有的和盧安達本地人聯姻。『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將來,我想乘『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打算開一家公司,從事中非貿易等。」她還說:「來到湛江,我感到很親切,這裡的市民很熱情和淳樸。在這裡留學的經歷,對我將來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我15歲的弟弟說將來也很想來中國留學,我會優先向他推薦湛江的!」
尼泊爾小夥:尼中交流合作大有可為
蘇南來自尼泊爾,今年25歲。他說:「我的家鄉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側,那裡離尼泊爾—中國邊境很近,我騎摩託車半個小時左右就能到尼中邊境。」
蘇南以前在老家學過管理專業,現在是嶺師漢語言文學專業留學生。他說,雖然來到湛江後,在學習方式、生活環境、溝通交流上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但是他也收穫了很多,對接下來三年的留學之旅更加充滿了信心和期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非常有魅力,比如春節和即將到來的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有很多有趣的習俗,讓我不斷學到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知識。今年春節,湛江同學教我包餃子、寫春聯,接下來的端午節我希望能學會包粽子和划龍舟,呵呵!」
蘇南在湛江的生活十分精彩,他喜歡踢足球、打桌球和旅遊。以前在尼泊爾時,他就兼職做過導遊,也曾為中國遊客服務過,「近年來,到尼泊爾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了。湛江也已經開通了飛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航線,熱烈歡迎更多湛江人來我家鄉旅遊。我去過吳川看飄色、去過廉江摘紅橙……覺得雷州半島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還通過網際網路向尼泊爾的家鄉親友宣傳和推介湛江呢!」
蘇南說:「我在尼泊爾的學校畢業後先是工作過一段時間,然後再出來留學,所以對市場和社會實際情況還是相對比較了解的。『一帶一路』倡議對尼泊爾和中國經貿、旅遊等交流合作帶來更多更好機遇,我覺得當初選擇來中國、來湛江留學是對的!」
越南小夥:希望長留中國發展
今年25歲的阮德旺越南小夥來湛江留學已經有好幾年了,現在是嶺師文傳學院廣電專業大三學生,平時在湛江大街、商場裡逛時,人們很難看出他是一名外國留學生。
值得一提的是,阮德旺家族有來中國留學的傳統,他的表姐黎氏絨2016年畢業於嶺師;表哥阮仲性高中畢業後來湛江留學,後來又去北京首都師範大學讀研究生;阮德旺則從2015年9月起到湛江留學。這越南三姐弟,都與湛江結下了不解之緣。
來中國之前,阮德旺原是越南首都河內升龍大學的中文系大三學生,但到了湛江之後,為了更好學會中文,他毅然選擇了從大一重新開始念,「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毅力,要堅定執著地追求夢想,這是我們家族一貫的傳統。」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勤學苦練,阮德旺現在已經通過了漢語水平五級考試,在中文的聽說讀寫方面都很「溜」,完全可以無障礙地和中國人交流,明年他還準備考最高級別的六級。
阮德旺開心地說:「我和5個中國同學住同一間宿舍,和中國同學一起上中文課,平時也經常和中國朋友玩,我已經完全融入了湛江的生活。湛江的老師、同學常在課餘時間帶我去品嘗中國美食,我喜歡逛湛江的大街小巷,也愛去海濱公園、金沙灣遊玩。我還練粵語,並在手機上下載了很多相關軟體來學習。」
阮德旺特別關注到,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將推動中國與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學歷學位互認、教育標準互通、經驗互鑑,持續實施和增加「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的碩士、博士學位名額,舉辦「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青年學生「漢語橋」夏令營等活動,「『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今後與越南等東協國家合作、交流會更加頻繁,帶來的機會將更多。他說:「我還打算考研讀博,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高校教師,我會一直留在中國學習和發展。」
來源:湛江晚報
文/記者 卓朝興
圖/記者 殷翊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