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娃誤服藥物致1死1殘!家長牢記這點,關鍵時候能救命

2020-12-13 瀟湘晨報

■2歲女寶誤吃奶奶降壓藥 緊急洗胃但沒能救過來

2歲的佛山女童小月(化名),乘奶奶不注意時,誤服了放在桌面上的半瓶降壓藥。

當時,小月的父母上班去了,奶奶發現後大吃一驚。不過,老人家並不知道事態嚴重,沒有及時叫120,而是撥打了小月媽媽的電話,讓她趕緊回來看看。

幾經周折後,小月被送到醫院時,已經「吃藥」2個小時了。

這時,她的血壓已經降到很低,出現了心臟驟停。接診醫生馬上展開搶救,給她洗胃。在孩子的胃裡,發現大量白色藥物碎片。

遺憾的是,由於誤食藥物量大,且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這個孩子最終沒能救過來。

得知噩耗,一家人痛哭失聲,奶奶更是崩潰地自責,「都怪我!」

醫生介紹,小月誤食的降壓藥為「硝苯地平」,因其表面有糖衣,容易被兒童當作糖來食用。

對於小孩來說,即使吃很小劑量的降壓藥,都可能會產生嚴重後果。更何況,小月一次吃了三四十粒!

■因誤吃了大人的藥 娃進了ICU

今年10月,廣東梅州一名1歲半的女童,誤服了成人的降血糖藥。

當天,3歲的哥哥在家裡翻出了一個藥瓶。打開瓶蓋時,不小心把藥撒了出來。撿藥片時,妹妹好奇地就把藥片往嘴巴裡塞。

外婆看見後,趕緊上前去摳。但是,沒摳出來。

老人也沒當回事。不料,當晚孩子就出現了咬緊牙關抽搐的症狀。當時,家人還以為孩子只是受了驚嚇。

直到第二天早上,家人才發現不對勁,趕緊送到醫院就診。

此後近10天,孩子一直處於昏迷狀態,被送往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經過全力搶救,孩子終於能睜開眼睛,但仍然不能說話。

醫院診斷意見顯示,孩子可能會合併缺血缺氧性腦病、雙肺炎症,預判為腦癱,影響智力發育。

看著病床上遭罪的孩子,心情真是沉重。

一個咿呀學語的孩子,卻被一次失誤,改變了命運。天堂與地獄之間,不一定隔山隔海。也許,只隔著一兩片小小的藥丸!

■兒童誤服藥物的悲劇 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兒童誤服藥物,當然不是個例。

據統計,2013年全年,北京兒童醫院共收治中毒病例369起,平均一天就有一起兒童中毒事故發生。其中,有56例重症,4例經搶救無效死亡。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曾對上海、北京4家醫院的兒童中毒病例,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顯示,所有中毒病例中,藥物中毒的比例高達55%。其中,79.2%都是因為兒童自己誤服導致中毒。

■哪些孩子,容易誤服?

有統計數據顯示,1歲至4歲的兒童多見,1歲多最為高發,且男孩多於女孩。

這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強、好動,對新事物感興趣,喜歡探索,還喜歡模仿,如吃藥、倒水等動作。但是缺乏判斷力,藥物或毒物保管不嚴就會造成小兒誤服而致中毒。

■藥物誤服,何時高發?

統計顯示,三餐期間最為高發,特別是:

7:00-8:30

11:00-13:00

17:00-19:00

臨近就餐時間,兒童飢餓感最強烈,容易四處尋找食物導致誤服藥物。其次,這個時間段大人忙於做飯而疏於看護。

■什麼藥物,誤服最多?

誤服藥品種類中,感冒藥、降壓藥、降糖藥、抗抑鬱藥等最多。

這是因為,這些藥物較為常見,患者眾多,且有不少為老年常見病藥物。

在很多家庭,幼兒日常主要監管人為老年人,其文化層次相對較低,且多有長期服藥史。如果缺乏日常安全宣教和防範意識,幼兒容易出現模仿服藥行為。

■孩子誤服藥物 別亂操作,及時就醫!

如果發現孩子誤服藥物,家長該怎麼辦?

首先,如果一味地責備孩子,Ta 受到驚嚇,反而不利於說出真相,耽誤治療。

第一步要做的是,弄清孩子誤食的是什麼藥、大概吃了多少、什麼時候吃的。

誤服普通藥物

如果誤服的是普通滋補類藥物,一般不必特殊處理,只要多喝水,使藥物稀釋,從尿中排出。

如果誤服普通藥物(比如VC、止咳糖漿),且孩子意識清醒,家長可以第一時間幫助孩子催吐。

先讓孩子喝200毫升左右的水,將孩子腹部頂住救護者的膝蓋,讓頭部放低,然後用牙刷柄、筷子之類不尖銳的東西,用紗布包住,刺激寶寶舌根(用勺子壓住寶寶的舌頭根)。

反覆進行,直至嘔吐為止,進行催吐。這樣,能迅速排出孩子胃裡的毒物。

催吐之後,要趕快送醫院。

特別提醒

誤食泡騰片,一定不要喝水,泡騰片加水會產生大量的氣體,很容易導致窒息死亡。

如果誤服了潔廁靈、泡泡水這樣的鹼性物質,也千萬別給孩子用水漱口或催吐,以免使孩子的咽喉、食管和胃二次受到傷害。正確的做法是:趕快就醫。

誤服非普通藥物

如果懷疑孩子誤服安眠藥、降壓藥、降糖藥等其他藥品,建議在催吐的同時,儘快就近送醫院。

千萬不要猶豫,以免錯過最佳排除毒物的時間。

針對誤服的不同藥物,還應注意不同的處理方法:

①劇毒藥、大量避孕藥、安眠藥、具有腐蝕性的藥物

應及時送往醫院,切勿耽誤時間。如果情況緊急,來不及送醫院,必須迅速催吐,然後讓孩子喝杯牛奶和蛋清養胃解毒。

②碘酒

應趕緊給孩子喝米湯,麵糊等澱粉類流質食物,阻止機體對碘的吸收。

③強鹼、強酸類藥物

不宜採用催吐法,以免使孩子的食管和咽喉再次受到損害。可先讓其喝冷牛奶、豆漿等。

對於誤服強鹼類藥物,還可以服用食醋、檸檬水、桔汁等;誤服強酸,則應使用肥皂水、生蛋清等以保護胃黏膜。

④藥物不明

可使用木炭或饅頭燒成碳研碎加濃茶水灌服,以吸附毒物,起到解毒作用。

⑤有機磷農藥

可讓其喝下肥皂水反覆催吐解毒,同時立即送往醫院急救。

■去醫院之前 還有一點很重要

去醫院時,要帶上孩子誤服的剩餘藥品及其包裝。

這樣,可以幫助醫生迅速明確藥品成分,為搶救爭取時間。在救命的關鍵時刻,節省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決定性作用。

當然了,說到底,家長們平時還要做好預防工作,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防止兒童誤服藥物 這6點一定要做到

為了避免孩子誤吞藥物,家長還應該這麼做:

1、藥物需放在寶寶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地方,最好是上了鎖的櫥櫃或儲藏室內。

2、平時餵藥時不要騙寶寶說藥是糖果,而應該告訴他正確的藥名與用途。

3、藥品不可與其他物品混放在一起,而且不能放在杯子或其他容易拿取的容器內。

4、寶寶模仿力強,最容易模仿大人的動作,所以最好避免在寶寶面前吃藥。

5、兒童和成人藥物應分開存放,定期檢查藥品的有效期,將過期藥品及時丟棄。

6、家中的清潔劑、消毒劑及有毒物品,要妥善管理,切勿將其裝進飲料瓶內。

來源|晶報APP綜合深圳市兒童醫院微信公眾號、廣東電視臺觸電新聞等

【來源:晶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女童誤服奶奶降壓藥身亡,孩子誤服藥物後,家長該怎麼辦?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我們的天使,稚嫩可愛的天使為家庭帶來無盡的歡樂,卻不能很好地自我保護,這就需要家長監護人提供盡心盡力的幫助。除了身邊潛在的用水、用電、鋒利物品等隱患,藥物安全也需要家長放在心上。藥物安全方面除了藥物使用不當導致的毒副作用外,誤服成人藥物也是件極其危險的事!
  • 寶寶誤服藥物,該怎麼辦?
    這事兒讓人感到十分心痛,其實在生活中,咱們經常都能看到一些小孩兒,誤服藥物的讓人感到痛心的新聞。有些時候,是寶貝的家長或者長輩,粗心的拿錯藥甚至是服用劑量超量,有些時候是寶貝趁家長不注意,把藥物當作糖果服用了。在寶貝誤服了藥物之後,咱們一定要重視起來,第一時間把寶貝送到醫院救治。
  • 多個孩子被噎到後身亡,家長掌握這些急救知識,關鍵時候能救命
    當天18點左右,監控錄像中,小孩媽媽穿著紅衣服,急的不得了。她倒背著昏迷的孩子,慌張地跑進電梯,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媽媽的著急。媽媽抓住孩子的雙腳,不停抖動著,希望孩子能把吃的吐出來。媽媽倒扛著孩子,不斷拍打孩子的背部,可孩子並沒有反應。雖然,孩子在10分鐘內已經被送到了醫院,但當時孩子的心跳和呼吸,都已經停止了。
  • 孩子誤服藥物怎麼辦?醫生:不是所有情況都能催吐
    小孩總是對外界充滿好奇,尤其喜歡用嘴去探索,抓到什麼就往嘴裡放,這也增加了誤服藥物的風險。近日,廣東佛山一女童因誤服奶奶的降壓藥,沒有及時正確處理而不幸離世。如果孩子誤服藥物,在送醫前家長應如何正確處理?
  • 桂林1歲寶寶誤服電蚊液,生命垂危!
    夏天到了,蚊蟲滋生,又到了使用各種蚊香、電蚊液的時候。可是,一旦不小心誤服了電蚊液,你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
  • 孩子誤服藥物怎麼辦?醫生提醒:不是所有情況都能催吐
    小孩總是對外界充滿好奇,尤其喜歡用嘴去探索,抓到什麼就往嘴裡放,這也增加了誤服藥物的風險。近日,廣東佛山一女童因誤服奶奶的降壓藥,沒有及時正確處理而不幸離世。如果孩子誤服藥物,在送醫前家長應如何正確處理?
  • 廣東1歲幼童吃了這種「糖」急性腎衰竭死亡……家長們一定要警惕
    截至11月18日15時,東莞屬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佛山1歲幼童吃了這種「糖」急性腎衰竭死亡...家長們一定要警惕!奶奶發現的時候大半瓶藥都沒了。」做好預防措施是關鍵。藥物的存儲放置一定要注意安全。萬一小朋友誤吃藥物,家長第一時間該怎麼辦?家長一旦發現孩子誤服藥,必須先立即採取急救措施。若要帶孩子到醫院處理,千萬別忘了帶上誤服藥物藥瓶或者說明書,能幫助醫生儘快判斷並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
  • 蟑螂藥當糖果餵給2歲弟弟、誤吞硬幣致反覆嘔吐4個多月……@家長...
    因此,及時處理食管異物非常關鍵。鄒宇提醒,家長發現寶寶誤吞或疑似誤吞異物時,不要拖延,應儘快到醫院求醫就診。因為,你根本無法預料,哥哥是弟弟成長路上的「神助攻」還是「攔路虎」……這不,張女士家的倆娃最近就鬧出了「新花樣」。晚飯後,4歲的哥哥和2歲的弟弟在客廳一起看動畫片,原本在廚房洗碗的張女士走出廚房時,被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
  • 15歲少女誤服偏方住進ICU,全身發黑!救命良藥竟是...
    15歲少女誤服偏方住進ICU,全身發黑!救命良藥竟是...」等藥物,隨即出現了腹痛、腹瀉、血便、休克等症狀。這是因為她在ICU治療過程中,使用了一種抗生素「多粘菌素B」,這種藥物會導致色素沉著,皮膚變黑。
  • 誤吃一口,1歲娃進了ICU!
    要說過年儀式感那肯定少不了和親人團聚然後吃吃喝喝但在吃吃喝喝之後滿是油汙的廚房總是讓很多人頭痛這時候沒有點去油汙的「神器」助攻怎麼行?▲誤服燒鹼的豆豆,在ICU治療在ICU治療一段時間,豆豆病情穩定,於是他又被轉到消化內科繼續治療。經過近一個月的治療,豆豆終於能出院了。然而,目前他還需要通過胃管進食。並且,還要定期複診。如果複診中發現食道的狹窄和瘢痕,還有可能需要做食道擴張治療。
  • 【夏季警示】誤服「松香水」,血液淨化來救命
    發現自己誤服了擦玻璃用的松香水。萬幸的是鄭某立即來到交大一附院長安區醫院就診,經綠色通道收入重症醫學科。經詢問病情後,立即給予洗胃、導洩、大量補液、利尿促進毒物排出。並積極聯繫家屬,準備行血液淨化治療。入院後急查凝血功能提示:凝血酶原時間24.70 S,國際標準化比值2.25 S。考慮患者凝血功能已出現異常,為減少血小板破壞、避免出血,滕琰科主任決定行血漿分離吸附+血液灌流治療。
  • 誤吃一口,1歲娃進了ICU!這東西很多人家裡有…
    ▲誤服燒鹼的豆豆,在ICU治療在ICU治療一段時間,豆豆病情穩定,於是他又被轉到消化內科繼續治療。經過近一個月的治療,豆豆終於能出院了。然而,目前他還需要通過胃管進食。並且,還要定期複診。如果複診中發現,出現了食道的狹窄和瘢痕,還有可能需要做食道擴張治療。
  • 天太熱娃穿紙尿褲遭罪,怎樣訓練寶寶自主如廁?牢記3個原則
    1)年齡不是死標準正常情況下,娃在1歲半-2歲期間,肛門括約肌的深淺部肌肉會逐漸發育成熟,能夠控制住自己的便便什麼時候排洩。有研究表明,娃在18個月之前就學習上廁所,通常要到4歲之後才能完全掌握相關技能。
  • 女童誤服降壓藥不幸身亡,家庭常備藥千萬別亂放
    再加上仍然有很多家長平時在餵孩子吃藥時,會哄騙孩子說這是甜的糖,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孩子混淆藥物和糖的認知。孩子年齡還小,很難區分糖果和藥物,在他們看來,甜的就是好吃的。如果家長一時沒注意,孩子就可能誤服藥物,甚至過量造成生命危險。
  • 女童誤服降壓藥身亡,我女兒也曾誤食過藥物除了後怕,我們能做啥
    對這個本來可以避免的悲劇,評論區好多家長悲憤交加:這就是家長的失職!說句心裡話,作為家長在家看孩子的時候,都希望能對孩子盡心盡力,但就算這樣,依然還是會有安全盲區和隱形的危險。女孩誤食藥物的案例並非個別,我們不光要注意給孩子安全用藥,更要防範孩子去誤食藥物。廣東梅州一名18個月大的幼兒因誤服大人吃的降血糖藥進了ICU,昏迷近10天。
  • 寶寶的小手黏糊糊,嘴巴裡還有香香的氣味……1歲寶寶誤食身體乳險...
    「此前,我們也收治過一些誤服藥物的孩子,包括老鼠藥、成人用的降壓藥等。亂吃藥的以3歲以下的居多,尤其是比較頑皮的男孩子已經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又不太懂事,尤其要當心。」詹主任說,另外,不少家長在給孩子餵藥時,會將藥物比作糖果,勸孩子好好吃藥。這樣的做法會讓一些孩子誤以為藥物真的是可以吃的糖果。
  • 6月大嬰兒被噎住險喪命,家有寶寶要學這兩招,關鍵時刻能救命
    要知道,被食物噎住的時候,很有可能食物會被吸入氣管,很容易就會導致氣管堵塞,從而在短時間內發生窒息,甚至是導致死亡的事情。這件事情,也提醒家長們平時要注意多學習一些急救措施,以防發生意外的時候,可以及時避免悲劇的發生。寶寶在幼兒階段的時候,因為受到年齡的限制不會說話,家長也很難能知道寶寶的想要表達的東西。
  • 1歲男孩輸液後死亡,7種輸液禁用藥,90%家長從未注意
    這不,前幾天科大大看過一則新聞:1歲男童打點滴後死亡,家屬稱醫院沒有一句道歉!醫院緊隨其後做出回應:消息不實,家屬想詐騙!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所以說,千萬不要主動要求給娃輸液,這可是大大的坑娃哦!到底什麼情況要輸液?家長該怎麼判斷要不要輸液呢?跟著科大大往下看!
  • 「排隊三小時,看病五分鐘」,帶娃去醫院看病,家長要注意這八點
    每次娃生病,最難過最受折磨的就是家長,看著娃如此難受,做家長的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受罪。而當娃生病以後,家長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帶娃去醫院看病,但由於醫院人多,不管幹什麼都需要排隊,常常是「排隊三小時,看病五分鐘」。
  • 1歲女寶體內「藏」了個小豬佩奇!揭開真相後,家長嚇出一身冷汗…
    「不知道啥時候,寶寶因為好奇把這東西扣了下來,然後塞到嘴裡了。」家長說完仍心有餘悸,如果不是及時發現,後果不堪設想啊。 經過醫生的專業處理,這個引發寶寶哭鬧不止的「小豬佩奇」順利取出。 無獨有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