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曉光師傅在手工製作棋子餅 李曉春 攝
中新網江門9月18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人中秋賞月喜用「佛爺公」和棋子餅
作者 李曉春 郭軍
「萬裡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在每年的中秋節前後,中國許多地方都會舉行豐富多彩的中秋活動。在廣東臺山,中秋夜當地人喜歡用「佛爺公」、棋子餅搭配月餅、柚子等果品來祭月、賞月。
「臺山人八月十五賞月,晚飯過後待月亮升起時,就開始擺設供品祭月,多數備有炒田螺、芋頭包(或芋頭餈)、月餅、佛爺公、棋子餅、沙田柚、椰子等,先由家中婦女按傳統習俗完成祭月儀式後,再與家人邊賞月邊分享這些供品。」現已移居香港的臺山鄉親黃適春女士回臺山探親時告訴記者,「以前賞月時,孩子們喜歡將佛爺公掛在上衣的紐扣,掛起的佛爺公緊貼著肚皮上,戲稱『先餵肚臍,再餵人』,並一邊唱著『賞月光,賞月明,年年賞月我聰明,禾胎大條谷大線……』這首臺山童謠,一邊聽長輩們講關於中秋賞月的故事」。
規格不一併抹了紅的佛爺公 李曉春 攝
「做佛爺公和棋子餅用料很簡單,但也要講求真材實料,傳統的做法才能吃出傳統的味道和口感,雖然現在有些人只買來祭祀,但也很多人喜歡吃。為了保持新鮮,我們每年都會在農曆八月初一之後才開始製作這兩種餅,有需要買大佛公的可提前預訂。」據臺山美源餅家的負責人梅靄濃介紹,佛爺公有大小之分按個銷售,棋子餅統一規格按袋銷售。
據梅女士介紹,佛爺公在臺山又被稱為佛公、佛阿公、佛爺、佛公餅等,因其外表呈彌勒佛狀故得名。臺山人在中秋前有家中祖輩給孫輩買餅送餅的傳統習俗,買月餅時多數會另買個大的佛爺公隨送,希望小輩們能像佛爺公一樣有大肚(大度)和笑口常開。而傳統的棋子餅只有象棋般大小,以前食物稀缺的年代,能買幾個棋子餅來祭月已屬難得,現在多數的臺山人依然保持買棋子餅作供品的習慣。
「我們一直用傳統的做法來做佛爺公,用白糖煮好的糖漿按比例搭配麵粉和食用植物油,揉搓成軟而不粘手的麵團,搓好的麵團要按需切成塊,把一條剪好的紅繩按∩型包入,放進傳統的老式餅格內填滿壓實,一壓一敲就可以把佛爺公做好了。」美源餅家的老師傅梅曉光說,「做棋子餅,需在佛爺公配料的基礎上加適量的泡打粉和奶油,搓好的粉團切成小塊,填入餅格中壓實、敲出,一個帶花圖案的棋子餅就迅速呈現出來」。
李英權師傅在為佛爺公抹蛋液 李曉春 攝
做好的佛爺公在入爐烘焙前需抹兩層蛋黃液,剛烤制好的佛爺公色澤與廣式月餅的皮色非常接近,有些地方的餅家用紅色食用色素將佛爺公嘴唇和肚臍眼的位置抹紅以表喜慶。新鮮出爐的棋子餅,色澤與曲奇餅相似,吃起來有淡淡的奶油香,讓人慾罷不能。
作為中國著名僑鄉的臺山,在每一天的候機樓、汽車站及高鐵站流動的人群中,時刻上演著離別與團聚的畫面。但臺山人覺得,每一次的遠離都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歸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