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土特產」,歡迎回家!

2020-12-18 澎湃新聞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對你們的卓越功勳,祖國和人民將永遠銘記。

習近平強調,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永無止境。希望你們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

△紅外影像顯示一隻小動物從嫦娥五號返回器前面跑過。

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挖土」歸來,嫦娥五號闖過了幾道關?

榮耀歸來的道路並非坦途。你可知道嫦娥五號回家邁過了幾道坎?

它的「娘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向科技日報記者進行了介紹。

怎樣在大氣層表面「打水漂」

與幾位「姐姐」相比,嫦娥五號拿到的是一張地月旅行「往返票」。

這張票彌足珍貴。此前,全世界只有美國、蘇聯的太空飛行器,以及我國的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實現過繞月再入返回。

資料顯示,國外再入太空飛行器共有3類:彈道式再入太空飛行器、彈道—升力式再入太空飛行器和升力式再入太空飛行器。

而中國探月工程則採用了一種全新的再入方式——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

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大氣層時,速度通常為每秒約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而嫦娥五號從月球風馳電掣般向地球飛來,速度接近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

每秒3公裡多的速度差,帶來的力道大不相同。假如嫦娥五號衝勁過猛,一頭撞向地球,整個任務都將前功盡棄。

要避免這種風險,首先要解決速度的問題。

這是一個世界級難題。科研人員在反覆學習和研究美、蘇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太空飛行器實際情況,決定藉助地球大氣層這個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

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

「就像在太空中打水漂一樣,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孟佔峰介紹說。

2014年,我國發射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模擬了嫦娥五號奔月、繞月、返回的全過程,並對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進行了成功驗證,使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第三個成功實施太空飛行器從月球軌道重返地面的國家。

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觀看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 嶽月偉攝

返回氣動設計比神舟飛船更複雜

嫦娥五號能否成功打出一個漂亮的「水漂」,關鍵在於氣動技術研究工作的全面性和正確性。

五院總體部設計師李齊介紹,相比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返回,嫦娥五號面臨的氣動問題更加複雜,再入熱環境條件更為嚴酷,對氣動數據的精準度要求更為苛刻。

首先,高速再入會導致複雜流動效應影響增大,各種複雜流動效應將對返回器氣動力、熱特性產生巨大影響。

其次,由於跳躍式再入,燒蝕、燃料消耗等各種因素,使得二次再入地球大氣的外形適應不確定性增加。

第三,由於輕小型化要求,嫦娥五號返回器尺寸比國內外任何一種半彈道式再入飛行器都要小很多。尺寸的減小、質量的降低,可能導致返回器飛行穩定性下降,對氣動特性預估準確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相比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返回艙,本次任務中返回器面臨的熱環境要惡劣得多。由於高溫效應,必須要考慮高溫輻射加熱影響,而這是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分析再入熱環境時不需要考慮的。

面對重重考驗,五院總體部氣動團隊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從國內外同類返回飛行器的氣動研究成果中汲取經驗,同時積極向院內外系統專家請教,終於準確把握了返回器氣動研究工作難點和關鍵點,制定了全面詳細的氣動研究大綱。

要想突破半彈道跳躍式高速再入返回技術,氣動設計、分析與驗證必須解決外形、質心和數據三大需求。氣動團隊攜手多個國內專業氣動單位,開展了30餘項研究工作,計算/試驗狀態超過20000個,逐步確定了返回器氣動外形、配平質心盒、氣動標稱資料庫及其偏差範圍,為相關分系統設計、仿真和試驗提供了可靠的數據輸入。

最終,他們完成了相關研究,提出了適用於輕小型跳躍式高速再入返回器的氣動外形設計方法、基於時變估計偏差的配平質心盒設計方法,以及適用於高速再入返回器的氣動力偏差計算方法,完成了適用於第二宇宙速度再入的高空跨流域氣動特性計算方法研究等;同時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並在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任務中得到了有效驗證,為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又要隔熱又要散熱,怎麼解?

高溫是嫦娥五號返回途中的另一道難關。

如果你見過神舟飛船返回艙,一定會對它那烏黑的外表印象深刻,這是被大氣層劇烈摩擦產生的高溫燒灼而成的。

而嫦娥五號遇到的溫度將會更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結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董彥芝介紹說,如果返回器再入的速度提高一倍,再入熱量將提高8至9倍。

如此高溫一旦進入返回器內部,後果將不堪設想。防熱成為必須攻克的難題。

嫦娥五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 連振攝

由於要保證運載承載能力,嫦娥五號返回器的質量受到了嚴格限制。不僅要求返回器結構本身採用輕量化設計,還需要採用新型低密度防熱材料。

為此,五院總體部防熱結構設計團隊針對月球軌道返回熱環境、空間環境和重量的要求,提出了不同部位耐燒蝕和隔熱的具體需求與指標,從33種新研材料中篩選出了7種防熱材料,完成了防熱材料的布局和局部防熱結構設計,實現了我國防熱結構設計由近地軌道再入到深空軌道再入的跨越。

同時他們提出了三維傳熱燒蝕分析方法,採用整體變厚度、變密度,分區域、偏軸設計方案,突破了輕量化設計關鍵技術,並利用一維燒蝕分析和三維溫度場分析相結合的數值分析方法,實現了用局部燒蝕試驗代替整器燒蝕試驗,為任務成功奠定了基礎。

從防熱結構設計、防熱材料成型工藝研究、焊接工藝研究,到工程樣機、結構器、熱控器、專項試驗驗證器……設計團隊為嫦娥五號精心「縫製」了一件「貼心防熱衣」,成為它安全順利返回家園的生命保證。

在返回大氣層對抗燒蝕環境之前,嫦娥五號在飛行過程中還有大熱耗散熱需求。隔熱與散熱,聽起來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然而五院總體部熱控設計師們攻克了異構式環路熱管熱控技術,相當於給返回器增加了可調節熱導的「熱開關」,有效解決了返回器再入大氣前的大熱耗散熱、熱導調節和再入過程中熱阻斷的難題。

太空飛行期間,嫦娥五號還面臨著溫差高達數百度的宇宙環境。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寧獻文介紹,為了讓嫦娥五號舒適地飛行,熱控人員根據受熱要求為它設計了薄厚不一的「金衣銀飾」,通過尋找最冷最熱點,優化熱控策略,確保器內溫度穩定而平均。

來源:央視新聞、科技日報等綜合整理

圖源:交匯點新聞 楊曉瓏/製圖

原標題:《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土特產」,歡迎回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奔月嫦娥回家!帶回月球「土特產」···
    奔月嫦娥回家!帶回月球「土特產」··· 2020-12-17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嫦娥五號月球「取貨」 「土特產」如何帶回?
    央視網消息:按照計劃,嫦娥五號這個「星際快遞員」將在月球表面取「土特產」,隨後帶著2公斤重的月球「包裹」回地球。這項工作具體怎麼進行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全新落月點 「土特產」來自未知地嫦娥五號著陸點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著陸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到了著陸區域影像圖。
  • 歡迎回家!「嫦娥五號」新成就達成,月球「土特產」成功送達
    零下20攝氏度的寒冷,也阻擋不了「嫦娥五號」歸家的腳步,17日凌晨,一位離家多日的「天外來客」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的土地上,它攜帶著來自月球的「土特產」,滿載而歸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新成就達成「嫦娥五號」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它的一舉一動都讓人牽掛。同時,這次「嫦娥五號」成功從 月球上帶回珍貴的巖石和土壤樣本,也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完成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
  •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土特產」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凌晨回家,一分鐘看完嫦娥五號23天月球「帶土」全過程(視頻:張博令、蔣彤)>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嫦娥五號月球「取貨」 「土特產」如何帶回?有趣的知識了解一下
    央視網消息:按照計劃,嫦娥五號這個「星際快遞員」將在月球表面取「土特產」,隨後帶著2公斤重的月球「包裹」回地球。這項工作具體怎麼進行呢?
  •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土特產」催熱概念股
    除在航空史上實現裡程碑式的進步外,帶回月球「土特產」的嫦娥五號也將進一步揭開太空奧秘。12月17日凌晨,出徵三周有餘的嫦娥五號「胖五」完成了我國首次月球採樣之旅。在最後一棒,嫦娥五號返回器通過「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兩次進入大氣層,成功穿越了大氣層,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
  •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回家
    歷經約23天、11個飛行階段後,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圖為12月17日凌晨,工作人員在搬運嫦娥五號返回器。
  • 辛苦了,嫦娥五號,歡迎回家!
    辛苦了,嫦娥「五妹」,歡迎回家!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這是21世紀人類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
  • 嫦娥五號帶上月球「土特產」起飛回家,預計20天後內蒙古見!
    △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嫦娥五號月面軟著陸示意圖那麼,大約2千克的月壤,嫦娥五號帶回來還有多久呢?
  • 嫦娥五號帶回的「土特產」怎麼用?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下午3時,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
  • 「嫦娥」帶回的月球「土特產」有何妙用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歷時23天「奔月之旅」,順利從月球挖土而歸。汪江波 攝2020年11月24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入軌。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在軌工作23天,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於12月17日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
  • 嫦娥五號平安回家,帶回的2公斤月球土壤怎麼分配?會給美國嗎?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在內蒙古成功著陸,平安回家,並圓滿完成了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這次嫦娥五號帶回了近2公斤的月球土壤,那麼這些寶貴的月壤會怎麼分配呢?中國探月三步走近2公斤的月壤時隔44年,人類再次從月球帶回了"土特產"——月球土壤。
  • 環球聚焦點丨「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將成為寶庫!」
    一些國際組織對嫦娥五號圓滿完成任務表示祝賀。國際電聯:祝賀嫦娥五號回家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第一時間向中國政府發賀電,祝賀嫦娥五號回家。ESA:嫦娥五號,歡迎回家!歐洲航天局(ESA)在社交媒體上就嫦娥五號成功採樣返回表示祝賀:「歡迎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從月球上帶著珍貴的月球樣品返回。」歐洲航天局指出,當嫦娥五號返回時,其正在為中國國家航天局協調部分網絡和天線的追蹤服務。
  • 嫦娥回家,土特產怎麼處理?
    返回器凌晨著陸,「接力跑」完成衝刺一棒 如果說嫦娥五號的地月之旅是一場接力跑,那降落回收便是最後衝刺一棒。在到達地球5000公裡之外時,嫦娥五號軌道器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獨自踏上回家路。
  • 嫦娥回家,土特產怎麼處理
    本文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帶著月球「土特產」,遠遊的「孩子」回了家。歷經約23天、11個飛行階段後,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這標誌著我國已具備地月往返的能力,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 數據看中國 | 「嫦娥」凌晨回家,月球「土特產」成功籤收,背後的...
    「土特產」?那麼很有可能,在下一個50年,更多關於月球的迷霧,會由嫦娥五號、六號、乃至七號、八號的樣品來撥開。1嫦娥五號攜月球樣品成功著陸,對月球 科研 意義有多大?而相比起前蘇聯的那三次同類型的航天任務而言,我國這次的嫦娥五號的創新點就在於為了採集並帶回這足足兩千克以上的月球樣本。
  • 嫦娥五號回家後,處置「土特產」是個技術活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編者按: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17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從返回艙進行「太空打水漂」到降落在預定區域,再到月球「土特產」出艙之後的處理,都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
  • 嫦娥五號帶「土特產」回家,為什麼要月球的土壤呢?
    近日,我國嫦娥五號成功帶回2Kg的月球土壤返回地球。我們十五年前就在謀划去月球上收集土壤,我們說到做到了。 我們國家取回的月球土壤回來有什麼作用呢?其實,月球表面的土壤中含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氦-3。
  • 熱聞|帶月球土特產回家!歷時23天,嫦娥五號闖過了幾道關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實時監控畫面顯示,返回艙已穩穩落地。
  • 歡迎嫦娥五號回家 憧憬著下一次帶著中國太空人與月球相逢
    2020-12-14 08:54:29 來源:騰訊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