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要繼續搞下去,繼續用勤勞致富樹起典範,帶動更多的農戶一起致富。」丈夫很支持我的想法。 我叫黃良碧,是黔東南州岑鞏縣注溪鎮哨坪村村民,丈夫楊代軍是岑鞏縣注溪鎮哨坪村黨支部書記。 每年,清明一過,我就開始了繁忙的一年,在自家的思州柚種植基地裡指導工人剪枝,為春耕生產作準備……
拋灑谷種 思州柚和雜交水稻制種是對技術要求比較高的產業,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的我來說,要弄懂種植的「訣竅」是很困難的,但是我與丈夫不畏困難,一起刻苦專研種植技術,去年,我們倆共種植的思州柚有30多畝、雜稻制種150多畝,每年的收入在40萬左右。 這些年,看到我們創業的成功,村裡的村民也都有了發展思州柚和雜稻產業的想法。目前,全村共種植思州柚1600餘畝,覆蓋農戶160戶,貧困戶30戶;常年發展雜稻制種200餘畝,覆蓋農戶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雜稻制種和思州柚已成為村裡的兩大主導產業,哨坪村也從僅有1000餘人的人口小村,變成了注溪鎮的產業大村。
教學剪枝 同時,為了響應當地黨委政府大力發展雜稻制種和思州柚兩大產業的號召,我們還對村裡的種植戶做起了技術指導,被鄉親父老親切地稱為「農民科學家」。 為了讓丈夫能安心做好村裡的事,我挑起了家裡的重擔,一邊照顧好孩子和老人,一邊用心經營好自家產業,盡力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
岑鞏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有時候,丈夫會說一些「沒有我來幫助他,他也做不下去」「在發展產業方面更是巾幗不讓鬚眉」等類似的話,但是,如果我們的辛苦能做好村裡脫貧路上的「領頭羊」,帶領村裡更多的群眾一起走向致富,又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呢?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歡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