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脫貧故事」鄉親叫我「農民科學家」丨岑鞏縣注溪鎮哨坪村村民...

2020-12-14 天眼新聞

「產業要繼續搞下去,繼續用勤勞致富樹起典範,帶動更多的農戶一起致富。」丈夫很支持我的想法。  我叫黃良碧,是黔東南州岑鞏縣注溪鎮哨坪村村民,丈夫楊代軍是岑鞏縣注溪鎮哨坪村黨支部書記。  每年,清明一過,我就開始了繁忙的一年,在自家的思州柚種植基地裡指導工人剪枝,為春耕生產作準備……

 拋灑谷種  思州柚和雜交水稻制種是對技術要求比較高的產業,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的我來說,要弄懂種植的「訣竅」是很困難的,但是我與丈夫不畏困難,一起刻苦專研種植技術,去年,我們倆共種植的思州柚有30多畝、雜稻制種150多畝,每年的收入在40萬左右。  這些年,看到我們創業的成功,村裡的村民也都有了發展思州柚和雜稻產業的想法。目前,全村共種植思州柚1600餘畝,覆蓋農戶160戶,貧困戶30戶;常年發展雜稻制種200餘畝,覆蓋農戶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雜稻制種和思州柚已成為村裡的兩大主導產業,哨坪村也從僅有1000餘人的人口小村,變成了注溪鎮的產業大村。

 教學剪枝  同時,為了響應當地黨委政府大力發展雜稻制種和思州柚兩大產業的號召,我們還對村裡的種植戶做起了技術指導,被鄉親父老親切地稱為「農民科學家」。  為了讓丈夫能安心做好村裡的事,我挑起了家裡的重擔,一邊照顧好孩子和老人,一邊用心經營好自家產業,盡力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

 岑鞏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有時候,丈夫會說一些「沒有我來幫助他,他也做不下去」「在發展產業方面更是巾幗不讓鬚眉」等類似的話,但是,如果我們的辛苦能做好村裡脫貧路上的「領頭羊」,帶領村裡更多的群眾一起走向致富,又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呢?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歡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攻堅路上的致富「引路人」丨岑鞏縣注溪鎮哨坪村黨支部書記楊代軍
    從一個普通的村民,到村黨支部書記,我看到了村裡每年不同的變化,自己身上的責任也從讓全家人吃飽穿暖變成了讓全村人脫貧致富。2013年12月,在換屆選舉中,我有幸全票當選為貴州黔東南州岑鞏縣注溪鎮哨坪村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理解了脫貧攻堅的真正意義丨岑鞏縣龍田鎮胡...
    近日,我再次到岑鞏縣大榕小區,走進易般戶龔光榮家裡,為其宣傳脫貧攻堅普查及所享受的扶貧政策時,他的兩個孩子雙紅和山紅在打掃衛生,看到我,山紅跑過來對我說,今天她要給我唱首《聽我說謝謝你》的歌曲和舞蹈,作為禮物送給我。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致富奔小康|岑鞏縣大有鎮大有村村民姚元忠
    我叫姚元忠,是岑鞏縣大有鎮大有村磨子坪人,是獨生子女戶。之前,由於我和妻子文化素質低、思想也相對保守,想發展產業又沒有技術,只能靠附近打零工來賺取生活費及女兒讀書費用。2014年,我家因缺技術被納入貧困系統。
  • ...上的「全國勞動模範」丨岑鞏縣貴州思府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培坤
    我叫鄭培坤,現任黔東南州岑鞏縣大有鎮塔山村聯合黨委副書記、貴州思府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1982年,我出生於大有鎮塔山村一個農民家庭。上小學時,我喜歡跟在時任獸防員的堂叔身後,看他給牲畜打針治病。並暗下決心:以後要像堂叔一樣當一名獸醫,為鄉親們服務。2005年,我從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畢業,先後從事銷售工作和畜牧獸醫管理工作,並在湖北省發展生豬養殖創業中取得一些成績。  2012年春節,我攜妻兒回家探望父母。
  • 「我的扶貧故事」踏實「駐」在村裡 幸福「樂」在田間丨岑鞏縣水尾...
    我叫韋開宇,2016年10月,到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老寨村開展駐村工作。在工作中,我踏實「駐」在村裡,與百姓同吃同住,為百姓解決困難,把幸福傳遞給每一位群眾。自擔任幫扶隊隊長以來,我始終心系幫聯村社情民意、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始終心系幫扶戶,堅持以「輸血的同時重在造血」為前提,搭建為民「連心橋」。   初到老寨村,在村幹部的帶領下進行實地走訪調查,與村幹部、群眾代表座談交流,並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徵求大家發展意願。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云: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2020-12-23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  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家裡7口人,父母沒有文化,沒出過遠門,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哥哥和嫂嫂在外務工,兩個侄子在讀幼兒園,我在讀大學。  曾經,通往家裡的路坑坑窪窪,到處泥濘,自來水也沒有質量保證,全家7口人住在一個小房子裡面,倘若來親戚朋友,都沒個住的地方。
  • 「我的脫貧故事」養牛走新路 開啟新生活丨岑鞏縣平莊鎮背鵝村村民...
    「現在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新時期扶貧的好機遇,感謝我的幫扶責任人」。回想起這一段幹事創業的過程,我十分感恩,同時也深刻明白了「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真正意義。   我叫李輝岑,出生於1976年,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平莊鎮背鵝村界牌組人,我們一家有6口人,其中三個小孩都是在校學生。航拍背鵝村。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個有「身份」的農民|普安縣興中鎮小山坡村...
    彭小州捧著金燦燦的烤菸葉,笑得合不攏嘴其間,那個忙得團團轉的就是我——彭小州,我是個有「身份」的農民,中共黨員,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興中鎮小山坡村桃子樹組村民組長,原來也是小山坡村的貧困戶,是一戶上有老下有小的八口之家。
  • 「我的脫貧故事」20年後實現了我的夢想丨黎平縣平寨鄉平途村村民...
    我叫歐君鵬,中共黨員,是黎平縣平寨鄉平途村人,今年72歲。雖然已是花甲之年,但依舊身體力行、帶頭做事,養殖豬、牛,種植天麻、蟲茶,凡是村裡發展的產業,我都積極參與其中。對於擺脫貧困,一直以來我都是這麼認為的:「脫貧攻堅,不是等靠要,而是要自立更生和自主脫貧,雖然我已經72歲了,但國家有那麼好的政策,我又還能動,就一定要全力支持。」 我年輕的時候,一直喜歡嘗試,非常好學,跟外面的能人學手藝技術,還搗鼓過蟲茶種植研究。
  • 「我的脫貧故事」做鄉親們的致富帶頭人丨西秀區華西辦事處玉碗村...
    我叫張杰,家住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事處玉碗村。出生農民世家,父親年輕時頗有經濟頭腦,到農村信用社貸款,到鄰村華嚴洞搞食用菌栽培,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對食用菌很有興趣,跟著學。後來,成家後,和丈夫弄起食用菌栽培,一幹就是三十多年。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鋪就幸福路丨錦屏縣啟蒙鎮雄黃村村民羅永淦
    我叫羅永淦,今年44歲,是錦屏縣啟蒙鎮雄黃村11組村民,同時也是一個視力三級殘疾人。2014年我的家庭因學致貧納入國家貧困戶系統,2015年我通過魔芋種植實現脫貧致富,主動提出申請脫貧獲通過。我們雄黃村地處大山深處,都說靠山吃山,但這裡「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交通不便、信息落後、家庭無穩定收入,這些都曾長期制約著鄉親們的發展。我一家四口,早年靠我和妻子在外打工維持家裡的日常開支和一對兒女的上學費用。2008年我在廣東打工時左眼不慎被真菌感染,後輾轉於錦屏、凱裡、重慶等地就醫,兩次換眼角膜都未成功,最終不得不進行眼球摘除,共花去醫藥費6萬多元。
  • 「我的扶貧故事」大壩不脫貧,我就不換村丨鎮遠縣都坪鎮大壩村駐村...
    我叫張雲,於2017年9月被安排到鎮遠縣都坪鎮大壩村當駐村幹部,當時想也沒想就一口答應。   53.93%!當我第一次看到大壩村的材料時才感到有些棘手,沒想到這個村的貧困發生率會這麼高,這個數字想想都嚇人,這跟之前工作過的村完全是兩個概念。困難總比辦法多。角色的轉變並沒有給我的工作帶來任何困難,相反之前當村幹的經歷讓我很快進入工作狀態,融入團隊。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看到鄉親還在貧困邊緣掙扎,心如刀割。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願為鄉親們辦實事、辦好事丨從江縣停洞鎮架...
    「我能當選為村長,是我的榮幸,我不為別的,就是想踏踏實實的為相親們辦實事、辦好事,為架裡村的發展出一份力。只要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架裡村一天比一天更美,那我這村幹就沒白當。」我當初這麼想的,這一年來,我也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這麼做的。
  • ...王洪春:​心裡始終牽掛著鄉親||韋明才:​養魚讓我脫了貧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王洪春:​心裡始終牽掛著鄉親||韋明才:​養魚讓我脫了貧 2020-12-21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工作要從「心」開始丨岑鞏縣大有鎮黨委...
    我叫劉澤文,就職於黔東南州岑鞏縣大有鎮人民政府,任大有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脫貧攻堅期間,我負責大有鎮脫貧攻堅「三保障」與就業扶貧工作,並擔任大有、奔坡兩個村的脫貧攻堅作戰隊隊長。 「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黃秀菊
    我叫黃秀菊,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興龍村網格員。2019年4月,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懷著「懂農村、愛農村、愛農民」的理想信念主動申請到村級一線作戰隊鍛鍊自己,從此,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了深緣。「你就負責路溪村背後坡和廖家坡兩個組的網格,還有就是由於劉主席已調離我單位,所以他剩下的幫扶『長跑』路程還得由你繼續了,一共有5戶結對幫扶對象,他們是蘇介世、孫榮昌......」聽著該聯繫村領導的安排,我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內容。
  • 我的脫貧故事 | 「全國三八紅旗手」趙梅:梅花香自苦寒來勇逐夢...
    「我出生於1978年冬天,我的父母希望我像寒冬裡的臘梅一樣堅強,所以給我取名叫趙梅。」爽朗的趙梅先打開了話匣子。42載春秋,趙梅如父母所願,依靠堅毅、果敢、恆心等品質,克服了年幼時留下的三級殘疾,不能做重活的她努力創業,闖出了屬於她的一片天。
  • 「我的脫貧故事」甜蜜事業釀出美好生活|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村民...
    我叫黃生學,家住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納橋組。在我的印象中,我們納橋村是一個閉塞的小村落。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被村裡評為貧困戶,但我並不喜歡貧困戶這個稱號,我想要擺脫它。我外出務工過,看見外面的世界發展迅速,而我的家鄉絲毫未變,我心想一定要改變現在的生活現狀,我要自己脫貧,也要帶著村子裡的人脫貧,讓我們的村子富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古稀老人陸景文:讓團結村更有團結的味道
    我叫陸景文,是甲茶鎮團結村內繞組的村民,今年已經75歲了,在脫貧路上始終堅持主動脫貧、不等不靠的思想,我們村叫團結村,我覺得就應該更要有團結的味道,雖然我已脫貧,但也不忘帶領鄉親一起奔向小康。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甲茶鎮團結村以產業發展為引領,不斷幫助像我這樣的貧困戶就業增收。我家已於2018年脫貧,現在除了每年300元的土地流轉費,我還長期在村裡的養牛場打工,每天有70元收入,另外還有每年6000元的合作社入股分紅,2019年,我用分紅得來的錢和子女在外務工的積蓄蓋起了二層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