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勤勞鋪就幸福路丨錦屏縣啟蒙鎮雄黃村村民羅永淦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羅永淦,今年44歲,是錦屏縣啟蒙鎮雄黃村11組村民,同時也是一個視力三級殘疾人。2014年我的家庭因學致貧納入國家貧困戶系統,2015年我通過魔芋種植實現脫貧致富,主動提出申請脫貧獲通過。

我們雄黃村地處大山深處,都說靠山吃山,但這裡「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交通不便、信息落後、家庭無穩定收入,這些都曾長期制約著鄉親們的發展。

我一家四口,早年靠我和妻子在外打工維持家裡的日常開支和一對兒女的上學費用。2008年我在廣東打工時左眼不慎被真菌感染,後輾轉於錦屏、凱裡、重慶等地就醫,兩次換眼角膜都未成功,最終不得不進行眼球摘除,共花去醫藥費6萬多元。

那時候我們在外打工的工資很低,月薪690元,每個月加班加點拼命幹活還不到1000元。治療眼睛醫藥費,花光了我夫妻倆打工多年的積蓄,也使我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

2008年至2010年是我家庭最暗淡的3年。進行眼球摘除術後,醫生要求我兩年內不得乾重體力活,家裡的收入就只靠妻子一個人外出打工進行維持。2010年,醫生說我近13歲的兒子身高不到1.3米,存在身高疾患,不能錯過最佳治療期,否則就會成為孩子的終身遺憾。

我帶孩子三赴重慶看病求醫,本來就入不敷出的家庭也因此背上2萬多元的債務。

作為家庭的主要支撐,內心的不甘讓我迫切想改變貧困現狀,於是將目光投向了養殖和種植這兩項適宜於農村的發展項目。

我先是養蜂,但由於技術和資金缺乏,一年後該項目以失敗告終,所幸投入不大。2014年我開始種魔芋,探索魔芋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路子。當時東拼西湊來的魔芋苗有近3畝,現在發展到了6畝多,平均畝產1000公斤左右,畝產值約15000餘元。

魔芋因其藥用價值和食用廣泛,且具有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經濟效益高等優點,確實是我們村民創業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家門口種植、家門口加工、家門口銷售,這幾年我還帶動組上7戶32位村民發展魔芋產業,給大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2020年我通過聯繫廠家為種植戶銷售魔芋2萬多斤,省去了小收購商中間壓價的環節,實現了種植戶利益最大化。

村裡給支持,鎮裡給技術指導,從栽種、田間管理到收購,鄉親們不僅就近實現就業,還可以學習魔芋種植管理技術,他們可以自行種植,由我進行統一收購。

從小範圍分散試種取得實效到連片集中種植,小小「土疙瘩」搖身一變成為了「金蛋蛋」,為大家帶來了增收的希望,使我還清了原來的欠債,我被選為村小組組長,帶領大家致富創業。

今後我將進一步探索成品魔芋的深精加工環節,動員更多農戶加入進來,讓雄黃村的魔芋產業走出農村,走向更大的市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不再窘迫丨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林昌錫
    我叫林昌錫,是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也是我們村的貧困戶,村裡人之前對我的評價是黑黑瘦瘦、蓬頭垢面、微微駝背的男人,暫未婚。我家之前的房子是一棟破舊而古老的兩間三層樓的侗家木房,一樓有豬圈、牛圈等,可以說是人畜混居。
  • 勤勞鋪就幸福路_扶貧_中國西藏網
    圖/文 記者 張斌  家庭檔案:  強就,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班久崗村村民,現年32歲,全家共四口人。2016年,強就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起,強就和妻子依靠外出務工、學習技術走上了致富路, 2018年,強就向村委會遞交了《我要脫貧、我要摘帽》的申請書,主動脫貧摘帽。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必須先讓腰包能鼓起來丨錦屏縣固本鄉九...
    作為鄉政府聯繫我村的鄉幹部,也作為我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你來我村工作很久了,做了大量工作……」今年8月初,我收到了這樣一封由一位年近杖朝老人親手執筆的特殊來信。  2018年9月,我得益於組織的信任,有幸擔任了固本鄉九桃村尖刀班班長,從那時開始,便和九桃結下了不解之緣。  「別的村都有些像樣的產業,怎麼我們村什麼都沒有呢?」
  • 我的返鄉實踐故事|青峰村:小小茶葉鋪就的脫貧之路
    參考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因素,以安全第一、就近實踐、不聚集為前提,結合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在徵求校團委、學院黨總支意見後,團隊決定前往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洪藍街道青鋒村作主題為「青鋒村:小小茶葉鋪就的脫貧之路」的返鄉調研。
  • 「我的扶貧故事」最可愛的人 最動人的事——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
    我叫文明偉,是錦屏縣銅鼓鎮黨政辦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9月,背上行囊,隻身一人來到離家600公裡外的錦屏縣,初來乍到,陌生而又新奇,炎炎夏日,仿佛燥熱的空氣要吞噬掉每一個新人。事非經過不知難,千辛萬苦總過關。在錦屏要立住腳,首先要適應夏季高溫,其次要適應語言障礙,再次要適應飲食差異,最後得適應長期與家人分割。
  • ...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靠自己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第一書記石秦璋
    我叫石秦璋,2018年1月,我主動申請到黔東南州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擔任該村第一書記。2019年錦屏縣飛地富民有限公司出資在高舟村發展杉木林下套種中藥材淫羊藿和黃精種植項目,項目由鄉級實施,村級負責組織協調土地流轉及人員務工等方面。至2020年3月高舟村林下套種項目在高舟村完成淫羊藿和黃精共計種植1050畝。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不殘 脫貧靠勤勞丨清鎮市流長苗族鄉腰巖村...
    我叫楊章貴,來自貴陽市清鎮市流長苗族鄉腰巖村,現在是腰巖村的一名環境衛生保潔員,也是腰巖村中寨組的村民組長。我的脫貧故事要從2003年前說起。就在我以為苦日子就要熬到頭時,我在一次工具機操作中因為失誤右手被卷進了機器皮帶裡,當麻藥退去,我在病床上醒來知道我的右手沒了時,我的天仿佛塌了,我痛恨命運的不公,甚至一度想過追隨我的母親而去。 後來,因為我失去了右手,不能再在外面打工了,父親把我叫回了老家。
  • 「我的扶貧故事」「電工書記來了!」丨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隊的幾個隊員總是這樣稱呼著我。我叫歐陽廣智,是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我在參加工作以前,曾參加過一期電工培訓,並取得操作許可證。本以為轉變工作崗位後,電工技能便無用武之地了,誰知在脫貧攻堅中,又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小棉襖丨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駐村...
    我叫劉開鈺,2016年大學剛畢業的我,有幸成為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  皮所村是錦屏縣深度貧困村,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踏上扶貧之路前,我滿懷憧憬,也懷著一腔熱情與抱負,立志將我所學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這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偉大事業上,在扶貧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笑容是最美的風景丨錦屏縣新化鄉新化所...
    我叫吳一蘭,是錦屏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80後女科員,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被選派到新化所村擔任駐村幹部(網格員)。由於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做到精準識別,堅持每天按時穿梭在田間地頭、農戶家中,不論天晴下雨,都堅持挨家挨戶了解農戶情況,宣傳脫貧攻堅政策。雖然走訪過程中也沒少吃閉門羹,但從不氣餒,仍然堅持進村入戶,深入調查。就這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便把農戶的基本情況了解透徹。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 帶領村民奔小康|錦屏縣大同鄉普西村第...
    2019年元旦節下了三天大雪,仿佛把我以前對工作的所有認識全部覆蓋去,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給我去描繪。在那三天時間裡,我閱讀了脫貧攻堅工作的大量文件和相關政策文件,結合一個月來走村入戶的感受,開始了我駐村工作的美好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丨韋小院:路通了,我種的葡萄不會爛在藤上了
    我的脫貧故事丨韋小院:路通了,我種的葡萄不會爛在藤上了 2020-11-19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鐫刻扶貧路 情灑駐村新化司丨錦屏縣新化鄉...
    我叫龍正煊,是錦屏縣新化鄉新化司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密寨村是新化鄉唯一的一個深度貧困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28.78%。因底子薄、條件差、思想落後,當時還有貧困戶37戶139人。基礎設施和農業設施相對欠缺、黨組織戰鬥力不強等一串串現實難題擺在我面前。如何做好駐村工作?如何實現農民增收?如何在2018年脫貧出列?「摸清底數」是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基礎,是我住到村裡後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10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致富奔小康|岑鞏縣大有鎮大有村村民姚元忠
    識別為貧困戶後,我自卑感特別強,總結和綜合了自己貧窮的原因:我妻子患長期慢性病,一直依靠藥物治療,醫療費用開支較大,加上我沒有技術,導致家庭收入單一,生活日漸貧困。  進入貧困系統後,我的幫扶幹部——岑鞏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楊通海為了我脫貧致富,多次深入我家,詳細了解我家的情況,與我共同尋找脫貧措施,制定和規劃脫貧計劃,為我科學確立發展種植牧草和養殖黃牛的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 城關鎮林莊村:搭起集體經濟發展橋 鋪就群眾幸福小康路
    城關鎮林莊村:搭起集體經濟發展橋 鋪就群眾幸福小康路 2020-07-21 1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一顆赤誠心 鋪就幸福路|清鎮市新店鎮大寨村黨...
    我叫楊明兵,是一個農村人,也是一名中共黨員,我於2016年11月參加工作,現為新店鎮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大寨村村委會主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2018年,我經過大寨村巖腳組到王家壩組的時候,發現通組路破爛不堪,下點雨就全變成泥濘,幾乎不能經過,叫人於心不忍。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從「爭當貧困戶」轉變為「我已脫貧」|貴定縣...
    曾祥虎(左二)幫助貧困戶銷售刺梨來到擺耳村,我包保了該村小寨組102戶人家438口人。為了摸清底數,達到精準脫貧的目的,我白天走了一遍,晚上又去一遍,不清楚第二天又復來,與農戶交心聊天拉家常,找準每一戶致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