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羅永淦,今年44歲,是錦屏縣啟蒙鎮雄黃村11組村民,同時也是一個視力三級殘疾人。2014年我的家庭因學致貧納入國家貧困戶系統,2015年我通過魔芋種植實現脫貧致富,主動提出申請脫貧獲通過。
我們雄黃村地處大山深處,都說靠山吃山,但這裡「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交通不便、信息落後、家庭無穩定收入,這些都曾長期制約著鄉親們的發展。
我一家四口,早年靠我和妻子在外打工維持家裡的日常開支和一對兒女的上學費用。2008年我在廣東打工時左眼不慎被真菌感染,後輾轉於錦屏、凱裡、重慶等地就醫,兩次換眼角膜都未成功,最終不得不進行眼球摘除,共花去醫藥費6萬多元。
那時候我們在外打工的工資很低,月薪690元,每個月加班加點拼命幹活還不到1000元。治療眼睛醫藥費,花光了我夫妻倆打工多年的積蓄,也使我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
2008年至2010年是我家庭最暗淡的3年。進行眼球摘除術後,醫生要求我兩年內不得乾重體力活,家裡的收入就只靠妻子一個人外出打工進行維持。2010年,醫生說我近13歲的兒子身高不到1.3米,存在身高疾患,不能錯過最佳治療期,否則就會成為孩子的終身遺憾。
我帶孩子三赴重慶看病求醫,本來就入不敷出的家庭也因此背上2萬多元的債務。
作為家庭的主要支撐,內心的不甘讓我迫切想改變貧困現狀,於是將目光投向了養殖和種植這兩項適宜於農村的發展項目。
我先是養蜂,但由於技術和資金缺乏,一年後該項目以失敗告終,所幸投入不大。2014年我開始種魔芋,探索魔芋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路子。當時東拼西湊來的魔芋苗有近3畝,現在發展到了6畝多,平均畝產1000公斤左右,畝產值約15000餘元。
魔芋因其藥用價值和食用廣泛,且具有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經濟效益高等優點,確實是我們村民創業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家門口種植、家門口加工、家門口銷售,這幾年我還帶動組上7戶32位村民發展魔芋產業,給大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2020年我通過聯繫廠家為種植戶銷售魔芋2萬多斤,省去了小收購商中間壓價的環節,實現了種植戶利益最大化。
村裡給支持,鎮裡給技術指導,從栽種、田間管理到收購,鄉親們不僅就近實現就業,還可以學習魔芋種植管理技術,他們可以自行種植,由我進行統一收購。
從小範圍分散試種取得實效到連片集中種植,小小「土疙瘩」搖身一變成為了「金蛋蛋」,為大家帶來了增收的希望,使我還清了原來的欠債,我被選為村小組組長,帶領大家致富創業。
今後我將進一步探索成品魔芋的深精加工環節,動員更多農戶加入進來,讓雄黃村的魔芋產業走出農村,走向更大的市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