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笑容是最美的風景丨錦屏縣新化鄉新化所...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吳一蘭,是錦屏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80後女科員,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被選派到新化所村擔任駐村幹部(網格員)。

由於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做到精準識別,堅持每天按時穿梭在田間地頭、農戶家中,不論天晴下雨,都堅持挨家挨戶了解農戶情況,宣傳脫貧攻堅政策。雖然走訪過程中也沒少吃閉門羹,但從不氣餒,仍然堅持進村入戶,深入調查。就這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便把農戶的基本情況了解透徹。

自下村以來我經常穿梭於網格內的44戶(其中貧困戶4戶),走訪農戶672餘人,其中貧困戶13戶,低保戶6戶;走訪貧困兒童15人,空巢老人13人,殘疾人員5人。

由於工作繁忙,有時幾個月都未能回一次家。記得大年三十晚那天,把村裡的工作安排妥當後,才匆匆趕回家,終於與一個多月沒有見面的4歲女兒以及年過古稀的父母吃上團圓飯。原以為可以利用這幾天年假好好陪下家人,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全國,縣裡緊急通知,要求駐村幹部要馬上入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還來不及多想便和隊友們下村了。

第一時間進村堅守陣地。離開家的那天清晨,便趁著孩子熟睡之時就早早出發。後來丈夫打來電話,說孩子哭喊著要媽媽,父母也因為不理解而心生埋怨。雖然愧疚不已,但想著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等著去做,於是偷偷抹了眼淚,哽咽卻堅定地告訴丈夫,「去和咱爸媽和孩子說,沒有大家,就沒有我們小家。」

在與農戶談心時,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國家政策好了,咱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甜。」最難的是,有一戶因吸毒販毒服刑剛出獄、老病纏身48歲的單身漢劉金武戶,才識別為貧困戶就安排給我,當接到通知的時候,內心忐忑不安,畢竟作為一位女同志,負責幫扶這樣的「特殊」貧困戶,說不害怕是假的,甚至不敢讓家人知道,但我沒有拒絕。經過詳細調查、了解到劉金武家庭困難和走上吸毒這條路的原因後,就暗自下決心:一定要幫助劉金武走上正道!

經過多次與村幹、鄉領導、脫貧攻堅戰區領導匯報協商後,幫助劉金武積極爭取三改、透風漏雨、低保、公益性崗位就近就業、臨時救助資金1000元等項目,還自掏腰包幫他還清法院債務500元,帶他到醫院看病,並為他買魚苗、小龍蝦苗等。除了生活保障外,更重要的是我鼓勵他重拾生活信心。

目前劉金武養有小龍蝦苗300斤,魚苗200斤,出欄預計收入過萬。扶貧期間,還參與全村修建完成串戶路380米,築柵欄750米,動員和開展網格內大花園、大果園等各項工作。

駐村一年多來,我經常告訴自己,「心若向陽花自開,人若向暖清風徐來」。通過自己的點滴付出,新化所村所在網格片區容村貌及村民的生活日新月異,看著貧困戶發自內心的笑容,我認為那才是最美的風景,自己所做的一切便是值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貧困戶的笑容是最美的風景丨錦屏縣新化鄉新化所村網格員吳一蘭
    我叫吳一蘭,是錦屏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80後女科員,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被選派到新化所村擔任駐村幹部(網格員)。由於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做到精準識別,堅持每天按時穿梭在田間地頭、農戶家中,不論天晴下雨,都堅持挨家挨戶了解農戶情況,宣傳脫貧攻堅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捧著一顆熱心,終會收穫一份真情丨錦屏縣新化鄉...
    我叫何立洲,來自銅仁市,現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新化鄉扶貧站工作。我於2019年8月參加工作,2020年2月接到結對幫扶任務,參與幫扶3戶貧困戶,2020年5月當上了網格員。在走訪過程中,我與村民們深入交流,了解他們想法和需求,盡力幫他們解決問題。經過多次走訪我了解到,我所負責的幫扶戶都屬於重度貧困戶,因缺技術、缺勞力、大病致貧,每每看到他們家裡的情況我都非常心酸。我經常會買一些生活用品送給他們,閒暇時候也會去幫老人做家務,教小朋友做作業,春耕秋收農忙時,也經常跟著他們下地一起幹活。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鐫刻扶貧路 情灑駐村新化司丨錦屏縣新化鄉...
    我叫龍正煊,是錦屏縣新化鄉新化司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密寨村是新化鄉唯一的一個深度貧困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28.78%。因底子薄、條件差、思想落後,當時還有貧困戶37戶139人。基礎設施和農業設施相對欠缺、黨組織戰鬥力不強等一串串現實難題擺在我面前。如何做好駐村工作?如何實現農民增收?如何在2018年脫貧出列?「摸清底數」是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基礎,是我住到村裡後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青春不負村 爭做錦屏「新農人」丨錦屏縣新化...
    我叫楊勝彪,是錦屏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一名年輕的幹部。2019年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去戰鬥,經組織同意後,我被派駐到新化鄉新化所村擔任駐村幹部(網格員)。初到新化所,我便迫不及待的入戶開展材料收集、政策宣傳、思想動員,但我的熱情換來的卻是群眾的質疑聲、不信任、不配合,有時連話都搭不上!我開始自我反省並向老同志取經,才發現群眾工作光靠嘴巴說是說不出結果的,只有用心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辦有益的事,讓老百姓看得見、摸的著的才能得到老百姓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最可愛的人 最動人的事——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
    我榮幸地投身到錦屏縣脫貧攻堅一線,轉眼三年有餘。三年以來,目睹了錦屏縣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要歸功於默默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幹部。脫貧攻堅戰 沙場初練兵2019年5月的一聲號響,錦屏縣脫貧攻堅發起了最後的總攻,我下沉到銅鼓村擔任網格員,開啟了「5+2」「白+黑」的漫長歲月。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小棉襖丨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駐村...
    我叫劉開鈺,2016年大學剛畢業的我,有幸成為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  皮所村是錦屏縣深度貧困村,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踏上扶貧之路前,我滿懷憧憬,也懷著一腔熱情與抱負,立志將我所學和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這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偉大事業上,在扶貧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不再窘迫丨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林昌錫
    我叫林昌錫,是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也是我們村的貧困戶,村裡人之前對我的評價是黑黑瘦瘦、蓬頭垢面、微微駝背的男人,暫未婚。我家之前的房子是一棟破舊而古老的兩間三層樓的侗家木房,一樓有豬圈、牛圈等,可以說是人畜混居。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白」到「精兵」,95後網格員淬鍊別樣青春|...
    我叫鄭嘉黎,今年24歲,2019年10月,我考入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雪洞鎮人民政府工作,現在不僅是黨政辦的一名工作員,也是桃元村網格員、幫扶幹部、人口普查員……鄭嘉黎(左二)向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我所負責的是桃元村街上組網格,有15戶貧困戶,23戶非貧困戶,共166個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好老人的貼心人丨錦屏縣偶裡鄉皆陽村幫扶...
    我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副站長,也一名90後結對幫扶女幹部龍豔鈴,結對幫扶偶裡鄉皆陽村。談起扶貧,記憶最深的是龍運槐戶。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是2016年初,年過八旬的兩位老人在坡上的舊房子裡,用好奇的眼神打量著我,臉上不見一絲的笑容。
  • ...故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地婁...
    我叫龍新忠,是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地婁村幫扶責任人。近幾年來,我累計組織召開院壩會1200場次,遍訪黨員、群眾6500人次,足跡遍布全鄉6個行政村32個自然寨,在與群眾交談中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願,在走訪調研中集民智解民怨,把群眾當親人、當家人,把扶貧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
  • 「我的扶貧故事」熱情飽滿做好扶貧工作丨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網格...
    我叫李國棟,是貴州黔東南三穗縣瓦寨鎮白家村的一名網格員。2018年9月18日,全縣派駐一千多名網格員下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同大多數人一樣,面對突如其來的工作任務,內心多少有點彷徨。這期間,我不斷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始終以熱情飽滿的工作態度來做好扶貧工作。
  • ...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靠自己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第一書記石秦璋
    我叫石秦璋,2018年1月,我主動申請到黔東南州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擔任該村第一書記。2019年錦屏縣飛地富民有限公司出資在高舟村發展杉木林下套種中藥材淫羊藿和黃精種植項目,項目由鄉級實施,村級負責組織協調土地流轉及人員務工等方面。至2020年3月高舟村林下套種項目在高舟村完成淫羊藿和黃精共計種植1050畝。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三穗縣桐林鎮...
    我叫劉開發,是三穗縣桐林鎮坦洞村的一名駐村網格員。今天,我想要給大家分享一個在網格內的扶貧故事。  現在,每次入戶走進他家時,楊世家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對我們說道「,我們真的很感謝你們,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楊世家戶只是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收穫丨都勻市沙包堡辦事...
    我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劍江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朱正偉。韋賢奎老人是我村裡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她一生未育,也沒有贍養人,只有一個好酒貪杯的侄兒偶爾來看看她。2016年時,她被識別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和老人的幫扶人,我時常到老人家裡去走訪,了解她的生活和身體狀況。
  • 「我的扶貧故事」感悟心靈觸碰真情|錦屏縣偶裡鄉賽村村駐村幹部文...
    我叫文曉慶,是錦屏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名工作員。2019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錦屏縣偶裡鄉賽村村駐村幫扶。幹群參與硬化串戶路、產業路作為一名黨員,我深知榜樣的力量更能催人奮進,更能凝聚力量。所以,我堅持把責任扛在肩上不放鬆,把最重最累的活攬在身,衝鋒在前作表率。  作為第一書記,我牢記全縣脫貧攻堅事業和抓實全村結對幫扶任務「雙重使命」,腳步不停歇,紮根到村和群眾打成一片是常態。於是,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廣泛支持,也成為了群眾眼中那個「只知道埋頭做事」的人。
  • 你的笑臉是最美的風景
    群眾笑臉是扶貧路上最美的風景,也是檢驗扶貧工作成效最有說服力的成績單。自2017年6月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涼山州鹽源縣工作啟動以來,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鹽源工作小組靠前作戰,三水後方鼎力支持,與鹽源通力合作,兩地的扶貧協作工作結出了累累碩果。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成為「最美生態護林員」丨獨山縣影山鎮...
    我叫楊佑培,生於1978年,水族,是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現為達頭片區組管委成員、生態護林員隊長。2014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到了達頭組,我們一家被評為貧困戶,兩位老人領到了養老金,父親還拿到了殘疾人護理補貼,女兒享受著教育補助。全家加入了專業合作社,得到了茶葉加工項目入股分紅、綠殼蛋雞入股分紅、蜜蜂養殖補助等各種產業扶持,妻子還申請到扶貧小額扶持在鎮上開了一家雜貨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地好起來了。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