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成為「最美生態護林員」丨獨山縣影山鎮...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楊佑培,生於1978年,水族,是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現為達頭片區組管委成員、生態護林員隊長。

2014年前,我們一家7口人都在老家紫林山村達頭組務農,人均只有幾分田,女兒還在讀小學,父母年紀大了沒有勞力,父親還是二級殘疾,收成不好的年成吃飽都成問題,我和兄弟也沒有什麼一技之長,全靠打臨工維持全家生計。

2014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到了達頭組,我們一家被評為貧困戶,兩位老人領到了養老金,父親還拿到了殘疾人護理補貼,女兒享受著教育補助。全家加入了專業合作社,得到了茶葉加工項目入股分紅、綠殼蛋雞入股分紅、蜜蜂養殖補助等各種產業扶持,妻子還申請到扶貧小額扶持在鎮上開了一家雜貨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地好起來了。

2017年,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妻子也被聘為保潔員,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們一家徹底擺脫了貧困,2018年順利地退出了貧困戶。

楊佑培在清理路上的積石

擺脫了貧困的我決心要用實際行動感謝黨、回報社會。自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以來,我堅守護林一線,以山為家、以林為伴,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將生態護林巡查到位、森林防火協防到位,盡心盡責地管護著近500畝的國家級公益林。

作為護林隊長,我率先提出包保制的管理模式,籤訂責任書、發放明白卡、規定用火日,通過建章立制,宣傳政策家喻戶曉,我們達頭片區成為了全縣護林防火的模範。

2020年1月下旬,新冠疫情在武漢集中爆發並在全國迅速蔓延,我意識到這次疫情對村民生命安全構成的潛在巨大威脅,迅速響應村支兩委和駐村尖刀排的號召,組織達頭片區生態護林員對進組道路進行封閉管制,臨時搭建了疫情防控檢查站,與其餘村民一道,值守卡點,摸排返鄉人員,同時耐心說服村民居家過節、喜事延辦喪事簡辦,儘量減小疫情傳播的可能性。

楊佑培正在巡山防火

當時正值農曆新年來臨之際,我自費購買水果18箱,分發給達頭卡點的每一位值守人員。並自掏腰包2000多元購買水果、飲料等物品通過影山鎮人民政府捐贈給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

現在我們紫林山村已經實現全面脫貧,我也因為護林工作成績突出被國家林草局評為「全國最美生態護林員」,我們一家的生活就像這副對聯:脫貧攻堅政策好,幸福生活節節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莫宇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市選聘生態護林員護生態促脫貧固成果
    12月18日,遂川縣營盤圩鄉大夏村生態護林員賴祥雲和往常一樣,穿著標誌性的馬甲,拿上「大喇叭」,口袋裡放著護林員巡護終端,在村裡開始了一天的巡山護林工作。他高興地說,「生態護林員是一份幹勁十足的工作,既保護了森林資源,又能掙1萬多元,有了這份穩定收入,加上平時老婆在農家樂做事,我家生活肯定是越來越好,往後再也不擔心返貧了」。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黴豆腐,脫貧好幫手丨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
    我叫蒙宗勝,是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國家政府的扶持,靠著小小的黴豆腐,實現脫貧增收,現在生活越來越好。  2019年11月,在外務工的我,偶然發現黴豆腐在獨山縣和三都縣十分受歡迎,於是萌發了在家裡發展黴豆腐產業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支持,我的豆腐乳手工作坊開工。
  • 獨山影山鎮:產業興村莊美百姓樂
    獨山縣影山鎮緊緊圍繞「十三五」發展戰略和工作目標,以打贏脫貧攻堅戰、落實民生政策統攬工作全局,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產業日漸興盛,群眾安居樂業,全鎮在村美民富產業興的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有力度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
  • 「我的扶貧故事」讓產業加快星朗發展步伐丨獨山縣下司鎮星朗村...
    2020年3月,獨山縣調整補充脫貧攻堅尖刀排排長,一紙調令讓我由獨山縣國有林場場長變身為下司鎮星朗村尖刀排長。能夠參加共和國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將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一段受益匪淺的經歷,帶著滿腔幹事創業的激情,我愉快地服從組織的安排,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徵程。
  • 張掖市林草部門抓實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助脫貧攻堅
    2017年以來,張掖市累計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員2402人,發放補助資金1921.6萬元,覆蓋2個縣的18個鄉鎮,每年每人補助8000元補助,通過一卡通足額兌現,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  在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上,堅持「精準、自願、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嚴格執行《甘肅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管理細則(試行)》規定,通過公告、申報、審核、公示、聘用、崗前培訓的程序,選聘身體健康、能勝任野外巡護工作、責任心強、政治素質良好、遵紀守法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
  • 「我的脫貧故事」楊昌海:勤奮敲開致富門 成為脫貧好榜樣
    我叫楊昌海,關嶺自治縣斷橋鎮斷橋村普岔組村民。由於妻子患重病成為了貧困戶,在黨和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關心支持下,我憑著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奮鬥精神,栽甘蔗,種枇杷,養兔子,奮力拼搏,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變「先進」 脫貧有奔頭丨黎平縣永從鎮豆...
    我叫石餘光,是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一組的村民。2019年1月9日,我把一張感謝信送到縣法院幫扶幹部龍軍的手上,上面寫著「龍軍同志,我脫貧了,感謝你對我的幫扶!」我真摯地送上這張感謝信,是因為幫扶幹部和幫扶政策讓我家的生活大變樣。石餘光給幫扶幹部龍軍送感謝信前些年,我和村民到廣東打工,可是因為手腳不靈便,幹活慢,一年都頭沒掙到多少錢,有時年底還借路費回家,我老婆也是文盲,別人少給了工資也不會追討。
  • 「我的脫貧故事」盧雪梅:飲水思源 不忘桑梓
    我叫盧雪梅,是龍裡縣洗馬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公務員,也是鎮政府派駐到落掌村的一名小康駐村幹部。毋庸置疑,我也曾是一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對象,這是關於我從幫扶對象到幫扶責任人的故事。2020年8月,盧雪梅弟弟盧凱鑫大學畢業後,在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班2016年,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們家還享受了產業幫扶政策,如生豬養殖、脆紅李、土豆、黃豆等的財政扶貧資金項目的支持,增加了家庭收入;那一年,在幫扶責任人羅登海哥哥的政策宣傳及幫助下,我的父親還擔任起了村裡的生態護林員
  • 「我的脫貧故事」石秀英:陽光總會在風雨後
    正當我一籌莫展時,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如希望之光一樣照進了我家,村裡通過走訪知道了我家情況後,於2015年把我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我的幫扶人經常的來家裡,不斷的鼓勵我、開導我。加上親戚們也在不斷的幫助我,讓我擺脫貧困狀況,讓我對未來生活有了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讓貧困戶重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丨劍河縣革東鎮...
    「老王,你來啦,這兩天你又到縣城辦事啦,好想你……」,每次到村戶,結對幫扶對象劉東才總是激動地說,其實他年齡比我大幾歲,但在苗家習俗裡,用「老」字稱呼代表對你的尊重和親熱。我叫王運宇,是劍河縣財政局的幹部,2019年7月作為第二批駐村網格員,奔赴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駐村幫扶。我承擔的第八網格有33戶,其中貧困戶13戶,貧困戶劉東才戶就是我結結對幫扶的對象,家中有一個雙重殘疾的弟弟劉貴才,老實巴交的他至今未婚,主要是因為「窮」。
  • 廣州黃埔區對口幫扶的縣市全部脫貧摘帽:東呼西應奔小康
    黃埔區2019年幫扶的貴州黔南州三都縣、獨山縣順利通過退出貧困縣序列評估,其中深度貧困縣三都縣提前1年完成摘帽目標;2020年幫扶的陽山縣35個相對貧困村3101戶7388人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出列……至此,黃埔區對口幫扶的縣市全部脫貧摘帽。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因為走訪貧困戶沒有那麼容易,我年紀輕,群眾不信任,還有不理解不支持的情況。我問什麼問題,群眾答得很片面、敷衍,有時候我甚至還害怕自己會被趕走。於是,在近兩年的幫扶相處中,我與群眾成為了「一家人」。老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我開展扶貧工作後走訪的第一戶,也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全家三口人。2014年他家被評為貧困戶,致貧原因是老周的兒子周偉因發生車禍造成肢體三級殘疾,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這也成為制約他家發展的瓶頸。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扶貧好政策 圓了孩子上學夢丨獨山縣基長鎮陽...
    我叫白陽麗,居住在獨山縣基長鎮陽地村麻倫組,是貧困戶家庭。家裡的「頂梁柱」早逝,丟下兩個孩子,自己一個人咬牙撐起這個家。生活上的艱辛無人可以傾訴,時常愁得整夜睡不著覺。2017年,大女兒參加高考,本以為能考上個好大學,結果成績不理想。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笑容是最美的風景丨錦屏縣新化鄉新化所...
    由於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做到精準識別,堅持每天按時穿梭在田間地頭、農戶家中,不論天晴下雨,都堅持挨家挨戶了解農戶情況,宣傳脫貧攻堅政策。雖然走訪過程中也沒少吃閉門羹,但從不氣餒,仍然堅持進村入戶,深入調查。就這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便把農戶的基本情況了解透徹。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貧啦丨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村民黃阿幹
    我叫黃阿幹,今年52歲,是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人,家中4口人。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小學二年級,妻子四級肢體殘疾,父親年邁體弱多病,小孩在秧壩中心小學上學。2014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了,學了文化,我還會刷抖音看微信啦|羅甸縣龍...
    七一村是一個美麗的布依村寨,坐落在貴百高速公路旁,距羅甸縣城8公裡,下轄12個村民組348戶1558人,村內交通阡陌,小樓林立,嶄新的村容村貌使得它成為高速沿線一道亮麗的風景。這裡和全縣其他村一樣,發生新變化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村裡人在脫貧的歷程中也發生了喜人的蛻變。而我,自然也不例外。我今年49歲了,生活中有諸多不幸。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蛻變丨荔波縣甲良鎮...
    駐村脫貧攻堅隊了解我家的情況以後,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不過,我知道駐村幹部只能是扶上馬,送一程,更好的生活還得靠自己努力。我不能「等靠要」,希望自己發揮養豬技術特長自主創業。於是,在國家扶貧創業扶持優惠政策下,我申請特惠貸款5萬元,在自家木樓下圍圈搞起了生豬養殖。
  • 「我的脫貧故事」我相信以後的日子會更好丨劍河縣觀麼鎮翻滾村...
    我叫蔣榮剛,今年54歲,是劍河縣觀麼鎮翻滾村村民。我家中有3口人,1個哥哥、1個女兒和我,哥哥身體不大好,在家裡由我照顧;女兒9歲,在觀麼小學讀書。由於要照顧哥哥和女兒,我不能外出打工,家裡的收入僅靠種田、養幾個雞鴨,掙不到什麼錢,生活十分困難。2016年,我向村「兩委」遞交了貧困戶申請書,村幹和駐村幹部到我家實地了解情況後,經過一致投票,我家被評定為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住新房、開餐館,扶貧政策圓我夢丨獨山縣麻尾鎮...
    2018年,搭上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東風,我搬遷到獨山縣麻尾安置區。  搬遷前後,一家人的生活可謂是天翻地覆。莫鄭祥家的老房子原來全靠2畝田地養活一家5口人,捉襟見肘。屋漏偏逢連夜雨,2002年,父親開始患病,為了扛起家庭重擔,16歲的我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由於年紀小、文化低,只能到餐館去當服務員,雖然大部分的工資都寄回了家裡,但微薄的收入,還是沒能改善家裡的生活。  2014年,我們家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了扶貧的好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土」經驗,效果還不錯丨甕安縣建中鎮白沙村...
    理論指導實踐,通過一次次的走訪網格包保對象,我總結了一些「土」經驗:多數貧困戶的心理比較脆弱,給他們找個活幹,經常交流談心,提起貧困戶的精神頭,才是真正的為貧困戶著想。  於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為群眾梳理發展思路,並再次深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和產業發展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