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縣影山鎮緊緊圍繞「十三五」發展戰略和工作目標,以打贏脫貧攻堅戰、落實民生政策統攬工作全局,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產業日漸興盛,群眾安居樂業,全鎮在村美民富產業興的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
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有力度
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脫貧攻堅工作中,影山鎮以黨建為引領,強化組織領導,由鎮黨委統一謀劃,充分發揮駐村尖刀排、基層黨組織對村裡底數清、情況明的優勢,黨員率先示範,在建強基層組織上下狠功夫,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實效。
影山鎮選優配強基層組織,結合幹部管理相關要求與工作實際制定管理制度,嚴格落實「三重一大」,真正做到把鄉情、村情結合到決策部署中,確保不脫離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定期舉辦村級幹部知識、業務等學習培訓,以過硬的素質樹立幹部在群眾中的威信,言傳身教帶領群眾共同走向富裕,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在黨建引領下,影山鎮把改善民生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組建工作專班,大力改善農村水電路訊基礎設施。
影山鎮完成危房改造302戶,老舊房整治104戶,累計搬遷435戶179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15戶1710人;完成通組路47公裡,建成文化活動廣場5個,3650平方米,安全飲水工程9個,實現全鎮農戶安全飲水、安全用電全覆蓋。
一項項惠民措施的落實,影山鎮基本實現「村村、寨寨、戶戶通水泥路」目標,安全飲水全面實現通水全覆蓋, 4G網絡、電信寬帶基本實現村村通,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得到補齊,群眾徹底告別了「吃水靠天、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貧苦日子。
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也讓群眾挺直了腰杆。
每年春茶上市時,茶商們操著各地口音湧近翁臺村,對此,茶農劉富海已經見怪不怪。「過去交通不好,我們都是將茶葉拉出去賣,現如今,都是家門口交易。」劉富海說,路修好了,大家都放開了膽子種茶,僅他所在的翁臺村卡邊組,17戶人家中就有9戶辦起了茶葉加工廠。
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有活力
初冬的的影山鎮,處處都是秋冬無閒田的好光景。
紫林山村,雲霧環繞中,寬敞平整的柏油路蜿蜒遠去,路的兩邊,隨處可見成片的水苔茁壯生長;翁臺村茶山上,茶農們忙著給茶樹修枝,濃濃的茶葉香飄滿山間;友芝村的田地裡,剛種下的油菜苗綠油油的一片,給大地披上了綠裝。
桑麻村貧困戶吳光輝,三度創業失敗,在鎮村幹部的引導下發展茶葉種植,建了新房,買上了新車,自己脫貧致富不說,每年採茶時節,每天還帶動了30餘人採茶增收;黃橋村村民韋永升,在幫扶幹部幫助下,種植平菇增收致富,僅半年收益就有6萬多元,被村裡評為致富帶頭人,韋永升笑著說:「扶貧幹部帶我種上了致富菇。」
田地裡的繁忙,群眾脫貧致富的改變,都得益於影山鎮大力推動「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按照省委產業革命「八要素」,影山鎮緊扣「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致富門路」的目標,充分發揮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因地制宜走生態扶貧產業之路,做足做強生態品牌。
2016年以來,影山鎮申報實施財政扶貧資金項目31個,資金2490.25萬元;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20個,資金1604.84萬元,採取多種模式,統籌各村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海花草、刺梨、精品水果、蛋雞養殖五大主導產業,全鎮1467戶貧困戶每年在產業上均有「產業項目分紅+產業直接收益」的雙重增收,所有貧困戶基本實現了兩個以上產業的全覆蓋。
目前,影山鎮建成農業專業村4個,種植茶葉55000畝,精品水果12000畝,刺梨8160畝,海花草5540畝,蛋雞養殖15萬羽, 「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已然成形。
同時抓好扶貧小額信貸政策落實,共動員718戶貧困戶參與扶貧小額貸款入股企業718戶3590萬元。貧困戶通過貸款入股企業參與分紅,按照入股資金的6%、7%、8%逐年遞增進行分紅。
截至2020年5月31日,已實現分紅692.9萬元,既帶動經濟發展,又促進貧困戶經濟增收。
影山鎮還積極對接和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就業培訓,引導幫助困難勞動力就業。
2020年技能培訓開班8期,完成培訓400人;截止5月31日,落實好貧困人口就業,通過公益性崗位,解決貧困戶就業651人,全鎮貧困勞動力1038戶3282人,全部實現一戶一就業。
用活資源,鄉村治理有實效
硬化路乾淨平整,農家院牆上,宣傳畫鮮豔奪目,村規民約細緻規範著眾人的言行……走進影山鎮各個村寨,有相似之處,又各有特點。
「我們村時常有外人來看千年紅豆杉,過去村裡環境不好,我們都有些不好意思,在村裡的帶領下,我們在路兩邊栽上了綠樹,在大家的努力下,寨子一天比一天美,有外人來,我們都喜歡招呼上幾句哩。」談起現在的好環境,紫林山村紅豆杉組韋光成老人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產業興,更要村莊美。影山鎮在持續推動產業富民的同時,影山鎮以鎮村一體、整管並重、群眾參與、多方協作為基本原則,按照「政府監管、市場運作、鎮村主體、分類實施」的工作思路,構建「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機構、有經費、有考核」鎮村長效管護機制,積極用好用活各級幫扶資源,在全鎮掀起鄉村環境整治的高潮。一個個村寨,在幹群齊心的忙碌裡舊貌換新顏。
紫林山村積極爭取幫扶單位國家林草局幫助,先後籌措資金80萬元,在不破壞原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實施「紫林山村大坡頭景觀改造項目」,對稀疏、殘次林地以及路邊裸地,採取見縫插針、客土造林等方式補植補造杜鵑,同時以紫林山村村委會辦公場所為中心,在空曠裸地、道路周邊、工程跡地等區域,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採取喬、灌、草、藤相結合,增綠復綠,提升景觀效果,建設示範村莊。
每年五月,紫林山蜿蜒盤旋的柏油路開滿杜鵑花,都會吸引來大量遊客,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好去處。「到這裡賞花的人越來越多,村裡的蜂蜜、土雞蛋等土特產也就打開了銷路,給村民們帶來不少實惠。」韋世貴說,人居環境的改善,不僅讓村民們住著舒服,也讓大家吃上了「旅遊飯」。
「原來這一帶是爛田和垃圾堆,現在建成了廣場,把我們的寨史和祖訓寫到了牆上,每到晚上,新安裝的太陽能路燈把各條路照得亮堂堂,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了。」談起寨子的變化,友芝村把猛組村民孟慶偉有些激動。
五年來,這樣的變化在影山各個村寨爭相上演,翁奇村、紫林山村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桑麻村、友芝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成為該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五年砥礪前行,影山鎮在黨建引領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與貧困人口日漸減少相對應的,是一項項扶貧措施精準落實落細,群眾吃飽穿暖奔向小康;是一條條產業路縱橫交錯,春有茗茶夏有果,越來越多富民產業落地生根;是一個個山鄉村寨舊貌換新顏,人在從中笑的美麗新農村新圖景。
步入十四五,影山鎮將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以產業提質為依託,推強 「產業興旺」;以環境整治為抓手,實現「生態宜居」;以文化建設為統領,推進「鄉風文明」;以鄉村振興為目標,實現「生活富裕」,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莫宇
編輯 梁曉琳
編審 張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