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剖析】
一、近代中國的女權運動
1.背景
(1)中國傳統婦女觀是以小農經濟形態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統治為社會基礎。婦女沒有財產繼承權,在生產力落後的農業社會創造極少的財富,她們幾乎喪失了經濟地位。在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及貞操節烈觀念的禁錮下,婦女完全成為男人的私有財產。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傳入及西方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
2.中國女性意識的萌芽
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主張男女平等,開創了解放女性之先河。他在《天朝田畝制度》裡規定男女一樣可以均分土地;還主張女子不纏足,曾頒發婦女禁裹足布告。
3.中國女權運動的興起
(1)維新變法期間: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維新變法的出現,主張女權者紛紛顯現,如康有為、康廣仁、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派先後發文倡導並組建了不裹足會,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啟動了女權運動的按鈕。1898年,康有為向光緒皇帝上《請禁婦女裹足折》並獲準施行。
(2)辛亥革命期間: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順應女權運動和廣大民眾的要求,頒布了《令內務部通各省權禁裹足文》。
(3)20世紀初:1901年之後,不裹足會和天足會等組織在中國城鄉競相出現;20世紀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嚮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嶄露頭角;女子已開始有了上學堂甚至出國留洋的機會。
(4)五四運動後:中國女權運動的發展隨著民主革命的進程不斷發展。女子從小學到大學乃至留學及其走向社會、從事職業的權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以往前所未聞的爭取女子參政權、財產繼承權、婚姻自主權、再婚自由權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僅獲得社會承認,更被明確載入1930年12月國民政府頒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華民國民法》。
(5)中共領導的婦女解放運動
新中國成立前,中共為婦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
①建立婦女團體和婦女組織,促進婦女解放的實現。在黨中央,中國共產黨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婦女部、婦女運動委員會;在黨外,大革命時期,成立了婦女解放協會。
②創辦女校,培養婦女運動骨幹。黨在建立初期,就積極鼓勵先進知識女性赴法、俄勤工儉學,使她們回國後成為中國婦女運動的領袖。
③創辦刊物,宣傳婦女解放思想。在創辦女校培養婦運人才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還積極通過創辦女性刊物來擴大宣傳,專門探討婦女解放和婦女問題。
④把國民革命與婦女運動相結合。1924年3月8日,何香凝等人在廣州組織了中國第一次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有近千人參加集會和遊行。此後,在統一戰線領導下,婦女運動與北伐戰爭的洪流融在一起,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二、西方的女權運動
1.背景
(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的開展,女性的經濟地位有所提高。
(2)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自然法權和天賦人權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
2.西方女權運動的啟蒙
西方女權運動的啟蒙可以追溯到18世紀,法國女性意識首先興起,繼而是英國、美國,然後席捲歐美。
3.西方女權運動的發展進程
西方的女權運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揭露性別歧視現象以喚起女性的獨立意識;第二階段:關注平等要求,強調性別差異和性別的獨特性;第三階段:著手建構自己的理論、追溯女性主義的源頭、考察女性主義的特徵和本質及其各種表現形態,並從性別差異入手旨在超越其原來的視界和觀點。
【真題再現】
1.(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1)圖5為1956年的一幅漫畫《兩把尺》(畫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測量祖國,建設社會主義。」)該漫畫反映了( )
A.社會主義建設以工業化為中心
B.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運動蓬勃開展
D.城鄉差別發生根本性改變
【答案】B
【解析】
1953年至1956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以工業化為中心的任務,且材料只是提及建設社會主義,無法體現以工業化為中心,故A項錯誤;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後,要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故B項正確;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從材料漫畫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無法體現城鄉差別,故D項錯誤。
2.(2017江蘇7)《萬國公報》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學者統計了其中發表的相關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斷( )
A.《萬國公報》是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報刊
B.晚清知識分子通過報刊實現了言論自由
C.知識界的宣傳呼籲迫使清政府革除陋習
D.隨社會發展知識界對婦女問題漸趨重視
【答案】D
【解析】
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報刊是《昭文新報》,不是《萬國公報》,故A項錯誤;晚清知識分子通過報刊實現了言論自由與史實不符,因為封建專制的言禁傳統扼殺了言論自由,故B項錯誤;知識界的宣傳呼籲沒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習,只能說推動了陋習的革除,革除陋習是在民國成立後,故C項錯誤;禁纏足、興女學、介紹外國婦女方面的文章逐漸增多,表明知識界逐漸重視婦女問題,故D項正確。
3.(2019·江蘇高考·7)清末《賣寧波腳帶》:「寧波小腳啥好看,腳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腳帶竟出名,四鄉八鎮銷場遠。明詔近來禁纏腳,腳帶雖好用勿著。我勸賣腳帶人早棄行,免使女子纏腳遭凌虐。」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觀念變化已致腳帶無人問津
B.詔令頒布引發婦女普遍解放
C.女子纏足當時仍然普遍存在
D.廢止纏足已成當時社會共識
【答案】C
【解析】
「如何腳帶竟出名,四鄉八鎮銷場遠」表明女子纏足在當時仍然是普遍現象,故C項正確;「如何腳帶竟出名,四鄉八鎮銷場遠」表明腳帶暢銷,不是無人問津,故A項錯誤;《賣寧波腳帶》是勸誡歌謠,而不是政府詔令,故B項錯誤;民國之後廢止纏足才逐漸成為社會共識,與題幹清末不符,故D項錯誤。
4.(2016·江蘇單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廳發布通令:「近日婦女每多剪髮齊眉,並梳拿破崙、華盛頓等頭式(流行的男式髮型),實屬有傷風俗,應予以禁止,以挽頹風……如敢固違,定以婦女坐法並處罰家長。」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剪髮齊眉成為婦女的普遍選擇
B.男女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為衝擊傳統習俗
D.處罰措施體現民國法治精神
【答案】C
【解析】
剪髮齊眉成為婦女的普遍選擇說明剪髮齊眉影響到了全國各地,包括鄉村和城市,材料僅僅提到成都婦女多剪髮齊眉,故A項錯誤;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國一直在提倡,並沒有深入人心,政府認為對婦女剪髮齊眉有傷風化,不能體現男女平等,故B項錯誤;材料中「實屬有傷風俗,應予以禁止」說明政府在限制該行為,體現當時婦女新潮行為衝擊了傳統習俗,故C項正確;政府的處罰措施沒有法律依據,體現不了民國法治精神,故D項錯誤。
5.(2015·四川文綜·6)1919年,某新潮社社員暨《新潮》雜誌主要撰稿人在面臨個人婚事抉擇時看重八字、命書,認為「這些命書,無論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聽其主持,不得不看為一生絕大的紀念品」。該事例說明( )
A.新潮社是一個保守社團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傳統婚俗
C.國人尚未認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書決定時人的婚姻
【答案】B
【解析】
題幹中提到「《新潮》雜誌主要撰稿人在面臨個人婚事抉擇時看重八字、命書」,說明該撰稿人在婚姻觀念上依然保有傳統思想,但其個人思想並不能代表整個新潮社團的思想觀點,故A項錯誤;題幹中提到「《新潮》雜誌主要撰稿人在面臨個人婚事抉擇時看重八字、命書」,說明該撰稿人在婚姻觀念上依然保有傳統思想,表現出了當時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傳統婚俗的現象,故B項正確;題幹中並未提到國家對社會婚俗的態度,故C項錯誤;題幹只能體現部分人依然通過八字、命書決定婚姻,但不能代表當時所有人都接受,故D項錯誤。
6.(2014·福建文綜·15)旗袍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城市女性的時尚著裝。其社會原因是( )
A.西式服飾傳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華民國建立,人們思想觀念變化
C.城市化進程中,女性開始引領時尚
D.旗袍典雅大方,體現女性的曲線美
【答案】B
【解析】
旗袍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即旗袍吸收西式服飾元素,也保留傳統服飾特點,西式服飾傳入中國,近代中國生活方式並沒有完全西化,旗袍是典型例子,故A項錯誤;近代中國服飾變化與社會變革有關,從材料「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間可以判斷中華民國建立推動人們審美觀念變化,旗袍由寬鬆肥大演變到合身適體,故B項正確;「20世紀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國還沒有城市化,故C項錯誤;「旗袍典雅大方,體現女性的曲線美」不是社會原因,故D項錯誤。
7.(2010·江蘇單科·9)徐珂《清稗類鈔》記述:「先由男子陳志願於父母,得父母允準,即延介紹人約期訂邀男女會晤,男女同意,婚約始定。」這反映晚清婚俗的變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約締定
B.婚姻尊重當事人的意願
C.婚姻聽憑父母安排
D.婚姻儀式簡約文明
【答案】B
【解析】
此題考查的是對晚清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理解。根據題幹反映的信息和所學知識:A和C錯誤;D項指婚姻儀式和題幹婚約制定沒有必然因果聯繫,故排除,所以此題應該選擇B項。
8.(2009海南單科15)從19世紀中葉開始,歐洲女權主義者提出了改革婦女服裝的倡議,設計並試穿了短裙和女式長褲,但受到輿論責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問,大量婦女加入勞動大軍,婦女褲裝和短裙開始流行。這說明( )
A.服裝的變化反映了婦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促使婦女成為勞動者
C.婦女裝束變化與其社會角色變化相適應
D.婦女以穿著褲裝和短裙來維護自身權利
【答案】C
【解析】
19世紀中期,雖然歐洲民主運動得到較大發展,但是但保守勢力仍很強大,所以當女權主義者提出改革時遭到輿論的遭難。一戰期間歐洲各國國內勞動力緊缺,大量的婦女承擔起主要的生產任務,為了方便生產,婦女服裝開始簡便化,褲裝和短裙流行。
9.(2007山東,34,10分)20世紀初,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舊的習俗被打破,新的觀念逐漸形成,社會風氣也在悄然改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來遊學,此君尚未娶婦,意欲訪求天下有志女人,聘定為室。其主義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三聘娶儀節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諸格及自願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權者,毋論滿漢新舊,貧富貴賤,長幼妍媸均可。
——《大公報》1902年6月26日
(1)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新婦女的哪些內容?(4分)
(2)這種新婦女觀受到了哪種思想影響?列舉近代中國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革命。(6分)
【參考答案】
(1)破除纏足陋習;提倡女子學文化;摒棄舊式結婚禮俗;婚姻自主。
(2)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維新變法運動、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
【解析】
(1)仔細閱讀材料對「新婦女觀」的相關句子,而後篩選提煉,再用通俗語言逐一排列。(2)第①問要定位準確,聯繫與此有關的進步思想。第②問是第①問的延續,是思想的實踐化,聯繫相關重大歷史事件即可。
【針對訓練】
1.(2019·黃岡質檢,29)下面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申報》關於女工的一些描述:在僱傭女工的場所,「男女相淆,已非風俗之正」。「夫織布、紡紗、軋花等事,雖似乎近乎婦人女子之事,其實仍是工作,機器或稍笨重,一有脫落等情況,婦女即束手無策,仍須借力於男工。」材料的觀點( )
A.同情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
B.主張女性接受現代教育
C.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
D.反對女性遠離現代工業
【答案】C
【解析】
「男女相淆,已非風俗之正」「夫織布、紡紗、軋花等事,雖似乎近乎婦人女子之事」可以得出作者對女性的歧視,故C項正確。
2.(2019·平邑高三月考,10)20世紀初,中國有識之士專門創辦了《女子世界》《中國女報》等一些有關婦女的刊物,其他的革命書刊也發表了不少爭取女權的文章,倡導「扶植女子共謀進步,以造福女界,即以造福於中國」。其主要目的在於( )
A.推進社會風俗變革
B.促進啟蒙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C.實現男女權利平等
D.動員婦女參加反清民主革命
【答案】D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其他的革命書刊也發表了不少爭取女權的文章」,以及爭取女權的目的是「扶植女子共謀進步」,說明是為了動員婦女參加反清民主革命,故答案為D項;A項不是主要目的,B、C項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3.(2019·衡中同卷文科綜合五,33)文藝復興時期,一個義大利女作家認為,女性的美德來源於自身,女性應通過自我完善和提高,使自己的內在素養同社會地位相匹配。這說明文藝復興運動( )
A.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B.激發了女性的自主意識
C.規劃了女性的行為準則
D.提升了女性的知識水平
【答案】B
【解析】
材料強調女性的美德來源於自身,主張女性通過自我完善和提高來提升內在素養,以匹配社會地位,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激發了女性的自主意識,故B項正確。
4.(2019·鄒城月考,34)表:英國女性對家庭經濟貢獻(%)
時期(年)
高工資農業區
礦業區
工廠區
1787—1815
10.5
20.1
32.1
1816—1820
19.9
26.3
25.1
1821—1840
9.2
25.3
36.5
1841—1845
7.4
13.4
39.7
1846—1865
13.9
0.0
47.1
由上表可知,1787—1865年,英國( )
A.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B.機器生產加劇了工人失業
C.輕紡工業成為重要經濟部門
D.開始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
【答案】C
【解析】
1787—1865年間正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女性作為紡織業的主力軍在工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女性政治地位,排除A項;B項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
5.自女子放足後,適合三寸金蓮的弓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代之以布鞋、膠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為京津女子所喜愛。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專門賣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後逐漸與男鞋合賣,「只以鞋履論,到此男女始真平等」。這體現了當時( )
A.婦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眾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響較為深遠
D.男女平等成為社會新風尚
【答案】A
【解析】材料「只以鞋履論,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婦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項正確。
6.下側框內所敘內容為《申報》上的報導。材料說明( )
△1912年9月19日:「宣讀婚約,互換約指,才一鞠躬,即攜手同歸。」
△1913年9月15日:「近來法庭訴訟,男女之請離婚者,實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主動離婚者中婦女佔近半數。」
A.晚清時期思想觀念變化劇烈
B.婦女成為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C.習俗變遷具有自由平等特徵
D.報紙主要宣傳民主科學思潮
【答案】C
【解析】
材料「宣讀婚約」「攜手同歸」「主動離婚者中佔近半數」等婚姻習俗,體現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項正確。
7.(2018·南京調研)1877年,《萬國公報》刊發文章歷數裹足的種種危害;1880年鄭觀應批判裹足「極其流弊,難罄形容」;1883年康有為創辦戒纏足會,對女性「忍氣吞聲」「毀筋絕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該現象直接反映出( )
A.女性裹足已引起輿論普遍關注
B.廢止纏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有識之士的倡議體現風氣開化
D.傳統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
【答案】C
【解析】
報刊、鄭觀應和康有為對纏足問題的關注表明少數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女性裹足,這是風氣開化的體現,故C項正確。
8.(2019·南京調研)民國初年,姚靈犀在《採菲錄》中記載:「天足萌秀之際,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時有耳所聞。舊有纏足之妻,多成棄婦;纖小之足,每致離婚。」這說明( )
A.近代社會民眾的習俗變遷異常緩慢
B.婦女纏足習俗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C.社會思想觀念呈現新舊衝突的局面
D.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引發社會大變革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在廢止纏足這個問題上的看法不一致,說明思想觀念新舊衝突,故C項正確。
9.(2019·曲阜師範大學附中高三文綜測試,42)(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紀90年代,巴黎出現了一些女性俱樂部,她們要求教育權和就業權。著名女權活動家奧普蘭·德古日代表她的俱樂部以《人權宣言》作為改編依據,以幾乎完全相同的形式寫出了《女權和女公民權利宣言》。此宣言包括前言和17項內容,其中有14項基本上採用了《人權宣言》的內容,只不過將《人權宣言》中的「男人」和「公民」替換成為「女人」和「女公民」。1793年11月3日,奧普蘭·德古日被處死。11月19日,有關其被處死的評論被刊登在《導報》上,奧普蘭·德古日被形容為「一個忘記了女性美德的陰謀家,因而要懲罰她」,女權俱樂部也被解散。在以後的年代中,女性組織一再重組,但總是遇到男權社會的敵意,有時甚至激起暴力衝突。
——摘編自李月《西方女權運動的發展與中國女性主義的發端》
材料二:
西方男女平等觀念隨著西方傳教士東來帶入了中國。早期洋務派人士和部分買辦,最先感受西方男女平等觀念,並提出興女學、戒纏足的主張。19世紀末期,康有為等人吸收了「天賦人權」觀,並以此來觀察和分析中國婦女問題,產生了近代中國初具理性色彩的男女平等思想。這些男性精英的活動鼓舞了婦女的鬥志,她們通過自辦女報、組織婦女團體等活動來鼓吹女權。1907年底,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女子針對帝國主義攫取我國路礦權的行徑,紛紛設立「女界保路會」等婦女團體,集議籌款,籤名認股,以挽迴路礦權。據統計,1898年至1919年,婦女團體所辦的報刊,全國約有40種,大多集中於上海、北京和長江中下遊一帶以及日本的東京。該時期的女權主義訴求集中表現在要求婦女教育、主張婚姻自由、強調女子經濟獨立、提倡婦女參與政治等方面。
——摘編自何黎萍《論中國近代女權思想的形成》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法國女權運動興起的背景,並分析該時期女權運動受挫的原因。(12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法國女權運動相比,中國近代女權運動的特點,並簡析其意義。(13分)
【參考答案】
(1)背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啟蒙思想的傳播;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人權宣言》的發表。原因:男權觀念根深蒂固;法國婦女尚未獲得經濟獨立;男性政治精英的壓制;女權運動的群眾基礎薄弱;雅各賓派的激進統治。
(2)特點:在西方文明衝擊下興起;男性精英主導與婦女自救相結合;具有愛國救亡色彩;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意義:有利於婦女地位的提升;有利於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習俗的變革;推動了救亡運動的發展。
10.(2019·荊門高三元月調研,42)(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
西方
約16世紀後期,傳統婦女的才學觀、婦德觀發生某些變化,江浙地區的女子識字率有所增高。一小部分心學家、文學家如李贄、馮夢龍、唐甄等主張尊重婦女才華、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人甚至提出「夫擇婦,婦亦擇夫」。晚明知識婦女組織詩社,參與遊歷活動,創設閨塾,出售字畫繡品,宮中個別有參與國政的機會。
1912年以後,政府頒令廢止纏足,禁止買賣婦女,提倡婦女解放。婦女參與經濟活動的頻率有較大提高。在抗戰時期,各行各業都湧現出許多傑出的女性。
規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法》於1950年頒布,馬克思主義的女權理論廣泛宣傳,婦女的社會地位在短期內獲得根本性改變。
16世紀中葉開始,法國上層婦女組織沙龍的活動開始常見,女讀書人人數大增。17世紀,世俗界出現「關於婦女的辯論」,討論婦女地位和男尊女卑等。1643年英國倫敦千名婦女集會,遞交請願書反對戰爭。德意志的馬丁·路德提出「上帝創造了男人和女人,因此男人不應該輕視或嘲笑女人」。
1790年《婦女權利宣言》正式通過,《為女權辯護》等發表;女權運動從法國迅速發展到英國等地。
19世紀下半葉,第一次大規模女權運動爆發,婦女要求提高經濟地位。1888年,第一個婦女國民會議成立。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的婦女基本爭取到平等的政治權利。
——毛澤東等《論婦女解放》等資料彙編
從材料中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信息,結合所學的中西方有關史實,擬定一個論題,並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2分)
【參考答案】
論題:16—20世紀中期的中西方女權發展比較
闡述:16世紀後期起,中西方的女權都開始發展,但發展的特點與原因各有差異。
17至20世紀初期,中西方女權發展差距很大。中國女權的變化是零星、緩慢的。究其原因,小農經濟的性別分工,封建專制制度的強化,程朱理學思想的束縛等都嚴重限制了女權發展。與此同時,受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影響,西方的女權在不斷進步。婦女步入工廠獲得薪酬,走上街頭參與政治運動,追求自己的經濟和政治權利。西方女權的發展具有漸進性特徵,這是政治、經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源在於資本主義不斷發展。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法令,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婦女。新中國成立初,黨和國家從法律制度和理論上徹底打碎了限制婦女的枷鎖,女權在歷史上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中國女權發展具有突變式特點,受政治形勢影響最大。
綜上所述,女權發展作為歷史現象,能夠反映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