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女權運動黑歷史:自殺破壞縱火,就算得不到也不給別人痛快

2021-01-15 眾說

咱們今天來談談西方歷史上女權運動那些有趣卻也摻雜著殘酷的歷史。

女權,當下最火的話題之一,因諸多所謂的「田園式女權」支持者們的誇張表演而變得令人不忍直視。筆者倒是覺得恐怕沒有人會像田園女權那麼弱智,這些人之所以厚著臉皮迎風而上,恐怕支持女權是假,想要出名才是真。閒話少說,嚴格地講,歐洲歷史上真正的、值得被提倡的女權運動其實應該叫「平權運動」,至今已有超過200年的歷史。

近代平權運動是從英法兩國開始的,在此之前,西方社會處於男權的支配之下,女性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極其有限,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極少有女人被賦予談論國家大事的資格,因此,克裡斯蒂娜國王、葉卡捷琳娜大帝這樣的存在,幾乎可以被稱為奇蹟了,她們也自然而然成為當時乃至今日女權支持者們的偶像。

開始於1480年、持續了長達兩個世紀的獵殺女巫運動是女權的最低點。那會兒,即便是有人失手殺了某位女士,只要一口咬定對方是「女巫」,兇手很容易便能脫罪。法國大革命後,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崛起以及思想啟蒙運動的迸發,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認同「人人生而平等」;1791年9月,法國著名女權運動領袖奧蘭普·德古熱發表《女權與公民權宣言》。在認識到先前在人權問題上犯下錯誤的同時,歐洲女權運動的發展又進入了新的階段。

不過有意思的是,進入18世紀以來,許多文獻中對當時的女權的描述帶有一種「被動」的色彩。舉個例子:在上層社會,雖然紳士們願意承認也尊重女士在社會中的地位,但實際上,那會兒尊重女性是「紳士精神」的凸顯,換句話說,在承認平權運動合理性的同時,男人們其實也是在強調男權。從19世紀開始,男權和女權的關係仿佛「水漲船高」一般,男人們「大度」地承認並尊重女士們的權力,但女權實際上一直都在男權的庇護之下。在這段時期,人類社會在進步,但社會的本質實際上是沒有變化的。

男人們不給,女人們就鬧,因此在那段時期,出現了許多激進而極端的女權組織和人物,他們讓歷史驟然變得殘酷起來。

1889年,女權領域出現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佬,名叫艾米琳·潘科赫斯特。她一手創建「女權同盟」,又把自己倆女兒也拉下水,網羅了大批女權運動支持者。艾米琳不屑於像其他女權主義者那樣,整天跑到街上喊喊口號抗抗議;她是個「實幹家」,策劃組織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活動,如自殺、縱火、破壞等等。舉個例子,當英國首相在大廳裡講話時,她就會帶著同志跑進會廳裡大吵大嚷,強行中斷會議,質問首相為啥不讓女性來取代在座的男人;這還不算,一旦安保措施到位,艾米琳無機可乘時,她就帶著追隨者跑到會場附近破壞公共設施,弄出很大的動靜,甚至乾脆放一把火。

說起放火,法國女權主義者們更是內行。他們手握幾大利器:除遊行演講、張貼布告之外恐怕就數放火了。同英國人不同,法國人喜歡燒紙:她們似乎特別痛恨由男人們制定的法律條文,上到拿破崙的《民法典》,下到剛剛頒布的條令,只要有東西燒,法國女權支持者們就絕不放過。她們三天兩頭在街頭放火搞騷動,這種行為也漸漸滋生出一股「仇男」情緒——男人所承擔的社會壓力她們視而不見,男人們的優越所在她們恨得咬牙切齒,這也被認為是當下一部分非典型女權的由來。

女權貫穿整個歐洲近代史,它在發展的過程中沒少走彎路。從二戰時美軍鼓勵婦女參與勞動的宣傳畫中的標語「We can do it」就能夠看出,一部分女權支持者們所強調的是享受同男人們對等的權利,卻不提男人們替女人們承擔的責任。而學者也表示:所謂女權,就是從女性群體中選擇優秀者,為她們提供更多的勞動崗位,讓她們與男士們一起社會壓力——這是女權運動健康發展的唯一途徑。不過另一方面,理智且溫和的平權也是必要的,這是社會進步與人權意識覺醒的體現。在歷史巨大的慣性面前,另一部分溫和的平權主義者也難免不被誤解。

20世紀法國存在主義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也說了這麼一句話:「女人是處境造成的,而不是先天造成的。」意思就是說,把她生為女人是父母造成,是不可違逆的先天結果,而不是由她選擇的,但不能因此剝奪她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她在追求平權的同時也提倡寬容和理解,強調女性的自我意識,致力於向人們展示觀念衝突的可怕,其觀點是相對溫和理智的,然而這仍為其招來許多罵名。如其著作《第二性》於1949年出版時,立馬有人咒罵她是「毒婦」、「同性戀」、「搞平均主義」等等。平權運動遭受的阻力可見一斑。

不同國家追求平權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如美國,雖然女性在社會上仍處於劣勢,但其立國根基《獨立宣言》強調「人人生而平等」,有這份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綱領作保障,再加上女權者們把自己跟黑人運動僅僅捆綁在一起,尊重女權在美國很快就變成了敏感的「政治正確」。

從法國《女權宣言》的提出直至20世紀初期,歐洲女權運動日臻成熟,既有豐富厚實的理論支持,又有性格鮮明、極富號召力的箭頭人物,然而現實卻是十分骨感的: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男性和女性的社會權利依舊遠未能達到對等。女性仍然不會去當建築工人、下水道工人,但她們也幾乎毫無可能走上政治場,替這個世界的未來做決定。真正打破這一藩籬的恰恰是蘇聯。

蘇維埃政權從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充分保障女性參政議政的權利,不但專門設立各級女性政治機構,更是將婦女的選舉權進行立法保護。蘇聯時代,「女領導」這種存在已經不再新鮮,而當蘇聯出現女市長時,這種事對西歐國家而言還是天方夜譚。不同制度的優劣,在此刻得到了凸顯。

相關焦點

  • 本質就是仇視男性:歐洲女權運動最初的樣子,你或許不敢相信
    問題在於,彼時歐洲女權運動發展已日趨成熟,隨著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漸被認可,女權運動的發展也有了相對肥沃的土壤。即便如此,波伏娃仍被她所處的時代排擠。事實上,在男性佔據社會絕對的領導地位的歷史時代,女權運動曾十分坎坷猙獰,諸如「蓋達組織」、「刺客聯盟」的戲碼隔幾天都要上演一回,咱今天就來談談這段往事。
  • 2020年高考歷史熱點:女權運動
    而婦女節的確立,與女權運動的開展是息息相關的。那麼,何謂女權運動?女權運動又稱婦女解放運動或女性運動,即反對歧視女性,使女性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實現兩性權利完全平等的女權革命家的一項社會目標或社會運動。
  • 2020年高考歷史熱點:近代中外女權運動
    中國女權運動的興起(1)維新變法期間: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維新變法的出現,主張女權者紛紛顯現,如康有為、康廣仁、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派先後發文倡導並組建了不裹足會,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啟動了女權運動的按鈕。1898年,康有為向光緒皇帝上《請禁婦女裹足折》並獲準施行。
  • 性社會學——女權主義(2)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
    1945年,美國的女權主義者為了改變妻子被丈夫控制的社會普遍現象,推動進行家庭法案「Family Laws」的改革。雖然英美等國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但很多歐洲內陸國家,已婚婦女的權利依然很少。比如在法國,1965年以前,妻子如果沒有得到丈夫的許可,是不能到外面工作的。同時,女權主義者也在積極的運作,她們極力的想把強姦法案中的婚姻豁免條款刪掉,什麼是婚姻豁免呢?
  • 19世紀美國的女權運動為什麼會受到挫折?|| SAT閱讀乾貨
    這個勝利,是幾代女權主義者付出個人生活和名譽方面的重大犧牲才得來的,可謂來之不易。 當年的女權主義領袖們沒有想到,女權主義運動的另一個微小成果,竟然是在180年後給偏愛女權話題的SAT閱讀命題老師提供了大量出題材料。
  • 從婦女罷工到新階級運動: 第三波女權主義浪潮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有一種傾向是把特別是發生在校園及其周圍的思想運動稱為「女權主義浪潮」。這些思潮標誌著女權主義理論內部的重要轉折點;然而,它們並沒有植根於可與六七十年代女權主義運動相媲美的大規模社會和政治動員過程。因此,如果我們用「浪潮」來表示一種通過群眾性起義而發生的社會和政治主體化過程,那麼這個詞就不適合用來表示思想的潮流或理論辯論中的轉折。
  • 女權之辯:真正的女權vs虛假的女權
    誰都不知道,這就是巴菲特說的「卵巢彩票」,因此,假如我們這些受精卵還有制定社會規則、分配社會財富的功能——這就是抽象化的社會契約過程,那肯定是要把財富相對平均的分配嘛,要給底層人民一點更多的機會嗎,因為萬一我們的投胎最糟糕的呢?因為畢竟我們人類都是風險厭惡行動物,不願意用自己的一輩子去撞大運嘛。而且講道理的說,社會階層是呈一個金字塔的形狀,肯定是越往下層走人越多,我們投胎的機率也大得多。
  • 什麼是#MeToo運動?回顧歷史上三次女權主義浪潮
    女性受害者不再因為感到羞恥和害怕而選擇對性侵犯和性騷擾不發聲(the silence surrounding such incidents is being broken)。公眾也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心態去討論這一類問題。#MeToo運動提高了人們對性騷擾和不當行為的意識,但也引發了很多像「維權過度、剝奪性自由的挑逗權」的擔憂。
  • 看完一篇女拳文章,中國女權已經廢了,幾乎看不到希望
    女權,又稱女權主義,女性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社會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女權本來應該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基層男性,向社會爭取權利,而現在有些女人把階級矛盾搞成了性別對立,有的呢則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轉接到了自己男人身上,美其名曰「向男人要女權」,捫心自問基層男性有哪些優於女性的特權?說句不好聽的,中國女權廢了,女拳完全壓著女權四處拉仇恨,女性你們自己都團結不了,更別說去爭取權利。甚至連自己真正的敵人是誰都不知道。
  • 為"女權主義"正名:女權運動與性別理論雜談(下)
    如果以女權理論與女性視角為切入口,不難發現在這兩個領域都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嚴肅問題:在親密關係中的「浪漫」與「和諧」的表象下隱藏著權力不對等、性別壓迫與女性困境;而普遍存在於歷史書寫中的「女性受害者」形象,也恰恰反映了女性的失聲。在本文最後,我們將對三期文章中介紹的話題進行總結,並進一步思考女權主義的發展問題。
  • 神奇女俠秘史,了解女權主義走過的一百年(一)
    正方認為,神奇女俠擁有全部女性的優秀特質,同時又擁有高於男性的超強能力,她代表了女性力量在全球崛起,是女權主義的最佳代言人。而反方卻認為,神奇女俠誇張的身材比例、過於暴露的戰鬥短裙、捆綁風格的套索武器都充滿了消費女色的性暗示,她只是一個男權社會創造出來用於安慰女權主義運動的吉祥物。神奇女俠不應該代表女權主義,反而應該被這個時代所拋棄。那麼,聽完這正反兩方的論點,你是怎麼理解的呢?
  • 真正的「女權」不輕易定義別人,不輕易放低自己
    更有甚者跑到郎朗老婆愛麗絲的微博下去說,覺得郎朗配不上她,不喜歡這段婚姻。人家愛麗絲不無辜麼?小姑娘剛大學畢業沒多久,嫁給自己心儀的對象,蜜月還沒度完呢,就要被莫名其妙的一口鍋扣在腦門上,被人說不祝福婚姻。人愛嫁誰嫁誰,愛娶誰娶誰,你一天天咋那麼閒呢?3講到這裡,晨哥想說,最近總有人說「女權」兩字。
  • ...點丨白宮附近發生多起縱火事件;美國食藥監局前局長:明尼蘇達州...
    2丨白宮附近發生多起縱火事件,地標建築聖約翰大教堂被燒據環球網,當地時間5月31日晚,白宮附近抗議活動從示威者與警察對峙升級為騷亂及破壞。「今日俄羅斯」(RT)報導稱,當晚,白宮附近發生多起縱火事件,其中位於白宮前的拉斐特廣場的地標性建築聖約翰大教堂也成為縱火目標。
  • 「田園女權」的品種鑑定
    由於微博女性營銷號熱衷碰瓷,不加區別地炮轟全體男性,被指責為激化男女對立。回顧女權運動史,當有人試圖定位中國的 「田園女權」 在女權主義浪潮中的坐標時,會發現女權主義運動和各流派理論上並沒有和「田園女權」訴求有過重合:例如,第一波女權,起源於法國大革命,與歐洲工業革命同步
  • 戀與製作人的出現到底是否代表女權運動邁出一大步?
    之後,有微博網友提出,國內有乙女向的手遊已經是女權運動的一大步了。當時我沒怎麼想,順手就懟了過去:「你對女權運動有什麼大誤解」。現在仔細想想,懟得有點衝動,這個觀點其實值得好好討論。比如,美國在1960年代以來,經濟結構改革,第三產業崛起,加上前百年女權運動的艱苦鬥爭,到60年代女權運動的大規模爆發,直接讓美國婦女就業率連連攀升。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立刻導致了美國服裝、珠寶為主的消費需求急速上升。
  • TA,打開女權的非正確方式
    而今天,我們就要聊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這便是講述美國歷史上女性平權運動的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說這是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因為,女主角竟是菲利斯·施拉夫利——美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反女權鬥士。
  • 談談女權
    到了後來,19世紀機器大工業迅猛發展,在19世紀末,出現了女權思想和女權運動的一次高潮。  有一種說法說兩次世界大戰是女性權利高漲的契機,因為很多男性都上前線打仗去了,所以不得不讓女性做很多男性的工作,於是在那之後,為了報答女性的貢獻,社會讓女性逐步獲得了和男性接近的地位。
  • 「腹背受敵」的女權主義
    它從主張上似乎和體制的主張完全吻合,卻因其運動形式而不被體制所認可。那麼今天依附體制的女權(例如婦聯)和民間的女權運動各自都有怎樣的空間?這兩種力量是不是一種對立的存在,是否還有近似的主張?至於官方主張什麼不重要,就公開主張而言,言辭層面的羞恥心不會太跑調,除非儒教復興者。我倒不認為婦聯和自發的女權行動派在今天有什麼對立,高壓意識形態時期已經走過來了,而基於社會自發的女權行動的壓力,這個自稱婦女們的聯合會,其存在的意義更加尷尬了。
  • 她是女權運動第一人,家財萬貫、風華絕代,卻遁入空門,一生未嫁
    女權運動第一人呂碧城母女無依無靠,只好投奔了在塘沽為官的舅舅嚴朗軒。從此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這和林黛玉何其相似,同樣少年失怙,同樣才情滿溢,同樣寄人籬下。但不一樣的是,呂碧城不是傷春悲秋只會自哀自嘆的抹眼淚的弱女子,幼年的人生變故,反使她產生了叛逆的個性,養成了乖戾、桀驁不馴的性格。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呂碧城已有了為女子爭取權利的念頭。
  • 歐洲女性穿著習慣背後的辛酸淚,從男權審美的歐洲看待女權缺失
    束腰的歐洲女性曾經在歐洲風靡一時的束腰連衣裙影響了幾代人的審美風格,雖然這種連衣裙在樣式上十分精美,但其在腰部的不合理設計但這種不健康的審美風格已經融入了歐洲女性的思想與日常生活中,她們理所應當的認為這種穿衣風格是正常的。社會對於女性的不公平對待1、女性被迫依附於男性而生存為什麼那個時期的歐洲女性會形成這樣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