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就是拿自己開涮。自嘲能提現一個人的自信和豁達。美國的赫伯·特魯在《幽默的人生》一書中把自我解嘲列入幽默的最高境界。自嘲誰也不傷害,最為安全。可用來活躍氣氛,消除緊張;在尷尬中自找臺階,保住面子;在公共場合獲得人情味;在特別情形下含沙射影,諷刺無理取鬧的小人。
1.自己胳肢自己笑
人際交往中,在人前蒙羞,處境尷尬時,用自嘲來對付窘境,不僅能很容易找到臺階,而且多會產生幽默的效果。所以自我解嘲,自己把自己胳肢幾下,自己先笑起來,是很高明的一種脫身手段。
啟功的學生柴劍虹講了一個有關他老師啟功先生的故事。啟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在上世紀70年代末向他求學、求教的人就已經很多了,以致先生住的小巷終日不斷腳步聲和敲門聲,惹得先生自嘲說:「我真成了動物園裡供人參觀的大熊貓了!」有一次先生患了重感冒起不了床,又怕有人敲門,就在一張白紙上寫了四句:「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如敲門窗,罰款一元。」
古代有個石學士,一次騎驢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會不知所措,可這位石學士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虧我是石學士,要是瓦的,還不摔成碎片?」
抗戰勝利後,張大千從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設宴為他餞行,並特邀梅蘭芳等人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張說:「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陪末座。」梅蘭芳和眾人都不解其意。張大千解釋說:「不是有句話『君子動口,小人動手』嗎?梅先生唱戲是動口,我作畫是動手,我理該清梅先生首坐。」
一次,陳毅到親戚家過中秋節。進門就發現一本好書,便專心讀起來,邊讀邊用毛筆批點,主人幾次催他去吃飯,他不去,就把餈粑和糖端來。他邊讀邊吃,竟把餈粑伸見硯臺裡蘸上墨汁直往嘴裡送。親戚們見了,捧腹大笑。他卻說:「吃點墨水沒關係,我正覺得自己肚子裡墨水太少哩!」
2.自己罵自己最安全
當你想說笑話、講講小故事,或者造一句妙語、一則趣談時,最安全的標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笑的是自己,誰會不高興?
1930年2月9日,蔡元培70歲生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國際飯店為他設宴祝壽,他在答謝時風趣灑脫地說:「諸位來為我祝壽,總不外要我多做幾年事。我活到了70歲,就覺得過去69年都做錯了。要我再活幾年,無非要我再做幾年錯事咯。」
寢室。新生初到,爭排座次。老七心直口快,與老八爭執了半天,見比自己稍小几日的老八終於叨陪末座,便說道:「好啦。你排在最末。是咱們寢室的寶貝疙瘩,你又姓王,以後就叫你『疙瘩王』啦。」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原來老人長了滿臉的疙瘩,俗稱「青春美麗症」,每每深以為很,此時焉能不惱?老七見又惹來了風波,心中懊悔不已,表面上卻不急不惱,攬鏡自顧道:「『蜷在兩腮分,依在耳翼間,迷人全在一點點』。唉,老八,我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老八聽了,不禁啞然失笑。原來,老七也長了一臉的雀斑。
有一次,財政部長喬治·漢弗走進艾森豪的總統辦公室時,艾森豪握住他的手並親切地說:「親愛的喬治,我注意到你的梳頭方式和我一樣。」漢弗抬頭一看,原來艾森豪和他一樣,都是光頭。
3.說自己也能讓他人臉紅
凡幽默多是待人寬厚、與人為善的。其體現幽默使用者或作者意旨的幽默主人公,往往不會處處與人為難,時時跟他人過不去,更不會無事生非。一般來說,他總是遇事退避三舍,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遭到令常人難以忍受的冤屈,往往也不會怨恨得咬牙切齒,憤怒得破口大罵,甚至拿出殺手鐧致對方於死地。但是,他也不是窩囊廢,他會以他獨有的寬容的方式來作出反應,也許帶一點嘲諷,當然更少了不自嘲。這樣,他往往就成了更高層次上的勝利者。
傳說,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是個潑婦,常對他發脾氣,而蘇格拉底總是對旁人自嘲道:「討這樣的老婆好處很多,可以鍛鍊我的忍耐力,加深我的修養。」一次,老婆又發起脾氣來,大吵大鬧,很長時間還不肯罷休,蘇格拉底只好退避三舍。他剛走出家門,那位怒氣難平的夫人突然從樓上倒下一大盆水,把他澆得像只落湯雞。這時,蘇格拉底打了個寒戰,不慌不忙地說:「我早就知道,響雷過後必有大雨,果然不出我所料。」
顯然,蘇格拉底有些無可奈何,但他帶有自嘲意味的譏諷,使他從這一窘境中超脫出來,顯示了蘇格拉底極深的生活修養。
能夠「含沙射影」地讓對方感到臉紅,既解不快,又可起訓誡作用,何樂而不為。
喜劇女演員卡洛·柏妮,有一次坐在餐廳裡用午餐。這時,有一位老婦人走向她的餐桌,舉起手來摸摸卡洛的臉龐。當她的手指滑過卡洛的五官時,還帶著歉意說:「我看不出有多好看。」
「省省你的祝福吧!」卡洛說。「我看起來沒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