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庭聚會,可我家族裡4個不同年齡的小寶貝,都怕生不叫人,這可尷尬了。
0111月齡-6歲的孩子都怕生,不叫人
在飯店門口,表妹11個月大的孩子,被我表哥一把抱過去,孩子大哭不止。我阿姨納悶了,說:「從國外回來那天,在機場出入境大廳那麼多人,孩子都沒怕沒哭呀,怎麼見著親舅舅,反而怕了。」
表哥又來逗我家2歲的雙胞胎。哈哈,2個小傢伙害羞地躲我身後,不讓舅舅抱。大家還評論什麼「男孩子太黏媽媽了不好」之類的。
再輪到表哥自家6歲的小男孩了。要他叫各位姨奶奶、舅爺爺,他就是不吱聲,自顧自地玩手機。我哥都作勢要打了,被大家攔住了。
吃飯結束時,6歲小哥哥卻抱住了姨奶奶,撒嬌賣萌。2歲的雙胞胎兄弟和其他姊妹也玩得很開心,11個月大的小寶寶也展露笑顏。
這些孩子是怎麼了?自家親戚,為什麼會怕生,會沒禮貌不叫人呢?
02孩子不叫人不是沒禮貌,1-6歲怕生有緣故,也有對策
8-24月齡孩子怕生的原因:分離焦慮症接觸生人時會緊張是孩子情感發育的第一個裡程碑。【1】
孩子3個月時可以很平靜地跟不認識的人接觸,而8-12個月開始,見到曾經不怕的親戚突然接近他,都會啼哭不止。
到了1歲半,孩子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對於不熟悉的人,他會排斥。和不很熟的人交流,往往處於被動狀態,一般不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2】
大約同一時間,孩子也會更依賴平時帶他更多的人,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開始。媽媽可能會發現,哪怕媽媽只是上廁所洗澡,孩子也蹲門口啼哭不止,誰也勸不開,好像媽媽會跑了一樣。我孩子1歲時,我得上班,早上孩子醒了,只能推推車帶孩子到廁所門口等著我,看我刷牙,誰帶都哄不住。
這個年齡的孩子時間感很差,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或是否會回來。他只能意識到當前這一刻,所以每當你離開他的視線,即使只是去隔壁房間,他都會驚慌地哭起來。【1】
我哥沒和11個月的侄女說,直接從她媽媽手裡抱過她的做法,嚇壞了小侄女。她會覺得媽媽會離開了。
分離焦慮症通常會持續多久?這種症狀通常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然後在1歲半~2歲逐漸消失。【1】
漸漸地,他會懂得你離開時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只要你說會回來就總是會回來。
我們要儘量淡化你離開時的氣氛,下面提四點對策:
8-24月齡歲孩子怕生的四大對策:家長溫柔以待,選好分離時間,練習短暫分離。第一,當孩子生病時,儘量不要離開他。當孩子疲倦、飢餓或生病時,分離焦慮症會加重。將主要哺育者的離開時間,安排在孩子吃飽睡足後。
第二,離開時動靜不要太大。讓其他人陪孩子玩,轉移他的注意力。然後和孩子道別,迅速離開,甚至不讓孩子反應過來。
第三,要堅定離開,短暫道別後不要回頭。孩子的眼淚在你離開幾分鐘後就會停止,他只是以此想要你留下來。你離開他的視線後,他很快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陪著他的人身上。
第四,做一些短暫的分離練習,幫孩子學會應對分離情緒。
當孩子爬到另一個房間(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時,不要立刻跟過去,等上1-2分鐘,在另一個房間,告訴孩子:你要去哪裡並很快就會回來。如果他鬧起來,不要趕緊跑過去,可以先大聲叫他的名字。
我家雙胞胎1歲時,我每天上班回家,會告訴孩子:「媽媽回來了,媽媽說過下午會回家的,沒有騙你們,對吧?」
親戚聚會上,如果孩子反對其他親友抱,不用強求,父母還是抱過來,給孩子及時的安撫。
2-3歲孩子怕生的3大原因:自我意識增強,幻想期,害羞個性第一,自我意識的增強。
2—3歲的孩子,開始使用代詞(我、你、我們、他們)時候,而且理解「我的」的概念(「我要我的被子」「我看到我的媽媽了」)。孩子慢慢地培養起一種自我意識【1】
大部分時間他都希望事情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也就是:「我不願意叫人,不管是不是沒禮貌,是不是正確,是不是父母要求的,我就是不叫人。」
2歲以下孩子的社交能力特點之一是:更加喜歡跟其他孩子在一起。【1】
所以我家2歲的雙胞胎,會迅速和孩子們玩得很好,卻對長輩不打招呼。
第二,孩子處於幻想期。
孩子2-3歲時常無法分清想像和現實。【1】
孩子的內心世界充滿無窮想像力,總覺得父母和親密養育者以外的其他人,其他什麼物體可能是會傷害自己的怪獸,「我不知道他們會幹什麼,他們的過於熱情,讓我害怕,我只能躲起來。」
第三,害羞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生對陌生人和新環境很恐懼。他們會先退縮,觀察等待一段時間後才會參加集體活動。剛碰到陌生人時,他們會黏在家人身邊。
比如我家細毛,就是這種超級慢熱型。熟絡起來了,就非常嗨。
針對以上三種原因,分別有三種處理對策。
2-3歲孩子怕生的3大對策:帶孩子多接觸生人,給足安全感,多正面鼓勵、不要批評。第一,多帶孩子外出走走,接觸更多的人。
固定相處對象。親戚、小區、或村裡的鄰居家孩子多走動走動,讓孩子一起玩一玩,或者相約去誰家玩。
不固定相處對象。帶孩子到公園、植物園、遊樂場、圖書館接觸更多人。也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來一場親子旅遊。
接觸更多的人,讓孩子看到不同的世界,也能夠慢慢學會與人相處,尤其是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讓孩子慢慢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第二,「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抱抱我」。
兒歌裡唱出了孩子的心聲。才3歲不到的孩子,為什麼要吝嗇給他的身體上的親密接觸,我們只有給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幸福感,孩子才會不那麼「怕」。對孩子最好的鼓勵和獎勵,其實不是食物,而是口頭的表揚和擁抱。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足夠的關注和愛撫,是讓孩子重新安定下來的最好辦法。
肌膚接觸有助孩子的生長發育,幾乎所有哺乳動物幼崽都需要撫摸接觸,這是行為科學家多年研究結果證實的。【1】
最有名的實驗是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博士對恆河猴幼崽做的研究。
關在籠子裡的恆河猴幼崽有2個媽媽,一個燈泡供它取暖,奶杯奶頭給它餵食的媽媽,一個用毛巾布和塑料泡沫蓋著的「媽媽」。恆河猴寶寶大部分時間選擇蜷縮在後者這個更柔軟的「媽媽」懷中。這表明對靈長類動物而言,撫摸擁抱和食物,同樣重要。
第三,「孩子不是害羞、膽小,只是有點慢熱」,家長要維護孩子的自尊。
2-3歲的孩子可能不能清楚說出自己的所有想法,但大多數話基本聽得懂了,最主要能夠看懂大人的表情了。
作為家長,我們自己不要批評孩子不叫人,當有其他人批評自己孩子時,也要勇於維護孩子的自尊,為他辯解:「我家孩子不是害羞,不是膽小,只是有點慢熱,熟了就好了。更不會黏媽媽沒出息:1歲11個月會自己洗碗,怎麼可能是媽寶男。愛玩機械車,怎麼可能娘炮。請不要給我孩子亂貼標籤。」當然是長輩或者同輩親戚,不想撕破臉不好看,對方如果沒有反覆說,我們就說孩子是「慢熱」就好了。
當孩子知道你是維護也保護他時,會更信任父母,也會更勇敢和獨立。強迫或批評只會令害羞的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行動。給他所需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不急,不催。
3-6歲孩子怕生的2大原因:接觸長輩較少,家長示範不夠。第一,生活中接觸長輩較少。
現在像過去一樣大家庭生活的還是比較少,孩子接觸到的幼兒園、學校老師是一對多的,不會過分關注自己。而家宴上,自己平時沒在一起生活的親戚,基本屬於親密關係以外的人,突然對自己的關注,讓孩子手足無措。只有通過不開口,自顧自玩手機來逃避自己內心的緊張感。
第二,家長沒有提前在家演練。
家長沒有在家宴前一天晚上,提醒孩子,或者出門路上給孩子做示範:「待會要跟著媽媽叫人,這些都是我們的親人。」孩子突然接觸這麼多「陌生人」,平時沒生活在一起,又沒提前告訴他是親人,自然有點懵。
這個年齡段孩子,也是最好引導學禮儀的階段。
3-6歲孩子怕生的3大對策:第一,多帶孩子參加家庭聚會,和同齡孩子家長一起出門玩。
平時多帶孩子和家人聚一聚,不是年節,其他時間也打打視頻電話,聯繫下。可以和同齡孩子家長,一起帶孩子出去玩,可以就在家裡或樓下,也可以去旅遊。平時接送孩子上幼兒園時,也多和孩子同學的父母聯繫聯繫,讓孩子能懂得和長輩相處。
第二,家長做好示範作用。
在家可以讓孩子形成習慣,和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道早晚安,孩子也會慢慢學禮懂禮。家宴前,可以事先告訴孩子明天會見到什麼人,我們要和大家打招呼,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一定做得到的,對嗎?給孩子心理暗示,一定做得到。
給孩子介紹親戚時,可以說:「這是舅舅,媽媽的哥哥,是曉曉大哥哥的爸爸,叫舅舅」。這樣介紹,孩子也親近多了,也不害怕一些。
第三,「愛我你就誇誇我」,表揚要表揚細節,批評只會讓孩子更逆反。
想要孩子表演節目,很多家長會直白說:「小寶貝,你不是街舞跳很好嘛!給大家跳一個看看。」但是這樣,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乖乖跳。
可以這樣說:「奶奶看過你跳舞的視頻,那是什麼動畫片裡面的曲子吧?有一段手腳動作變化好多好快的,做得好漂亮呀!是不是你們班上,你跳得最好呀?」
要多表揚孩子,獲得他的好感;表揚也要找小的切入點,讓孩子有話可說;還可以表明你確實看過,很有興趣。這時候你不說,孩子都會主動滔滔不絕地介紹,甚至主動表演自己擅長的特長。
03結語
孩子不叫人、怕生,不同階段,各有原因。
家長不要吼孩子,不要急;耐心陪伴引導,多帶孩子外出走走,「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誇誇我」,有禮又嘴甜可愛的孩子,一定也會是你們家的寶貝!
參考文獻:
【1】《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6版),(美國)斯蒂文.謝爾弗(主編)
【2】《你的N歲孩子套裝》,(美國)路易斯.埃姆斯,(美國)弗蘭西斯.伊爾克,(美國)卡羅爾.哈柏,格賽爾人類發展研究所(著)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百度授權」,侵權必究。
@右右細毛和爸媽3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爸爸IT男,項目管理師,善於篩選育兒知識,去偽存真;媽媽人力資源管理師,曾經職場,如今全職,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