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板慄南瓜果形扁球型,肉厚腔小,果肉色澤金黃緊密,粉度高,味甜,早熟,單瓜重1-2kg,果皮色濃綠帶有淡綠色斑點,嫩果熟果皆可食用,熟果授粉後45天可以收穫。種植密度每畝500株左右。
50℃水浸種消毒後,浸泡8小時,恆溫箱30℃,30小時後點播(計算好白天點播時間,防芽過長)
50孔穴盤單粒播種,覆土1-2cm。發芽適宜地溫在25℃以上,若溫度達不到要求,可以加蓋薄膜保溫(一般可以增加2-3℃),發芽後最低氣溫應在18℃以上。
露出第一片真葉
播種15天左右,一般可以陸續定植到田間,定植前幾天,開始充分換氣,控水,以達到練苗的目的。
爬地栽培南瓜(西葫蘆除外),行距一般為2~3米,株距0.5~0.7米(此法不建議用在種植高品質板慄南瓜)
搭架栽培行距為1.5~2米,株距0.7~1.0米,搭架可以人字架、平架、拱形架等。栽培南瓜播種前,要進行深翻,多施有機肥。
適合平架或爬地種植
坐果節位前的孫蔓全部打掉,後面孫蔓放任生長
待瓜蔓長到畦面邊緣,把蔓的生長方向反轉
定植後大約40-50天,在子蔓的8-12節(或者10-14節)的雌花處進行受粉,受粉必須選擇當天開放的雌花和雄花。受粉前幾天不澆或者少澆水。播種時,儘量避開授粉時的雨季,如果正好在雨季,那麼要隨時收聽第2天的天氣預報,對次日可能開放的雌雄花進行套袋處理。主蔓的第一朵雌花發生在7-8節位,以後每隔4-5節著生1個雌花;側蔓第一朵雌花發生在4-5節位,以後每隔3-4節著生1個雌花。低溫下利於雌花著生,高溫下利於雄花開放。自然傳粉有時受粉不良,果實不能充分膨大,人工受粉可以確保成功。受粉時,雌花上要儘量粘滿花粉。另外,高溫期會導致花粉死亡,所以,人工受粉應安排在上午9:00以前進行。若欲留2個果實,兩個蔓上的雌花受粉時間應儘量接近,以免出現一個大果,而另1個果座不住的現象。
膨大期開始(開始追肥)
根據長勢調節追肥的次數和數量。葉色濃綠為肥料充分,葉色發黃,肥力不足,可用速效氮肥或葉面肥進行噴施。一般認為確認座果後(約授粉後4-5天),可在兩壟間均勻追施複合肥,有助於促進果實肥大。此期間水分不易過多,過多容易造成落花落果,過少容易產生畸形果。開花後大約3周果實肥大期結束,如果座果節位偏低,果實由於前期功能葉不多,後期功能葉過剩,造成果實很小,產量低,但是糖度較高,為此,這期間要充分灌水,5-6天灌1次水。從肥大結束到收穫,要儘量控水,以提高果實的成熟度和糖度。若實在萎蔫可少量澆水。
①生長點先端如果向上翹起15°(或者先端向上隆起的長度為20-30cm時),表明肥效合理,生長勢良好;若先端爬地生長,則表明肥力不足,生長勢較弱。如果先端爬地而行,在澆水後,仍能達到以上正常狀態,則表明不缺肥而缺水,適量灌水即可,不必追肥。
②座果節位的葉,如果最大寬度達40cm,那麼表現為正常狀態;如果低於30cm表現為生長較弱;高於50cm,表示生長過旺(不同品種略有差異)。
④從子蔓先端到雌花處的距離,如果在50-65cm之間,為表現正常;相反,高於70cm,肥料過多;低於40cm,肥料不足。
爬地種植需要, 未翻動果實著色不均勻
長期暴漏在陽光之下果實
果實與地面接觸的部分,因不見陽光,呈黃色,嚴重影響產品的外觀和內在品質,長期暴漏在光線下果色容易變成淡紅色,嚴重情況會出現日燒果,為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翻果一般安排在收穫前1周進行,應在下午3點以後為好(禁止高溫時作業)。防止因乾旱、缺肥、病蟲害等原因使葉片乾枯,儘量保持綠色葉片維持到收穫。有條件要在果實下面鋪墊稻草。
②要收穫糖度高,品質佳的產品,必須嚴格按照完熟期收穫。糖度收穫後正常11°以上,切開時滲出的液體測糖度應該在15°以上。收穫後放置在通風的屋內陰乾,直至果梗切口處乾燥(28-35℃約7-10天),然後再運往加工廠。由此可防止腐爛(軟腐病),保證果實著色一致,起到追熟的作用,促使糖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