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過年還有一個多月,但是人們已經開始忙綠起來啦,特別是在農村裡,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各式各樣的年貨,醃製雞鴨魚肉,打年糕,做凍米糖,費油幾,做饅頭幹,釀米酒……富陽的年味悄然而至,在各地瀰漫著。
熱氣騰騰打年糕,老人開心小孩樂
每年的冬至前後,都是各地打年糕的旺季,「年糕年糕,年年高」,打年糕這一風俗不知道傳了多少代,無論是因為它美好的寓意,還是它獨有的味道,年糕始終深受大家的喜愛。
近日,筆者來到富陽大源鎮覎口村的一個年糕加工店,用相機記錄了「年糕生產」的全過程。
加工店現場,一邊是人們排隊等待碾米,一邊是熱氣騰騰的打年糕景象。一位正在排隊等候的盛大媽向筆者作了介紹:打年糕要經過淘米、機粉、上蒸、機器槌打、坐槓頭、壓扁、拉條、切塊等10多道工序。
首先,要買好的糯米,按適當比例摻一些粳米,將淘洗好的溼漉漉的米在家裡放置過夜,第二天米就比較「玲瓏」了。然後將米抬到磨粉機房,碾成米粉,也就是「年糕粉」了,再由技術好的師傅上蒸。
上蒸是個技術活,需將年糕粉不斷均勻地撒在蒸桶裡。年糕粉靠蒸桶下面冒上來的水蒸氣蒸熟。一般來說,要三四十分鐘左右才能蒸熟。然後,將年糕粉從蒸桶倒入石臼裡。此時,石臼中的粉團用電碓槌打,粉團需不斷地翻動,並及時用溼毛巾涮上清水,以免粉團被石臼、木槌粘上。
經過五六次連續翻動後,米粉已打透,把它放到一塊專制的厚厚的「年糕板」上,由兩人用「竹槓」來回壓扁,這叫「坐槓頭」。以前沒有機器,打年糕全靠這「架勢」。
坐槓頭後,壓扁的年糕用刀切成條狀,再把條狀的年糕切成塊狀。這時,年糕已經成形,農戶就可把打好的年糕拿回家儲藏或饋贈親友了。
有的農戶要做年糕乾,這時就要在「年糕粉」裡加一些芝麻、切細的橘子皮等香料。年糕乾做出來是既香又脆,很美味!
幾個剛放學還背著書包的小孩子,也顧不得回家,都趴在窗口看師傅上蒸。其中一個頑皮的小孩還討來了一塊熱乎乎的年糕花,吃得津津有味。我舉起相機要給他拍照,其他幾個孩子也笑嘻嘻地擠了過來,歡喜的過年氛圍在小孩兒身上特別濃厚。
據打年糕的師傅李剛介紹,他們現在一天要打5000斤左右的年糕米,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