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凍米糖,江西省豐城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豐城凍米糖為豐城市優秀傳統產品,俗稱"江南小切",以其"潔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獨特風味聞名天下。據《豐城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豐城開始製作凍米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2009年11月1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豐城凍米糖"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歷史淵源
豐城凍米糖的生產加工始於明代。據《豐城縣誌》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豐城就開始製作凍米糖,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民族英雄鄧子龍(1531年-1598年)率領江西客兵轉戰福建、廣東、貴州、雲南及朝鮮等地,為了行軍打仗方便,曾令部下將士,把糯米飯晾乾,炒成爆米花,以糖粘拌,切成小塊包裝,取名"小切",這就是豐城凍米糖最早的雛形。以後每逢中秋佳節,豐城農村家家戶戶製作"小切"以示祭奠明代愛國將領鄧子龍。
此傳統一直延續至清代,逐漸演化為待客解茶、饋贈親友之用。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凍米糖則是精選上等糯米,在蒸熟後冷卻成為"凍米",然後用清油煎炒成爆米,撈起瀝盡餘油後,再用融化的飴糖攪拌,有時加入桂花、綠皮桔絲、紅皮柚絲等佐料,倒入平板上的方木框中,用木碾子來回滾動壓緊壓平。然後用專用的菜刀(有的刀背上開有五個手指抓孔,以便向下用力),以木條為尺,用刀切成方塊,便於包裝和食用。凍米糖的包裝紙為白色油蠟紙,包成小枕形狀,前後總共有二十多個工序才告完成。由於豐城凍米糖是由凍米加工製作而成,當地老百姓就形象直觀叫"凍米糖",從那時起,"豐城凍米糖"一名沿用至今。
豐城凍米糖最早稱"江南小切"。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下江南,途經豐城縣城"胡記點心店"品嘗豐城凍米糖,連聲稱讚"香、甜、酥、脆"。從此"小切"成為皇室貢品。
民國時期,豐城凍米糖成為豐城四大民間風味食品(凍米糖、醬羹嘰黴豆豉、救飢米菇印兜嘰、滑川)之首,遠銷長沙、武漢、上海、香港甚至南洋一帶,還出現了"天一齋"等遠近聞名的老字號。1949年2月14日的《民國日報》曾介紹:"豐城凍米糖自農曆八月十六日上市,到次年二、三月為止,一直行銷本省及滬港一帶,是茶會中的應時細點,又是舊曆年間拜年送禮的佳品。"
豐城凍米糖經歷了長時間的小作坊式的個體生產,1958年12月,由"和平"、"和昌"、"勝利"三家公私合營企業合併成立了豐城縣第一家食品廠,年產量10-15萬千克。
改革開放後,豐城凍米糖生產工藝設備和技術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品質日趨完美,花色品種多種多樣,滿足了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隨著產品知名度的擴大,豐城凍米糖成為江西民航配餐、南昌鐵路專供,產品銷往北京、上海、武漢、南寧、石家莊等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
2006年底,豐城子龍凍米糖被法國、義大利、瑞典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機構看好;同年底,經江西省外貿公司與美國紐約新亞貿易公司達成出口協議,打入紐約市場,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