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都一中學生斯郎巴姆的父親患有肺水腫,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目前還欠一萬多元醫藥費,平常靠撿些垃圾貼補家用,其母親眼睛有問題,一直沒查出是什麼病。王若清(右一)在拍攝 。
▲玉樹措多小學的孩子們在吃午飯。王若清在拍攝這一場景。
王若清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種支持!」這是《幸福微夢想》導演王若清最真實的想法,她戲稱自己是最窮的導演,劇組也只有兩個人。從今年7月份開始,用了4個月的時間,她徒步穿越茶馬古道,沿途拍攝了30多段視頻資料,現在已經上傳15段到網上,不少藏區的孩子說了自己最樸實的夢想。由於自己的力量太微弱,她無法完成這些孩子的小小夢想,王若清近日找到本報記者,想邀請更多的力量來支持、關注這些孩子。
「兩人劇組」奔波多地拍攝在見王若清之前,記者先登錄了她的微博,標籤上寫著「好窮的導演」。微博上有她上傳的15段視頻,這些就是她《幸福微夢想》的其中一部分內容,畫面很美,一種最純最真的紀錄片形式,片中的孩子們不加修辭地用稚嫩的噪音唱著歌,用不流利的漢語或藏語來表述自己的小夢想。
12月25日,與王若清約好見面後,記者趕到了約定的肯德基餐廳,個子瘦小的她急忙從電腦屏幕前起身與記者打了個招呼,這是一個文文弱弱的女孩。1985年出生的她今年剛從馬來西亞留學歸來,一直想去西部支教,再拍攝紀錄片,可母親說什麼也不同意。「後來我採用了一個迂迴策略,先應聘到西藏電視臺工作,幹了兩個月就辭職了,開始了自己的紀錄片之行。」王若清說,拿著剛到手的工資,她住進了10元錢一天的青年旅館,著手實現自己的夢想。
起初,王若清每天獨自一人早早地出門,到附近的福利學校、希望小學了解情況,很晚才回來,再窩在床上剪片子。後來,她認識了住在一個屋子裡的趙嘉,趙嘉剛從大學畢業,正不知要做些什麼。聽了王若清的想法後,就要求加入,於是兩個人成立了一個劇組:王若清為導演,趙嘉是製片人,為期4個月的《幸福微夢想》開始拍攝。
曾到達海拔4500米高原王若清輾轉西藏、四川的高原地帶,先後去了19個地方,其中還到達了玉樹最高海拔4500米的一個地方。以前沒受過戶外訓練的她,也曾被高原反應、腸炎等困擾著,但她始終堅持著,最終身無分文,不得不讓家人給買了一張機票,才返回青島。
「我想幫助那些孩子,可我自己現在都要靠家裡,這肯定是不行的。」王若清返回青島後,就趕緊找了一份工作,仍是自己的專業——剪片子,繁忙的工作使她根本沒有時間讓《幸福微夢想》繼續。
■心聲 那些孩子太需要幫助了談起這次與記者聯繫的原因,王若清說她心裡很著急:「那些孩子太需要幫助了,我現在力量太小,需要更多的力量來支持」。她特別提到了昌都一中的孩子們,給記者看了一卷昌都一中特困學生的信息表,近100份的表格裡記錄著每個孩子的基本情況:「這些孩子是最讓我心急的,他們現在讀高二,很快就要面臨高考,以他們的成績來看,考上本科不是問題。可因為家庭困難,他們的讀書生涯,可能會終止在高考前」。
25日下午,記者聯繫上了昌都一中的陳老師,這位老師還天天念著王若清,盼著她能帶來好消息。陳老師說:「這裡生活困難。如果能考上大學,卻因為沒錢而不能去上,那對孩子、對家庭都是重大損失」。
王若清還掛念著特殊教育學校裡的孩子們,這是一群聾啞兒童或盲人,他們每天做藏飾,卻為銷路發愁;西藏林芝地區的旦增向巴和旦增旺久兩兄弟特別喜歡足球,經常在路邊踢石子玩,夢想擁有一雙屬於自己的跑鞋;玉樹利民學堂裡的一個孩子很困難,看見別人吃塊西瓜,就覺得那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文/記者 任金梅(圖片均由王若清提供)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