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父母帶孩子出去吃飯,一個被罵一個被誇,孩子最需要啥教育?

2020-12-14 芸芸育兒經

最近芸芸看到兩條新聞,感觸頗多:

一條是家長帶孩子吃牛排,家長節儉給自己點了白開水,卻給孩子點了牛排、意面等豐盛大餐,全程只有孩子一個人在吃,還配文「爸爸媽媽不需要吃好吃的,孩子吃好就行」,惹得網友在下面大呼這就是在坑娃!

另一條是一位小學生暑假在自家店裡打工掙錢,幹了9天拿到了180元工資。這180元可以用來買衣服、買玩具……她卻選擇了帶爸媽出門吃了頓飯,這頓飯總共花了173元。爸爸問她花這麼多心不心疼,她回答「掙錢就是給你們花的」。這條新聞下面網友一水兒誇孩子,都說太暖心了,誰不想要這麼貼心的小棉襖呢?

兩條新聞,都是一家人出門吃飯,但得到的評論卻兩極分化。這也不能怪網友多管閒事,第一條新聞裡的家長看似愛孩子,實則是在溺愛,一味的犧牲自己滿足孩子,只會養出自私、不知感恩的孩子。

現在這個社會,溺愛出來的孩子出社會後很快就會被淘汰。想要讓孩子優秀獨立、懂得感恩,家長就必須給孩子這幾種教育:

一、吃苦教育

上一代人過得太苦,於是就在下一代人身上彌補回來,恨不得把孩子當作「小皇帝」養,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做。結果呢,就導致這一代孩子特別脆弱,生活上不獨立,精神上還承受不了一點壓力,終究只是溫室裡的花朵。

想讓孩子成長為大樹,要實施吃苦教育,以此來鍛鍊孩子獨立、堅忍不拔的品質,面對挫折時不逃避、不退讓,能夠直面生活中的困難。

吃苦教育並不是真的要讓孩子吃多少苦,而是首先家長要改掉事事包辦的壞毛病,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務活分配給孩子,讓他明白家長的艱辛;寒暑假多帶孩子出門做社會實踐,一點一滴磨練出孩子的意志。

二、感恩教育

觀察周圍你會發現,家裡越是得父母寵愛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越不孝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家長越寵愛孩子,就越能培養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就像開頭第一條新聞裡的孩子,家長省吃儉用讓他吃大餐,他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的,習慣向父母索取而絲毫不懂得感恩。這類孩子長大後也容易成為「啃老族」,只要自己過得舒服就行,完全不考慮父母。

想讓孩子懂得感恩,家長就要避免溺愛孩子。在成長中,家長不能過度以孩子中心,比如好吃的永遠都給孩子、電視永遠看孩子愛看的,這種容易養出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懂得感恩。

三、尊重教育

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當一面的人,家長還需要給他尊重教育,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建議。像第二條新聞裡的女孩子,不管是在自己店裡幫忙給報酬,還是拿著錢請家人吃飯,都是家人尊重她的表現。換做有些家庭,哪怕是孩子用自己的錢請家裡人吃飯,都會被嘮叨「亂花錢」,傷孩子的心。

家長尊重孩子,就是在鼓勵他、肯定他,是在幫助孩子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如果家長太強勢,總是否定孩子,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失去自信,變得唯唯諾諾,只會依賴父母,不會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每個孩子性格不同,所適應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孩子生來就是要與家長漸行漸遠的,你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家長要做的,是要培養出孩子自信、堅強、獨立等品質,讓他離開家庭後,一個人也能獨當一面。你有做到嗎?

芸芸高級育嬰師,專注於孩子早教、幼兒護理、寶寶心理髮育、親子成長等多領域。從備孕到孕期,到寶寶平安降落,芸芸一路伴您和寶貝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一個教育孩子的大原則,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公孫丑此番又給我們找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孟子告訴我們:「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為人父母,絕對都希望孩子從小能接受好的教育,對於社會上那些壞的東西,誰也不願意讓孩子接觸,這就是「正」。
  • 孩子高情商是怎麼煉成的?優秀的父母都是從誇孩子的這3句話開始
    教育有門道,育兒講訣竅。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後不僅懂事情商還特高,而有些孩子長大後卻一無是處呢?這都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一個人有成就的人跟情商離不開,父母要想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必須讓他學會對情緒的管控,與人和睦相處的能力、獨立性、意志、責任心、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 帶孩子出去耍,只需要父母戴口罩,就可以了麼?
    文|張女子育兒:當好媽,帶好娃,娃娃愛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帶孩子出去耍,只需要父母戴口罩,就可以了麼?如今國內疫情已經好轉,很多地方中小學,都陸續開學了,人們外出也增多了,大家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復正常。
  • 孩子罵髒話,除了打罵教育外,父母怎麼教?
    孩子罵髒話,除了打罵教育外,父母怎麼教? 相信很多家長的家裡的孩子都和小編一樣都面臨著相同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有非常多的小孩子們非常喜歡說髒話,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這種情況下,除了打罵教育,我們還能怎麼做才能改正他們的這種壞毛病呢?
  •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的「風水」
    但是很多父母都誇錯了地方。生活裡很常見的一幕是,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自己吃了一碗飯,爺爺奶奶看到後,高興地圍著孩子說:「你真棒。」三四歲的孩子自己吃一碗飯,是他的本分,也是本能,卻被誇得和英雄一樣。在生活中,也確實有很多父母這樣誇孩子的:孩子會自己穿褲子了,孩子這次考好了等等,父母都會給孩子點一個大大的贊。但是注意的是,只要孩子做什麼就誇,會讓「誇獎」教育貶值,以至於這句話變得毫無意義。
  • 帶孩子出去吃飯引尷尬,親子教育中,有些習慣還是要儘早培養
    瑞瑞帶兒子去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們都帶著孩子,大人一起談笑,小孩子們一起玩耍。但是瑞瑞發現,別的小朋友都是小心翼翼地在跑在跳,說話聲音也不大,只有自己的兒子大喊大叫,撞倒小朋友,還碰掉桌子上的零食。瑞瑞覺得自己的臉面要丟盡了,兒子怎麼成了這樣一個不懂禮貌的孩子。更讓瑞瑞氣憤的是,吃飯時,兒子看到自己喜歡的菜端上來,直接挪到自己跟前,自己對著盤子吃,根本不考慮其他人還沒有動筷。瑞瑞尷尬死了,一個勁地向同學們道歉,後來不得已她打了兒子幾下,兒子大哭不止,瑞瑞只好帶兒子先離開。
  • 笨小孩都是罵出來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而芬蘭的老師回答,這正是她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努力規避的誤區。避免因為孩子一時表現不佳,就給孩子貼標籤,下定義。聽完,周軼君反問,如果一個孩子討厭數學,討厭數字,那應該怎麼辦呢?當凱凱說出「媽媽說我不好」時,這意味著對於孩子來說,連最親最愛的母親,都不認同自己。等時間長了,他就不再擁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難題,也不再相信自己真的能夠做好。
  • 別老是「你真棒」,一張表教你「花式誇娃法」,誇孩子都在點子上
    想想我們這些80後的爸爸媽媽小時候都是被父母罵過來的「你看人家再看看你,怎麼這麼笨」「你以後能有什麼出息」……可再反觀我們這一代人也成了父母,西式教育的春風不知怎麼的就吹來了,棍棒吼罵式教育行不通了,開始實行表揚式「
  •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從孩子吃飯的狀態就可看出,別不信
    所有父母都有同樣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未來可以出人頭地,成為人中龍鳳。因此,許多父母在孩子沒出生時便開始研究育兒的方式方法,想通過對孩子的教育,來改變孩子的人生。父母教育方式正不正確,從孩子吃飯的方式就可以看出老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別看吃飯是一件小事,但是從這件小事中卻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如何。歐陽的兒子今年已經7歲了,歐陽一直對兒子採用快樂教育的方式,非常寵著兒子,只要兒子喜歡做的事情,她都會去滿足。
  • 教育孩子時,一個家長唱黑臉,一個家長唱紅臉真的有用嗎?
    1 我在早教課上見過這樣一個小男孩。 他三歲多,爸爸帶進教室的時候特別乖,表情嚴肅,一聲不吭的坐下來。 後來媽媽進來,爸爸就出去了,走之前特別嚴肅的跟那個小朋友說:「今天要是再不乖,照樣打屁股,聽到沒?」
  • 優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麼共同點?
    成績只是一個階段性結果之一,之後的個人成就和發展,個人的幸福感等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家庭關係。作為父母,特別應該做好自己,理順自己的人生,再去教育孩子。你自己都做不到,強加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本身就會質疑這件事的合理性。
  • 食不言寢不語,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吃飯時不能這樣教育孩子
    我們小時候總是聽到我們的父母教育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講話,要食不言,寢不語。而小孩子吃飯不認真時,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大人用食不言,寢不語這句話來罵小孩子了。老話經常說食不言寢不語,一代傳一代,潛移默化,我們現在也是隨口就拿來罵小孩子。二,其實大家可能誤解「食不言寢不語」這句話了。
  • 當孩子被誇你真棒時,大家都是怎樣回應的呢?謙虛家長最傷孩子心
    可可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大男子主義性格,在可可的童年成長裡幾乎就沒有聽到過父親一句認可話,一年級努力考了兩個90分被訓話"90分還好意思拿出來說",三年級成績下滑的時候被劈天蓋地一頓罵,高考分數不是很理想更是直接被罵哭了……儘管後來上了一所不太好的大學,可可的一切仍然在父親的掌握裡,有的時候想家撥通電話總是被父親嘮叨,本來希望從父親那多聽一些關切話,但是一句"是不是又來要錢了
  • 最不適合帶孩子,卻總因為孩子得不到自由的星座,是白羊座嗎?
    說起這個星座,真的是有點奇特了,很多星座現在都保持一種不結婚不生孩子的態度了,可能是時代發展太快了,但是偏偏有幾個星座思想還比較守舊,其實也不是說食古不化,只是保持了傳統的那一份心思。說白了就是深深地陷入了一種人言可畏的怪圈,最後把自己也送出去了。
  • 誇孩子,別總說:你真棒!用這幾句話誇孩子,越誇孩子越優秀
    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寶寶的成長。 現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再像過去那樣打罵孩子,他們更多的是讚賞孩子。只是父母也要注意誇讚孩子的方式,以免孩子變得蠻橫無理,嬌縱不堪。
  • 帶孩子出去旅行,多大年齡的孩子比較合適,帶娃旅行要注意啥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五一小長假馬上來了,很多家長都在糾結該不該帶孩子出去玩,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太小,帶他出去也沒意義,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太大,不願意和自己出去更願意在家打遊戲。其實,孩子多大適合帶著出去玩,真的是個值得思考的事。
  • 毀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誇他「你是最棒的」!
    經常誇讚孩子,的確可以給他帶來自信,但不分青紅皂白地誇,最終受傷害的將會成為孩子。想毀掉一個孩子,就不停地誇他主持人金星,在《金星秀》中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她有一位朋友,是大學教授,特別崇尚國外的教育方式,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所以,平日裡把「你是最棒的」當作了口頭禪,不停地誇讚孩子。
  • 與過去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孩子很脆弱,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
    最近總是能夠看到一些學生跳樓、學生輕生等精神出現不正常的案例,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心理產生了變化,但是在外人看來就是心裡抗壓能力變差造成的,並且還會發問:為什麼現在生活這麼好,但是孩子都不敢打、不敢罵,一說就哭,一批評就說「我不想活了!」,真是頭疼。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變差了,而是孩子需要承受的壓力變多了,讓孩子本應該處於無憂無慮的年齡階段,精神卻一直像大人一樣緊繃著。
  • 「小包總」楊爍罵兒子上熱搜:想毀掉一個孩子,使勁罵他就夠了
    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非但沒有得到父親的溫柔理解,反而處處受到批評,在最需要表揚和渴望關懷的年紀,"打擊式教育"對孩子的心靈損傷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小兒子只能日日以淚洗面,委屈之餘無處發洩,面對脾氣粗暴的父親,網友表示,想毀掉一個孩子,使勁罵就夠了。 對孩子的打擊式教育體現在哪裡? 只要孩子做不好,開口第一句就是罵人,與其他耐心勸導教育的父母相比,他們希望通過嚴厲的方式,讓孩子警醒,自己自己的錯誤,下次不會再犯。
  • 多大的孩子適合帶出去旅遊?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個年齡段最合適
    而作為一直以來重視教育的中國人,當然就把教育和旅遊結合起來了。於是,各種各樣的親子遊出現了。美其名曰:開拓孩子視野,增加孩子見識。但是帶孩子旅遊真的可以開拓孩子視野,增加孩子見識嗎?不一定,要分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