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一個家長唱黑臉,一個家長唱紅臉真的有用嗎?

2020-12-26 騰訊網

1

我在早教課上見過這樣一個小男孩。

他三歲多,爸爸帶進教室的時候特別乖,表情嚴肅,一聲不吭的坐下來。

後來媽媽進來,爸爸就出去了,走之前特別嚴肅的跟那個小朋友說:「今天要是再不乖,照樣打屁股,聽到沒?」小朋友乖巧的點了點頭。

爸爸一出門,小朋友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開始眉飛色舞地大聲說話。

後來的課程中全程都在搗亂,把別的孩子的手工材料搶走,在教室裡跑圈,甚至在老師不注意的瞬間跳上桌子。

媽媽在身後帶著無奈又不好意思的表情不停地念叨,但是孩子就像壓根兒聽不見媽媽的聲音一樣,繼續著他的搗亂事業。

在小朋友偶爾能坐下來的幾個瞬間,媽媽就會露出欣慰的表情一邊抱著小朋友,一邊誇獎他。

後來簡單了解了一下,這個小朋友是出了名的調皮鬼,唯一能夠治得住他的就是他爸爸。

因為爸爸是個暴脾氣,一言不合就要打屁股。所以爸爸在的時候他就會唯唯諾諾,唯命是從。

家裡以媽媽為代表的其他家長對待孩子又是另一種極端,過度的縱容使得孩子在他們面前成為了十足的小霸王。

而且爸爸和媽媽還因為管教方式的不同經常鬧矛盾,爸爸覺得媽媽對待孩子太沒有原則,過度溺愛。

媽媽覺得爸爸對孩子過於嚴厲,導致孩子跟爸爸的關係都出現了矛盾。寶寶經常跟她說:「不要爸爸,要媽媽」這樣的話。

2

我回想了一下,在這五年的早教老師生涯中,我見過特別多被家長稱作調皮的孩子。

但是最調皮的孩子幾乎都是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家裡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致。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人唱紅臉、有人唱黑臉

有的是像上面提到的那個孩子,父母雙方教養方式不一致,甚至有衝突。

還有的是家裡的老人跟孩子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衝突,多表現為老人較為溺愛孩子。

我後來跟其他同事聊了聊,他們也有同樣的感受。

為什麼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致會讓孩子的行為更加沒有約束呢?

我認為問題在於孩子得到的反饋。

什麼是反饋呢?

比如孩子做了一件你覺得對的事,見到了鄰居主動打招呼,你誇獎了他,這就是一個正向反饋。

當孩子做了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比如為了拿到玩具動手打了幼兒園裡的小朋友,老師制止並批評了他,這就是一個負向反饋。

對於幼兒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就是通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反饋,慢慢建立起了最基本的是非觀:即應該做那些會得到鼓勵和認可的事,而不是被禁止、批評的事。

但是如果孩子得到的反饋是不一致的,孩子就很難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比如有一天三歲的小皮把家裡的電視機給砸了。(我為什麼要舉這麼極端的例子?)

爸爸回家後看到,二話不說打了他一頓。

媽媽回家一看小皮在哭,就抱起他哄了起來,一邊罵爸爸,一邊為了氣爸爸還誇小皮砸的好。

長此以往,小皮不僅會感到迷惑,還會自然而然的把媽媽當成靠山,以後犯了錯就避開爸爸,往媽媽懷裡鑽。

那你說家裡要是買了新電視小皮還敢不敢砸?

所以,想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規則感,就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教養氛圍一致的家庭環境。

父母雙方或者家庭成員之間,一定要就孩子的教養方式不斷協商、溝通並達成一致,千萬不要出現一方在教育,另一方在拆臺的狀況。

3

那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呢?

我認為有兩點至關重要。

其一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會滋養孩子,讓他自信、勇敢、獨立。

即使孩子犯了錯,也要用對事不對人的方式去糾正,把孩子的行為和孩子本身分離開來。

其二是有規則的環境。

給孩子有邊界的愛。要讓孩子知道在家庭中、社會中,有一些規則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遵守的。

比如尊重他人、(這點非常非常重要,我經常會看到允許自己的孩子不尊重自己的成人)比如禮貌用語等。

當然,父母先遵守這些規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去傳遞給孩子。

我們對兒童所作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

——蒙臺梭利

相關焦點

  •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雙重標準,教不出性格健全的孩子
    在我們傳統教育的觀念裡,有一種「嚴父慈母」的說法。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樣通過父母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便能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教育。事實上,雙重標準的理念下,教不出性格健全的孩子。
  • 在家庭中,批評教育孩子可以「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嗎」?
    「哎,亮亮媽媽,你也出來散步呀,剛好我想請教一下你,你家孩子平時犯錯誤時你都是咋教育的呀?」「犯錯誤時?就批評教育或者懲罰嘛。」「我也知道批評教育,可是起不了多大效果。「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要多注意自己的批評教育方式。比如,在批評孩子時不要拿孩子來出氣,尤其是當自己心情不好孩子又恰好犯錯時,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隨意對孩子翻舊帳、任意聯繫其他的事情。」「嗯嗯,有道理,還有呢?」
  •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好不好?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在玩具店裡撒潑打滾,一定要買新玩具。家裡的玩具已經數不勝數,媽媽堅持立場不妥協,拒絕購買。而爸爸看到孩子可憐兮兮的樣子,趕緊充當起了和事佬,「不就是一個玩具嗎,寶寶不哭,爸爸給你買......」
  • 不要再唱黑臉白臉了,李玫瑾教授:這樣教育孩子才是對的
    許多人描述了他們年輕時被毆打的場景,一方說小時候常常遭到父母的毆打,雖然現在長大了,挨打的陰影一直留在內心深處,成為永遠不可觸摸的痛;另一方說隨著年齡增長,才知道父母的毆打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深切期盼,尤其是事業成功的網友更是感激父母的「棍棒教育」,正是父母的嚴厲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 夫妻育兒:一個「紅臉」,一個「白臉」,唱垮教育這臺戲
    「文/糯豆包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藍臉的竇爾墩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看到這段詞,很多朋友不由自主地唱起來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長輩經常觀點不同,出現「一個紅臉,一個白臉」的現象。小莉在育兒時就是「白臉」態度,孩子犯了錯,一定要嚴加管教。這不,寶寶才上一年級,就學會了偷東西,老師還叫了家長,小莉每次都很嚴厲的批評寶寶。
  • 女童意外身亡,家長卻甩鍋給《熊出沒》?教育真的有這麼難嗎?
    看動畫片的危害有多大?這兩天居然有朋友如此問我,這讓我非常的驚訝,現在國內的審核機制如此嚴格動畫片能有什麼危害?而且大部分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家長的指導下觀看動畫片的能出什麼問題!但是當我簡單搜索了一下,才發現了原來如此多的人認為看動畫片有非常大的危害?而且還有搜索到一個過去的新聞真的是刷新了我的三觀!實在忍不住想要寫一下和大家交流一下!
  • 家長給孩子背書包,卻被專家批評,家長:一個書包30斤,你試試?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傳承,在孩子身上,承載了父母所有的愛和希望,也是父母奮鬥的動力。可是,面對如今的社會,家長們真的想感嘆一句「太難了,我太難了」。從孩子剛剛出生開始,父母就開始手忙腳亂的照顧孩子,好不容易等孩子長大了,家長又要轉換一個教育方式。很多父母都是從孩子上學之後心理上才發生轉變,對孩子開始慢慢的變得嚴厲,也開始用另一種方式愛著孩子。
  • 孩子叛逆期,家長做對這幾點,一治一個準!
    01不去激化情緒矛盾相信家長們在孩子叛逆的初期,一定會嘗試用語言去進行溝通。殊不知語言有時候是把雙刃劍,說者無心,聽著有意。03不要慣著有些家長又困惑了,那就這樣由著孩子嗎?當然不。而且我們必須明確、清晰地告訴他們,不行就是不行。
  • 教育孩子,你還在用羞辱他的方法嗎?建議家長收藏以下4招
    除了家長對孩子進行羞辱以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難免會遇到一些經常以羞辱別人為樂的人,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興趣」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家長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從小就被羞辱著長大,讓他們也無意中成為這樣的人,或者用這種方式來教育下一代。為什麼有的家長那麼喜歡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是他們的孩子真的蠢嗎?
  • 孩子過生日,媽媽送了一個蛋糕去學校,卻被其他家長罵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孩子過生日要家長送蛋糕去幼兒園。這不,有個媽媽送蛋糕去幼兒園,反而被其他家長罵了。身邊有個寶媽,她孩子一直很羨慕別的小朋友在幼兒園過生日,每天都在數著日子,盼著自己的生日快點到。
  • 《無聲告白》之家長強加給孩子的「愛」,孩子就真的很快樂嗎?
    記得小時候上計算機課,教室後面就寫著「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所以現在的家長們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全能型人才要從娃娃抓起,小孩從幼兒園到小學,各種興趣班,培訓班一股腦的全給孩子附枷在身上,家長朋友們,還樂此不疲的討論這給自己孩子各種各種培養興趣,奠定基礎。真可謂是「欲加之愛,何患無辭」呀,可是都有沒有想過孩子喜歡不喜歡呢,學習這些課他(她)高興嗎?快樂嗎?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在13日舉行的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消除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成為與會者共識。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說,童年恐慌讓生命難以生長,甚至扭曲、毀滅。而兒童童年恐慌的背後是父母的恐慌,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在增高,要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但對優質教育的理解有很多偏差。
  • 孩子過生日,媽媽送了一個蛋糕去幼兒園,結果被其他家長罵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孩子過生日要家長送蛋糕去幼兒園。這不,有個媽媽送蛋糕去幼兒園,反而被其他家長罵了。 身邊有個寶媽,她孩子一直很羨慕別的小朋友在幼兒園過生日,每天都在數著日子,盼著自己的生日快點到。
  • 孩子非要一個200塊錢的喝水杯,家長說他虛榮,這樣教育錯了嗎?
    可是最近有一位家長就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很生氣的一件事:她的女兒想要買一個喝水杯,這本來沒啥的,但是一個喝水杯要200元,這下就讓該女士很窩火——你是什麼家庭呀,這麼點孩子問爸媽要一個200元的喝水杯,真的不是你虛榮要跟同學攀比嗎?
  • 沒有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好嗎?有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孩子永遠聽話,不叛逆就好了!」 嗯???這樣的想法,很危險哦。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都擔心不已。 甚至有家長問我:「孩子一定要經歷青春期嗎?
  • 孩子抱怨「不想長大」,元兇竟是家長的「危機教育」?
    其實,由於現在大家的生活壓力都比較大,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灌輸「危機教育」。但是家長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危機教育」嗎?一、什麼是危機教育?所謂的危機教育,其實就是提前告訴孩子,在家庭或者學校,甚至是社會中,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家長提早一步帶孩子體驗這些問題,併合理的引導孩子,家長和孩子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案。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卻誤會了這一點,只是一味地告訴孩子,長大的生活壓力有多大,父母每天面對的工作有多辛苦。長此以往,孩子必然是拒絕長大的。
  • 問: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嗎?家長說沒有,孩子說有的!
    ,自己講了後,孩子說老師不是這樣說的,哪怕最後結果是一樣,解題思路不一樣也不行,還有就是自己心裡明白,但是不知道該怎麼用孩子能聽得懂的方式來說,教師這個職業,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的話,那還本科四年幹啥,還有實習什麼的,老師說自己難,家長真的好難,除了上自己的班,又做一個自己又不懂兼職,我監督了我大侄子三年,真的,自己被氣得有心臟病的感覺,感覺還破壞了感情[捂臉]
  • 孩子不聽話、愛頂嘴,家長要明白,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出家長的教育
    怪孩子不聽話,不如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好教育培養好孩子 ,老友小丁最近經常的向我哭訴,說他家六歲的兒子總是給自己找茬,對著幹,很是不聽話,小丁訓斥兒子挑食,吃飯時嘴不停的說話,兒子不僅不聽話,還反過來跟小丁頂嘴,說你不是也不愛吃肥肉,不愛吃西紅柿嗎?
  • 教育專家「奇談」:教育不好孩子,不怪家長,怪時代?
    都2020年了,怎麼還在用上世紀的教育方式?11月29日,由河南商報、動力學社主辦的家庭教育公益課堂上,家庭教育專家、雙動力教育模式開創者姜囡囡提出,教育觀念的落後,必須要引起家長的重視。「許多家長跟我訴苦,自己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不靈了。」
  • 你知道應試教育是如何選拔孩子的嗎?千萬不要做「糊塗」家長!
    其實,這樣的觀點未免太過片面,我國在經歷了幾次較大的教育改革後,對於孩子的培養目標以及教育目的已經有了較大的調整並給出了明確的方向——孩子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僅如此,應試教育選拔孩子的考試方向以及內容都變地越來越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