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早教課上見過這樣一個小男孩。
他三歲多,爸爸帶進教室的時候特別乖,表情嚴肅,一聲不吭的坐下來。
後來媽媽進來,爸爸就出去了,走之前特別嚴肅的跟那個小朋友說:「今天要是再不乖,照樣打屁股,聽到沒?」小朋友乖巧的點了點頭。
爸爸一出門,小朋友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開始眉飛色舞地大聲說話。
後來的課程中全程都在搗亂,把別的孩子的手工材料搶走,在教室裡跑圈,甚至在老師不注意的瞬間跳上桌子。
媽媽在身後帶著無奈又不好意思的表情不停地念叨,但是孩子就像壓根兒聽不見媽媽的聲音一樣,繼續著他的搗亂事業。
在小朋友偶爾能坐下來的幾個瞬間,媽媽就會露出欣慰的表情一邊抱著小朋友,一邊誇獎他。
後來簡單了解了一下,這個小朋友是出了名的調皮鬼,唯一能夠治得住他的就是他爸爸。
因為爸爸是個暴脾氣,一言不合就要打屁股。所以爸爸在的時候他就會唯唯諾諾,唯命是從。
家裡以媽媽為代表的其他家長對待孩子又是另一種極端,過度的縱容使得孩子在他們面前成為了十足的小霸王。
而且爸爸和媽媽還因為管教方式的不同經常鬧矛盾,爸爸覺得媽媽對待孩子太沒有原則,過度溺愛。
媽媽覺得爸爸對孩子過於嚴厲,導致孩子跟爸爸的關係都出現了矛盾。寶寶經常跟她說:「不要爸爸,要媽媽」這樣的話。
2
我回想了一下,在這五年的早教老師生涯中,我見過特別多被家長稱作調皮的孩子。
但是最調皮的孩子幾乎都是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家裡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致。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人唱紅臉、有人唱黑臉。
有的是像上面提到的那個孩子,父母雙方教養方式不一致,甚至有衝突。
還有的是家裡的老人跟孩子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衝突,多表現為老人較為溺愛孩子。
我後來跟其他同事聊了聊,他們也有同樣的感受。
為什麼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致會讓孩子的行為更加沒有約束呢?
我認為問題在於孩子得到的反饋。
什麼是反饋呢?
比如孩子做了一件你覺得對的事,見到了鄰居主動打招呼,你誇獎了他,這就是一個正向反饋。
當孩子做了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比如為了拿到玩具動手打了幼兒園裡的小朋友,老師制止並批評了他,這就是一個負向反饋。
對於幼兒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就是通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反饋,慢慢建立起了最基本的是非觀:即應該做那些會得到鼓勵和認可的事,而不是被禁止、批評的事。
但是如果孩子得到的反饋是不一致的,孩子就很難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比如有一天三歲的小皮把家裡的電視機給砸了。(我為什麼要舉這麼極端的例子?)
爸爸回家後看到,二話不說打了他一頓。
媽媽回家一看小皮在哭,就抱起他哄了起來,一邊罵爸爸,一邊為了氣爸爸還誇小皮砸的好。
長此以往,小皮不僅會感到迷惑,還會自然而然的把媽媽當成靠山,以後犯了錯就避開爸爸,往媽媽懷裡鑽。
那你說家裡要是買了新電視小皮還敢不敢砸?
所以,想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規則感,就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教養氛圍一致的家庭環境。
父母雙方或者家庭成員之間,一定要就孩子的教養方式不斷協商、溝通並達成一致,千萬不要出現一方在教育,另一方在拆臺的狀況。
3
那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呢?
我認為有兩點至關重要。
其一是無條件的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會滋養孩子,讓他自信、勇敢、獨立。
即使孩子犯了錯,也要用對事不對人的方式去糾正,把孩子的行為和孩子本身分離開來。
其二是有規則的環境。
給孩子有邊界的愛。要讓孩子知道在家庭中、社會中,有一些規則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遵守的。
比如尊重他人、(這點非常非常重要,我經常會看到允許自己的孩子不尊重自己的成人)比如禮貌用語等。
當然,父母先遵守這些規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去傳遞給孩子。
我們對兒童所作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
——蒙臺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