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避難包裡有什麼?

2021-02-07 葉子二話

地震對小時候的我就是陰影!因為小時候在家長的影響下好像每天都在地震,家長一說地震,我們這些小孩子就被趕到大街上,不允許待在屋子裡!現在想起來,可能有三種原因:讓我們健健康康成長;外面涼快;怕我們長大太「宅」。

結果就是沒有一次是真的地震。當時的消息還是比較閉塞的,人們肯定按照「寧有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來對待,防患於未然。

在我的成長曆程中,經歷過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肺炎,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讓我們的思緒回到12年前。仍記得那時我上小學六年級,所有的人都規規矩矩的坐在教室裡的凳子上,為上課做準備。14:00-14:30這個時間是課前預備時間,所以我們所有人都在教室坐著,我在第五六排的樣子。

突然,旁邊有人感到頭暈、也有人看見教室前面的吊燈在左右晃動,這個時候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都以為是自己的錯覺,我們照常上課。下午回到家通過電視才知道,距離我們1457公裡外的汶川發生了地震,他們感受到的是震感,不是錯覺,而我當時可能五感自閉,什麼都沒有感受到。

現在回想起來,只剩下後怕,當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學校老師都沒有與地震聯繫到一起,老師教他的課,我們上我們的學,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14時28分  課前預備的回憶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地震頻發,島國人並非不恐懼頻發的地震和颱風,相反,正因為恐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萬全準備,人們也再次審視自己的安全措施,假定地震來臨時的種種情況。

比如,在玄關放一個地震避難包並研究清楚其中每一樣東西的用途,在災難來臨時懂得自救,不僅是出於惜命,更因為不給別人添亂是救人的第一步。這種基礎裝備,在日語裡它有一個更專業的名字:非常持出袋

花上198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01元),能買下一個由30種物資構成的非常持出袋,已是價格不菲。次日再看,價格已經變成了28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699元)一一不是商家趁勢漲價,而是這種東西常年打著折,到緊急時刻才恢復原價。

當地震來臨,帶上有30件救命物品的避難包,至少能維持你3天生命。懂得自救,不僅是出於惜命,更因為不給別人添亂是救人的第一步。

時常遭遇地震威脅的日本人,對防護用品的準備十分嚴格和專業。許多家庭都會準備「非常持出袋」,當災難來臨,這個避難包能夠維持一名成年人3天的生活需求。

一個標準的地震包,配備飲用水、罐頭餅乾、鋁箔毯、急救包、暖寶寶、雨衣、防滑手套、瑞士軍刀、蠟燭和火柴套裝、口哨、充電器等這些緊急時刻能派上大用場的救急物品。另外,還包括消毒睹喱、兔洗洗髮水、充氣枕頭、眼罩、耳塞、拖鞋以及簡易廁所等,能在震後一段時間的避難生活裡讓人們儘可能舒適的日常用品。

它不僅在地震來臨的緊急時刻提供救助,還在震後一段時間的避難生活裡陪伴你。

這個重量僅5公斤的地震避難包,受眾定位為「女性和高齡者也能背得動」和「最適合有小朋友的家庭」,一旦災難來臨,它至少能維持一個成年人3天的生活。選擇帶30件救命的物資,並不比選擇只帶3件東西去荒島更容易,那它們該是什麼?

首先是一個125克的輕量充電器,配有各種手機型號插頭,附帶手電筒和收音機。不需要電池和電源,單手轉動便可即時發電,遇上緊急情況,還可以發送警報信號。

水和食物是首要的必需品,帶少了會餓,帶多了會消耗體力,量的權衡是一門學問。通常地震包裡會放4瓶保質期5年的常存水,每瓶500毫升,能夠滿足人體3天的基本攝取需求。唯一的食物則是3罐110克容量的餅乾,保質期同樣是5年,採取易拉罐裝設計,讓小孩和老人都能輕鬆開啟。除了地震包,大多數日本人還會常年在家裡儲存一兩箱常存水,一旦被困家中,它能讓你活下去。

即便不缺乏物資,地震後斷電的情況仍非常普遍。食品加熱袋和發熱劑就是為這種時候準備的:把未開封的罐頭或速食品和發熱劑一起放人加熱袋,約20分鐘後便可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食物。據說,這是從日本自衛隊那裡學來的。

3個簡易廁所一一經驗表明,廁所不足問題一定會在震災後出現,而這種簡易廁所可以將排洩物固化,同時帶有消臭功能,化解「三急」帶來的尷尬。它還貼心地配上了封口用的夾子和廢棄用袋,處理垃圾時也不會成為困擾。考慮到災後傳染病威脅,需要一瓶酒精消毒嗜喱,乾洗即可除菌,這也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經驗。免水洗的洗髮水在東日本大地震中備受好評,只需輕輕塗抹在頭髮上,就可以清潔、消除頭皮不適。還有溼紙巾1包,不能洗澡時可用來擦拭身體。

野餐毯可以鋪在地上睡覺,可以在上面用餐,也能在避難時刻防風擋雨。鋁箔毯的專業性更強,銀色有反射光熱效果,冬可防寒,夏可避暑,因為材質幾乎沒有重量,遇上天氣驟變時很多人直接裡在身上,比毛毯管用多了。地震後天氣變化無常,雨衣是要有一件的,就算是在夏天,暖寶寶也至少需要2個。

一段時間內不能回家的情況很多,不少人(尤其女性)在避難生活中睡眠不佳,容易引發神經衰弱和精神後遺症,為了儘可能入睡,充氣枕、眼單和耳塞是標配。充氣枕不佔地兒,輕輕吹氣即可成形,需要在車中過夜時也能派上用場。能簡易摺疊的拖鞋需要1雙,便於在避難所室內走動。

萬能的瑞士軍刀1把,4節5號電池足矣,蠟燭和火柴也要配置1套,能滿足8小時照明。一個塑料水袋是滅火和取水的良伴,它的尺寸經過精確計算,最大容量3升。一雙軍用手套可以防寒也便於救助,表面上密集的黃點對於密恐症患者可能有些噁心,卻是十分實用的防滑設計。一個緊急用口哨,當身體被困住不能動彈時,可以向外界傳達自己的位置。

除了防塵防毒口罩,還有一個標著十字的紅色小急救包,包括6片創可貼、6片化妝棉、1卷膠帶、1個藥盒和10根棉棒一一看似日常用品,其實並不欠缺專業性。1卷加寬止血膠布是救急的寶貝,是負傷時的止血利器。

1張緊急聯絡卡,除了姓名、住所、電話和緊急聯絡人,還需填寫傷病史、過敏史、常備藥,方便受傷後得到準確救治。此外,還包括生命保險號、銀行帳戶、駕駛證和護照號等,萬一不幸受難,能快速確認身份。

最後是1份防災建議指南,告訴你攜帶地震避難包物品的輕重緩急次持出品,包括常備藥、嬰兒用奶粉、緊急聯絡卡、保存水、保存食、手電筒、口哨、鋁箔毯、急救用品、暖寶寶;二次持出品,包括加熱袋與發熱劑、瑞士軍刀、膠布、軍用手套、筒易廁所、除菌喈喱、野餐墊、口罩、非常用給水袋和雨衣等。一次持出用品是地震來臨時的急需物資,建議裝在雙肩包裡,避難時直接背出門;二次持出用品是為一段時間的避難所生活準備的,建議放在車後備箱或自家儲物櫃。另外,這份指南上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在家裡遇到地震時怎麼辦」:第1步,躲藏在家中安全地帶,保身體不受傷;第2步,切掉火爐等會引起火災的火源;第3步,打開門,確保逃離的通路。

從一個帶著幼兒的母親角度出發,還需要準備的物資,比如綠茶粉,持續受災狀況會導致蔬菜供應不足,綠茶粉是補充維他命的最佳來原;再準備大量紙尿褲,有備無患。

它的設計方是長野市「防災防犯 direct株式會社」,社長塚本祐平持有日本防災機構認定的防災士資格,他曾在高中時經歷過水災避難,又見證了2004年新潟大地震,決定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設計出「更安全快適的避難生活必需品」,2005年上市至今發售超過40000套。

日本有個設計大獎叫 Good Design Award,人稱「優良設計獎」,而這款地震包曾在2012年出現在頒獎合上,成為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設計大獎的「非常持出袋」。

創立於1957年,也是日本國內唯一綜合性的設計評價與推薦制度,通稱為G-mark,中文稱之為日本優良設計大獎。設計大獎由日本工業設計促進組織(Japan IndustrialDesign Promotion Organization,簡稱JIDPO)於1957年創立的獎項,屹今已有近50年的歷史。它也是亞洲地區最具權威性及影響力的設計獎項,素有「東方設計奧斯卡獎」之稱。其代表性的G-Mark標誌是優良設計產品的保證,廣受全球消費者的肯定與認同。

當時評委是這麼說的:「在漆黑一片的避難環境中,包上的蓄光材料和反射材料會發揮作用,提示周圍自己所處的位置。它同時兼顧耐火和防水性能,並根據人體機能做了細節調整,實現了使用上的舒適感。在日常態勢中,它並無特別之處,然而一旦發生特殊情況,就會展現出值得信賴的完美性能。」

它甚至改變了地震避難包的形態,在它之前,所有同類商品都是拉繩口袋,不利攜帶,抗壓性也弱。自它之後,地震包普遍使用抗壓雙肩包。然而,它的優勢還是沒有任何一款能夠趕超:加寬了肩帶寬度,背起來更輕鬆;縫上了反光材料,便於停電時能迅速找到;採用和日本高級酒店窗簾相同的防火材料,又使用防水拉鏈,不只地震,在水災和火災中也能發揮作用。最日本特色的是,它不是工廠批量生產的流水線產品,而是找到了兵庫縣豐岡市(這裡是歷史最悠久的手工制包產地,已有1000年歷史)經驗豐富的職人,一個個用手工縫製而成。

地震包並沒有塞得滿滿當當,最上部留出10釐米空間,讓人們裝私人物品,例如手機和重要文件。日本紅十字急救員的建議包括:個人印章、現金、健康保險證、身份證明書、母子健康手帳、銀行卡等貴重物品,以及毛巾、塑膠袋、筆記等便利品和一個頭盔。

還能塞點什麼呢?據說塚本祐平結合當今社會人的生活方式,「正考慮加入符合筆記本電腦使用的小型發電機」。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的地震避難包裡藏著什麼?
    日本政府最新發布的未來30年地震預測圖也是在那個晚上,我第一次有了生活在日本的危機感,島國人並非對頻發的地震和颱風不感到恐懼,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好萬全準備。無論是5年前的東日本大地震還是最近的熊本大地震,人們在支援災區的同時,也再一次審視自己的安全措施,假定自己的城市在地震來臨時的種種情況。
  • 經驗 地震逃生指南:7件尋常生活日用品,秒變地震逃生避難神器!
    5天,在我們4月18日推出《多層次避難應急包——地震當前,有孩子的家庭在標準應急包之外還應該準備什麼》一文之後,收到了很多媽媽們的好評和稱讚。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在日本所謂的準備地震避難應急包,很大程度不是為了應對地震來臨時如何逃生使用,而是為了應對在漫長的半封閉式避難所內生活所使用的。
  • 日本暴雨、地震頻發,這些避難信息一定要了解,關鍵時刻可救命!
    熊本縣消防部門稱,僅4日一上午就收到超過100通求救電話,有市民說自己「正站在屋頂上等待救援」,也有人說「被困在家中」,由於救援人手有限,當地消防部門也有些束手無策。今年的日本確實不能算太平,不僅有疫情導致的延期奧運會等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自然災害也過於頻繁,九州地區慘遭暴雨襲擊,關東地區的地震更是令大家人心惶惶。
  • 看看全世界最有危機感的日本人的地震緊急避難包裡備有什麼東西?
    在日本,地震可以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地震多了防範自然要做到位,日本警視廳經常透過推特分享實用防災知識,同時也不斷推廣家家都該準備一個緊急避難包,有這一包碰上地震等天災都能夠大幅提高自己與家人的求生機會,真的是防災神器啊!
  • 地震來前先準備! 緊急避難包裝這15樣東西
    防災緊急避難包。(圖/臺「內政部消防署」提供)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網」    地牛翻身,全臺有感!花蓮2月4日晚間連續發生地震,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為5.8,突如其來的天搖地晃讓難得有感的北臺灣民眾驚聲連連。不過,除了地震以外,各種天災、意外來臨時,逃命是第一準則,但平常也該做好防範準備,像是準備緊急避難包,當災害發生時,就能隨時「背了就跑」,像日本,面對聞震色變的民眾們,商店中也有銷售緊急避難物品與緊急救難包。
  • 長沙45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看看你家門口有幾個
    去哪避震,一個小孩清楚九個大人不知  昨日下午,在芙蓉區泰時新雅園小區地下車庫的停車坪入口處,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將一塊寫有「應急避難場所」的牌子掛在車庫入口。不少居民也在好奇地打聽,地下車庫可以避難?  接兒子回家的黎女士是圍觀者之一。說到「應急避難場所」,她只知道日本比較多,那是因為日本的地震多。
  • 實用技能:住在日本房子裡的外國人,當地震來臨時該如何躲避?
    雖然日本在公共場所經常有提示外國人該如何避難的指示和廣告,不過對於初到日本的新移民及外國遊客來說,當地震真的來臨時還是會感到恐懼,不知如何避難或處理。那麼今天我們就從實戰的角度來說說,如果住在日本的房子裡,遇到地震來臨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呢?首先我們先明確一點的是,當地震來臨時,日本的處理方法和中國是不一樣的。
  • 預防地震,家庭應急包裡應放什麼?
    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記者餘曉潔)五年前的汶川8.0級地震還歷歷在目,今年4月20日雅安蘆山又發生了7.0級地震。科學預防地震,普通百姓應該怎麼做?  北京市地震局製作了地震應急知識掛圖,在全國防災減災日於中國科技館展出。
  • 地震時可以救你一命的摺疊安全帽 裝進包裡防地震必備
    地震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前兩天台灣花蓮發生了6.5級地震,而且最近幾年總有不同地區頻繁發生地震的情況,不要以為危險遙不可及,有可能真的會發生在你的身邊,地震發生時最重要的是保證頭部安全,不要被重物砸到,最好的方法是有一個安全帽,但是普通的安全帽都是工地施工時才會戴的,又大又重,平常沒有人會攜帶這樣的安全帽
  • 災難來臨,學會這些地震避難技巧或能救命!
    正如災難電影裡的情節,地震時自救的「第一原則」,就是不要衝向門口,因為現代房屋的門廊區域並不比其他區域更加堅固,所以最好的做好是「趴下,躲好,不要動」。如果地震發生時你正好在戶外,那就要遠離牆、樹、電線桿以及一切可能倒下的東西...
  • 身邊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你了解嗎?
    在城市的公園、廣場、體育場,人們時常能看到「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標牌。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為應對地震突發事件,不少城市都設置了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可以快速有序地疏散安置居民,為居民提供可靠的應急避險空間。你了解身邊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嗎?這些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有什麼特點?
  • 日本旅行防災避難包必備清單:地震、颱風時的實用防災物品10選
    處於地震帶的日本,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地震,而颱風豪雨引發的停水停電也是每年都有可能發生。防災避難包是每個家庭絕對需要有的裝備,同樣來日本做長期旅行度假也最好要準備齊全。小編整理了日本的防災用品,包括防災食品、衛生用品、電器給大家。▋這些防災用品你準備好了嗎?
  • 地震來臨的時候,日本人家中的這個包包可能比LV愛馬仕什麼的都值錢!
    地震急救包會包含:食品、水、手電筒、打火機,還有一些緊急醫療用品(後面會詳細介紹)。地震的時間誰也說不清,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來,一定不能慌神。要以最快的速度躲到桌子底下。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政府鼓勵每家每戶都能人手一個救生包,一旦遇到地震也許能用上。準備了一個(簡易版)大家來看一下:
  • 福鼎市圓滿完成地震避難場所建設任務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是福鼎市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內容,福鼎市高度重視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將其列入全市宏觀經濟體系規劃當中,要求在十三五末期完成建設。福鼎市嚴格按照上級統一規劃,按照平災結合、互利雙贏的選址原則,同時從嚴對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按照Ⅲ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要求場地面積不少於2000平方米,配套附屬的硬體設施,紮實推進Ⅲ類國家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建設。截止日前,該市13個鄉鎮,已全部完成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預計每個地震避難場所將可分別疏散人員5千餘名。
  • 在日溫州人親歷地震 稱日本人逃生「有秩序」
    中新網溫州3月14日電(記者 汪恩民 通訊員 葉萌)日本時間11日下午發生的芮氏9級強震,被稱為日本歷史上「近1200年一遇」的地震。記者今天從浙江樂清市僑聯獲悉,該市有200多人在日本學習、工作。記者隨後聯繫了十幾名在日本不同城市的華僑和留學生,獲悉他們目前都平安。對日本人在大地震來臨時的冷靜和秩序井然,他們表示很震撼。
  • 地震來了怎麼辦?不慌張,公園就是避難所
    原標題:地震來了怎麼辦?不慌張,公園就是避難所深圳商報2018年11月26日訊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11月26日7時57分在臺灣海峽發生6.2級地震,深圳市民震感強烈。地震來了怎麼辦?有些市民心裡沒底。
  • 福州市防震減災中心檢查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福州新聞網6月2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葉智勤 通訊員 鄭宇) 日前,福州市防震減災中心對新建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進行監督檢查,發現部分場所存在相關應急標識牌處未見應急供水和供電設施、應急物資未合理存放等問題。
  • 山東曲阜發生塌陷,高校學生有序避難,什麼是塌陷地震?
    據山東地震臺網消息,山東地震臺網測定,12月23日22時29分在山東濟寧市曲阜市(北緯35.54度,東經116.92度)發生M2.4級塌陷(非天然地震)。據齊魯晚報消息,當晚濟寧學院的學生有序撤離,跑到操場上避難,有現場學生稱,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景。
  • 南京有30個避難所6月將免費發放3萬個應急包
    避難所的棧道,平時也供遊人使用。  日本9級大地震令世界震驚。然而,那一張張避難所的圖片,讓我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南京有應急避難所嗎?  據介紹,目前南京市13個區縣已經建成30個應急避難所。其中有兩所是符合國家標準的一類應急避難所。「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南京的每個區縣每年還將增加一個避難場所。」趙兵說。
  • 「包」藏生機——家庭地震應急包
    為應對各類災害事件,人們往往在家中準備各種應急包,地震應急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地震應急包是用於應對地震災害風險的一種組合工具與應急物品的集合體,可在地震發生後提供自救互救、個體防護、照明、生活、急救等用品,讓受災的人員能夠在等待救援期間積極自救,以及保障災後初期的基本生活。應急包的基本材料宜採用防水面料,顏色應當鮮豔顯眼,最好有夜光條的發光效果,在黑暗中也容易被快速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