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對小時候的我就是陰影!因為小時候在家長的影響下好像每天都在地震,家長一說地震,我們這些小孩子就被趕到大街上,不允許待在屋子裡!現在想起來,可能有三種原因:讓我們健健康康成長;外面涼快;怕我們長大太「宅」。
結果就是沒有一次是真的地震。當時的消息還是比較閉塞的,人們肯定按照「寧有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來對待,防患於未然。
在我的成長曆程中,經歷過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肺炎,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讓我們的思緒回到12年前。仍記得那時我上小學六年級,所有的人都規規矩矩的坐在教室裡的凳子上,為上課做準備。14:00-14:30這個時間是課前預備時間,所以我們所有人都在教室坐著,我在第五六排的樣子。
突然,旁邊有人感到頭暈、也有人看見教室前面的吊燈在左右晃動,這個時候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都以為是自己的錯覺,我們照常上課。下午回到家通過電視才知道,距離我們1457公裡外的汶川發生了地震,他們感受到的是震感,不是錯覺,而我當時可能五感自閉,什麼都沒有感受到。
現在回想起來,只剩下後怕,當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學校老師都沒有與地震聯繫到一起,老師教他的課,我們上我們的學,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14時28分 課前預備的回憶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地震頻發,島國人並非不恐懼頻發的地震和颱風,相反,正因為恐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萬全準備,人們也再次審視自己的安全措施,假定地震來臨時的種種情況。
比如,在玄關放一個地震避難包並研究清楚其中每一樣東西的用途,在災難來臨時懂得自救,不僅是出於惜命,更因為不給別人添亂是救人的第一步。這種基礎裝備,在日語裡它有一個更專業的名字:非常持出袋。
花上198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01元),能買下一個由30種物資構成的非常持出袋,已是價格不菲。次日再看,價格已經變成了28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699元)一一不是商家趁勢漲價,而是這種東西常年打著折,到緊急時刻才恢復原價。
當地震來臨,帶上有30件救命物品的避難包,至少能維持你3天生命。懂得自救,不僅是出於惜命,更因為不給別人添亂是救人的第一步。
時常遭遇地震威脅的日本人,對防護用品的準備十分嚴格和專業。許多家庭都會準備「非常持出袋」,當災難來臨,這個避難包能夠維持一名成年人3天的生活需求。
一個標準的地震包,配備飲用水、罐頭餅乾、鋁箔毯、急救包、暖寶寶、雨衣、防滑手套、瑞士軍刀、蠟燭和火柴套裝、口哨、充電器等這些緊急時刻能派上大用場的救急物品。另外,還包括消毒睹喱、兔洗洗髮水、充氣枕頭、眼罩、耳塞、拖鞋以及簡易廁所等,能在震後一段時間的避難生活裡讓人們儘可能舒適的日常用品。
它不僅在地震來臨的緊急時刻提供救助,還在震後一段時間的避難生活裡陪伴你。
這個重量僅5公斤的地震避難包,受眾定位為「女性和高齡者也能背得動」和「最適合有小朋友的家庭」,一旦災難來臨,它至少能維持一個成年人3天的生活。選擇帶30件救命的物資,並不比選擇只帶3件東西去荒島更容易,那它們該是什麼?
首先是一個125克的輕量充電器,配有各種手機型號插頭,附帶手電筒和收音機。不需要電池和電源,單手轉動便可即時發電,遇上緊急情況,還可以發送警報信號。
水和食物是首要的必需品,帶少了會餓,帶多了會消耗體力,量的權衡是一門學問。通常地震包裡會放4瓶保質期5年的常存水,每瓶500毫升,能夠滿足人體3天的基本攝取需求。唯一的食物則是3罐110克容量的餅乾,保質期同樣是5年,採取易拉罐裝設計,讓小孩和老人都能輕鬆開啟。除了地震包,大多數日本人還會常年在家裡儲存一兩箱常存水,一旦被困家中,它能讓你活下去。
即便不缺乏物資,地震後斷電的情況仍非常普遍。食品加熱袋和發熱劑就是為這種時候準備的:把未開封的罐頭或速食品和發熱劑一起放人加熱袋,約20分鐘後便可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食物。據說,這是從日本自衛隊那裡學來的。
3個簡易廁所一一經驗表明,廁所不足問題一定會在震災後出現,而這種簡易廁所可以將排洩物固化,同時帶有消臭功能,化解「三急」帶來的尷尬。它還貼心地配上了封口用的夾子和廢棄用袋,處理垃圾時也不會成為困擾。考慮到災後傳染病威脅,需要一瓶酒精消毒嗜喱,乾洗即可除菌,這也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經驗。免水洗的洗髮水在東日本大地震中備受好評,只需輕輕塗抹在頭髮上,就可以清潔、消除頭皮不適。還有溼紙巾1包,不能洗澡時可用來擦拭身體。
野餐毯可以鋪在地上睡覺,可以在上面用餐,也能在避難時刻防風擋雨。鋁箔毯的專業性更強,銀色有反射光熱效果,冬可防寒,夏可避暑,因為材質幾乎沒有重量,遇上天氣驟變時很多人直接裡在身上,比毛毯管用多了。地震後天氣變化無常,雨衣是要有一件的,就算是在夏天,暖寶寶也至少需要2個。
一段時間內不能回家的情況很多,不少人(尤其女性)在避難生活中睡眠不佳,容易引發神經衰弱和精神後遺症,為了儘可能入睡,充氣枕、眼單和耳塞是標配。充氣枕不佔地兒,輕輕吹氣即可成形,需要在車中過夜時也能派上用場。能簡易摺疊的拖鞋需要1雙,便於在避難所室內走動。
萬能的瑞士軍刀1把,4節5號電池足矣,蠟燭和火柴也要配置1套,能滿足8小時照明。一個塑料水袋是滅火和取水的良伴,它的尺寸經過精確計算,最大容量3升。一雙軍用手套可以防寒也便於救助,表面上密集的黃點對於密恐症患者可能有些噁心,卻是十分實用的防滑設計。一個緊急用口哨,當身體被困住不能動彈時,可以向外界傳達自己的位置。
除了防塵防毒口罩,還有一個標著十字的紅色小急救包,包括6片創可貼、6片化妝棉、1卷膠帶、1個藥盒和10根棉棒一一看似日常用品,其實並不欠缺專業性。1卷加寬止血膠布是救急的寶貝,是負傷時的止血利器。
1張緊急聯絡卡,除了姓名、住所、電話和緊急聯絡人,還需填寫傷病史、過敏史、常備藥,方便受傷後得到準確救治。此外,還包括生命保險號、銀行帳戶、駕駛證和護照號等,萬一不幸受難,能快速確認身份。
最後是1份防災建議指南,告訴你攜帶地震避難包物品的輕重緩急次持出品,包括常備藥、嬰兒用奶粉、緊急聯絡卡、保存水、保存食、手電筒、口哨、鋁箔毯、急救用品、暖寶寶;二次持出品,包括加熱袋與發熱劑、瑞士軍刀、膠布、軍用手套、筒易廁所、除菌喈喱、野餐墊、口罩、非常用給水袋和雨衣等。一次持出用品是地震來臨時的急需物資,建議裝在雙肩包裡,避難時直接背出門;二次持出用品是為一段時間的避難所生活準備的,建議放在車後備箱或自家儲物櫃。另外,這份指南上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在家裡遇到地震時怎麼辦」:第1步,躲藏在家中安全地帶,保身體不受傷;第2步,切掉火爐等會引起火災的火源;第3步,打開門,確保逃離的通路。
從一個帶著幼兒的母親角度出發,還需要準備的物資,比如綠茶粉,持續受災狀況會導致蔬菜供應不足,綠茶粉是補充維他命的最佳來原;再準備大量紙尿褲,有備無患。
它的設計方是長野市「防災防犯 direct株式會社」,社長塚本祐平持有日本防災機構認定的防災士資格,他曾在高中時經歷過水災避難,又見證了2004年新潟大地震,決定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設計出「更安全快適的避難生活必需品」,2005年上市至今發售超過40000套。
日本有個設計大獎叫 Good Design Award,人稱「優良設計獎」,而這款地震包曾在2012年出現在頒獎合上,成為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設計大獎的「非常持出袋」。
創立於1957年,也是日本國內唯一綜合性的設計評價與推薦制度,通稱為G-mark,中文稱之為日本優良設計大獎。設計大獎由日本工業設計促進組織(Japan IndustrialDesign Promotion Organization,簡稱JIDPO)於1957年創立的獎項,屹今已有近50年的歷史。它也是亞洲地區最具權威性及影響力的設計獎項,素有「東方設計奧斯卡獎」之稱。其代表性的G-Mark標誌是優良設計產品的保證,廣受全球消費者的肯定與認同。
當時評委是這麼說的:「在漆黑一片的避難環境中,包上的蓄光材料和反射材料會發揮作用,提示周圍自己所處的位置。它同時兼顧耐火和防水性能,並根據人體機能做了細節調整,實現了使用上的舒適感。在日常態勢中,它並無特別之處,然而一旦發生特殊情況,就會展現出值得信賴的完美性能。」
它甚至改變了地震避難包的形態,在它之前,所有同類商品都是拉繩口袋,不利攜帶,抗壓性也弱。自它之後,地震包普遍使用抗壓雙肩包。然而,它的優勢還是沒有任何一款能夠趕超:加寬了肩帶寬度,背起來更輕鬆;縫上了反光材料,便於停電時能迅速找到;採用和日本高級酒店窗簾相同的防火材料,又使用防水拉鏈,不只地震,在水災和火災中也能發揮作用。最日本特色的是,它不是工廠批量生產的流水線產品,而是找到了兵庫縣豐岡市(這裡是歷史最悠久的手工制包產地,已有1000年歷史)經驗豐富的職人,一個個用手工縫製而成。
地震包並沒有塞得滿滿當當,最上部留出10釐米空間,讓人們裝私人物品,例如手機和重要文件。日本紅十字急救員的建議包括:個人印章、現金、健康保險證、身份證明書、母子健康手帳、銀行卡等貴重物品,以及毛巾、塑膠袋、筆記等便利品和一個頭盔。
還能塞點什麼呢?據說塚本祐平結合當今社會人的生活方式,「正考慮加入符合筆記本電腦使用的小型發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