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品為菊種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主產浙江、安徽。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產。以浙江嵊縣、新昌地區產量最大;於潛所產品質最佳,特稱「於術」。
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採挖,除去泥沙,烘乾或曬乾,再除去鬚根,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入飲片。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洩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規定劑量:6-12克。
古今超大劑量應用
1.治胃虛苦饑寒痛:白朮五兩(折合72.1克),人參、茯苓、當歸、川芎、陳皮、厚樸、桔梗各三兩,桂心,炙甘草各二兩,吳茱萸二兩,炒麥芽二升。水煎服(《外臺秘要》人參補虛湯)。
2.治疝氣,睪丸作痛,後變為術而不痛者:白朮三兩(折合111.9克),附子、甘草、延胡索、柴胡各一錢,肉桂三錢,黃芪一兩。水煎服(《辨證錄》衛睪丸)。
3.治婦人任督脈虛,帶脈下墜,腰酸背痛,胸滿腹脹,倦怠欲臥,不能受孕:白朮一兩(折合37.3克),人參、荸薺粉、制鱉甲、茯苓各三錢,沙參五錢,肉桂、制半夏、炒神曲各一錢。水煎服(《傅青主女科》升帶湯)。
4.治黃疸之症,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不得臥:白朮二兩(折合74.6克),肉桂三錢,茯苓、山藥、薏苡仁各一兩,茵陳一錢,芡實五錢。水煎服(《辨證錄》濟水湯)。
5.治呆病如痴,默默無言:白朮二兩(折合74.6克),人參、白芥子、菟絲子各一兩,茯神三兩,半夏五錢,附子五分,白薇、硃砂(衝服)三錢。水煎,分2次服(《石室秘錄》逐呆仙丹)。
6.治脾胃虛寒,氣逆欲嘔,大便滑洩:炒白面二兩, 冬白朮一兩(折合37.3克),補骨脂五錢,研末,加白糖,開水調服(《景嶽全書·新方八陣》敦阜糕)。
7.治小腹癰,漫腫堅硬疼痛,皮色不變,有熱漸紅,或無熱不紅:白朮、金銀花各三兩(折合111.9克),茯苓、肉桂各三錢,附子二錢,當歸二兩,蛇床子五錢。水煎服(《瘍醫大全》闢寒救腹丹)。
8.治療胃柿石合併急性胃翻轉:生白朮60克,枳實15 克,川樸、鬱金各12克,香附、蘇梗各10克,當歸、火麻仁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劉欒荳.中醫藥學報. 1994;(1):51)。
9.治療腰痛:白朮40-120克,薏米30-90克,川斷20克,桑寄生20克,並隨症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共治療50例,結果:治癒42例,顯效4例,有效3例,無效1例(周黎民等.陝西中醫.1985;(7): 297)。
10.治療肝硬化腹水:生白朮30-60克,地骷髏、石見穿、仙靈脾各30克,黨參、茯苓、當歸、牛膝、車前子、肉蓯蓉各15克,廣木香、知母各6克,炒白芍、商陸各10克,黃柏、陳葫蘆各9克,肉桂3克,炙鱉甲12克,大溫中丸30克包入煎,並隨症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顧耀平.浙江中醫雜誌,1987;22(3):102)。
古今醫論
1.《醫學衷中參西錄》「一婦人因行經下血不止,服藥旬餘無效,勢極危殆。
遂於治下血藥中加白朮一兩,生雞內金一兩,服一劑血即止,又服數劑以善其後。一少年咽喉常常發乾,飲水連連不能解渴。診其脈微弱遲濡,當系脾胃溼寒,不能健運,以致氣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湯加乾薑、桂枝尖,方中白朮重用兩許,一劑其渴即止。」
2.上海名醫顧丕榮主任醫師,治療肝病,擅長超大劑量應用白朮。
當白朮用於實脾時,小劑量用15-30克;中劑量用30-60克;而大劑量用60-100克;用於肝硬化腹水時,取白朮健脾行氣利水之功,劑量常用30-60克(史宇廣等主編.肝炎肝硬化專輯.中醫古籍出版社,1988:317)。
3.名醫魏龍驤治療便秘症。
提倡超大劑量應用白朮,取其運脾通便之功,單用或配伍升麻、生地應用,劑量用60克,均取得良好的療效(劉樹民等.中醫藥學報.1990;(2):30)。
4.唐文安認為:白朮超大劑量應用必須對症,必須是脾胃氣虛證或因虛致實旺。
相反,凡實證或虛實挾雜之證,要慎用,更不能超大劑量應用,否則會加重病情,出現不良反應。他還列舉了嘔血症及痢疾症用大劑量的白朮60、40克,反使病情加重的實例(唐文安.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87;(4):45)。
按語
白朮系常用益氣健脾中藥,毒性極低。關於其毒性的動物實驗報導,完全與臨床觀察的結果相反,臨床上常用白朮來治療貧血症、白細胞減少症,因此,需要對其亞急性毒性進行進一步的證實。
臨床用於虛性便秘、慢性腰肌勞損、肝病時劑量常超大,經驗比較成熟,可以推廣應用,劑量以每日30-60克為宜。
版權申明:文章和配圖的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點擊「閱讀原文」學習中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