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治痺應用探析

2021-02-12 岐黃民間傳承


『一個有使命的公眾號』

致力於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人成長

第 1140 期

作者 / 唐迎雪 梁曉東 山東中醫藥大學 

編輯 / 劉剛 ⊙ 校對 / 錢秀華

白朮為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性溫、味苦、甘,主歸脾胃經,功能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臨床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脾虛失運水溼內停、氣虛自汗、胎動不安,已為醫者悉知。但對其治痺的應用,至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有關論述研究較少。故本文結合白朮臨床配伍應用和歷代醫家對白朮治療痺症的認識,探討其治痺作用及機理,以冀對臨床合理應用有所裨益。

1 健脾和中燥溼

白朮具有補氣健脾和中、運脾燥溼之功效。《金匱要略》曾用甘草附子湯治療陽虛風溼邪氣留著骨節之骨節疼痛和屈伸不利。方中用桂枝溫經散寒、祛風解表以通經絡。用白朮燥溼和中而運水溼,誠如清·王子接在《絳雪園古方選注》中所言:「甘草附子湯,兩表兩裡之偶方,風淫於表,溼流關節,陽衰陰盛,治宜兩顧。白朮、附子顧裡勝溼,桂枝、甘草顧表化風。」《不知醫必要》載白朮湯,用白朮配伍生薏苡仁治療腰溼痛,如系重物方用白朮、薏苡仁健脾化溼,脾健溼除,邪不下犯則腰痛可愈。《馮氏錦囊·雜症》載術附湯,用白朮配炮附子治療風溼相搏、腰膝疼痛和中氣不足、四肢重著。方以白朮健脾燥溼,附子溫腎散風,兩相輔佐風溼俱去,經絡暢通,諸症自除。《辨證錄》載術桂湯,用白朮與肉桂配伍,治療房勞損腎、勞役傷脾,又感風溼、留著腎府之腰痛沉重不能俯仰兼腰痛者。方中白朮為君,重在健脾益氣燥溼,輔以肉桂溫補腎陽祛風,脾腎健、精氣足、風溼去而腰痛止。

2 補氣行氣利溼

白朮長於補氣健脾,氣足則氣機通暢,以化氣行溼。《本草綱目》言:白朮「通水道」。陳士鐸《本草新編》謂:白朮「利腰臍之氣,非利腰臍之水也。腰臍之氣利,則氣即通於膀胱,而凡感水溼之邪,俱不能留」。楊月明臨床用白朮配杜仲、川斷、雲苓等治療腰痛,認為白朮有健脾祛溼利小便作用,對於腰痛之類(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屬於溼邪較重者效果較佳。梁輝等認為,白朮治療脾虛溼熱下注、寒溼入侵經絡腰痛、肝經溼熱下注腰痛有特效。上述以白朮治痺者,均取其補氣行氣利溼之功用。

3 補氣和胃生津

白朮既能補氣健脾以助津液輸布和津液化生,又能固表止汗防止陰液耗損。如金元時期名醫張元素謂:「白朮其用有九:溫中,一也;去脾胃中溼,二也;除胃熱,三也;強脾胃,進飲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本草求真》云:白朮「既能燥溼實脾,復能緩脾生津」。《金匱要略》載:「溼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其病機為外感寒溼,寒鬱肌表,溼滯筋骨,表陽被遏,營衛運行不利。方中桂枝既可和營達衛又能通陽,以助麻黃髮汗解肌,對溼家非用麻桂辛溫發散不足以開鬼門而通玄府者適宜。但為避免大汗傷陰,寒去溼留。清·陳修園在《金匱方歌括》中指出:「加白朮補土生液而除溼氣,此發汗中寓緩汗之法也。又白朮補脾祛溼之功甚大,且能助脾之轉輸而利水。」符合張仲景所云:「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溼俱去也」之意,值得重視。此外應用汗法治療風溼病,在大隊辛溫祛風溼藥中配伍白朮,可在扶正祛邪的同時借其固表止汗作用,使發汗無傷陽氣之虞。

4 補氣行氣活血

白朮功善補氣健脾,氣旺則氣暢血行。《名醫別錄》云:白朮「主大風在身面……利腰臍間血」。《本經逢原》亦云:「白朮,生用則除溼益燥,消痰利水,治風寒溼痺……散腰臍間血」。李中梓言白朮:「《別錄》以為利腰臍間血者,因脾胃統攝一身之血,而腰臍乃其分野,借其養正之功,而瘀血不敢稽留矣。」由此可見,白朮補氣而善於利腰臍之氣,去腰臍死血。羅繼林報導白朮治療腰痛有特效,並強調一宜生用,才有利氣散血之效;二宜重用,每劑50~60 g少則無效;三中病即止,以免耗氣傷陰;四陰虛內熱忌用,認為白朮善治腎虛夾瘀腰痛,使用常規藥物無效者可用。張志遠治寒溼腰痛、腰下冷痛,如坐水中陰雨天加重為主症者擬寬腰湯加減,重用白朮80 g,認為以其燥而善動可使氣機順暢,配伍大劑量茯苓、薏苡仁,既可增強白朮利腰臍之氣,又可利膀胱之水,使溼氣之邪從小便而出。認為白朮能調和氣血,使氣行血瘀除,經脈通利而痛自止。任之堂治療頑固性腰痛久不愈,腰間有死血死肌、阻礙氣血不能流通者,一般蒼朮、白朮聯用且須重用。

5 補氣養血除痺

白朮功能補氣健脾以助氣血生化之源。劉完素用白朮湯治療妊娠血虛氣滯肉麻,屬脾胃虛弱、營衛不能宣通所致者。方中重用白朮調脾胃以資氣血生化,配人參、茯苓、甘草補氣生血,配當歸、芍藥養血。王好古論白朮「在氣主氣,在血主血」,可見一斑。

6 結語

綜上所述,白朮在外能補氣固衛以防邪擾,在裡在中能健脾運溼和中以絕溼源,還能補氣生津,在下能利氣滲溼以除溼邪;補氣之中兼有養血活血之意,氣血調和、氣機通暢則諸痺自愈。故臨床應用中通過合理配伍可治療多種痺症,每收良效。現代研究證實,白朮所含白朮多糖有增強體液免疫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白朮揮髮油中所含蒼朮醇、β-桉葉油醇有鎮痛作用,這也為其治療痺症提供了藥理學依據。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7年第12期第1754-1755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I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諮詢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推薦閱讀

蒼朮、白朮同中有異,合用功倍

「國學髓」公眾號文章選摘:一代風水宗師總結的 」風水規律」,看完會很受益

更多內容請在歷史文章裡查看


相關焦點

  • 神奇的白朮
    白朮的作用白朮補脾,益胃,燥溼,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1三白湯:白芍、白朮、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美容方子從調和氣血、調理五臟的功能入手,從而美白祛斑。
  • 白朮治病偏方
    白朮的作用白朮補脾,益胃,燥溼,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1。三白湯:白芍、白朮、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美容方子從調和氣血、調理五臟的功能入手,從而美白祛斑。白朮和白茯苓是傳統的潤澤皮膚、美白的藥物,它們與甘草一起還可以延緩衰老。
  • 中藥大劑量臨床應用——白朮
    古今超大劑量應用1.治胃虛苦饑寒痛:白朮五兩(折合72.1克),人參、茯苓、當歸、川芎、陳皮、厚樸、桔梗各三兩,桂心,炙甘草各二兩,吳茱萸二兩,炒麥芽二升。水煎服(《外臺秘要》人參補虛湯)。2.治疝氣,睪丸作痛,後變為術而不痛者:白朮三兩(折合111.9克),附子、甘草、延胡索、柴胡各一錢,肉桂三錢,黃芪一兩。水煎服(《辨證錄》衛睪丸)。
  • 祖傳偏方:白朮治病偏方
    白朮的作用白朮補脾,益胃,燥溼,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1。三白湯:白芍、白朮、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美容方子從調和氣血、調理五臟的功能入手,從而美白祛斑。白朮和白茯苓是傳統的潤澤皮膚、美白的藥物,它們與甘草一起還可以延緩衰老。
  • 風寒溼結於五臟六腑,發而為痺
    然而徒治大腸之邪,而風寒溼轉難去也,又宜益大腸之氣,令氣旺於腸中,而轉輸倍速,則風寒溼亦易祛誒。方用逐痺丹∶人參(一錢) 茯苓(五錢) 肉桂(三分) 升麻(五分) 甘草(一錢) 薏仁(一兩) 神曲(五分) 白朮(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溼去,二劑而風寒亦散也。此方治溼為多,而治風治寒反輕者,蓋水溼最難分消,治其難,而易者更易。
  • 白朮的功效與作用
    白朮補脾,益胃,燥溼,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1、三白湯:白芍、白朮、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美容方子從調和氣血、調理五臟的功能入手,從而美白祛斑。白朮和白茯苓是傳統的潤澤皮膚、美白的藥物,它們與甘草一起還可以延緩衰老。
  • 白朮——炒白朮
    白朮來源:屬於菊科蒼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
  • 最權威的白朮知識點詳解
    (《本草經疏》) 鄒澍:「風寒溼痺、死肌、痙、疸,不得盡謂脾病,而以術為主劑者,則以溼為脾所主,溼能為患,固屬脾氣不治,一也;脾主肌肉,介在皮毛筋骨中,痺與痙,病在肌肉內,死肌及疸,病在肌肉外,旁病則當取中,二也;筋骨皮毛,均非駐溼之所,惟肌肉間為可駐溼,三也。知此,則凡痺、死肌、痙、疸之系乎風寒溼者,皆術主之矣。」
  • 神奇的白朮治病偏方(下)
    白朮治溼瀉暑瀉:白朮、車前子等分,炒為末,白湯下二、三錢。(《簡便單方》)10。白朮治腸風痔漏、脫肛瀉血、面色萎黃,積年久不瘥:白朮一斤(糯米泔浸三日,細研銼,炒焦為末),幹地黃半斤(淨洗,用碗盛於甑上蒸爛細研)。上相和,如硬,滴酒少許,眾手丸梧桐子大,焙乾。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飲下,加至二十丸。(《普濟方》香術丸)11。
  • 你以為白朮只是健脾益氣?其實它還有另外19種功效
    白朮的作用白朮補脾,益胃,燥溼,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1。三白湯:白芍、白朮、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美容方子從調和氣血、調理五臟的功能入手,從而美白祛斑。白朮和白茯苓是傳統的潤澤皮膚、美白的藥物,它們與甘草一起還可以延緩衰老。
  • 中草藥材| 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
    白朮補脾,益胃,燥溼,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1、三白湯:白芍、白朮、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美容方子從調和氣血、調理五臟的功能入手,從而美白祛斑。白朮和白茯苓是傳統的潤澤皮膚、美白的藥物,它們與甘草一起還可以延緩衰老。
  • 茯苓與白朮......四季待客,上等好茶!
    適量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溼季節的調養佳品;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洩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以及鎮靜、降血糖等的作用;可鬆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同樣是下行藥:
  • 健脾利溼,白朮顯功
    劉完素以葶藶木香散治溼熱內外甚,見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洩之症,以大橘皮湯治溼熱內甚,見心腹脹滿、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洩之症,以白朮木香散治喘嗽腫滿、欲變成水病者。三方均用白朮,健脾制水的目的則是一致的。例如:白朮木香散用白朮、豬苓(去皮)、赤茯苓、甘草、澤瀉各15g,木香、檳榔各9g,橘皮(去白)60g,肉桂6g,滑石90g。
  • 白朮與當歸
    【臨床應用】用量6~12克,煎服;或入丸、散;或熬膏。用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等。白朮中還分離得一種多糖——甘露聚糖AM-3,有免疫增強作用。可應用薄層掃描法測定白朮中蒼朮酮的含量。另外本品還含α-葎草烯、石竹烯、桉葉醇、雙白朮內酯、東莨菪素、γ-固醇等  【使用禁忌】陰虛內熱、津液虧耗者慎服;內有實邪雍滯者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脾虛脹滿:白朮60克,橘皮120克。
  • 經典名方「白朮附子湯」
    組成:白朮二兩(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兩(炙)(3g),生薑一兩半(切)(4.5g),大棗六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三升(1200ml),煮取一升(400ml),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功用:溫陽通經,祛風除溼。
  • 半夏白朮天麻湯,不僅治失眠,還可治眩暈頭痛
    來自《古今醫鑑》卷七的半夏白朮天麻湯說:這是攤上脾胃氣虛,痰涎內停,虛風上擾的大事了。治宜溫化痰飲,和胃降逆氣。而對虛風來說,通常是指血虛、陰虛內生的風證,亦稱內風。症見眩暈欲倒,頭痛,肢麻發顫,語言不利索,步履不穩,舌紅,脈弦而細,或猝然昏倒,半身不遂等。治宜平肝息風。
  • 常用中藥藥性——白朮
    其治脘腹脹滿及胎動不安之證,亦是取其健脾補氣之功。【功效作用】1.健脾益氣:①用於脾胃虛弱,症見消化不良,食少吐瀉,體倦無力者,可與茯苓、黨參配用,如四君子湯。②用於脾胃虛寒,可與乾薑同用,如理中丸。2.燥溼利水:①用於脾不健運、水溼內停、痰飲水腫、脘腹脹滿等證。
  • 五刺治療五痺的體會
    臨床應用時,一般取0.5寸毫針,將針迅速刺入皮下,針身約進入四分之一左右,然後快速將針拔出。可在同一點或病變的周圍反覆施刺,故較多用於皮膚痛麻之症,如皮神經炎等。例1:陳××,女,39歲。1986年9月4日初診。自訴兩月前因汗出後遊泳而出現左大腿外側有癢麻感,如蟲行之狀,面積有鵝卵大,曾服中藥未效。
  • 氣痺
  • 丁甘仁醫案·痿痺案
    治宜崇土逐溼,去瘀通絡。連皮苓(四錢) 福澤瀉(一錢五分) 木防己(三錢) 全當歸(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陳皮(一錢) 川牛膝(二錢) 杜紅花(八分) 生苡仁(四錢) 陳木瓜(三錢) 西秦艽(一錢五分)紫丹參(二錢) 嫩桑枝(三錢)另茅山蒼朮(一斤),米泔水浸七日,飯鍋上蒸九次,曬乾研細末。加苡仁米(半斤),酒炒桑枝(半斤),煎湯泛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