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在「小年夜」的就已經開始忙活起來。大清早就把家裡裡裡外外全都清掃一遍,去菜場買好年夜飯需要的菜。
上海的年夜飯基本上有十幾道菜:特色的醃製燻魚、四喜烤麩、涼拌海蜇皮、走油肉、大雜燴湯,八寶飯等美食,這些是席上不可缺少的。吃完年夜飯,一起圍爐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一般要「守歲」到凌晨才能睡覺,如果這時候熱水煮好的熱氣騰騰的餃子和湯圓是上好的宵夜。
浙江人民過年,從臘月二十開始就要搡年糕。年糕多代表家裡今年的收成好,在搡年糕的過程還可預卜來年家道的平安興旺與否。
溫州年夜飯叫「分歲酒」,早早進行年貨曬制搗年糕、祭灶;紹興的過年習俗時代久遠,有些地方也頗有特色:醃製臘肉、撣塵、裹粽子、廿三夜送灶、社戲等一系列活動,獨特而具有魅力;金華的活動主要以戲曲最為著名,婺劇折子戲、浦江亂彈、木偶戲.精彩紛呈。
江蘇
江蘇在過年的時候,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譬如蘇州人除夕之日會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山東作為「禮儀之邦」,傳統風俗習慣是繼承和保留較完善的。過年吃水餃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意。除夕的傍晚要「請家堂」,這是年三十最為隆重和嚴肅的年事活動。
「 華北地區 」
北京
老北京的年過得比較長,這邊遵循著「臘月開始就是年」。眾所周知,北京的除夕晚上是一定要吃餃子的,沒餃子沒年味兒,各種小菜也會準備起來了。
貼門神、貼年畫、祭灶都是為了討一個好彩頭。 喜氣洋洋的氣氛,五顏六色的年畫,都給予人們心頭暖融融的歡樂。
天津
天津過節貼「吊錢兒」,又稱「貼倒酉」。和窗花的性質差不多。不同的是,吊錢兒必須貼在門窗外面的玻璃或者橫欄上,風一吹隨處舞動,寓意新的一年好運連連進門~
河北
井陘拉花在春節這樣的重大節日之際,是活動中的主打節目。其舞姿舒展大方,音樂古樸典雅剛健深沉,帶來精彩的視覺盛宴。
「打樹花」是河北蔚縣暖泉鎮別具特色的一種古老節日社火,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落落初識打樹花還是看了BBC的紀錄片《中國新年》,相當震撼!
其壯觀程度不亞於放煙花,視覺效果更令人咂舌,落落覺得能現場觀摩一次肯定超震撼吧!
邯鄲也有個很有意思的風俗——扔愁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各家各戶在睡覺前把戴過的舊帽子扔到大街上。
在第二天清理街道時,將這些帽子都掃到牆旮旯裡,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落落聽了覺得hin有意思,一群人聚眾烤火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山西
山西省的民歌、戲曲、舞蹈很多,山西人民在慶祝新年時,載歌載舞好不熱鬧!春節期間蒸年棗花饃,留著自家吃或者正月拜年走親戚時的主要饋贈禮物。
這裡部分地區還會烹製一種獨特風味的「合碗子」。這是專門用來放置肉食的土陶碗,裡面裝滿了醬梅肉(糟肉)、燒肉、酥肉、蹄子、丸子、清蒸雞肉等等,落落光聽著饞蟲就被勾引上來了。
在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還會用煤炭擺一個「旺火」,裡面放上柴火。等到午夜12點燃,大人小孩圍在一起做遊戲,或者烤烤火。寓意新的一年「旺氣沖天」!
內蒙古
內蒙古也有「熬年」的習俗,春節習俗也與漢族大體一致,比如吃餃子,放鞭炮等等。不過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特有得傳統習俗。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主要活動有:祭火、祝壽、拜年等。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在餃子裡放上硬幣,誰吃到了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年夜飯後吃凍秋梨和凍柿子,有解酒、解油膩的效果。
還有特色的粘豆包,這是東北地區人們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一般都是在冬季開始的時候製作,然後放入戶外的缸中保存過冬。
四川還有個「鬧年」的習俗,初一爆竹聲從午夜到黎明不止,孩子們在街頭巷尾敲鑼打鼓,叫做「鬧年」。
還有特別的習俗是,在崇州、大邑、邛崍,過年期間是要包粽子的。煮粽子是常見的吃法,還有一種是把粽子埋到炭灰裡,待到臘肉的香味溢出,再掏出來。咬一口香噴噴的烤粽子,過年的氛圍不能再足了!
苗族在正月的時候會舉辦一年一次的跳花節。面容姣好的苗族女郎和年輕小夥子們紛紛盛裝打扮匯聚在此,載歌載舞迎接新年。侗族也是類似的歌舞表演,比較有特點的是他們還愛在新年裡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