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迫於生計,筆者從工業廣告轉行至政府諮詢一幹多年,參與和主導多個園區開發、地方產業規劃等類型項目。期間,聽到最多的說法是「規劃規劃,隨便畫畫,牆上掛掛」。這可以說是行內行外對諮詢服務的定義,不能說錯且有無數例子佐證。
搞諮詢的人,通常都是理想化的人。
注意,理想化不等於忽悠,更不是騙子。
但是,理想和現實,中間差了一個實幹。
在做諮詢期間,筆者自認做的最成功的一個項目,是《連雲港徐圩臨港工業區戰略規劃》。
這個項目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時任徐圩新區(徐圩臨港工業區,以下統稱徐圩新區)的管委會主任、連雲港市政府秘書長石海波的實幹。
當時,臨近春節,石秘書長安排人與筆者聯繫,三天後他帶隊來上海面談,一個月後籤訂服務協議,再一個半月第一次匯報,再一個月二次匯報,再一個月三次匯報,後兩個月進行終審匯報。
時間安排的滿滿的,當時也是調派精銳團隊,圍繞連雲港在歐亞大陸橋的定位、徐圩新區在長三角的地方、徐圩三十萬噸港口的定位等,前後訪談了三十多位行業專家、近四十家產業類企業負責人,自認為這個規劃做的相當完整和出色。
事實是,在多次的匯報中,石秘書長從實際出發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具體到很多細分行業的產業落地可能性、某些企業落地的需求和要求等等,都是從執行層去思考。與其說是幫徐圩新區做規劃,倒不如說石秘書長給了我們落地操作的示範和指導。
最終結果,這個項目進展很順利,雖然在建設過程中跟規劃有部分改動,相對於其他服務項目,其落地程度和速度是相當出色。
筆者講述這個事實,是基於在過去幾年創新孵化投資領域,遇到的太多真假難辨、似人非人的項目、團隊和號稱的「創業人」。筆者不好說他們都是騙子,但至少他們描繪的美好未來,跟實際,差了實幹。如果他們真的執行,按照自己的設想、我們的孵化指導,項目發展起來的機率是相當大的。可惜往往就是缺乏實幹,或者說實幹太苦他們不願意,反而熱衷於吹噓和套路,意圖誆投資和資源,到頭來變得騙子太多韭菜不夠。
其實,實幹與否,都是個人的意願,別人強迫不了。經過這些年,筆者也建立了自己行為標準:要幹拿出精神勁,要騙滾遠點。筆者也陸續標註了一篇無腦、忽悠、騙子,也有一個白名單,沒其他意思,只作為給自己隨時提醒:不騙人,也不要被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