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中 灶王爺和財神「組團」出現

2020-12-13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一天,民間有著祭灶的傳統習俗。在我國農村,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傳統灶臺,牆上也貼著一幅灶王爺的畫像。在山東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木版年畫十分著名,以西楊家埠村為中心,許多村都有木版年畫的製作傳統。作為當地年畫體系中一個重要內容來源,楊家埠年畫中的灶王爺也十分有特色。據當地一位年畫愛好者介紹,楊家埠年畫中的灶王爺常常「組團」出現,一張年畫既有灶王、灶王奶奶,還有財神、宅神,可謂既保佑發財又能鎮宅保平安。而在小年這一天,當地人也會燒掉舊灶王像,等到一周後的除夕迎接新灶王。

民國時期出自東楊家埠村的灶王爺年畫,裡面人物形象眾多。受訪者供圖

灶王爺財神宅神一起出現

我國年畫文化豐富,從南至北、從東至西,不同地區都能看到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年畫種類。山東濰坊市寒亭區,古時這裡被稱為濰縣,當地衍生的木版年畫也被稱為濰縣年畫。由於在製作工藝與歷史上以西楊家埠村為中心,所以當地年畫體系也被稱為楊家埠木版年畫。

張興建是濰坊寒亭區張家埠村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收藏各類年畫。他告訴記者,除了西楊家埠村,周邊的東楊家埠和倉上、王家道等村子都有印製年畫的歷史傳統。

而在楊家埠木版年畫的體系中,灶王、財神等神話人物是最傳統也是最主要的內容形象。在張興建展示了幾幅灶王爺年畫畫作中,記者注意到,這些年畫中並非僅有灶王爺一個形象,除了與灶王奶奶成對出現,畫面中還有多個形象。

張興建告訴記者,這算得上是楊家埠年畫中灶王畫的一大特點。據他介紹,畫面中從上至下的人物依次為財神、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以及宅神,圍繞在其周圍的則是侍女、侍從等。在年畫兩側還有八仙形象,左右各四位垂直排列。

張興建收藏的來自山西的灶王爺年畫,人物形象明顯少很多。受訪者供圖

在張興建展示的另一幅來自山西地區的灶王爺年畫中,畫面以灶王爺、灶王奶奶為主,並未出現財神、宅神。在灶王年畫的上方,寫著當年的年份以及農曆各月的節氣時間。「有一幅寫著民國三十四年的年畫,製作時間應該是在民國三十三年。」

二灶是最受歡迎的尺寸

30年的時間裡,張興建的年畫收藏量超過6000張。製作時間最久遠的為明朝末期,近一些的則製作於上世紀。在他的收藏中,關於灶王爺的形象內容有很多,但形象上的變化不是很大。

「像年代比較久遠的年畫中,人物總數大約在28個,隨著時間推移,到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末,灶王年畫中的人物有所增加,至少在32個以上,從視覺上看,年畫的畫面更加飽滿,顯得更熱鬧。」

張興建的老家仍有貼灶王爺年畫的傳統。受訪者供圖

在張興建看來,過去,灶王在人們的心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記得,以前每到小年,家裡會把用了一年的灶王年畫揭下來燒掉,這代表著送灶王爺上天去匯報家裡的情況。等到年三十兒晚上,家裡會把準備好的新灶王年畫貼上,「這叫請灶王回來。」

「因為農村的灶臺是挨著牆壘起來的,灶王的畫要貼在北邊的牆上表示尊敬,現在城市這種習俗相對少了,但在農村還有,不過用的都是印刷品,成本比較低。」

張興建表示,以灶王爺為主要內容的年畫有三種規格,從大到小依次被稱為大灶、二灶、三灶。比如說,這張出自東楊家埠村、印著民國三十四年的灶王年畫就是二灶,長約63釐米。「大灶的年畫長度一般可以到80釐米,在使用中,二灶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尺寸。」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銘

相關焦點

  • 尋跡鳶都②:走近楊家埠木版年畫 精雕細琢展非遺魅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春杉 濰坊報導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手工木版年畫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由大眾網·海報新聞和濰坊廣濰一汽奔騰4S店主辦的「悅享奔騰,尋跡鳶都,一汽奔騰尋找濰坊文化符號」活動帶您走進楊家埠,一起探尋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於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興於明初,盛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別具特色,是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
  • 農村木板年畫藝術欣賞:驅兇迎祥的門上財神,小孩子看了會害怕
    農村木版年畫多數主題都是以大吉大利,或者是開門迎財神這一類比較喜慶寓意的主題為繪畫內容。年畫的主題都是比較廣泛的,下面筆者就集中一個迎財神的主題年畫帶給大家欣賞。農村木版年畫藝術欣賞:驅兇迎祥的門上財神,小孩子看了會害怕!
  • 多彩年畫 扮靚春節(文化脈動)
    行至灘頭木版年畫高臘梅年畫作坊,一幅賀歲生肖主題新品年畫《諸事如意》,吸引了幾位年輕人駐足欣賞。年畫中,扛如意、捧寶盆、頂壽桃,生動的形象加上鮮豔的色彩、美好的寓意,讓人讚嘆。「以前我們接觸的年畫多是門神、灶王爺那些比較威武、嚴肅的形象,這麼可愛、有生活味道的內容比較少見。」一位90後女孩表示自己已經被「圈粉」,「我以後肯定會繼續關注年畫。」
  • 年畫「圈粉」,山東手藝人這樣「返本開新」
    1月初,山東濰坊。在「畫鄉」楊家埠,年畫作坊都在趕印年畫,一派繁忙景象。置身其中,「年味」撲面而來。 前不久,2021年畫傳承發展大會在山東濰坊舉辦,圍繞年畫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的探討還在年畫人的「朋友圈」裡持續碰撞。 在這裡,新的實踐也一直在「發生」。
  • 樣式匱乏:聊城木版年畫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
    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聊城木版年畫的組成部分即東昌府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遲莊木版年畫、冠縣木版年畫、臨清木版年畫等都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名義重新走到社會舞臺前列,但與楊家埠木版年畫、楊柳青木版年畫相比較而言,聊城木版年畫整體上依然處於「未挖掘」的狀態,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等並未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 通訊:年畫手藝人的「小年」記憶(圖)
    翟羽佳 攝   中新網石家莊2月1日電 (高紅超)2月1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也是中國北方傳統節日「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爺要上天。」在徐曉毅的記憶中,奶奶總會在這一天將糖汁抹到年畫上的灶王爺嘴上,然後揭下來,在灶膛點燃,並在口中念念有詞,為家人祈求平安如意。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實際上,中日兩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在文化藝術上交融互鑑,綿延千年。自古以來,兩國人民保持著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密切交流。文學如此,美術亦然,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中國明清木版年畫有著緊密聯繫。
  • 春節到想念老北京木版年畫 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
    有著千年歷史的木版年畫,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幾乎成為春節的象徵,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幾張,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北京人做北京年畫的,我只知道我一個。」楊梅竹斜街的老北京人張闊,做木版年畫已經十多年,不少熟人都愛叫他「前門老闊」。老闊重新拾起的這門老技藝,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原來咱北京也有自己的年畫。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手藝有傳承 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隱藏在禪城區普君南路的一條小巷子裡。這裡曾經是「年畫一條街」,鼎盛時一度著二三十家木版年畫的作坊和大量家庭加工戶,所制年畫遠銷海內外。如今,卻只有馮氏一脈仍在堅守。
  • 周末來濰坊富華,看看什麼叫「風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炳文12月11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第二屆·中國國際(濰坊)風箏產業文化交易博覽會將於12月12日—13日在濰坊富華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濰坊作為世界風箏的發源地,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第二屆·中國國際(濰坊)風箏產業文化交易博覽會以「共享·共贏·創新·提升」為主題,旨在促進風箏產業發展、弘揚風箏文化、推廣風箏運動、為風箏生產企業和經銷商提供優質對接服務,形成規範、高效的風箏交易市場。
  • 二十三,糖瓜粘:神界基層幹部灶王爺的奮鬥史
    現在灶王爺的年畫上經常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副對聯,而這副對聯就說明了灶王爺的兩個主要工作職責「記錄善惡得失」「保佑一家膳食健康」。灶王爺與我們平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他在道教的神話體系中的地位並不高,作為最末的地仙,他的地位和土地公差不多,但是他卻可以像老大玉皇大帝直接匯報,所以說灶王爺屬於「權重官小」的一類。
  • 中國人的年畫到底有多大腦洞?
    需       要                                                                            11 min年畫,顧名思義:過年時張貼的畫。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年畫裡的新年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1月16日,記者走進西安市瑞豐堂木版年畫社,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鮮豔、富有濃厚藝術氣息的年畫。在一幅名為《抱鞭門神》的年畫中,大名鼎鼎的武將秦瓊和尉遲恭頭戴官帽、身穿官袍、腰扎玉帶、足蹬官靴,兩人相對而視,一副準備上朝的模樣,整個畫面構圖飽滿、色彩古樸、造型獨特,寓意吉星高照、家宅平安。
  • 臘月二十三快到了,和你說說灶王爺的事
    如此看來這五個神是非常重要的,他是人們每一天都離不開的,也之所以被搬到臘祭中來祭祀。這樣的祭祀一直到隋唐時期,灶神從這五個神中剝離開,規定在臘月二十三日為祭灶日。最早祭灶的日子是「官三民四」,也就是說當官的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祀,老百姓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祭灶。據說,到了民國才把祭灶統一在二十三這一天,但是有些地方還是習慣二十四這一天祭灶。
  • 還有清代木版年畫精品
    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相映成趣。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2020年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 重點作品賞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作為中國農耕社會傳播最為廣泛的藝術載體,承載著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並給予人們藝術的享受、精神的慰藉和有益的教育。木版年畫以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創作主旨,內容涵蓋了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是描繪古代世俗生活的「百科全書」。中國地域遼闊,木版年畫產地遍及南北各地,並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以地域為特色的十餘種典型風格。
  • 郵說文脈 | 年畫貼起,吉祥如意(下)
    代表性的有:江蘇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四川綿竹木版年畫、福建漳州木版年畫、重慶梁平木版年畫等。相傳,明弘治年間,風流畫家唐伯虎曾在此營造過桃花庵,故桃花塢便名揚天下了。在中國版畫史上,與天津楊柳青並稱「南桃北柳」的江蘇桃花塢木版年畫刻繪精美,鄉土氣息濃鬱,年畫內容多反映人們美好的願望,又和當地的民俗、民風緊密相連。年畫品種,多用民間故事、吉祥喜慶、神像、戲文、時事為題材,可謂「巧畫士農工商,妙繪財神菩薩」,並且做到了「盡收天下大事,兼圖裡巷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