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2021-01-09 騰訊網

地點:佛山

故事: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

臘月廿八,許曉蕾指導著3歲的兒子,在新家的大門上,貼上了一對紅彤彤的財神年畫——鮮豔華麗的大紅紙張為襯底,濃墨勾勒出線條簡練、炯炯有神的財神形象。這已經是這個「90後」小家每年春節必備的儀式。

這張年畫,出自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一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劉鍾萍之手。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如今,在劉鍾萍的復活下,佛山木版年畫又成為了年輕人追捧的「國潮IP」:有一個億小目標的「財神」、逢考必過的「考神」、求姻緣的「脫單神器」、求添丁的「二胎神器」……這些佛山年畫裡「諸神」都有了符合時代年輕人追求的時代意義,備受追捧。

製作工藝繁瑣。

手藝有傳承

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隱藏在禪城區普君南路的一條小巷子裡。這裡曾經是「年畫一條街」,鼎盛時一度著二三十家木版年畫的作坊和大量家庭加工戶,所制年畫遠銷海內外。如今,卻只有馮氏一脈仍在堅守。去年8月,佛山馮氏木版年畫第三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炳棠老人因病逝世,年畫傳承的重任就落在了年輕一代傳承人們的身上。

佛山木版年畫製作過程繁雜,從刻版、套印,到開相、描金、填丹,共有林林總總20多道工序,而且只能純手工製作。提早4個月開始備貨是年畫老鋪的慣例。

去年9月開始,劉鍾萍開始投入到為「春節檔」備貨的忙碌中。準備「萬年紅」的襯底紙張、備好筆墨、金粉等材料,拿著師傅留下來的各種珍貴印版,劉鍾萍坐在老鋪的工作檯前,一張一張地刷印著年畫。上墨、鋪紙、掃印,最傳統最簡單的紅底墨線財神和「持刀將軍」門神畫,一天能印上百張。

20多道工藝純手工製作

在年畫中,除了門神和財神這些線條簡練粗獷的「款式」,還有更多複雜的「神仙」內容,比如狀元及第、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年畫娃娃等,都是佛山木版年畫常見的主題,而這些年畫圖樣更複雜,需要劉鍾萍花上更多時間。

比如「和合二仙」的圖樣,裡面就需要用到4塊印版,一塊以濃墨刷印線條,然後用紅色、黃色、綠色的印版進行套印。「相當於一張畫就要印4次,而且還要反覆對準線條,要花是普通單色年畫4、5倍的時間。」劉鍾萍說,而狀元、天姬送子的「款式」還需要手繪填色、描金,「一天也做不了幾張」。

年俗有新意

「我想』請』一對財神回家。」

「這一疊都是財神,你跟他們』對一下眼神』,選你最合心意的。」

「帶回家以後,要貼在什麼地方?」

「貼在大門上或者客廳都可以。」

臨近春節,劉鍾萍變得更加忙碌,這樣的對話,她和顧客每天都會展開許多回。不久前,年畫老鋪旁邊開通一條新道路,讓巷子入口更隱秘了,但每天依舊有不少顧客推開老鋪的大門,選購心儀的門神年畫。更多的時候,她還要忙著整理微信上收到的年畫訂單,打包、發快遞。

前期劉鍾萍為「春節檔」準備了上千多份年畫,在春節前的一個月又陸續製作了一批,現在已經基本銷售一空了。這些顧客有的是附近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而更多的是像許曉蕾那樣的年輕面孔。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佛山木版年畫的生存現狀並不理想,傳統年畫帶著「鄉土俗氣」、現代印刷技術成熟、現代人的房屋只有一扇大門,這些條件都讓佛山年畫與現代人的生活漸行漸遠,從前年畫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的必需品,後來成了乏人問津的工藝品。

「非遺最大的生命力,不僅是被擺在博物館裡,而是讓更多人在日常裡用起來。」劉鍾萍曾在很多的公開活動中說過這個觀點。在她看來,年畫不僅僅是幾個不同色塊和線條組成的一個畫面,承載著更多是中國人祈福納祥的情感和文化,要讓佛山年畫重新「用起來」,就需要為古老的年畫賦予年輕活力的時代意義。

她想讓年畫走出去

於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她在百年老鋪舉辦了幾百場年畫公眾開放日,讓廣大市民朋友們來重新了解年畫,她也在一場場公眾開放日了解了人們對年畫的需求,把古老年畫裡滿足現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類型一一整理出來,並且用現代人的話語,年輕人比較感興趣的語境重新演繹和傳達。

例如用一個億小目標來表達財神、用行桃花運的「脫單神器」來表達傳統的喜神和合二仙、用「兒女雙全二胎神器」來表達傳統的天姬送子、用逢考必過的考神來表達狀元及第,用粵語好口彩的「掂過碌蔗」來表達持刀將軍門神,這一系列的做法稱之為:「佛山木版年畫裡的諸神復活」。並用祈福許願這個儀式感,把現代人們的需求跟年畫結合起來,讓年畫的傳承變得更走心,更有溫度。於是,大家慢慢把百年老鋪親切地稱之為「解憂年畫鋪」

2019年,劉鍾萍參加了清華大學年畫日新創作營,跟設計師和繪畫師一起合作,一起創作出來功夫門神系列。

傳統年畫變得更「貼地氣」。今年的京東電腦數碼年貨節推出了一條「畫風清奇」的視頻,內容正是佛山年畫中的門神,擺著李小龍經典的架勢,推銷數碼產品;今年春節,劉鍾萍將這5款最受歡迎的年畫做成「佛山神氣賀年禮包」,並順利在方所、唐寧書店、先行書店等獨立文藝書店設攤銷售;還有文創的利是封、手帳冊、帆布袋等文創「年貨」,一下子就把年畫帶進了年輕人的生活。

非遺有推廣

1月20日,距離春節只有5天,劉鍾萍隻身一人帶著她裝滿年畫工具和作品的行李箱,去了江蘇南通做年畫的展示展演。一邊各地去推廣佛山年畫,還要一邊處理微信裡的年畫訂單,「23號中午下了飛機還要趕回老鋪,有顧客已經聯繫好要來選年畫,」劉鍾萍說。

這樣的忙碌幾乎是劉鍾萍近幾年來的常態,從2016年參加「非遺進清華」第五期研修班「,到2019年參加「年畫日新——清華大學年畫日新創作營」,從佛山本地的社區活動,到頻頻在央視、騰訊等平臺的文化類欄目亮相,她跟不同地方的年畫藝人交流學習,不斷策劃思考新的年畫活動主題,甚至親身跑到不同展覽、交流會上,推廣這項傳統手藝。

常常拖著箱子外出講解、講課,劉鍾萍收穫了一個頗有行走江湖意味的外號——「年畫女俠」。翻看她的微信朋友圈,從去年11月起的每個周末,幾乎都被大大小小的推廣活動填滿了。臨近春節的一個月,劉鍾萍接待了數十家媒體的採訪,從央視到本地網絡媒體,她幾乎不拒絕任何一個可以讓佛山年畫「走出去」、「活起來」的傳播方式。

「很忙,很累,但是再累再苦,也總比看著年畫無人問津、前路迷茫的好。」劉鍾萍成了佛山木版年畫的「帶貨網紅」。今年的木版年畫客源提升了10%以上,從前「狀元及第」的年畫一年賣不了7、8張,現在一周就能賣出10張「考神」,更有加拿大、義大利等的外國友人下單購買。

「通過年畫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他們把飽含祝福含義的年畫帶回家,生活中遇到好事情就會跟年畫有了聯繫,也會把好消息告訴我,看著年畫被需要,自己很有成就感。」劉鍾萍說,希望通過這樣的諸神復活的做法,讓一張張年畫一點點地在人們的生活裡「復活」起來,「這才是傳承的初心」。

【年俗】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宋元時期,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刻繪門神的習俗。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是中國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年畫,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淮坊的年畫齊名,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生產基地之一。

清乾隆、嘉靖年間到抗日戰爭前期佛山年畫生產鼎盛,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鼎盛時單門神就日產11000多對,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家家戶戶年節必備之物,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響。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遺名錄,至今只有馮氏一脈仍在堅守。

由於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夏日日照時間長,氣候炎熱,溼度大,佛山木版年畫使用本地生產有「萬年紅」美稱的大紅、丹紅作門畫襯底,色彩鮮豔華麗,增添喜慶吉祥的氣氛。同時,在人物盔甲、袍帶上繪畫金銀圖案紋樣,使畫面更加豐富。

此外, 佛山木版年畫借鑑和吸取了佛山民間剪紙、染色紙、銅鑿寫襯、木版花紙、神衣、門盞花錢等地方民間藝術製作技巧,在色彩上大面積使用紅丹、綠、黃、黑等大色塊套印,畫面富麗堂皇,熠熠生輝。

佛山木版年畫形象精細,線條粗獷簡練,剛勁有力,構圖飽滿,富於裝飾性。而隨著印刷技術的成熟和現代人生活的變化,木版年畫也與的佛山人春節生活漸行漸遠。

「85後」的劉鍾萍學藝六年,是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傳承人,師承馮氏木版年畫第三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炳棠。她曾是一名月薪過萬的導遊,2014年因目睹了一次旅遊意外,深受觸動,認為自己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偶然機會走進了馮氏木版年畫百年老店,認識了馮炳棠,被木版年畫吸引,於是拜師學藝。她平時經常外出講解、講課,頗有行走江湖的味道,因此有個外號——年畫女俠。

採寫/攝影 南都記者 關婉靈

相關焦點

  • 佛山年畫女俠的「青春之歌」:復活非遺,不負韶華!
    劉鍾萍是佛山木版年畫市級非遺傳承人,2018年12月她成功入選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由於平時經常外出講解、講課,因此頗有行走江湖的味道,她有個外號——年畫女俠。△劉鍾萍與師傅馮錦棠劉鍾萍師從佛山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馮炳棠。馮炳棠創立的馮氏木版年畫老鋪是佛山現存唯一掌握全套製版工藝的百年老鋪,雕版、印製、工筆、開相、描金無所不能。2019年8月,馮炳棠因病去世,徒弟劉鍾萍決心要堅持畫畫,傳承好這門藝術文化。
  • 多彩年畫 扮靚春節(文化脈動)
    木版年畫是一種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歷經千百年傳承發展到現在。邰高娣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也是國家級非遺鳳翔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邰立平的女兒,兼為年畫技藝的傳承者和研究者,她說,「年畫從工藝、形式到內容,文化信息承載量相當豐富,絕對『不簡單』。」
  • 文化惠民好熱鬧,非遺傳承人來長沙市婦幼送年畫啦!
    產後媽媽收到贈送的年畫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通訊員 張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更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髓。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增強廣大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長沙市婦幼保健院通過在醫院開展「非遺傳承人送年畫」活動,讓就醫的患者和廣大市民在接觸非遺文化的同時,感受其魅力,宣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特色、推廣民族文脈。
  • 滑縣木版年畫進京,全國都知道了
    2020年12月30日,「祈福納祥 趨吉避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滑縣木版年畫保護成果展」在北京恭王府順利開幕。開幕式上,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楚小龍、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綜合業務部副主任常潔、滑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趙自勳、傳統年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強等分別發表講話,楚小龍、常潔、趙自勳、劉強共同為展覽擊鼓開幕。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國家級非遺項目大平調戲劇精彩劇目《大升帳》拉開了活動序幕。
  • 尋跡鳶都②:走近楊家埠木版年畫 精雕細琢展非遺魅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春杉 濰坊報導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手工木版年畫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由大眾網·海報新聞和濰坊廣濰一汽奔騰4S店主辦的「悅享奔騰,尋跡鳶都,一汽奔騰尋找濰坊文化符號」活動帶您走進楊家埠,一起探尋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於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興於明初,盛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別具特色,是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
  • 佛山非遺吸睛又「圈粉」!| Amazing Foshan
    新年伊始,佛山非遺就收穫了一大波「全國流量」。這些古老的工藝不僅點綴著喜慶的日子,還象徵著佛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元旦當晚,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無獨有偶,近日,48部非遺紀錄片在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非遺展映專區上線,佛山唯一入選的佛山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永才的記錄工作成果列入其中。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參會人員合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中國手藝網、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四川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承辦的「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2月5日成功舉行。
  • 春節到想念老北京木版年畫 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
    有著千年歷史的木版年畫,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幾乎成為春節的象徵,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幾張,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北京人做北京年畫的,我只知道我一個。」楊梅竹斜街的老北京人張闊,做木版年畫已經十多年,不少熟人都愛叫他「前門老闊」。老闊重新拾起的這門老技藝,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原來咱北京也有自己的年畫。
  • 他將Q版「年畫娃娃」搬上文創舞臺,讓非遺 「潮」起來!
    首創於明末,鼎盛於清朝的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的"楊柳青年畫",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已成為西青的名片、天津的名片,甚至中國的名片。一提到「楊柳青年畫」,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色彩豐富,或憨或嘎、或靜或動的大胖娃娃。這些代表著生命繁衍,寓意著美滿吉祥的娃娃,在張榮章手中變得表情更生動、動作更俏皮了。
  • 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
    12月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本次會議圍繞《 年畫「釋義」》《略論傳統年畫中的鍾馗形象》《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風格之比較》《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民俗、圖像、傳播——傳統木版年畫的緣起與流變》《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的思考
  • 精美年畫喚起兒時溫暖記憶
    看著這些年畫,都是逝去的青春。」市民劉女士感慨道。今日上午9點,長沙市婦幼保健院聯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灘頭年畫)傳承人鍾星琳,共同在門診舉行「辭舊迎新送年畫」活動。在醫院產六科(家化二區)和產科家化區門診,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精美年畫,親手贈送給了前來就診的孕媽媽。「本來做檢查還有些緊張,看著這些年畫,心情一下就放鬆開朗了很多。」
  • 在廣東最美人文沙龍,四位國潮手藝人都聊了些什麼?
    2020年7月29日,由中國家博會(廣州)、騰訊·大粵網、騰訊新聞·廣東主辦,289玩藝協辦的意思沙龍第六季「新國潮 新造物」在第45屆中國家博會(廣州)灣區城市設計展論壇區圓滿落下帷幕。2個小時,4位國潮手藝人與 120多位到場觀眾、嘉賓共同度過了一段久違的人文時光。
  • 樣式匱乏:聊城木版年畫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
    本文所研究的聊城木版年畫即當今聊城市範圍內依然在承繼的木版年畫,是對聊城地域範圍所有木版年畫的統稱,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東昌府木版年畫與張秋木版年畫均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明清時期,聊城當地的刻書業就已十分發達,已查實的書莊有60餘家。
  • 灘頭年畫《鍾馗》重登陸藝術品電子盤
    此次上市的灘頭年畫《鍾馗》,是一件「集三項非遺於一身」的重量級文化作品,它在畫作形式、畫像用紙、內容題材上,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繪製灘頭木版年畫畫稿。 灘頭木板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板年畫,位列「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它以濃鬱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
  • 今年年貨文化味兒十足 故宮文創、非遺年畫在京東熱銷
    據悉,今年年貨節期間,京東居家聯合故宮、博物館等文化IP以及非遺頻道,推出了故宮吐寶鼠接財迎福禮盒、永樂宮天官賜福日曆以及非遺年畫春聯紅包等一系列文創年貨,用更有新意和文化內涵的產品為消費者營造濃濃年味兒。
  • 佛山詠春拳擬入選國家級非遺
    12月21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佛山詠春拳上榜!進一步擦亮「佛山功夫」名片,打造世界功夫之城!發軔於清 佛山生根詠春,南拳武術,發軔於清,得名於開山宗師——嚴詠春。武術名家梁贊,沿襲嚴詠春一脈,於佛山設館立派,收徒授藝,詠春自此生根,揚名立萬。詠春世代,名家輩出,葉問與阮奇山、姚才並稱「詠春三雄」,名重一時。
  • 「文脈頌中華」走進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欣賞版畫「始祖」
    這是一段流傳在山西臨汾的民謠,民謠中騎著紅馬的門神有著「雙眼皮,魚鉤鼻,了字耳」,這是平陽木版年畫中的經典形象。近日,記者來到臨汾市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這裡展出的各式年畫栩栩如生、明快豔麗,為臨汾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平陽木版年畫是流傳於山西省臨汾地區的一種民間美術樣式,始於宋金,盛於元代,至明清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
  • 感受指尖上的藝術 長三角非遺節今天揭幕
    在「仙氣橫溢」館,來自閔行區田園第一小學的秦思豪將一張白紙鋪在粉色的桃花塢年畫模板上,用一根木槌輕輕印刻,不一會印出一隻年畫老虎。「想印出一隻彩色的年畫虎,還需要在第二塊金色模板、第三塊黑色模板上印刻。」在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道,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江南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以色彩套版見長,一版一色,多塊版印刻才能印出一張五顏六色、喜氣撲面而來的年畫。
  • 楊柳青青柳色新 楊柳青年畫煥發新的生命力
    新華社記者 宋瑞 攝   新華社天津4月14日電(記者白佳麗、宋瑞)楊柳青青,走進千年畫鄉楊柳青,踏著青磚,轉入灰瓦朱柱的「玉成號畫莊」,非遺傳承人霍慶順正在一幅年畫前揮筆上色。   天津楊柳青鎮因楊柳青年畫而聞名。鼎盛時,「家家能點染,戶戶擅丹青」,300多家年畫作坊星羅散布。作為著名的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一,這生於明代的藝術,世代在這津門小鎮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