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Q版「年畫娃娃」搬上文創舞臺,讓非遺 「潮」起來!

2020-12-13 瀟湘晨報

內容提要: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如何給古老非遺賦予新的文化元素,實現當代發展並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品」?天津市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張榮章老師和他的學生做出了初步探索。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如何給古老非遺賦予新的文化元素,實現當代發展並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品」?天津市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張榮章老師和他的學生做出了初步探索。

首創於明末,鼎盛於清朝的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的"楊柳青年畫",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已成為西青的名片、天津的名片,甚至中國的名片。一提到「楊柳青年畫」,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色彩豐富,或憨或嘎、或靜或動的大胖娃娃。這些代表著生命繁衍,寓意著美滿吉祥的娃娃,在張榮章手中變得表情更生動、動作更俏皮了。

「我父親曾任楊柳青畫社社長,我從小就在這個環境中長大,親眼見過明代的老版,看過老師傅們裱畫。近幾年學校提倡大學生搞文創,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楊柳青年畫。」張榮章說,「我和學校的文創團隊一起考察了很多地方,想帶著學生做一些原創的東西,與年輕人喜歡的影視、動漫、遊戲等現代文化手段相結合,比如把楊柳青年畫變成卡通畫,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

《五子奪蓮》是楊柳青傳統木版年畫一個經典的作品,根據這幅年畫,張榮章創作了一個動漫版的楊柳青娃娃。

「我先把造型設計出來,用鉛筆勾勒出草圖,再指導學生通過電腦軟體給它填色,都是手把手做出來的。你看他的表情、動作、色彩,都是在原作的基礎上經過二次加工,動作更加生動、趣味,表情更加誇張,造型比原來更Q版(一種漫畫的變形誇張形式)。把它印製在掛盤、瓷碟瓷碗上,既實用又時尚,還具有藝術性,拉近了非遺文物和公眾的距離,讓傳承幾百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潮起來』。」

張榮章說,還有《歡慶有魚》《平安富貴》《琴棋書畫》《歡天嘉地》《福童迎春》,這些都是年畫的內容,經過二次創作,賦予它新的藝術生命。

從前年開始,張榮章帶著學生做了團扇、布玩具,去年以楊柳青年畫為素材,利用動漫開發了一些瓷盤、瓷碟、瓷碗,今年一批新的馬克杯即將出爐。

到目前為止,張榮章老師及文創團隊和學校的實訓基地「河北省邯鄲磁州窯異品坊陶瓷工作室」合作,一共設計製作了20多種文創產品。

現在,他正計劃帶著學生做一部動畫片《中國的節》,將涉及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我想,如果這一屆學生完成不了,那我就帶領兩屆、三屆的學生一起完成,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出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傳承非遺。」看得出來,張榮章很有信心。(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來源:北方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今年年貨文化味兒十足 故宮文創、非遺年畫在京東熱銷
    據悉,今年年貨節期間,京東居家聯合故宮、博物館等文化IP以及非遺頻道,推出了故宮吐寶鼠接財迎福禮盒、永樂宮天官賜福日曆以及非遺年畫春聯紅包等一系列文創年貨,用更有新意和文化內涵的產品為消費者營造濃濃年味兒。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這張年畫,出自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一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劉鍾萍之手。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 多彩年畫 扮靚春節(文化脈動)
    天津楊柳青畫社不僅珍藏著自明代以來的萬幅楊柳青年畫以及6300餘塊古版,有序傳承著獨特工藝,也在探索創新發展,「娃娃年畫」系列、「生肖年畫」系列、「名著」系列,都贏得了市場認可。  在傳統積澱基礎上的創新作品,將精緻的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收穫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年畫「圈粉」,山東手藝人這樣「返本開新」
    2020年1月至3月,清華大學「年畫日新」項目和京東非遺、京東電腦數碼合作,在京東電腦數碼年貨節期間推出「七大年畫產地神仙限定贈禮」活動,將年畫IP轉化成果手帳本、帆布袋、禮盒等作為滿贈的定製禮品,掀起了酷炫「國潮風」。
  • 當非遺「撞」上直播
    先來說說撲灰年畫吧,它由純手工繪製而成,題材上主要包括古代神話、民族歷史故事和儒釋道神像畫系列,可以反映人生禮儀、節日風俗和藝術生活,構思奇妙,風格古樸,畫風典雅,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也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語言藝術。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撲灰年畫的製作工序很複雜。
  • 傳承民間瑰寶 非遺新造物「東莞千角燈」文創產品開售
    「燈蓋之上飛龍騰躍,煥發活力生機,燈體點綴吉祥年畫,寓意百子千孫……」一款外型精緻、採用全黃銅金屬鑄造,高度復刻東莞國家級非遺項目千角燈原型的「千角燈3D金屬拼圖」非遺文創產品,從1月8日起正式通過線上線下銷售,讓千角燈以帶得走的藝術品形式走進生活。
  • 十餘年收藏5000多件年畫 他把民居改建成藝術館
    藝術館主人李煉,58歲,曾是一名記者,他給藝術館取名原年民藝館,也是一家公益性的年畫主題藝術館。記者看到,在這套三居室內,客廳即「展廳」,牆壁上掛滿了他收藏的年畫,四個展櫃裡也是各地珍貴年畫,其中不乏《天地全神》、《天仙送子》、《關公像》等大家熟悉的年畫人物。
  • 鄧鳴賀:春晚「年畫娃娃」,8歲因重病去世,妹妹也成小童星
    引言以前過年,家裡都會貼年畫,年畫多種多樣,其中有一個娃娃很常見,這個娃娃圓頭圓腦、白白胖胖,穿著紅肚兜,眉間還有一點紅痣。大家管這個娃娃叫「年畫娃娃」,那時候要誇一個小孩子可愛,都會說一句「就像年畫娃娃似的」。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將「激活」、「衍生」作為年畫研究時代性和非遺傳承活態性的學術主題,探索跨學科年畫研討的學術新格局。與會學者和專業人士對年畫來龍去脈的深入剖析,對文化交流與年畫演變關係的仔細梳理,對傳統形態融入當代生活的豐富探索和實踐,都值得在更大範圍讓更多傳承者了解和分享。他談到,年畫重回春節是年畫振興的重要標誌。經過這幾年的倡導和實踐,年畫正在以傳統印記融入當代審美的形態回到春節,重新走進千家萬戶。
  • 當年在春晚走紅的「年畫娃娃」鄧鳴賀已走5年,唯一妹妹現怎樣了
    相信大家過年的時候都見過年畫娃娃,這種和對聯一樣張貼在牆上的裝飾藝術,從2000年前的漢代便開始初具端倪了。到了北宋時期,伴隨商業和手工業的成熟,年畫的樣式也多了起來。在題材這一塊,古人顯然更偏愛趨向美女、戲曲、娃娃這種展現闔家歡樂和生活娛樂的主題,年畫娃娃便應運而生。
  • 傳統年畫的娃娃題材是什麼樣的?
    傳統年畫的娃娃題材是什麼樣的?小編發現中國傳統年畫的娃娃題材是年畫中的一個類型如百子圖、五子登科、麒麟送子、金玉滿堂等。八十年代,隨著創作環境的相對自由化,內蒙古年畫創作者也開始解放思想回歸到藝術的本體進行創作。
  • 90後女孩將非遺文化產品化,讓其「飛入尋常...
    一位來自澳門的90後女孩,愛上了祖國傳統文化的那份美好,將佛山木版年畫、中式團扇、玻璃燈工等非遺藝術巧妙嫁接,變成了更時尚有趣的文創產品,讓千年的工藝鮮活起來,她是如何創新的呢?在澳門土生土長的郭美欣,2013年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大多數人一樣,畢業後的她按部就班地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主要從事商貿方面的工作。
  • 「年畫娃娃」生命停留在8歲:父母的利慾薰心,終究害了自己兒子
    還記得,那個在2012年的春晚舞臺,作為"龍寶寶"亮相的鄧鳴賀的嗎?為長得可愛機靈,而且和大家掛的年畫上面的喜慶娃娃長得很像,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年畫娃娃"。
  • 佛山年畫女俠的「青春之歌」:復活非遺,不負韶華!
    劉鍾萍是佛山木版年畫市級非遺傳承人,2018年12月她成功入選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由於平時經常外出講解、講課,因此頗有行走江湖的味道,她有個外號——年畫女俠。△劉鍾萍與師傅馮錦棠劉鍾萍師從佛山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馮炳棠。馮炳棠創立的馮氏木版年畫老鋪是佛山現存唯一掌握全套製版工藝的百年老鋪,雕版、印製、工筆、開相、描金無所不能。2019年8月,馮炳棠因病去世,徒弟劉鍾萍決心要堅持畫畫,傳承好這門藝術文化。
  • 感受指尖上的藝術 長三角非遺節今天揭幕
    在「仙氣橫溢」館,來自閔行區田園第一小學的秦思豪將一張白紙鋪在粉色的桃花塢年畫模板上,用一根木槌輕輕印刻,不一會印出一隻年畫老虎。「想印出一隻彩色的年畫虎,還需要在第二塊金色模板、第三塊黑色模板上印刻。」在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道,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江南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以色彩套版見長,一版一色,多塊版印刻才能印出一張五顏六色、喜氣撲面而來的年畫。
  • 千角燈「點亮」首款非遺城市禮品,東莞非遺文創進入2.0時代
    接下來,兩家被授權公司將加快推動產品量產,在不久將來,市民就可以通過企業銷售平臺、淘寶、非遺墟市小程序等渠道,購買到千角燈系列東莞非遺文創產品。此外,兩家被授權公司繼續將更多的非遺符號用於提升自身產品的審美品位和文化內涵,創造出更多符合當代受眾偏好的終端產品,實現授權方和被授權方的雙贏。
  • 「年畫娃娃」鄧鳴賀8歲離世,全因母親一句話,網友稱:童子命
    他們對待表演如一而終,從未發生改變,只能說他們都是幸運的,而「年畫娃娃」卻是極其不幸的。你是否還記得春晚舞臺上有一個頂著「桃心頭」,身穿紅肚兜,仿佛就是是從畫中走出的「年畫娃娃」,他就是鄧鳴賀。年紀尚小的他就能有此天賦,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光芒,同齡的孩童還在享受童年的樂趣,而鄧鳴賀則已經站在舞臺上,不管臺下有多少觀眾他都不會怯場。成為了縣城中的「神童」,很多人為了看鄧鳴賀的表演不遠千裡趕來。
  • 文化惠民好熱鬧,非遺傳承人來長沙市婦幼送年畫啦!
    產後媽媽收到贈送的年畫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通訊員 張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更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髓。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增強廣大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長沙市婦幼保健院通過在醫院開展「非遺傳承人送年畫」活動,讓就醫的患者和廣大市民在接觸非遺文化的同時,感受其魅力,宣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特色、推廣民族文脈。
  • 草編、剪紙、木板年畫……高鐵來了 平度非遺產品「火」了
    在大廳東南側,平度非遺產品展吸引了若干旅客和媒體的聚焦、熱捧。新河草編、平度剪紙、宗家莊木板年畫以及國家地標產品馬家溝芹菜、大澤山葡萄等,和新開通的高鐵一樣「備受矚目」。「這是平度新河草編,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有深意,文創有新意,當文物遇上文創產品,蘊含無限創意,沉睡千年的文物一下子「活」了起來。▲木版年畫明信片年畫和明信片也是安陽博物館的特色文創產品,根據木版年畫創作的年畫和明信片深受遊客喜愛。「木版年畫來源於群眾,更貼近群眾,但是木版年畫的傳承應通過多種途徑,我們館當時在滑縣收集了大量木刻版,並挑選出一些極具地方特色和吉祥寓意的木刻版,印製、上彩後製成明信片和張貼年畫。」隨行工作人員介紹道。大家將年畫、明信片用於張貼、送人,可以寄託美好的願望。安陽博物館工作人員也會挑選不同種類的明信片和年畫在舉辦社教活動時發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