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勞斯萊斯出產的裝甲車,陸軍瞧不上,海軍當成寶

2020-12-15 丹書戰史

羅爾斯·羅伊斯裝甲車,是一戰前夕勞斯萊斯公司在「銀色魔鬼」老爺車的基礎上研發而來的武器,一戰爆發後英國軍隊有少量裝備,陸軍一開始並不看重,反倒是海軍很積極的購買並投入實戰。

勞斯萊斯裝甲車

紳士不要裝甲車

也許是曾今排槍戰術思維根深蒂固,在一戰爆發前有很多陸軍軍官還沒有高速機動作戰的概念,依然認為士兵就應該抱團,抱著步槍靠雙腳一步步逼近敵人,直到壓垮對方。

與陸軍軍官這種「紳士」思維不同的是,當時以邱吉爾為代表的這些新海軍人士,或許是受海洋艦隊的作戰思維影響,他們對軍隊的機動和速度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看法,畢竟海上對決誰先完成艦隊編隊佔據T字上方,誰能埋伏一支高速機動的巡洋艦奇兵,將在戰鬥中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

勞斯萊斯裝甲車

正是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勞斯萊斯改裝裝甲車問世的時候,其實是在海軍服役,在一戰中才逐步被陸軍接受,專門的裝甲車開始大規模生產,得到正式列裝。

勞斯萊斯裝甲車

最初的勞斯萊斯裝甲車是用現成的汽車改裝而來,通過鉚接9毫米厚的鋼裝甲,在原乘客座位上方安裝一座小型的旋轉炮塔,內裝一挺.303英寸維克斯機槍,這種改裝比較粗獷,整車重量達到了4.6噸,雖說勞斯萊斯汽車的構架結實,能夠承受這樣大重量的改裝,但是機動性卻受到極大限制,只適於在道路條件較好的地區運動。

勞斯萊斯裝甲車

後來公司拿出了專業的裝甲車,雖說仍然是「銀色魔鬼」汽車的底盤,但是用裝甲板直接取代了車殼等結構,重量降低很多。

動力為一臺6缸汽油機,輸出功率50馬力,裝甲車能夠達到最大96千米的公路時速。裝甲防護仍為9毫米鉚接鋼板,車輛原本正面的進氣口也被整塊鋼板遮擋,需要從底盤下方吸取空氣,駕駛員位置有小尺寸的觀察窗,無法露頭駕駛。火力還是一挺機槍。車內總共可以乘坐3~4人。

勞斯萊斯裝甲車

按照邱吉爾的看法,這些裝甲車能夠抵擋輕武器的射擊,具有較高的公路機動性,但是輪式的結構不足以馳騁在泥濘的戰場,火力也不足以撕裂敵人堅固的防線;所以這些裝甲車的主要任務就是沿公路推進,去破壞敵人的鐵路交通線、物資集散地、搞偷襲等,如果是面對裝備水平低下的對手,也可以用來正面對決。

勞斯萊斯裝甲車

這種思路和巡洋艦的海上作戰思路如出一轍,即避開敵主力,依靠自身機動性迂迴偷襲,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在敵人主力反應過來之前撤離,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

在實戰中,英國陸軍逐漸體會到「真香定律」,畢竟在對手的水冷重機槍面前眾生平等,唯獨有鋼板防護的勞斯萊斯裝甲車既能有效打擊敵人,又能可靠地保護自己,出入有車代步,還時不時的給友軍火力支援,隔壁步兵班都「饞哭了」。

勞斯萊斯裝甲車

如果你以為這些裝甲車只能當坦克部隊的配角,那就大錯特錯了,當在中東戰區遇到「軟柿子」的時候,它搖身一變成了戰場的主宰,發揮了如坦克大軍般的作用,著名的「阿拉伯英雄勞倫斯」就是在1918年乘坐勞斯萊斯裝甲車進入大馬士革的。

參加二戰

一戰戰場證明了這些裝甲車的價值,戰爭結束後英國有大把的時間對它們進行技術升級。

勞斯萊斯裝甲車

因為車體結構限制,雖說到二戰前推出了好幾個改進型號,但是都大同小異,無非就是增加一挺劉易斯機槍之類的,也有安裝反坦克槍的版本。

在二戰初期,英軍手中還有不少的勞斯萊斯裝甲車,它們被派往北非地區作戰,主要執行一些戰場偵察、巡邏、通訊等低烈度作戰任務,不久後被新的輪式裝甲車和十字軍等巡洋坦克替代。

相關焦點

  • 美國陸軍將接收新型裝甲車,以取代越戰時期M113裝甲車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美國Military.com網站9月2日報導,BAE系統公司9月2日宣布,美軍第一款新型裝甲車的生產已經完成,目前,已向美國陸軍交付多達450輛多功能裝甲車。該裝甲車將取代美國陸軍自1965年越戰時期就一直使用的M113裝甲車。
  • 戰機技術給裝甲車用,美國海軍陸戰隊預計2025年後要打一場惡仗?
    據《防務博客》網站2020年12月7日報導稱,美國陸軍合同司令部底特律兵工廠(Detroit Arsential)發布了一份信息徵集建議書,要求對美國海軍陸戰隊輕型裝甲車輛(LAV)改裝自密封油箱(SSFT)感興趣的國防承包商提供相關技術信息。
  • 臺陸軍「雲豹」裝甲車轉不過彎,島內網友譏諷
    原標題:「雲豹」裝甲車轉不過彎,島內網友諷:開到戰場前,仗已經打完了【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開到戰場前,仗已經打完了。」最近,一段視頻在島內網絡上引起「群嘲」:視頻中臺陸軍一輛「雲豹」裝甲車在大街上試圖轉彎,結果來回倒車多次也沒轉彎成功。
  • 對岸陸軍的雲豹裝甲車匆匆量產,火力薄弱!
    陸戰的王者是坦克,相信大家都沒有什麼異議,但是還有一樣威力同樣很兇猛的武器同樣能夠在戰場上馳騁,並且在特定的時候能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它的靈活多變更是令人拍手稱快,這就是裝甲車。不過話說回來,坦克其實也是裝甲車履帶式裝甲車輛的一種,但是在習慣上通常因作戰用途另外獨立分類。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所使用的十款奇葩軍用裝甲車
    第一次世界大戰距今已經過去了100多年,再回首看一看,當時所用的軍用武器不免有些落後,其中還包括了下面這十款奇葩的軍用戰車:1.家福裝甲車這款戰車當時由俄羅斯人設計製造,外表雖然堅固3.奧斯丁裝甲車這款裝甲車是一戰時由英國生產,整個車身看起來輕浮不可靠,與車軲轆和底盤為捆綁式連接,誇張點地說,遇到一個高坡巔一下都能車,底分離。
  • 烏克蘭陸軍接收40輛Kozak-2輕型裝甲車並列裝
    烏克蘭軍隊於12月12日再次收到了40輛Kozak-2 4×4輕型裝甲車。Practika公司在12月12日宣布,烏克蘭武裝部隊已正式將下一批40輛新型Kozak-2 4×4輕型裝甲車列裝部隊。
  • 日本陸軍主張德意日三國聯盟,與海軍爭論74次,一《條約》全禁聲
    尤其是日本,十分在意德國對蘇聯的態度,不僅是雙方恰好處在蘇聯的東、西兩個方向,而且作為日本陸軍潛在的對手,日本與蘇聯必有一戰。 也就是說,一旦日、蘇兩國開戰,德國的支持和協作很關鍵。當然,日本陸軍對德國的崇拜有著相當悠久的傳統,其軍事交往甚密,陸軍軍官很多到德國去進修,甚至照搬德軍的軍事教材,這也是日本國內「親德派」勢力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 法國軍隊追加裝甲車,謀打造一支全新陸軍嗎?
    現在全球的安全局勢有點混亂,許多國家不得不追加採購裝備,法國也必須居安思危了,在2020年9月法國大手筆採購新款裝甲車,新的合同要求向軍隊額外提供271輛格裡芬和42輛美洲虎裝甲車,將在2022年至2023年期間開始交付工作。
  • 日本歷史上「海軍馬鹿」、「陸軍馬鹿」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就互相罵對方是「馬鹿」。所謂的「海軍馬鹿」、「陸軍馬鹿」其實也就是「海軍是」、「陸軍是蠢貨」的意思。到底是什麼矛盾使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互罵呢?日本是一個曾給中華民族帶來過巨大災難的國家,每當國人反思我們如此偌大一個國家被東洋彈丸島國欺凌之時總會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人團結,而當時的舊中國處於內亂之中。
  • 鐵甲縱橫戰場之始,一戰中誕生的第一種坦克,英國菱形坦克發展
    海軍艦艇上早有先例,而1904年出現的奧匈-戴姆勒裝甲車和稍後的法國查倫M1905裝甲車都已安裝了360°全向旋轉的裝甲機槍塔,所以英國早期菱形坦克不安裝炮塔並非見識上或者技術上的問題,而是一種基於滿足主要性能的選擇。順便說說奧匈-戴姆勒已經是全裝甲防護、旋轉炮塔、4X4驅動的裝甲車輛,而箱型裝甲車體的裝甲車出現更早。
  • 日本海軍的夥食怎麼樣?陸軍吃不起飯的時候,海軍可以大魚大肉
    可是海軍的官兵自詡高人一等,再加上每天的夥食裡副食重組? 於是海軍的廚子們在高級將領的默許下,頓頓都吃精米飯不說,還直接把看不上眼的燕麥倒進了大海裡。 而隔壁的日本陸軍們還經常在戰場上吃不飽飯的時候,海軍竟然如此奢侈,真不愧是高人一等的海軍啊。
  • 雲豹裝甲車:臺灣未來主力輪型裝甲車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今日新聞》報導,鑑於近來南、東海局勢緊張,馬英九28日首度搭乘臺灣自製的雲豹裝甲車,前往政軍指揮中心參加「政軍兵推」,再次讓雲豹裝甲車成為鎂光燈焦點。雲豹八輪裝甲車正式名稱為臺灣步兵戰鬥車(Taiwan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TIFV),臺軍編號為CM-32,2005年1月11日由陳水扁親自命名「雲豹」。
  • 二戰期間 日本海軍的夥食標準為何遠遠高於陸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與陸軍兩個集團之間在待遇上的差距眾所周知有目共睹,別的不提,單單說起官兵之間日常的飲食標準,兩者之間就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即便當陸軍士兵就著醃蘿蔔吞咽著飯糰子的困難時期,海軍的老爺們依然保持著長久以來有魚有肉的生活標準。
  • 拿破崙放棄了當海軍的夢想,選擇了學習炮兵專業,卻因此一戰封神
    的確,拿破崙是一位非常擅長使用炮兵進行作戰的軍事天才,他畢業於法國巴黎軍官學校的炮兵專業,擔任的第一個軍職是炮兵少尉,並且在24歲時憑藉「炮轟土倫城」的經典之戰而一戰成名。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拿破崙的童年夢想其實並不是想成為一個炮兵將軍,而是當一名海軍。那麼,為什麼拿破崙會想要成為一名海軍呢?他又為何放棄了自己海軍的夢想,改成了學習炮兵?要回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從拿破崙幼年的家庭環境說起。
  • 美國M706裝甲車,專門為越南戰場研發
    上世紀60年代,駐紮在越南的美軍軍事警察部門裝備了一種4輪式輕型裝甲車,這種車輛是早期裝甲車和運兵車的結合,為了適應越南的地形環境,它還具備兩棲能力,這就是M706裝甲車,也被稱為V-100裝甲車。裝甲車的車身外殼類似於船體,整體由合金鋼製成,但厚度不高,只能抵禦7.62毫米彈藥的攻擊,車首和兩側都有傾斜設置,有利於觸雷時洩壓,車身兩側相應的開有觀察窗口等。其實它並非一線戰鬥車輛,這樣的裝甲水平還算夠用,儘管如此,它的裝甲重量對於一輛4輪底盤來說仍然太重了,經常引起後軸的故障。
  • 陸軍餓的吃草,海軍卻把糧食扔進大海!
    如果提起二戰時的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的矛盾,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什麼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就算了,向德國購買發動機技術,日本陸海軍還得各自從德國購買一份相同的發動機技術,搞得德國的希特勒都詫異的表示:"日本陸海軍難道不是一個國家的軍隊嗎?"
  • 日本陸海軍的夥食恩怨,陸軍餓的要吃草,海軍卻頓頓牛排
    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革新派有兩大主力軍分別來自薩摩藩和長州藩,本質上是兩大軍閥,他們在倒幕運動中結下了世仇,在明治維新結束後,長州藩成為了日本陸軍的主力,而薩摩藩成為了日本海軍的主力,而兩家的矛盾卻從未斷絕,並且變本加厲,一見面就吵架,到了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軍艦的地步,而且連螺絲的反向都要反著擰
  • 二戰日本陸海軍夥食差距:陸軍餓的吃草,海軍卻把糧食扔進大海
    但是實際上,二戰期間日本陸軍與海軍在飲食上的差距是巨大的,海軍從不需要為三餐操心,陸軍的實際情況是從戰爭初期的尚可進食到後來的進食。即使有一個時期,日本軍隊飢餓的時候吃草,海軍卻把糧食扔到海裡。同時,日本方面的軍費分配也是不平衡的,日本非常重視海軍方面的戰鬥力,所以每年都把大筆軍費撥給海軍,總共就那麼多,海軍多陸軍自然就少了,所以陸軍自然就比較不爽海軍。此外,日本從戰國時期就不重視後勤,到二戰時期也同樣如此,戰爭中後期陸軍需要自己解決軍糧問題,因此也會發生許多劫掠事件,一旦沒有搶到東西,按照日本的後勤,基本上就只能挨餓,許多駐島陸軍甚至只能吃草。
  • 日本陸軍與海軍的百年恩怨:不通婚不結交,武器的螺絲都不能相同
    在筆者的印象裡,日本國的海軍和陸軍就內訌過,甚至鬧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據了解,日本的海軍「拋棄」過陸軍40000多人,導致陸軍損失慘重。因為這樣的事情,陸軍派兵包圍過海軍司令部,甚至都想用炮攻擊了。後來,雙方經過談判達成了約定,兩軍之間的士兵不能通婚,也不能結交,就連武器裡面的螺絲都不能一樣。
  • 03式步槍原本裝備陸軍:存在設計問題等,陸軍卻看中了95式步槍
    當初,決定這兩把槍械將用於不同的軍種,95式無託步槍將作為日後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制式步槍;而03式摺疊槍託步槍將成為陸軍和武警部隊的制式步槍,兩者將共同取代7.62mm56式衝鋒鎗和7.62mm81式自動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