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與陸軍兩個集團之間在待遇上的差距眾所周知有目共睹,別的不提,單單說起官兵之間日常的飲食標準,兩者之間就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即便當陸軍士兵就著醃蘿蔔吞咽著飯糰子的困難時期,海軍的老爺們依然保持著長久以來有魚有肉的生活標準。那為何海軍的飲食要普遍高於陸軍呢?在這一方面可是要慢慢說道說道了。
首先,其實這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按理說,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海軍都是一個高技術的軍種的存在,日本海軍不但在徵兵時對兵源身體素質的要求比陸軍要高,而且由於海軍的主要工作是操縱機械,所以在文化程度方面也有極為硬性的要求。
在二戰前後,日本海軍的徵兵服役期是三年,志願兵則是五年,而志願兵在結束五年服役之後,還可以通過申請還可以繼續向晉級成為職業軍人。根據日本人一向主張的務實理念,留下來的大部分都是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專業人員,士兵的本身價值高所以待遇自然也就高了。
再由於近代日本軍隊的治軍理念都是師從於西方,不單單體現在軍事方面,就連飲食習慣也幾乎全盤西華,這從陸海軍的料理教科書中就能看出差別:海軍中西餐出現的比例非常高,比如漢堡、烤龍蝦、包菜肉卷、咖喱飯等等,對於海軍來說並不是多麼稀奇的菜式。而再看日本陸軍,西餐僅僅只有炸肉餅、炸豬排等寥寥數種。
日本海軍專門負責夥食的炊事部門也比陸軍完備和專業,由受過訓練的主計兵準備飲食,而不像陸軍輪流下廚做飯。據說,在新兵剛剛入伍時,每個士兵都會根據服役志願來選擇未來前往的兵種,如兵科、機關科、主計科等,在專門訓練時,便要學習各科所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或者技能。
而海軍的主計科新兵的專業訓練中就包括了烹飪一個類別,只要經過兩個月的專業訓練,在老兵或者教官的督促下,主計新兵從一個徹底的外行變成了熟練工。就以一度號稱最強戰列艦的「大和」號為例,艦上廚房的主計兵有52人,分為四個班,每班13人左右,採用四班工作制,為「大和」號2300名官兵裝備一日三餐。
還有就是海軍停靠港口海運便利,各種物資不錯充裕,又不用擔心被八路軍或者遊擊隊破壞後勤補給,所以自然有條件有資本佔用更多的物資,所以當出城掃蕩的鬼子在堅壁清野的戰術之下餓的舔乾糧袋子的時候,海軍有能拿得出多餘的糧食餵魚餵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