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的夥食到底如何?陸海軍兩極分化,紙面還不一定是真的

2021-01-10 歷史皇太后

二戰中的日本是軸心國中,最為殘暴的存在。所過之處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並非他們的罪行,而是他們的夥食水平。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那麼對於崇尚武士道的日本,他們又是如何保障士兵的夥食的呢?

一.日本軍隊夥食發展

1.古代日本軍隊夥食

古代的日本人,軍隊基本上都沒有什麼標準的夥食配給,武士們打仗都是自帶口糧的。這一點倒是類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老爺們,一般他們會攜帶一周到一個月的糧食,用來維持作戰。除非是作戰時間超過預計,否則的話,大名們是不會讓自己領地的農民送糧食到前線的。當然日本地方小,大名們多如牛毛,戰爭大多數時候最多不超過一月,所以糧食問題不是很嚴重。

當日本完成了統一之後,國家開始建立正規軍隊,這個時候糧食就是政府提供的。以前也很簡單,一天700克的糙米,加上味增和鹽。考慮武士們要穿盔甲作戰,這點口糧也就只能維持基本所需,而且因為缺乏維生素,所以很多武士得了腳氣病而死。這其中多半是家庭富裕,天天吃精米的,因為缺乏副食,所以缺乏維生素,因此腳氣病頻發。

事實上所謂的腳氣病,就是因為維生素匱乏,日本當時副食很少,如果使用糙米,那麼維生素尚可保證。但如果天天吃精米,又缺乏副食,那基本就沒跑了。日本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武士都是這麼死的。

2.日本軍隊夥食的發展

而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軍隊開始向現代化軍隊轉變,但是軍隊口糧的變化,還是有個漫長的過程。19世紀末的日本軍隊,口糧和以前沒什麼區別。野戰口糧就是一個精米飯糰,裡面加上一點日式醃菜和一點鹽。這種口糧基本上不含維生素,所以一旦作戰期間大量食用,保準都要維生素匱乏,所以這個階段,日本很多士兵患上了腳氣病而不能作戰。

直到20世紀初,歐洲的醫學家發現了腳氣病的存在,日本軍方才恍然大悟。於是決定徹底禁止部隊食用精米,轉而打算讓部隊都食用糙米。但結果部隊瘋狂反對,原因是士兵們認為自己每天辛苦訓練,夥食又不怎麼樣,精米是他們唯一的樂趣了,要是這個都沒了,他們還當什麼兵?

面對這種近乎兵變的抗議,日本軍方只能讓步,轉而要求米飯中要添加一定數量的糙米或是大麥,用以補充維生素B。當然日本軍隊也從沒放棄對夥食的提升和科學化,無論是引進美國的牛肉罐頭,或是學習製作麵包和餅乾,本質上都是為了在夥食供給上完成現代化。

3.日本軍隊夥食標準

日本也在不斷的努力提升部隊的夥食水平的時候,在20世紀初,通過西方同行知道了腳氣病的問題後。日本的營養學家和醫學家們就通過參考歐美軍隊的夥食營養體系,結合日本人的飲食特點,研究出了日本軍隊自己的軍隊夥食營養體系。

日軍基本夥食定量為: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菸20支。

而戰時特殊定量為:精米580克、餅乾或者壓縮乾糧230克、罐頭肉150克或者幹肉60克、乾菜120克、梅幹或福神漬45克、醬油粉30克或者濃縮醬油40克、味增粉30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營養食品45克。

可以說,當時日本軍隊的飲食水平還是相當的高的。無論是在主食定量,或是副食都是很充足的,完全滿足士兵所需的熱量,維生素和蛋白質。飲食習慣上也非常符合,可以說非常科學。然而如此科學的標準,是否真的可以執行,這就是個未知數了。

二.時靈時不靈的陸軍夥食

1.新兵要受罪,飯都吃不飽

日本陸軍是出了名的不靠譜,這一點不光體現在戰鬥裡要「下克上」,平時沒事「砍首相」。在部隊夥食上也體現的「很好」。因為那份夥食標準,時靈時不靈的,很不牢靠。

按照一位入伍前在橫濱當造船廠工人的新兵說:「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們吃到了一頓特殊的美餐,紅小豆煮黏米飯,但是就在我們吃飯的時候,上司發話說:「這是你們吃到的最後一頓好飯了,從今之後一切都會變得嚴酷起來。」言外之意,你們之後吃不到美味的飯菜了。

此後果不其然,陸海軍的新兵們早餐成了涼米飯加醃菜,外帶一杯茶水,午餐米飯來上一點點的肉或者魚,晚飯則是一碗湯,一點點米飯和蔬菜。特點是三餐無論哪一餐,你都吃不飽。基本上這三個月的新兵期,你不僅吃不飽,你還要玩命訓練。目的就是培養士兵的意志力和絕對服從的能力,教官和老兵隨意毆打新兵也是這個目的。

2.日本陸軍糟糕的後勤保障

當然訓練結束後,夥食就會立刻提升。所以日本士兵你會發現,雖然個頭不高,但是比較強壯,很能打。當然了,和美國比不了。人家都是大魚大肉的,日本人和他們沒法比。但是就是這份看起來很好的夥食,日本陸軍也經常沒法滿足士兵。

這裡我們就要提到這麼一個概念,後勤。日本的後勤是很原始的,它從來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成機械化,而是騾馬化,所以非常依賴鐵路和船。如果沒有這兩者,那麼日軍的補給就會非常不準時。因為日本沒有足夠的汽車,根本不能如同美國那樣,通過大量的汽車來保障,缺乏大型飛機的日本陸軍航空兵,也無力做到空投補給這樣的事情。

通常來說,日軍在行軍和作戰時,士兵會攜帶七天的口糧和兩天應急口糧。在行軍時,如果不能在規定時間抵達的話,那麼第四天開始就要口糧減半,士兵要打獵、採集野果和挖野菜。所以日本人一旦見到村子,就進去抓雞,並不是一個影視劇的誇大,而是真的,因為餓啊。事實上,不光是夥食,就算是基本的彈藥,因為後勤的無能,日軍也是無法攜帶太多的。

3.不靠譜的後勤所帶來的後果

非戰鬥尚且如此,那麼激烈的戰鬥中,日軍的補給就會變的困難。因為他們的運輸程度不夠,所以補給不能按時抵達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以日本在1944年發起的印帕爾作戰為例,日本第十五軍近十萬人,度過欽敦刻江後,就沒有得到足夠的補給,別說彈藥,糧食都不夠。因為飢餓而患病倒下的日軍,佔了戰死的五萬多日軍士兵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換句話說,大部分士兵都是餓死的。

而在太平洋上的日軍就更為慘烈,以瓜島為例,日軍登陸的士兵就沒有一個獲得了飽飯,儘管他們能夠和美軍浴血廝殺,但是這種低劣的補給大大拖累了他們。美軍對於日軍的評價是:「很有耐力,能夠靠數升米和髒水作戰。」從這短短一句話,我們就能看出日本陸軍的後勤已經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而當美軍對島嶼實施封鎖策略時,往往日軍是得不到任何補給的,就算是夜晚用小艇和潛艇運輸都做不到,所以島上的日軍往往會發生人吃人的,他們會吃掉他們所抓到的俘虜,甚至是死去戰友的屍體也會吃掉。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在二戰時期墜機,他的戰友們不幸落入日軍手中,結果就被吃掉了,如果他運氣壞一點,那他估計也會被吃。可以看出,日本陸軍的夥食,因為這種低劣的後勤,所受到的影響是劇烈的。

三.日本陸軍永恆之敵,日本海軍的夥食

1.海軍普通官兵的夥食

相比於陸軍的不靠譜,日本海軍就靠譜多了。不同於日本陸軍,日本海軍有嚴重的西化情節,他們會在任何可以往西方靠攏的地方靠攏。不光體現在夥食,就連用餐的禮儀都是往英國靠攏的。當然,畢竟他們是日本人,所以很多地方還有他們自己的特色。

首先我們看一下日本海軍的夥食,先說普通士兵的,菜色非常的好,日洋並存。除了傳統的味增湯,魚,醃菜之外,還有奶油燉雞,咖喱牛肉等特色飯菜。主食則是混了大麥的米飯,不過這裡要說一下,海軍非常奢侈,厭惡大麥,經常會把大麥倒進大海。如果這事讓缺衣少糧的日本陸軍知道,一定會想掐死海軍。

海軍的咖喱牛肉,則是一種特色菜,事實上我們現在吃的咖喱很大程度就是從這個演變過來的。這種咖喱牛肉,原本是英國海軍為了解決製作蔬菜燉肉的牛奶不能長期保存,所以選用咖喱粉代替牛奶加入燉牛肉之中而產生的。原版的咖喱牛肉湯汁並不粘稠,因為是要配上麵包吃的。日本在製作時遂加入小麥粉將其製作成糊狀,配上米飯後食用。我們現在吃的咖喱飯,基本上就是從這種海軍咖喱演變過來的。

而不同於日本陸軍士兵,海軍士兵有他們的一些小習慣。在吹起床號之前,就得起床值日的日子,海軍官兵很難趕上七點半的早餐,所以他們會先跑到食堂要些吃的。食堂的廚子會給他們準備用米飯和油豆腐碎片、醬油和醬菜混合製作的雜菜飯填飽肚子。光是這一條,就能讓日本陸軍士兵羨慕嫉妒恨有沒有?

2.日本海軍軍官的菜色和用餐禮儀

而軍官的夥食就更好了,日本軍官的三餐菜譜如下,早餐:魚乾、海苔、味增湯、醃醬菜、白飯組成的日式早餐。如果有人想吃西式的,也可以於前一天晚上告訴勤務兵準備咖啡、麥片粥之類的英式早餐。

午餐:按照湯、魚。肉等次序上菜的西式全餐,無論寒暑用餐時都要穿上外套,而且要按照英式用餐禮儀進餐。

晚餐則是日式的,包括生魚片、醃蔬菜、烤魚、蒸蛋、味增湯等日式料理,根據艦隊位於不同地方時,會有不同的特色菜。餐後沒吃飽的軍官會向勤務兵要剩飯,其實就是夥房特意多煮了一鍋飯應付軍官,順便準備幾個荷包蛋,醬油,烏醋作為宵夜。當然各船的菜色和軍艦大小有關,越大的軍艦菜色越好,大和號戰列艦號稱「大和旅館」,就是因為她飯菜最好吃。

至於軍官的用餐禮儀那就更是嚴格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是在自己的私人艙室中用餐,有勤務兵在一旁提供服務。有時則會在司令官廳用餐,同時招待艦隊要員等一同進餐。按照禮儀,司令長官坐於桌子一側的中央,參謀長跟他對面而坐,其它有資深幕僚人員、高階軍官依次入座。

而其它軍官則分別在軍官室,或是基層軍官室用餐。聯合艦隊司令官用餐前五分鐘,軍樂隊集合在後甲板,演奏半古典音樂或是歐美流行樂。哪怕是戰爭狀態也會保持這個傳統,當然這隻有在船隻停泊時才會進行。而船艦官兵們多半會抓緊吃午飯,然後去享受音樂。

3.被一頓低級飯菜感動哭的陸軍參謀

至於海軍夥食比陸軍好多少,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有一次陸軍狂人辻政信到海軍辦事,期間到了日本聯合艦隊旗艦大和號上。山本五十六厭惡辻政信,但是這貨又來了,又不能不管飯,所以就讓人給了辻政信一份士官的飯。結果辻政信看到飯菜眼睛都直了,有帶魚肉的味增湯,還有秋刀魚和精緻的醬菜,更有精米飯和清酒。辻政信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給他的飯菜。

要知道,他平時沒少說海軍的壞話,如今來海軍的旗艦,他可是做好了只能吃飯糰的準備。然而現在看到如此「豐盛」的飯菜,辻政信感動壞了。他含著熱淚吃完了這頓飯,一邊吃一邊讚揚海軍飯菜可口。飯後更是對山本表示,自己錯了,不應該說海軍的壞話。沒想到海軍非但不生氣,還不計前嫌,如此盛情款待他。如果他以後有了孩子,那麼一定讓孩子加入海軍。

本想羞辱他的山本萬沒想到,辻政信竟然為了一頓飯菜感動不已,反倒鬧了一個大紅臉。無奈之下,他只能打個哈哈,然後派部下將辻政信送下了船。事後過了有一段時間,山本才明白為什麼辻政信會這樣。原因是陸軍是吃不到幾次魚的,至於酒那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

而事實上,直到日本戰敗投降,海軍都保持著如此高規格的夥食標準。而日本陸軍呢?已經都要吃不上飯了。

結語

日本陸海空的夥食差異,和兩個軍種對於後勤的觀念不同有關,其軍種理念又截然不同。不過日本陸海軍矛盾巨大,因此雙方也不會分享交流自己的在後勤和夥食配比上的心得。事實上就如同德國人所說的那樣:「難道日本的陸海軍是敵人嗎?」是的,日本陸海軍就是敵人,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夥食,都要相互較勁。

參考文獻:《東史郎日記》

《二戰後勤啟示錄》

《日軍二戰後勤史》

相關焦點

  • 日本陸海軍的搞笑恩怨,軍隊的夥食差距都這麼大
    日本陸海軍的搞笑恩怨,如果提起二戰時的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是耳熟能詳了。什麼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就算了。 向德國購買發動機技術,日本的陸海軍還得各自買一份相同的技術。搞得希特勒都很詫異地表示:日本陸海軍難道不是一個國家嗎?
  • 日本陸海軍的夥食恩怨?陸軍餓的吃草,海軍卻把糧食扔進大海!
    如果提起二戰時的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的矛盾,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什麼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就算了,向德國購買發動機技術,日本陸海軍還得各自從德國購買一份相同的發動機技術,搞得德國的希特勒都詫異的表示:"日本陸海軍難道不是一個國家的軍隊嗎?"
  • 二戰日本陸海軍夥食差距:陸軍餓的吃草,海軍卻把糧食扔進大海
    據信大家都看過抗日題材的影視劇,裡面的日本士兵不僅殘忍,生活也極為奢華,我軍許多戰士在截獲日本物資時,就得到了大量的物資和食物,日兵還會在各個村子裡劫掠,因此看起來每天都是大魚大肉,從不為一天三餐操心。
  • 二戰期間 日本海軍的夥食標準為何遠遠高於陸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與陸軍兩個集團之間在待遇上的差距眾所周知有目共睹,別的不提,單單說起官兵之間日常的飲食標準,兩者之間就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即便當陸軍士兵就著醃蘿蔔吞咽著飯糰子的困難時期,海軍的老爺們依然保持著長久以來有魚有肉的生活標準。
  • 日本士兵的夥食如何?早期夥食水平還算可以,後期就開始餓肚子
    談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軍隊後勤水平,估計很多人都要說給一個差評。因為二戰中的日軍後勤水平真心是不怎麼樣,光是看記錄就能看到一大堆"現地自給"的記錄,這個意思大多就是靠搶的。而日軍士兵的夥食水平,也自然就在這種不靠譜的後勤下,忽高忽低,屬於"薛丁格"級別的後勤,介於存在和不存在之間。
  • 日本陸海軍的夥食恩怨,陸軍餓的要吃草,海軍卻頓頓牛排
    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革新派有兩大主力軍分別來自薩摩藩和長州藩,本質上是兩大軍閥,他們在倒幕運動中結下了世仇,在明治維新結束後,長州藩成為了日本陸軍的主力,而薩摩藩成為了日本海軍的主力,而兩家的矛盾卻從未斷絕,並且變本加厲,一見面就吵架,到了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軍艦的地步,而且連螺絲的反向都要反著擰
  • 二戰哪國夥食最好?不是美國也不是日本,而是此國
    但是我們知道,人吃的食物可不像動物,有好的也有壞的,在軍隊中也是如此,那你知道二戰時期,夥食最好的是哪國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咱們中國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領土遭到了日軍的入侵,很多地方的經濟因此開展不起來,百姓缺衣少食,但是大家都自發的支持捨身報國的抗日戰士們,所以我軍的夥食並不差。
  • 二戰中的義大利人夥食如何?夥食從來沒好過,罐頭都是發黴過期的
    如果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義大利,那麼估計大家想起的都是義大利的那些二戰段子。什麼因為沒有撬棍打不開彈藥箱投降,因為對方不接受他們投降而打翻對方,或是在戰場上抱著義大利麵和葡萄酒大吃大喝。
  • 二戰各國軍隊夥食對比,美軍最豪華,中國軍隊最讓人心疼
    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同時也是交戰雙方後勤保障系統的比拼。在戰鬥間隙,士兵如果能夠快速安全地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既能在生理上補充人體消耗,減少非戰鬥減員,同時也能夠提升士氣。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直接或間接參戰,那麼這些國家軍隊夥食都在怎樣的水平呢?
  • 日本海軍的夥食怎麼樣?陸軍吃不起飯的時候,海軍可以大魚大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日本陸軍的夥食可以說是最差的了,雖然說紙面寫的看上去還不錯,可實際作戰中卻基本吃不飽飯,有的時候都要喝泥湯,吃草根。然而日本海軍卻完全不一樣,不僅頓頓白米飯,能吃到海魚,甚至於士兵都能吃到西方菜系的菜餚。同為日本軍隊一員的陸海軍之間的夥食差距,差距之大簡直讓人無語,似乎他們不是一個國家的軍隊。
  • 二戰日軍夥食究竟如何?一個塵封70年的箱子給出答案
    二戰期間,日本對周邊國家發動了大規模侵略戰爭。有些人至今不敢相信,小小的日本竟然能夠在二戰中侵略如此多的國家。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通過了解日本在二戰期間的夥食供應情況,或許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到真實的歷史。
  • 二戰日本空降兵有多差勁?訓練成果不堪入目,德國教官直言教不了
    但是日本的空降兵訓練只能用糟糕來說,因為日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訓練空降兵,所謂的訓練方式僅限於讓士兵們從高處往下跳——比如說高臺或是娛樂設施上。這套不靠譜的訓練方式是日本陸海軍的馬鹿們,通過美國和蘇聯報紙上的公開訓練照片得來的。但這些照片實際上都是人家空降兵作秀的照片,哪裡能真的當做空降訓練的參考呢?
  • 二戰各國夥食都如何?美國人巧克力最難吃,此國用木屑做麵包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縱觀古往今來的歷史,但凡能夠在後勤上取得勝利的勢力,基本上就有了一大半的勝算,而二戰,作為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戰爭,一共波及到了61個國家和地區,各個國家的夥食又如何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 「人是鐵,飯是鋼」,二戰德軍的夥食究竟如何?終於大開眼界!
    這樣一場世界規模的大戰,對於武器裝備呢自然是相當的重視,特別是當時不可一世的納粹德軍,在二戰中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攻打眾多歐洲國家,西線戰場開戰還不夠,德軍還開闢了東線戰場。從兩線作戰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德軍確實有著「無人能擋」的氣勢。
  • 初二語文成績兩極分化,跟小學的積累有關,想提高語文成績怎麼做
    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初一不上不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但是在初二階段,究竟是怎麼兩極分化的?以語文學科為主,僅表現為成績的差距嗎?顯然不是,初二語文成績的兩極分化,是表現在不管如何努力,成績始終很難提高。我們會發現,語文再也不像小學階段的學習,通過基礎的練習就能提高成績了。
  • 二戰日本陸海軍結的梁子:陸軍營養不足得病,海軍把糧食扔進大海
    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滿足一國作戰需求,國家軍隊又發展出了海陸空三個基礎軍種,陸軍作為資歷最老的兵種,在分配軍費時似乎總是最吃虧的那一個,這導致各國的幾大軍種間多少都會存在一定矛盾。受種種因素影響,一國的各大軍種間雖然會存在爭鬥,但在國家被捲入戰爭的情況下,幾大軍種必定會擱置爭議一致對外,因為此時國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 日本「中學生夫婦」爆紅,生娃後首秀3口之家,眾人態度兩極分化
    本期話題:日本「中學生夫婦」爆紅,生娃後首秀3口之家,眾人態度兩極分化。 16歲正是上高中的年齡,但是日本在這個年齡階段就可以結婚生子了,這也未免有些匪夷所思。可是這種高中生夫妻在日本卻並不罕見,在日本曾經就有一對很火的年輕夫妻,他們兩個人都是高中生。
  • 二戰時日本海軍的夥食到底有多奢侈?看這艘航母上的飲食就明白了
    雖然在二戰的時候,日本海軍的夥食標準高於陸軍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在1980年5月10日的《朝日新聞》公布的當時參與珍珠港作戰的「瑞鶴」號航母上的日常飲食標準,依然讓大眾對這種不同軍種之間的區別對待有了更深的認識。
  • 《銀魂》這部動漫作品,真的是口碑兩極分化
    《銀魂》是個兩極分化極為嚴重的作品,有點類似jojo。從文化意義上,看似火到出圈的程度,乃至定義了一代「吐槽」作的風格——想一想,這十年來多少網絡熱詞浮浮沉沉,但至今仍然被沿用的有多少?而「吐槽」這個獨特的概念,不但仍然是「熱詞」,而且是真正被內化成為當今網絡文化的一部分。
  • 二戰美軍的夥食到底有多好,巧克力冰激凌應有盡有還不滿足
    要想讓士兵在戰鬥中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除了努力訓練之外,戰場上的後勤補給也是決定士兵能否續航作戰的關鍵,這其中如何填飽這些前線將士的肚子確實各國軍隊的高層都好好地下了一番功夫。 在遙遠的二戰期間,由於技術和環境的限制,士兵的飲食和現在相比並不是做的十分出色。但是依然有這麼一個國家的軍糧在當時絕對是「豐盛」般的存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