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菏澤4月8日訊(記者 徐德波)近日,曹文軒兒童文學獎獲得者、菏澤兒童文學作家大秀的長篇兒童小說《麻花辮》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小說文本厚重,生活質感強烈,是一部難得的現實主義題材兒童文學作品。目前,該小說已便被江蘇省徐州市列為「2020年小學生寒假推薦書目」,被推選申報了「國家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目錄」,並得到了廣大讀者和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麻花辮》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原創長篇兒童小說,創作用了三年的時間。作者用十七萬字描繪了一幅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江南鄉村生活長卷,是童年與故鄉的抒寫,透過複雜時代的悲喜離合,展現永恆的親情、友情,體現作者對生命的悲憫之情。小說以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為背景,講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江南塘塢小鎮端午節前後一群孩子的成長故事。故事裡的蘇小碗、阿根、鐵牛、春雙、紅喜、艾香、小滿、柳兒都生活在鄉村。面對生活的坎坷和磨難,他們堅韌自信不屈不撓,像朵朵葵花一般絢爛美麗。
《麻花辮》裡的江南小鎮「塘塢」有沈蕩的影子,有西塘的影子,有烏鎮的影子,有江南鄉村的影子,當然也有魯西南鄉村的影子。但這種「影子」又不是活生生的照搬,而是從現實中抽離出來,重塑勾畫了一個作者理想化的古樸鮮活的精神「故鄉」。大秀顯然很喜歡這個故鄉,創作的三年間他一直沉迷於這個故鄉,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自拔。他像一位沉默的江湖俠客,在這個故鄉快樂自由地遊走,見證著「故鄉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他在江湖,卻自始至終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客觀冷靜地記錄著「故鄉」塘塢所發生的一切。
大秀說:「一部好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是作者難以掌控決定的,要想創作出好作品,作者絕不能刻意去『掌管』人物的命運和情緒,而這一切應該交由人物自己去完成,否則,那和木偶劇裡的木偶沒有什麼區別。」這部作品裡,大秀用大量筆墨刻畫渲染了塘塢鎮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由此,其文字間時時處處瀰漫著濃鬱的節日氣氛。大秀生活的嘉興正是端午文化氣息非常濃鬱的一個地方。藝術源於生活,如果沒有對生活的用心體驗、總結和提煉,作者很難處理把握好作品中大量生動形象的細節。比如,作者筆下創造的「塘塢」這個地方,光從名字來看就水鄉味十足,江南味濃鬱。
這部小說裡配有作者親自拍攝的江南鄉村插圖。為了拍攝這幾張原汁原味的鄉村照片,作者跑遍了沈蕩、新塍、王店、濮院、餘新、西塘、烏鎮等很多地方。他一直在尋找,尋找那種原汁原味的影子,尋找最淳樸的味道,尋找屬於自己的精神故鄉。這種影子、味道和故鄉即將消失殆盡,要用心去發掘。「大秀的作品文學性十足、抒情性飽滿,流露出一種濃鬱的詩性情懷;作品語言持正典雅,人物個性鮮明,具有一種深厚的思想與藝術力量。」這是曹文軒兒童文學獎組委會對大秀作品的評論。
這部作品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吳大順教授點評道:「在《麻花辮》裡,能找到我們追逐不舍的童年樂趣;在《麻花辮》裡,能找到我們牽腸掛肚的慈母柔情;在《麻花辮》裡,能找到我們魂牽夢繞的故鄉記憶……」
兒童文學作家、《十月少年文學》編輯吳洲星評論大秀和其作品《麻花辮》說:「文字和攝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有相同的功能——記錄。但不同的是,攝影只能記錄當下,而文字卻能夠重返童年。因此文字是有溫度的,通過閱讀,我們能觸摸到文字背後的作者、攝影師大秀對南方這片土地的熱愛。作為一個北方人,他神奇地將童年的記憶嫁接在了江南水鄉,從而生出了別樣動人的故事《麻花辮》,因此,這份鄉愁尤其顯得與眾不同。」
春風文藝出版社責任編輯尹明明點評《麻花辮》一書:「曹文軒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家、潛力新銳大秀全新力作《麻花辮》是對童年與故鄉的抒寫,作者透過複雜時代的悲喜離合展現永恆的親情、友情,體現作家對生命的悲憫之情。作品展現靜謐美好、充滿煙火氣息的江南鄉村畫卷,讓孩子感受詩意的情懷。作品感情真摯動人,文字清新優美,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還可以通過現實的故事傳遞真摯的親情和友情,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目前,在新華書店和各大線上渠道均可見到剛剛上架的《麻花辮》一書。其封面裝幀設計精美,充滿了濃鬱的江南水鄉特色。此外,《麻花辮》作者大秀於2019年獲得「曹文軒兒童文學獎」,其10萬字的獲獎作品《皮影班》也將於今年7月份與大家見面。
大秀,本名劉福君,80後,是土生土長的菏澤鄄城人。大學學的是美術教育專業,目前從事教育工作。他從小熱愛文學,熱愛家鄉菏澤的傳統文化,民風民俗。高中時開始發表作品,作品見於《中國教育報》《湖南日報》《中國校園文學》《菏澤日報》《嘉興日報》《懷化日報》《小作家》等報刊雜誌。長篇兒童小說《麻花辮》11月即將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作品曾獲《人民文學》和《中國校園文學》雜誌主辦的首屆中國校園文學獎;入圍第三屆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