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26日訊 在一片寬闊平整的土地上,兩臺挖溝機、七八臺推土機在不停地忙碌著。從4月1日開工建設至今,哈爾濱中俄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項目近18萬平方米的土地平整工作已接近尾聲。
17日,在哈爾濱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智谷大街與萬寶大道交口的項目現場,記者看到,開工建設時還是遍地荒草,夾雜著一個個高低起伏「小山包」的荒地,短短半個月時間,已經變成了一片平整的開闊地。
「開工以來,我們加班加點施工,高峰期時有20多臺挖溝機、30多臺工程車、八九十名工人同步作業,再有三四天就能完成全部土地平整工作,地質勘探就可進場了。」哈爾濱東稷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劍筆說。作為全省百大項目之一的哈爾濱中俄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項目,從拿地到開工建設再現「新區速度」。「我們3月17日籤完土地買賣合用,按常規籤完合同後兩個月才能進場開工建設,但新區『承諾即開工』政策的實施,使我們4月1日就得以開工建設。」林劍筆說。
「根據地質勘探結果,我們會對規劃設計方案進行調整優化。力爭入冬前佔地5萬平方米的12棟綜合商貿樓及兩個酒店裙樓實現封頂,佔地2萬平方米的冷庫及佔地5萬平方米的果蔬、肉類交易大廳達到正負零標準。」林劍筆告訴記者,哈爾濱中俄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項目總投資21億元左右,建築面積約38萬平方米,建設周期為兩年,計劃2022年6月完成工程建設,預計2022年末實現試運營。
「交易中心將發揮哈爾濱中俄貿易承載地的核心區位優勢,打破中俄農產品貿易瓶頸,實現對俄農產品進出口全季節、不落幕的交易,打造對俄蔬果產品的集散地。」哈爾濱東稷實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朔介紹說,建成後,這裡將成為中俄農產品果蔬、肉類出口,糧食、水產、農業原材料進口五大品類大宗商品集中交易中心;打造集交易、保稅倉儲、原料加工、冷鏈物流、農產品金融等多種業態並行的自由貿易一體化試驗區;同時還將完善提升區域內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促進黑龍江農特產品、優質農作物在國內外的銷售,優化地區產業結構,助力打造「中國飯碗」品牌。王朔告訴記者,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後,預計可解決3~5萬人就業,同時將拉動本地包裝、物流運輸、加工等多個產業發展;項目預計年交易額在100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