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裡,猴子吃果子、大灰熊吃魚、狼吃肉,動物吃東西只為填飽肚子,千百年如一日的單調無聊。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有很多動物不僅愛吃,而且會吃,他們的吃貨屬性,突破你的想像。
愛吃海鮮的猴子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話在人類的近親——猴子身上,同樣奏效。在東南亞的水域,廣泛分布著一種叫食蟹獼猴的猴子,它們既吃果實,也酷愛海鮮,這讓它們從小就學會了一項技能——趕海。
每當潮水退去,甲殼類海味紛紛浮出水面,食蟹獼猴們便聚集到海邊,一場海濱盛宴開始了。
這到嘴邊的美食能不能吃到,還得憑智慧和本事。為了對付海螺和蛤蜊,它們學會了運用工具。
要吃到長在石壁上的美味生蠔,就得找到更扁平、更尖的石頭,用正確的角度敲擊。
螃蟹肉質甜美,但視力極好、動作敏捷,要抓到它們,需要的則是時機——只需要等一道浪過來,趁螃蟹不注意的時候迅速下手。
除此之外,為了口吃的,食蟹獼猴大概是猴子裡最會遊泳的種類了。在紅樹林裡,它們進化出了一種獨特的兩棲動物的生活形態,時而在樹林間跳躍玩耍,時而在水中深潛,它一個猛子扎進水裡,像一支箭似的在水中穿梭。
還能直接潛到水底,找尋食物
愛吃辣的鸚鵡
湖南人無辣不歡,但如果你養過鸚鵡,就會發現,很多鸚鵡也愛吃辣,一旦解鎖了辣椒這種食物,就一根接一根,根本停不下來!
鸚鵡吃辣椒可以有多厲害呢?幹辣椒、小米辣不在話下,主人吃變態辣雞翅,人已經辣得抽搐了,但是鸚鵡表示,還可以再戰幾個回合;主人吃爆辣魔鬼火雞面,也一定要去蹭幾口,這感覺,怎麼還有點上癮。
鸚鵡能吃辣,外國人似乎早就接受了這個事實。國外還有種叫哈瓦內羅椒(habaero)的辣椒,比我們常食用的青椒辣上至少100倍!然而它卻是國外鳥友給鸚鵡的零食。
實際上,不只是鸚鵡,許多鳥類都有這種「湖南屬性」,這是因為它們感受不到辣。很多鳥類都沒有「辣味感受器」,那些紅紅綠綠、顏色鮮豔的辣椒反而很吸引它們,讓它們食慾大增。
而且,這還是辣椒為了傳播繁衍而「有意為之」。因為鳥類沒有牙齒,吃東西都是生吞,消化道也很短,還常常四處飛行排洩,所以,辣椒就利用這個特性,故意進化出「辣椒素」,讓那些總是把自己種子嚼得稀碎的哺乳動物對自己敬而遠之,專門把自己留給沒有「辣覺」的鳥類享用。
這樣一來,自己的種子就能隨著鳥類的排洩物傳播到四面八方,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啦!
愛吃舌頭的虎鯨
烤牛舌、滷豬舌、醬鴨舌……眾多美食中,舌頭也是眾多老饕們不可錯過的部位之一。而同樣會吃的,還有虎鯨。很多時候,它們獵殺其它鯨類後,只會吃舌頭的部分,吃完便在海面上留下一具孤零零的屍體,然後揚長而去,仿佛捕獵行為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吃頓好的。不過,一條鯨魚舌頭也有好幾噸,算是一頓大餐了。
因為這個喜好,虎鯨還曾與澳大利亞原住民合作捕鯨,作為回報,原住民會將捕到的鯨魚嘴唇和舌頭掛在船外給虎鯨吃,這種合作方式就叫作「舌頭法則」。
虎鯨還喜歡鯊魚的肝臟,有時,它們圍攻一條鯊魚,會專攻肝臟。
虎鯨技藝精湛,會如外科手術般精準地吃掉鯊魚的肝臟。
而對於虎鯨這一行為,目前科學家們的解釋主要是這麼幾種:一、「為了運動、樂趣」或著「教育下一代如何捕獵」。作為不可阻擋的頂級掠食者,雄性虎鯨可以很快殺死灰鯨幼仔,但雌性虎鯨主導的攻擊卻長達6小時或更久。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她們在教後代捕獵。
二、虎鯨食物充沛。當三文魚很多時,灰熊只會吃最肥碩的部分——魚卵和魚腦,然後把剩下的丟掉,而當鮭魚變得稀少而他們開始吃掉整條。那麼,虎鯨很有可能也是如此。
三、舌頭和肝臟有它們最需要的營養。比如:他們瞄準肝臟,是因為它含有大量的角鯊烯化合物,虎鯨是快速學習者,一旦他們感受到這些器官的好處,就會喜歡吃。
自己種植菌絲的螞蟻
為了能吃到自己理想中的食物,動物裡更是不乏一些喜歡自己動手製作美食的選手。一種叫做切葉蟻的螞蟻就選擇自己務農。
它們從樹上切割樹葉,然後搬回自己的「種植園」,帶回家的新鮮葉片會被進一步切碎,用來培植它們代代相傳的真菌。
這種白色物質由無數相互纏繞的纖維構成,在它們表面,還有無數球狀物質在生長。這就是切葉蟻們最愛的美食,一種只在切葉蟻巢穴裡生長的獨特真菌。
大約2000萬年前,有一種螞蟻發明了「更高級的農業」,它們培育真菌來生產特殊的「果實」,並收穫和食用真菌生產的「果食」。科學家們認為,切葉蟻就屬於這個種群,它們比人類更早掌握了種植技術。
自然界的「吃貨」動物還有很多,比如,紅松鼠,它不只吃果實,還是不折不扣的甜食愛好者,懂得採集並晾曬楓糖汁液,自製甜甜的楓糖漿;萌萌噠的海獺則懂得時常獎賞自己一頓現撈現吃的海膽刺身大餐,人在水上躺,曬著太陽,吃著海鮮,還順便抑制了肆意繁殖的海膽的數量,維持了生態平衡,這「躺贏」的獺生,真是讓人羨慕呀!
為了吃,猴子學會了使用工具和遊泳;螞蟻學會了「種田」;松鼠學會了「做甜品」,所以說,吃貨的潛力是無窮的,愛吃讓人進步,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