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縣是農業生產大縣,種植近8萬畝玉米、水稻及豆類。為了處理好秋收後產生的大量秸稈,縣上開展飼草收貯打包工作,讓秸稈變廢為寶。
初冬時節,記者在富縣直羅鎮看到,大型秸稈還田機械正在忙碌穿梭,將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秸稈就地粉碎,然後均勻拋灑在地表,隨即翻耕入土,使之腐爛分解。
富縣直羅鎮安家川村村民 王輝:現在全程機械化作業,再不用老百姓人力往出清理秸稈,秸稈打到地裡全當上肥,給老百姓減少了經濟負擔,這個政策好。
一邊是秸稈還田,一邊是變廢為寶,在張家灣鎮的田間地頭,玉米秸稈打包機正在忙碌作業,秸稈經擠壓打捆後,體積縮小,減少了貯存佔地面積。當地群眾也由「冬閒」變為「冬忙」,將這些打包後的秸稈拉運回家當作牛羊飼料或賣給養殖場。
富縣張家灣鎮張家灣村村民 周世成:今年打成飼草一畝地能打一噸,平均一噸能賣550元,今年賣飼草的利潤就比去年一畝地高出四百多塊錢。
據了解,富縣張家灣鎮共種植玉米和水稻15900畝,採購了15臺飼草打包機全面開展飼草收貯打包工作,讓秸稈變身「飼草銀行」。
富縣張家灣鎮鎮長 曹延河:我們張家灣鎮結合合作社帶貧益貧的機制把秸稈粉碎還田後再給貧困群眾的地通過配套每畝地40元,然後再深翻,真正的把粉碎以後的玉米秸稈讓它發酵,改變土壤的有機質,提高土地肥力。
富縣通過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及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有效破解秸稈焚燒汙染環境「頑疾」,實現經濟和環保雙豐收。目前,富縣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在川道的牛武鎮、茶坊街道辦、張村驛鎮、直羅鎮和張家灣鎮已經全面展開。
富縣農機中心主任 段雙定:富縣秸稈綜合資源大約為8萬多畝,主要採取兩種形式,飼料化和機料化。目前,我縣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進展順利,還田和飼草利用工作接近尾聲。
延安市融媒體中心通訊員 張偉莉 王菲
【來源:延安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