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發電 變廢為寶

2020-12-14 閃電新聞

伴隨著引擎的轟鳴聲,打捆機在高平市廣闊的農田裡進行秸稈收集打捆作業。打捆機所過之處,玉米秸稈便自動打包成塊,散落在田地裡。

「自從去年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投產運營,我就往這裡送秸稈了,幾天送一車,一年差不多能送100多噸。」11月14日下午,在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工地秸稈存儲倉,剛剛卸下一車秸稈的李佳晉擦著汗說。

李佳晉是高平市晨耕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一名農機手。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投入使用後,晨耕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工作就是定期把從周邊村莊收來的秸稈送到生物質發電廠,再次利用。合作社理事長王少錁介紹說,以前農村大量的秸稈都是任其腐爛或者粉碎還田。這兩年,每到收穫季節,合作社就組織農機手到周邊村收購秸稈,然後以每噸260元的價格賣到生物質發電廠。「不僅對環境有好處,合作社一年也有10多萬元的收入。」

生物發電,合作社得利,村民同樣受益。位於高平經濟技術開發區馬村工業園的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佔地90畝,總投資1.6億元,採用國內先進的生物質直燃發電工藝技術,通過生物質循環流化床鍋爐和抽凝式汽輪發電機組以及配套設備,將糠醛渣、玉米秸稈等農林廢棄物進行直接燃燒,實現併網發電和餘熱供暖,被認定為「國家生物質熱電聯產縣域清潔供熱示範項目」。項目正式投產後,預計年發電量將在1億千瓦時,年供熱量22.5萬噸;收儲半徑輻射高平市除東部山區以外的大部地區,可為農民增收3000餘萬元,解決就業100多人。

為切實方便周邊群眾,2019年,該廠購買了30臺打捆機,分發到10個鄉鎮(街道),並與9個農業合作社及7名農機戶籤訂了《打捆機租賃及秸稈收購合作協議》。預計今年收購量可達到5000噸。

據悉,高平市玉米種植面積達38萬畝,秸稈資源十分豐富。為做好玉米秸稈收儲工作,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的業務人員分赴各村,提醒合作社、農機大戶準備好打捆機等設備,並根據需要組織運輸車輛。

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自今年4月份併網發電以來,已生產綠色電力1200萬千瓦時,除去廠用電10%,上網電量達1050萬千瓦時。截至目前,累計消耗燃料量2萬噸,其中秸稈、農林廢棄物9000餘噸,共節約標煤7000餘噸,減少了二氧化碳與溫室氣體排放,緩解了森林防火壓力,改善了鄉村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項目總經理助理楊穎輝表示,作為一個新能源項目,公司將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拓寬秸稈的收購渠道,促進農林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減少汙染物的排放,為環境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作出貢獻。

採訪結束,抬眼望去,頭頂的藍天與遠處天際清晰可見,正如採訪中許多人告訴記者的,與往年焚燒秸稈烏煙瘴氣的情形相比,今冬的空氣清爽了不少,11月份能看到這麼藍的天,在過去簡直不敢想。秸稈綜合再利用工程實現了秸稈資源化利用,保護了生態環境,為生態美作出了貢獻。

責任編輯:鄭洋洋

作者:程國媛

相關焦點

  • 「復工復產」昌黎:秸稈回收 變廢為寶
    時下正是春耕備耕的季節,以往農作物收割後留下來的秸稈,是一件令農戶頭疼的事,成堆的擺放在一起,不僅佔地方還影響春耕,想要處理也找不出好的辦法。如今,昌黎縣朱各莊鎮老雨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不斷探索秸稈處理的新出路,引進十幾臺多種秸稈處理機械,將秸稈「變廢為寶」,出售賣錢,提高了農戶的收入,也保護了環境,徹底解決了當地百姓秸稈處理這一「老大難」的問題。
  • 甘蔗秸稈成飼料 變廢為寶出「新招」
    甘蔗秸稈成飼料 變廢為寶出「新招」 信息來源:柳城縣融媒體中心 發布日期:2021-01-06 17:20 【字體:大中小】
  • ...吐」出「黃金棒」——石家莊市開展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效果好
    2020年,石家莊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在97%以上。其中,通過機械還田的形式利用秸稈,能夠有效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通過青貯,把秸稈轉化為優質飼料,可發展畜牧養殖;通過秸稈沼氣、秸稈壓塊、秸稈發電等能源化利用,推進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
  • 撫順農田「機車歡唱」「沒用之草」變廢為寶
    11月26日,伴隨著陣陣轟鳴聲,秸稈打包機在田地上呼嘯而過,將一排排玉米秸稈收割得乾乾淨淨,只留下一個個圓柱形的秸稈包。連日來,在撫順市望花區塔峪鎮收穫後的土地上「機車歡唱」。這是塔峪鎮黨委聯繫企業,協調來多臺秸稈打包離田設備,免費為全鎮範圍內的玉米秸稈打包,在為村民解決田地裡的秸稈問題的同時,也實現了秸稈的綜合利用,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截至目前,該鎮已完成近2000畝玉米秸稈的打包工作。
  • 秸稈竟可以建房子、制桌椅、提取新材料
    變身板材,搭建起紋理漂亮、防水隔熱的秸稈草屋;厭氧發酵,配製出可供牛羊食用的營養飼料;提取二氧化矽,廣泛應用於橡塑製品、日用化妝品等生產領域……11月13日至14日,在2020年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上,500平方米的阜陽館內,阜陽市參展企業展出的「拳頭」產品,讓觀展者和客商大開眼界。
  • 延安富縣:秸稈打包 變身「飼草銀行」
    為了處理好秋收後產生的大量秸稈,縣上開展飼草收貯打包工作,讓秸稈變廢為寶。初冬時節,記者在富縣直羅鎮看到,大型秸稈還田機械正在忙碌穿梭,將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秸稈就地粉碎,然後均勻拋灑在地表,隨即翻耕入土,使之腐爛分解。
  • 機器「吃」進秸稈「吐」出飼料,膠州小鎮集體回收秸稈變廢為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震 通訊員 劉芬 膠州市鋪集鎮作為傳統農業鎮,每到收割時秸稈處理就是大難題,今年,鋪集鎮設立秸稈收儲運中心,運用機械將秸稈變成飼料,萬畝秸稈可為農民增收20餘萬元。6月19日,在山東省膠州市鋪集鎮馬家村的麥田裡,伴隨機器的轟鳴聲,一臺臺秸稈撿拾打捆機,像「清道夫」一樣,「吃」進一根根秸稈,「吐」出一捆捆稻草方塊。「今年一畝地能打這樣的捆12-15個,打一畝地的人工機械成本30元左右,零賣一個捆能賣5塊錢,大客戶按噸要,一噸能賣到150-200元,這樣的小麥秸稈捆供不應求。」鋪集鎮秸稈收儲運中心負責人鹿炳展說。
  • 廢棄的秸稈竟然還能用來種赤松茸?怎麼做?
    2016年的夏天,劉遠安回到家鄉後發現,到處都堆放著大量廢棄的秸稈,不少鄉親們都抱怨這些秸稈看著佔地方又汙染環境,因為有著多年的種植和養殖經驗,劉遠安想著是不是能通過什麼方式將這些秸稈變廢為寶呢?他突然想起來,之前到一個搞種植業的朋友那裡參觀,就是利用秸稈種植赤松茸,並且種植地非常成功,他馬上聯繫這個朋友,表達了想向他學習種植赤松茸的想法。
  • 小秸稈 大產業
    現誠邀地方政府、研究機構及秸稈設備、秸稈收儲運和秸稈相關生產企業參與此標準的意見回饋、現場調研及研討會等,並歡迎各企業機構參與起草單位。一捆秸稈能做什麼?化身纖維,織出與普通純棉無異的衣服;變身板材,搭建起紋理漂亮、防水隔熱的美麗小屋;提取聚乳酸,製成可降解塑膠袋和一次性餐具……近年來,琳琅滿目的秸稈製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活中。
  • 化身纖維、變身板材、提取聚乳酸……秸稈製品琳琅滿目 小秸稈 大...
    化身纖維,織出與普通純棉無異的衣服;變身板材,搭建起紋理漂亮、防水隔熱的美麗小屋;提取聚乳酸,製成可降解塑膠袋和一次性餐具……  近年來,琳琅滿目的秸稈製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活中。作為秸稈資源大國,我國的秸稈產業化之路進展如何?有哪些將秸稈變廢為寶的好做法?秸稈利用過程中還存在哪些難點?記者進行了採訪。
  • 澄邁:秸稈有效處理 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把粉碎後的秸稈青貯起來,賣給需要它來餵牛、羊的客戶,實現有效利用。」近日,在位于澄邁縣永發鎮的澄邁潤來種養殖農民合作社,工人們將粉碎後的秸稈塞到全自動化設備進行壓縮打包。據澄邁潤來種養殖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王成軍介紹,合作社將回收的秸稈經過粉碎機粉碎細化後,再經密封打包儲存等工藝處理,最終成為牛、羊的青貯飼料,實現秸稈飼料化利用。
  • (圖表·漫畫)「環境」變廢為寶
    新華社圖表,北京,2020年11月1日 漫畫:變廢為寶 記者11月1日從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獲悉,近年內蒙古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每年八成以上的秸稈實現了資源化利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李向前介紹,根據農牧結合的地區特點,近年內蒙古按照農用優先、就地就近的原則,以增加秸稈綜合利用量和減少露天焚燒為目標,推動形成了秸稈收、儲、運、用的利用模式。目前興安盟等盟市秸稈實現了飼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多元綜合利用,串起一條低碳環保、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綠色產業鏈」。2019年,內蒙古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4%以上。
  • 江西省南昌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漸入佳境
    麥電網訊:秋冬季以來,各地秸稈焚燒汙染防治工作正進入關鍵期。秸稈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長期面臨禁燒及循環利用的難題,但在江西南昌,它卻成了助力農戶致富的法寶。記者在現場看到,田地中,一輛四輪機械車如同剃刀,在稻田中行駛過後,地上留下的便是經過切割並打碎的秸稈碎屑;另一臺機械車像是卷筆刀一般,直接將切割後的秸稈捲入車內,不久後便能從車尾「吐」出一捆豆腐塊狀的秸稈來。【同期】江西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吳江第一種方式是秸稈粉碎還田,就是直接通過旋耕粉碎機直接打碎。
  • 秸稈機械化利用「好戲連臺」
    數萬噸秸稈有的被粉碎還田,有的被打包成捆送往養殖場,還有的將作為熱力燃料離田加工……秸稈處理不再靠燃燒。「秸稈全量化處置,全指望這些農機設備,全程機械化作業縮短了作業時間,有效解決了田間焚燒秸稈帶來的汙染和危害。」三崗鎮副鎮長李東升介紹說,全鎮禁燒區15.5萬畝耕地,將逐地塊排列時序,科學合理調配農機具,6.3萬噸秸稈將全部還田離田,從源頭杜絕秸稈焚燒。
  • 決勝2020|懷遠:秸稈編繩草生金
    11月28日,懷遠縣白蓮坡鎮新莊村,在匯農草編專業合作社寬敞的扶貧車間裡,75歲的唐元標將水稻秸稈源源不斷地塞進草繩編織機進料口,隨著機器飛快運轉,一條手指粗的草繩便連續「吐」了出來。老人將家裡八九畝地流轉給種糧大戶,每年收入4000多元,不服老的他又編起草繩,每天能賺五六十元,帶著老伴兒在2017年就摘掉了「貧困帽」。
  • 臨沂市平邑縣仲村鎮段莊村玉米秸稈粉碎青儲正當時
    9月17日,在臨沂市平邑縣平邑縣仲村鎮段莊村一家秸稈粉碎點上,正在搬運玉米秸稈包的齊敬慶老人對村裡新上的秸稈粉碎青儲機械設備是讚不絕口。眼下,正是玉米收穫的季節,段莊村以及周邊村將有大量的玉米秸稈需要妥善處理。該村過去處理秸稈的辦法是推廣玉米秸稈還田技術,通過收割機收割後粉碎秸稈,然後深翻地下,這樣可以讓玉米秸稈分解腐爛後提升土壤裡的微量元素和肥力。
  • 現在風靡的環保小麥秸稈餐具,您到底了解多少?
    而近幾年新興起一種環保材料:小麥秸稈。廣泛應用於日常生中的餐具類、一次性用品類。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習慣的變化,一次性餐具的需求量還在進一步增長。秸稈餐具的出現代替了目前使用的塑料泡沫、紙質等包裝材料。
  • 生物質發電:行業出清「剩者為王」
    「進」,堅定改革方向,持續完善生物質發電項目管理政策,明確市場預期,促進生物質發電行業提質增效。實施方案中明確了2020年生物質發電(含垃圾焚燒、農林生物質發電及沼氣發電)中央新增補貼資金額度確定為15億元。
  • 玉米收穫以後,秸稈到底怎麼做才最好?
    德叔在前幾天就開始掰一些嫩棒子煮著吃了,反正是自己家種的,天然無汙染,還非常的香,玉米收割以後就到了秸稈還田的時候,我們知道在以前收穫了以後,秸稈都會被燒掉,但是國家下令不允許在焚燒秸稈上,秸稈到底怎麼做才最好?其實咱農民還是有很多好辦法的。
  • 沼氣發電只是「小個子」,不宜把行業吹得「天花亂墜」
    01 沼氣發電原料複雜多樣研究數據顯示,沼氣發電只是「小個子」,2019年僅佔生物質發電裝機的4%。雖然沼氣發電裝機容量佔比少,但沼氣發電的原料卻有禽畜糞便、秸稈、雜草、垃圾、汙水、汙泥等,這些原料通過厭氧發酵技術處理產生沼氣後可發電、供熱,實現資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