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專屬任務#筆者自年少時曾不少次路過位於延安東路上的上海自然博物館舊館,但都一直未曾進去過一次,可能是因為每次路過都幾乎看不到什麼人進出,而且門頭有顯得太過古板嚴肅激不起孩子的探索欲吧。其實像上海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這種太專業的場館,對於孩子,恐怕除了學校組織,真的很少會有自己主動要求的,各種遊樂園難道不比全是標本的死板場館香嗎?
但從幾年前自然博物館歸併科技館並移址新館後開始對新的自然博物館有所期待,畢竟上海科技館從開館到後期陪同外地友人陸續去過幾次,除了後期對科技館部分展品設施陳舊殘損有些遺憾,但總體對科技館的互動以及展出形式等評價頗高,因為有了科技館的背景所以愛屋及烏的對有親子遊覽計劃的朋友會在推薦科技館的時候連帶帶上自然博物館,但很多東西真的只有親身體驗過後才有發言權,在前不久親子去過一趟後,自然博物館從此就從我的推薦名單上消失了。
因為是從博物館後門附近到的(也就是差不多地鐵13號線自然博物館站1號口附近),所以沒看到博物館正面,也就沒覺得建築有什麼值得拍的,直接檢票入館。一入館覺得好像挺現代的,有了稍微一絲絲期待。
電梯往下到了L2層,比較期待的四維影院沒開,好吧,能理解。但是,起源之謎一開始展覽的那些西洋六分儀,天文望遠鏡那些,你放模型也就算了,可很多連內部結構都沒有,光有一個外觀,真糊弄孩子呢?很掃興的匆匆略過起源之謎,從坡道逐步進入L1「生命長河」展區,這裡沿通道陳列的都是各種飛禽走獸的標本和少數已滅絕的如恐龍,猛獁象等的化石以及科學恢復後的形象模型。但是不明白既然叫生命之河為什麼不能按各生物的存在時間陳列,完全是怎麼好看怎麼擺,沒有源頭,沒有匯入的能叫河嗎?上圖的這些標本,絕大多數動物園都有,有些在野生動物園還能近距離觀看活物甚至互動,不比看標本「香」?不說孩子能學到什麼,大人除了擺POSS拍幾張美照打卡一下,又能學到什麼?
體驗自然和觸摸池當天沒開,看規模也沒啥期待的,不要說正兒八經動物園沒有嗎?現在很多私人的室內動物園也沒差多少好嗎!!
B1的演化之道展示的倒是動物園裡見不到的那些遠古甚至近代才滅絕的動物化石和修復模型標本,但是大部分展品還是看不明白它的主旨「演化」體現在哪兒?怎麼演化?為什麼演化?除了少部分標本展示能夠直觀地看到海洋生物是怎麼上岸的,以及多媒體播放的物種進化動畫片,但是這種動畫片有必要非來博物館看嗎?現在什麼年代了?條件好點的家庭在家都能看VR甚至全息影像啊!
這層展館唯一讓我覺得長見識的就是這幾塊土層巖層的實物了,第一次很直觀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沉積年代層,個人覺得光這幾塊實物標本講述出來的故事都勝過前面那些雜亂,華而不實的標本強。
再往下一層B2M,「上海故事」應該算是個夾層,講的大概是上海這塊地面的歷史演化進程,這層找了一下居然一張照片都沒拍實,唯一的印象深刻的是一組溼地環境的剖面標本,溼地現在雖然不少見,但是底下看不到的剖面是真的外面看不到的,唯一的感嘆是蟶子好多啊,呵呵,這個大概只有用心看過這組標本的人能懂。這個展廳在前幾天去過廣富林文化展示館後基本兩廂對比後已經被我貶的被甩十條街了,後面會抽空整理個廣富林遺址公園的。
最下一層B2當天好像探索中心沒開,「生態萬物」,「人地之緣」,「繽紛生命」,「生存智慧」這幾塊展區又是一堆標本的堆砌,除了生存智慧還是比較能夠體現出動物各種擬態場景外其他的毫無特色。倒是「大地探珍」展區展示的很多原礦讓人大開眼界四四方方的黃銅原礦,傳說中的狗頭金,海膽一樣的輝銻礦等等。
至此,上海自然博物館當天開發的場館差不多都走馬觀花了一遍,回來的感受就是如果是本地人,就把大多數人一生都不一定去一次的自然博物館留到什麼時候學校組織吧,好歹能換回一篇諸如「我今天去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看到很多標本,學到很多知識」的內容空泛或作文或日記,然後老師們在幾篇言辭優美的文章上打上高分,至於真的有學到些什麼?能有幾個關注?如果外地人的話,請把上海自然博物館從你的行程中去掉吧,如果有的話。
好了,今天的內容都到這兒了。求個關注或者訂閱吧,點個讚也成,原創碼字不易,感恩。想完整跟我一起體驗我的旅行的朋友可以點擊我的暱稱,跳轉到主頁後選擇往期你所感興趣的旅行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