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哀歌藝術

2021-03-02 jiaohui

文/安妮·海內加爾(Anne Henegar)

譯/筆芯  

校/煦

 

一、哀歌中的奇異盼望[2]

   

神啊,你為什麼不顧我?在我需要的時候,你在哪裡?

 

神啊,你這麼長時間都不理睬我,時間真是太久了。我長久以來一直看著你的後腦勺。

 

神啊,興起吧!你要整天都睡覺嗎?醒來吧!難道你不管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嗎?你為何把臉埋在枕頭裡?為什麼假裝我們一切皆好?這是我們的現狀:我們臉朝下趴在塵土裡,頸項被人穿著靴子踐踏壓迫。興起成為我們的拯救吧!倘若你真的那麼愛我們,就幫助我們吧!

 

我是在保羅·米勒(Paul Miller)帶領的一次研討會上首次聽到上述話語。他讓我們就一本前衛的禱告書上的禱告詞進行評論。人們迫不及待地舉起手,想要拿到四處傳遞的麥克風,分享自己的厭惡和反感之情:「大不敬!」「不合時宜!」「你不應該這樣跟神說話!」米勒點點頭,平靜地回答說:「這段禱告詞摘自詩篇10:1,13:1,44:23-26。」米勒解釋道,這裡讀到的是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的聖經釋義譯本《信息本》(The Message),屋子裡一下變得靜寂無聲。這種陌生的語言將我們拋入詩篇的質樸之誠實中。

 

1、什麼是哀歌?

 

哀歌是向神發出的禱告。有些哀歌是悲傷的,讓人淚流滿面;但也有些是質樸的,凌亂破碎,充滿了能量、激情和堅定的盼望。哀歌包括理性的爭辯和充滿情感的言詞。雖然哀歌會讓人產生不敬和不適的感覺,但發出哀歌實際上需要極大的信心。如果我們不相信神關心我們,傾聽我們,我們只會保持沉默。

 

米勒認為,哀歌把兩根不同的「火線」——神的應許和我們的問題——連接起來。兩根線碰在一起時,就會迸發火花。哀歌挑戰我們去認識神的應許,抓住祂的衣領說:「神啊,你曾說過……但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你這是在做什麼呢?向我們顯明吧。你要興起做事!」哀歌是絕望中的呼聲,而絕望驅使我們來到神的面前。難道來到神的面前不正是祂所要的嗎?神願意傾聽我們不加修飾的心聲。

 

哀歌是我們在已然未然的神國度裡所發出的呼聲。耶穌已經來了,但我們在祂裡面的生命還沒有完全實現。羅馬書8章說,我們在盼望中和嘆息中等候祂。作家伊莉莎白·特內奇(Elizabeth Turnage)說:「盼望預示著衰敗中的救贖。」哀歌與衰敗和救贖並行引發的這種張力搏鬥。哀歌是我們未完成的故事的小調之歌。苦難不是最後的結局,所以我們呼喊說:「主啊,要到幾時呢?」(參詩13:1)

 

因為哀歌的作者對神的屬性和作為充滿信心,所以哀歌最終轉向讚美。有時,這個轉折點是哀歌裡最不和諧的音符!這個轉折點並不總是出現在同一個地方,有些直到最後一節才會出現。詩篇88沒有轉折點。詩人稱神為「拯救我的神」,但結尾很悽涼,「黑暗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人生有些季節就是那麼黑暗,不是嗎?神是有多慈愛才會邀請我們把沒有轉折的黑暗帶到他面前?但即便是這樣的季節,也不是一片漆黑。詩篇139提醒我們,黑暗對神來說也是光明。

 

2、哀歌與抱怨

 

哀歌和抱怨的區別是什麼?米勒簡單地說:「哀歌出於信心,抱怨出於反叛。」哀歌是對神訴說;抱怨是向神以外的任何人說對神的怨言。這就像面質和說閒話之間的區別一樣。當你對某人感到灰心,但又拒絕與他們直接交談時,你是否很想以說閒話的方式吐露一下自己的想法?一個發出哀歌的人並非間接地說神的閒話,而是勇敢地當面向神說話。

 

然而,我們並不是以強硬的態度或緊握的拳頭走近祂,而是以張開的手來親近祂。祂是神;我們不是。大衛·鮑力生(David Powlison)警告說,哀歌應該是「信心的懇求,而不是苦痛的咆哮」。我們該怎麼區分這兩者呢?一位智慧的輔導員曾滿有恩慈地告訴我,我們可能需要多次跨越哀歌和抱怨的界線,才能知道它們的區別。

 

3、神如何回應我們的哀歌

 

神如何回應我們的哀歌?通過我們與耶穌的聯合。我們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又復活的王曾親身經歷相同的失落和困惑,甚至還更糟。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直接跳到故事的結尾。我們不能撐竿跳過痛苦;我們必須經歷痛苦並通過它成長。沒有捷徑可走。然而神不會浪費我們的痛苦。正如四肢癱瘓的作家瓊妮(Joni Eareckson-Tada)所說:「我們必須始終直面悲傷和罪。正是這種直接了當的、質樸的途徑,讓希望在苦難的灰燼所留下的肥沃土壤中生長。」

 

哀歌滋養出與耶穌更親密的關係。我們在祂的苦難中嘗過與祂相交的滋味,並在祂復活的大能中與祂相交。我們照著祂的死和祂的復活塑造我們的生命。保羅·米勒稱之為J曲線:向下走向死亡,然後復活上升到更豐盛的生命。耶穌是我們試煉中的至寶。「我要將暗中的寶物和隱密的財寶賜給你,使你知道提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賽45:3)

 

二、缺少哀歌的危險[3]

 

我是那種看到水杯半滿而不是半空的樂觀主義者。從我本身性格來說,我討厭哀歌。早年時候,我會強調我們是生活在十字架這一邊的復活的人。我們所需要的是在主裡有更多的喜樂和信心。我們知道故事的結局,所以讓我們生活在故事的結局裡。這一切還都是真實的,感謝主。只是不完整。

 

要想恩典的故事完整,美麗和破碎都是必要的,偏向任何一邊,我們都會從神學的馬背上摔下來。虛假的讚美或悲觀的自省,單憑任何一個都不能榮耀我們受苦的得勝君王。弗雷德裡克·布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說,福音從悲劇演變到喜劇再到童話。神知道我們一併把握喜樂和哀傷的張力有多麼難,所以祂邀請我們,在我們等候的時候,把痛苦和問題帶給祂。

 

但,我們若拒絕神發出的哀歌邀請呢?不發出哀歌有什麼危險?重新發現這門失落的哀歌藝術,我們又能得到什麼?

 

1、缺少了哀歌,會有什麼危險

 

所有的關係都取決於信任和誠實才能興旺。與神的關係尤其如此。我們對神不誠實,會產生距離感和不信任感。沒有哀歌,就等於與神冷戰,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如果你不告訴神你在乎什麼,你會以為祂不在乎。你們之間的隔閡會加深,你們的關係會變得萎靡不振。

 

保羅·米勒將耶利米書2:5-8解釋為神對以色列人的斥責,因為他們在被擄期間沒有發出哀歌,「他們心裡發昏,一個明顯的跡象就是沒有人來到神的面前。沒有人能抓住神並搖動神的手。」

 

當我們相信神的主權時,我們會按神的旨意與神摔跤。大衛·鮑力生說:「信心永遠不會對威脅麻木。你並不是沉著堅定地努力堅持,你既不平靜、冷漠,也不鎮定;你既吵鬧,又黏人。這是信心在愛中發揮作用。」這種信心不是被動的,而是充盈的、喚醒了的、高度飽和的信心。

 

拒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還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後果。我們的痛苦就像被壓在水下的球,最終會以某種形式浮現出來。專家稱之為「錯位的哀傷」。它展現出來的時候,會有以下一些形式:或者是麻木痛苦的各種癮症,或者是因無法控制不可控之事而憤怒,又或者是各種形式的關係衝突。它甚至會導致慢性疾病,無論是身體上的、精神上的,還是情感上的。我們的悲傷總得有個去處。你的悲傷去哪兒了?哀歌說,不要壓抑你的情緒。尋找那位用皮袋盛裝你的眼淚的主(詩56:8)。

 

神親自邀請我們:「你感覺痛苦嗎?把它交給我吧。」

 

2、哀歌帶給我們的收穫

 

我們在哀傷和掙扎中來到耶穌面前時,就會更多得著主。我們找到了光明和盼望,因為祂是這兩者的源頭。祂是我們的奇妙策士。祂向著我們的哀傷講話。祂在我們的哀傷中與我們同坐。清教徒撒母耳·盧瑟福(Samuel Rutherford)曾寫道:「如果你的主呼召你受苦,不要驚惶,因為祂會在你的苦難中為你預備,使你更深地與基督同行。雖然你必須赤腳走在荊棘裡,但主要把祂最柔軟的枕頭放在你的頭底下。」

 

但我們不只是為自己發出哀歌。我們愛人,就要和他們一起哀嘆。就像約伯的朋友們在一開始和他一起坐在爐灰上一樣,我們也需要和其他人一起,難受地坐在他們的爐灰上。然後我們一起來到神面前,求問祂:為何?何竟?要到幾時呢?

 

當我們注視和傾聽他們的時候,才是愛他們。我們「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我們的悲傷就會減半,我們的歡樂卻會加倍,我們的心會變得開闊。正是因為我們分擔了哀傷,我們的喜樂變得更加明亮;正是因為我們發出了哀歌,我們的慶祝更加令人興奮。

 

我們都喜歡一首經典的讚美詩《你信實何廣大》,它出自耶利米哀歌3:22-23:「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在黑暗的情景下,這些話帶來閃耀的盼望。

 

耶利米說出了哀歌作者最常見的問題:「何竟?」以此來幫助那些在饑荒中沉默的以色列人。他用這問題引導以色列人,從第一章中的震驚、沉默,無法清楚地禱告,到第五章,他們終於能夠以團體的形式與神對話。神破碎的子民能夠並且正在與神對話,這就是恩典的得勝。他們抓住神不放,因為神抓住他們不放。

 

我們一起發出哀歌,會帶來一個美麗而令人驚訝的附加好處,就是發現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在「救贖邊緣」(Redemptive Edge)播客《創造性行動從哀歌開始》(Creative Action Begins with Lament)中,唐娜•哈裡斯(Donna Harris)說:「哀歌是真正創造性行動的開始。哀歌不是行動的替代方案,而它實際上是必要的準備。如果我們沒有發出哀歌,我們本質上是在說:『邪惡是我們在生活中要去承受的,』而不是說:『邪惡、不公、苦難和破碎是我們應該攻擊的仇敵。』」

 

3、為什麼要不斷學習哀歌

 

25年來,我患上了5種慢性疾病,病情不斷惡化,部分原因是我壓抑自己的情緒,把追求效率作為一種應對機制。在我的故事中,有一個場景非常重要。

 

在父親葬禮那天,我們得知母親的癌症復發了。在下葬和追悼會之間的空隙裡,腫瘤醫生打來電話說:「我為你失去親人感到難過,但這周五你的母親要來醫院。」護士重複著常規言辭,我一動不動站著,一言不發。

 

一年半後,我仍然哭不出來。在求生模式中生存,學習適應新常態,並且管理自身的疲憊,這些似乎都成了推遲哀傷的正當理由。至少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最後,我去見一位輔導老師,她對哀傷並不陌生。她解釋說,我的情緒僵住了,就像巧克力融化後再加入冷牛奶會變硬一樣。母親癌症復發的噩耗,再加上剛剛失去父親的哀傷,這一切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

 

就像耶利米在耶利米哀歌中為以色列人所做的一樣,我的輔導老師讓我借用她的話來哀傷;就像約伯的朋友們在約伯開口說話之前為他做的那樣,我的輔導老師陪我一起坐在我的爐灰上。她為我留出空間,讓我把壓傷的靈魂帶到耶穌面前,她陪我一同走在苦難的道路上。她用從主那裡得到的安慰,安慰了我(參林後1:4)。

 

我還不是哀歌的專家。我和你一樣在學習。但我被激勵,要繼續在其中成長,因為我想要更多認識耶穌,我想要更像祂愛我一樣去愛別人。

 

三、哀歌的操練[4]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保羅·米勒的禱告研討會讓我了解了希伯來哀歌的樸實真誠。我對此很感興趣,但當他要求我們即時寫一首哀歌時,我內心的抗拒開始構建。我真的沒有什麼可哀嘆的。我仍然不確定我怎麼看待這種類型的祈禱。在擁擠的房間裡,我寫不出來。我的藉口就這樣一個又一個。

 

你呢?如果我讓你現在停止閱讀,寫一首哀歌,你的心會作何反應?「哎。夠了,夠了!我厭倦了悲傷。我們到底還要不要談盼望了?」或者更進一步,「我不想陷入悲傷中。如果我向前一步,我可能就永遠出不來了。」

 

1、我們為什麼會抗拒

 

對哀歌的抗拒是一種源於恐懼的防禦機制。我們害怕未知,所以會固守熟悉的一切。這似乎很正常,但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諮詢師兼作家黛安·蘭伯格(Diane Langberg)解釋說,當我們緊緊抓住讓我們感到安全和受到保護的東西時,實際上破壞或阻礙了我們所渴望的東西。

 

所以讓我來問你:你渴望什麼?真的很渴望什麼事情?一些特定的願望可能會浮現在你的腦海中,比如得到醫治、配偶、孩子或一份令人滿意的職業。在所有願望的背後,是你對生活更大的願景。作為一個信徒,你越成熟,就越想要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越希望自己更像神——有智慧,成熟,在真理和愛上有根基,在聖靈的果子中成長,並以有影響力和持久的方式傾注你的生命在別人身上。

 

但事實是:通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不可避免地會帶我們經歷苦難。沒有別的路,因為這是耶穌所走的路。沒有人願意走在憂傷之路上,但是當我們走在這條路上的時候,我們發現祂陪伴我們走在一起。祂已經走過這條路,所以祂知道這條路會通往哪裡。因此,在苦難的道路上與耶穌的相交,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相交。

 

2、允許釋放自己

 

研討室安靜下來後,我決定試一試。我意識到,我需要許可自己的心對神誠實而大膽地發出哀歌,所以我打開手機裡聖經應用程式的信息本,選了一首詩篇,借用它的語言來引導我。天啊,成功了!很快,我奮筆疾書,手中的筆用力過度,甚至在紙的背面留下凸起的痕跡。我書寫的速度太快,字跡幾乎難以辨認。在叫停的時候,我甚至還在繼續寫。

 

發生了什麼?我又體驗到哀歌的另一個令人驚訝的好處:它釋放了我的心。我不知道自己內心有這麼多的問題和灰心挫敗。母親放療後正在恢復,女兒們正面臨著我既無法理解也無法解決的挑戰,教會也在經歷著成長的煩惱。我沒有意識到所有這些都壓在我身上,直到我掙扎並徹底放開。我發現自己寫道:「還有一件事……」「主啊,還有一件事……」我以前為這些事都曾禱告過,但是這次不一樣。我把這些話獻給神,就像祂賜我的禮物一般。

 

當然,所有的禱告都如此運行。但是哀歌中的一些東西開啟了我與神之間更豐富、更深入、更親密的關係,就像在深夜和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交談。我覺得更輕鬆了。哀歌可以醫治和釋放,它打開了我的心靈和思想,讓我看到了新的解決方案、創造性的想法、全新的盼望,也讓我停下來留意神一直以來回應我的方式,並為此慶賀。

 

我體會到為什麼哀傷是盼望看似不可能的夥伴。我們知道,遲延的盼望使人心憂。但是,我們若不盼望神聽見我們,關心我們,若不盼望祂有能力,祂足夠愛我們以至於願意回答我們,我們又怎能向神哀哭呢?哀歌培養堅定的盼望,因為哀歌要求我們認識神的屬性,抓住祂的應許,並且努力地倚靠祂的應許。哀歌把門踢開,讓盼望衝進來。哀歌是燃起的盼望。

 

3、哀歌的預備

 

輪到你了。也許你很清楚自己想向神哀嘆什麼。但如果你不知道,讓我給你一些建議:打開聖經。它在你裡面激起了什麼樣的話題和渴望?它所揭示的與你當下的現狀有什麼明顯的差異?

 

想想當前發生的事件,尤其是那些顯為不公、邪惡和悲劇的事件。允許自己去感受,待在艱難中,不要急於去解決問題。

 

聽有意義的音樂。別忘了,詩篇是詩歌。很少有東西能像歌曲那樣打開你的心扉。靈歌是歷史上的哀歌,可能是揭露渴望、痛苦和不公的好方法。視覺藝術、詩歌、文學,或者僅僅是到大自然中走走,都能深深地激發你的內心。

 

4、寫下哀歌

 

哀慟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但我發現這個四步模式很有幫助:稱謂、訴苦、請求和信靠。[5]我將用詩篇第13篇來說明這個模式。

 

稱謂 

  

  

記住,哀歌和抱怨是不同的,因為我們的心是向著神的。大衛刻意對神說話。耶和華是神在燃燒的荊棘中向摩西顯明的名字,表明祂是堅定、守約的神。大衛知道神與他的約是一生之久的。大衛的哀歌帶著一種紮根於他個人經歷的盼望。

 

想想神過去是如何與你相遇的,記住你當時是如何經歷祂的。即使過去很難與你目前的經歷調和,也請記住你是在和同一位神說話,並在你的禱告中,使用你熟悉的對神的稱謂和描述。

 

訴苦

   

1-2節 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要到幾時呢?

  

現在,誠實而具體地發出你的哀歌。在約伯的生活分崩離析之後,他寫了一張「損失清單」。寫下你的損失。如果你需要幫助,問自己以下問題:「我最近對什麼感到沮喪?什麼讓我心碎?什麼讓我在夜裡醒來?白天我總是在想什麼?我永遠失去了哪些東西?

 

把所有的事情都列出來——尤其是那些你認為不重要的事情,即使它們很小或者不像別人的麻煩那麼大。不要修飾語言,不要把文字改得聽起來比你真實的感覺更虔誠或更鎮靜。你就盡情表達吧。如果你還困在這裡,就這樣開始:「主啊,我不能接受……」讓自己對不公正、損失以及每一個破壞平安和完整的仇敵感到憤怒吧。

 

不要太快完成這個部分。我在這部分寫下了「還有一件事,神……」你還需要加什麼呢?想像神問你:「還有別的嗎?」祂要你向祂傾訴一切。

 

請求

   

3-4節 耶和華我的神啊,求你看顧我,應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免得我的仇敵說:「我勝了他」;免得我的敵人在我搖動的時候喜樂。

  

這部分感覺就像一個孩子捧著父母的臉說:「看著我!」我們也必須捧著神的臉,不鬆手。我們都希望被看到和被理解,我們也希望得到回應。在最簡單的層面上,我們必須請求神:「做點什麼!」你想讓祂怎樣與你相遇?說出你所渴望恢復的。你想讓祂怎麼處理你的傷損?深挖你真正想要的,表達你的渴求。越具體越好。

 

對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說,這是最困難的部分。我們知道神可能不會馬上回答,我們的環境也不會馬上改變。這種感覺就像是在寫一封信,然後把它交到祂的手裡,相信祂會仔細閱讀並做出智慧的回應。

 

但我們決不能在神面前含糊其辭或模稜兩可。約翰·牛頓(John Newton)曾寫過這樣一首讚美詩:

   

你要來到王面前

帶著大量的請求

因祂恩典和力量

任何要求都不多。

  

信靠

   

5-6節 但我倚靠你的慈愛,我的心因你的救恩快樂。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祂用厚恩待我。

  

這就是轉折點!有時,詩人所表達的信靠比他的訴苦更不和諧。它可能會在三分之二的時候出現,甚至在最後幾節,就像詩篇13。無論轉折點在哪裡出現,只要我們需要,相信神會賜給我們與祂摔跤的恩典。

 

即使你還沒有感覺到,也要承認主對你的愛。列出你可以讚美祂的任何事情,無論多麼小的事情。我的一個朋友正在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時光,她說她為牙膏的味道感謝神。神在哪裡呼喚你去感恩和滿足呢?為你的信靠禱告,使它像你的訴苦一樣具體而充滿激情。

 

想想你最後一次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值得慶祝的事情,或者你最後一次打電話給朋友或家人分享令人興奮或鼓舞人心的事情。現在把它和神的屬性聯繫起來。神在這些事情上給你的供應,說明祂是怎樣的神?你有沒有停下來為這些事情感謝祂?沒有感恩的哀歌會使我們目光短淺,限制我們的全局視野。

 

怎麼可能用慶祝和信靠來表達哀慟呢?唯因耶穌!耶穌不僅被遺忘,而且是被遺棄在十字架上。祂的敵人被升高,祂卻嘗了死味,好讓我們永遠都不用死!我們信靠祂永不止息的慈愛和救恩。我們隨著祂死亡和復活的弧線走向永生!

 

安靜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我們下面接著要談到的:與祂靜靜地坐在一起。這些安靜的時光可能是最深刻、最親密、最溫柔的時光。愛你的神是有位格的,而不是一個概念。讓你自己倒向祂,癱倒在祂裡面。想像一個孩子融化在父母的懷抱裡:安全、可靠、熟悉、被傾聽、被愛。「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同耶和華安然居住,耶和華終日遮蔽他,也住在他兩肩之中。」(申33:12)

 

在你哀哭的時辰和日子裡,留心聽神怎樣用祂的話語和環境回答你,留意祂可能帶來的創造性解決方案;尋找機會幫助別人親近祂。祂會怎樣使用你用充滿生命的言語和愛心的行為去服事你的鄰舍呢?

 

也許你現在沒有必要哀傷,但是你可以替其他人哀傷。保羅·米勒曾邀請我發出哀歌,你可以邀請誰來做呢?你認識的人有沒有通過憤怒、過度工作或癮症,錯誤地疏導自己的哀傷?是朋友嗎?是父母嗎?甚至可能是孩子嗎?

 

一個朋友曾經告訴我:「我們正在走向榮耀,但旅程是艱難的。」感謝神,祂是賜安慰的神,祂在我們等候祂美好救贖的時候,邀請我們把無法想像的痛苦帶到祂面前。不要壓下痛苦繼續前進,而是把你的心交給祂。當我們哀慟的時候,我們為神騰出地方,請祂進來。來吧,主耶穌,我願你來!

 


[1]本文取自https://www.atlantawestside.org/the-lost-art-of-lament-part-1/。2020年8月15日存取。承蒙授權翻譯轉載,特此致謝。編輯時略有修改。——編者注

[2]對這部分進一步研究學習,可以參考:保羅·米勒的《禱告生活》(A Praying Life);大衛·鮑力生的《患難中神的恩典》(God’s Grace in your Suffering)。倘若你對哀歌式的禱告感到陌生,可以先閱讀詩篇中的哀歌:3-7,10,13,17,22,25,26,27,28,44,58,60,74,79,80,83,85,64,88,109,123,126,129。

 

[3]對這部分進一步研究學習,可以參考:Pete Scazzero, Enlarging Your Soul through Grief and Loss;Donna Harris, Creative Action Begins with Lament podcast;Mark Vroegop, How to Grieve Racial Violence Through Lament。如需更多確信,請讀約伯、哈拿、路得和先知們的故事;哈巴谷書;耶利米哀歌;詩篇;客西馬尼園和十字架上的耶穌的故事。

[4]對這部分進一步研究學習,可以參考:Stacey Gleddiesmith, 「My God, My God, Why?」 Understanding the Lament Psalms;Michael Card, A Sacred Sorrow:Reaching Out to God in the Lost Language of Lament Experience Guide;Mark Vroegop, Dark Clouds, Deep Mercy: Discovering the Grace of Lament 以及How to Grieve Racial Violence through Lament;Mark Vroegop, A First Step Toward Racial Reconciliation on The Crossway Podcast。

[5]改編自史黛西·格萊迪斯密(Stacey Gleddiesmith)的《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理解詩篇中的哀歌》(My God, My God, Why? Understanding the Lament Psalms)。

相關焦點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被逼上絕路的好人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劇照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新片《理察·朱維爾的哀歌》由華納兄弟出品,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在年末登陸美國院線。自2014年的《美國狙擊手》起,九旬的老爺子基本保持一年一片的速度,選取貼切的人物和事件,穩定地輸出他對當下現實的看法。
  • 漢娜·阿倫特:裡爾克的《杜伊諾哀歌》
    中期則以"客觀的描述"為藝術原則,偏重於寫實的"物詩"在語言風格上已自成一體。《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這兩部晚期代表作,是裡爾克一生的經驗和思辨的結晶,詩人對「此在」作出了獨特而深刻的闡釋,同時帶給人一種悲劇美感。
  • [詩歌]北方哀歌——默雷詩賞析
    思念一個人,在牆壁與牆壁之間心,卻淪陷於筆芯的漆黑與蓬勃當青鳥再次躲過孤寂的追剿經由一粒紅豆而直撲掛淚的海棠 《北方哀歌》    哀歌|第一 起風了,窗外又在下雨。但夜行者總像一條河,嘯聚起小溪的針孔而向最漆黑的夜奔襲,以所有的膽搜集一種存在,乃至鉚固一種存在的論據。
  • 我們這個時代的失落
    海明威時期的「失落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解甲歸田、理想喪失自身價值無處可尋的「迷惘的一代」。凱魯亞克時期的「失落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歷精神危機、在路上流浪的「垮掉的一代」。二十世紀至今的中國社會,也經歷過不同歷史內涵的「失落的一代」。
  • 這款吉原哀歌手辦技術分我給9.99
    近日,這位插畫師筆下一幅色彩絢麗的「重音teto 吉原哀歌
  • 傳書記錄 | 《檸檬哀歌》
    《檸檬哀歌》高村光太郎雅眾文化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推薦語:讀詩的時候,神經會變得特別鬆弛,也特別容易穿進它薄薄氛圍裡。詩人總有些奇妙且用詞奢侈的比喻,回到生活裡想起它們還是會心一笑。《檸檬哀歌》並不是一本酸澀無力的詩,反而很有撫慰的力量,是非常適合和朋友分享的書。
  • 《風平浪靜》:一首批判現實主義的濃情哀歌
    影片的「哀歌」敘述基調作為由影評人轉型為導演的李霄峰而言,他此前兩部作品是《少女哪吒》和《灰燼重生》,到這部《風平浪靜》,也是他同一個敘述系列中有著一脈相承氣息的片子。它用綜合的媒體藝術效果呈現精神世界的多元性,裡面夾雜濃厚的地域人文色彩,但同時,《風平浪靜》又是普世的,有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主旨,與其說它是入世很深的「浪蕩子」,倒不如把它看作為具有「上帝血統」的一部小人物的絕世「哀歌」。十五年,這是一個國家三個五年計劃的期限,也是一個即將邁入人生巔峰,旋即跌入谷底走上亡命之旅少年一段不堪回首的時光。
  • 每日觀影之《理察·朱維爾的哀歌(Richard Jewell)》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Richard Jewell#看完這片不要只感到美國的墮落與黯淡…其實各國都不知埋沒了多少像男主角這樣的志士…尤其歷史越悠久的國家類似的悲例就越多…所以無論種族文明和發展時期…當政治賢明之時類似主角這樣的人就能志願得酬在適應的崗位上發光發熱…而政治黑暗尤其壞人上位庸人當道像主角這樣的人就要受難遭罪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丨正義可能會遲到 但永遠不會缺席
    今天榮思就想帶大家了解一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今年上映的新作《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影片改編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不老傳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壯心不已,攜奧斯卡金牌陣容還原歷史真相,群星飆戲為觀眾帶來一場頂級演技盛宴,聚焦平凡英雄的不凡人生。
  • 失落的一角
    他缺了一角,他很不快樂。他繼續前進,度過海洋,喔,我去找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海角,千裡行路不怕路迢迢,我要去尋找失落的一角。直到有一天,請看!我找了失落的一角,他唱了起來。我找到了失落的一角,千裡獨行不怕路迢迢。我找到了且慢,那一角說。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輿論是一把刀,中傷英雄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改編自真實的案件,理察作為安保人員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中第一個發現了炸彈,並因此拯救了無數人,成為了英雄,短短幾天,他又因為飽含惡意猜測的輿論肆虐,從英雄變回爆炸案的嫌疑犯。
  • 阿米亥:詩人教育|每一首詩都是哀歌,因為一首純粹讚美的詩是不可能...
    實際上,每一首詩都是哀歌,因為一首純粹讚美的詩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你最終以描述痛苦來思考它,人們較之於他們描述其幸福則更準確而細緻……對我們來說,人類經驗使之更容易去描述痛苦。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是用語言和痛苦的精確在去描述美的事物。在希伯萊語中,對於那頭痛的人的古諺說法是「他感覺到他的頭」……如果我們的軀體不疼痛,我們就感覺不到它。因此,感覺某種事物,體驗某種事物實際上是用痛苦去感受它。
  • 剪愛系列第一期——失落的指尖藝術‖剪愛在行動
    指尖的藝術,失落的傳承,剪愛在行動。 此藝術館美名曰雅藝館,意為高雅的藝術交流館。雅藝館看起來有些古樸破舊,很難想像那令人拍手叫絕的剪紙作品就是出自這裡。師傅引著我們進入館內,剎那間一股藝術的氣息撲面而來,琳琅滿目的藝術品讓人眼前一亮,小夥伴頓時發出一陣陣驚嘆。
  • 「推薦」啟發孩子的哲學思考《失落的一角》
    今天要分享的故事來自謝爾·希爾弗斯坦,是的,如果你已經讀過叮噹媽媽之前分享的繪本故事《愛心樹》,肯定知道,謝爾是一個藝術天才,他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閣樓上的光》、《愛心樹》、《人行道的盡頭》等等,以及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失落的一角》,這些故事讓我們看到,兒童故事不僅僅只有純真和美好,還有值得思考的人生哲學。
  • 【展覽】木乃伊、黃金面具……「失落的黃金國」亮相三峽博物館
    【展覽】木乃伊、黃金面具……「失落的黃金國」亮相三峽博物館 2020-06-25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看當年病態的社會,聊這場哀歌被誰奏響
    「哀歌」繼續著東木一貫 「平鋪直敘」的導演風格還原了一場調查災難,這場案件涉及聯邦調查局、新聞媒體、人權法案等多方面問題,一時間「朱維爾症候群」成為了新聞版面和法律修正案的熱門詞彙,引發了美國社會的人權大討論。
  • 重慶三峽博物館,迎來了失落的黃金國
    但今天,有一個遙遠的國度帶著神秘的文明,首次在重慶登陸,世界文明與藝術系列展之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正式在三峽博物館拉開帷幕。安第斯文明古老而神秘,在印加帝國毀滅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槍炮與瘟疫後,其已不具備延續性。
  • 表達心情失落的句子_心情失落的詩句
    情緒失落怎麼辦?其實情緒低落是一種負能量,找人情緒可以促進能量的流動,自然情緒也會慢慢地好起來。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表達心情失落的句子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表達心情失落的詩句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忽聞岸上踏歌聲。
  • 太多失落的藝術品,構成了一座刻骨銘心的博物館
    而更多的藝術品,失落在了浩瀚的歷史長河。它們存世之時,可能與不少倖存的經典藝術品同樣重要,同樣值得讚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日後,由於盜竊、戰爭、天災、有心或無意的毀滅等種種原因,它們消失了,只有少數失而復得。若將它們匯聚在一起,構成的是一個令人驚嘆的藝術史負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