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26日,瓶花大師徐文治的瓶花藝術將亮相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博覽會,並將在25號下午14:10分為大家奉上《古人如何過中秋》的精彩講座,迎接即將到來的中秋佳節。
遙想去年中秋,四時應物應邀參加了在徐文治老師的工作室舉辦的中秋活動,從車水馬龍的北京三環踏進徐文治老師的工作室,仿佛走入了另一個時空。
這個時空裡一切井井有條,空氣中瀰漫的氣味打消了「秋老虎」帶來的煩躁,人會不自覺得慢下腳步,把思緒寄託到目所能及的一切——每一個鏡頭定格時,都是一幅畫。
供奉月宮娘娘
您平時不是都研究插花藝術的嗎,怎麼這一次在展覽中會單獨開一畫兔兒爺的展區?
其實我們這次的作品不是兔兒爺,也不是插花,而是整個中秋。中秋節不僅僅是吃月餅,還要用當季的圓形瓜果梨桃供奉月宮娘娘(嫦娥);人們還會供奉兔兒爺,因為它是月宮的象徵,是月宮娘娘派來減少人間苦難的;插花其實只是傳統中秋活動的一部分——而且古時候人們插的是雞冠花。
2019年中秋活動現場——畫兔兒爺
兔兒爺是北京人過中秋一個很重要的節物。兔子是月宮裡搗藥的,所以民間就有了迷信的說法要供兔兒爺。
兔兒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騎著獅子、老虎,有的也像人形。現在大家已經沒有供奉的習慣了,所以我們準備了兔兒爺給大家上色,也是供小朋友藝術創作的途徑,讓大家感覺傳統文化很有意思,能夠走進傳統文化。
畫兔兒爺
把整個傳統節日作為作品,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挺新奇,很有吸引力。
古代在過節的時候有很多儀式,大多都有祭拜活動。人們根據時令,用不同當季的花果來供奉。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讀四書五經,這個是不現實的。我覺得從老百姓開始,推廣傳統節日是傳播傳統文化很重要的抓手,因為人人都要過節。
中國傳統節日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美好的含義。
我們祖先的祭拜和一些宗教裡面的拜是不一樣的,不是把自己供奉給冥冥之中的神明,而是希望得到神明的庇佑。就像我們供奉月宮娘娘,希望她保佑我們家庭平安、團圓。我們的供奉有很積極的意義,希望生活變得更好。
在這個含義上理解的中國文化,是非常積極向上的樂生觀念。「樂生」的觀念來源於道家,人在這一生有了問題就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希望神明來保佑我們。
就像中秋節的願景是希望家庭和睦、天下人團圓,所以我們中秋所有的供品都應該是圓的——從明代到清代,書上記載月餅必須是圓的,因為月餅象徵團圓,不然就是一個點心。
畫兔兒爺
徐文治瓶花藝術
但是現代人對傳統節日的情愫越來越淡了,科技發展、商業環境和社會文化氛圍的改變,您覺得哪一個因素影響最大?
這不是商業,也不是人心,文化的發展需要社會基礎。過去人們旅行不像現代人那麼方便,所以過去人們家庭觀念很重,團圓的概念植根在人們的心裡。現在社會流動越來越快,我們很容易把父母接到身邊,接不到身邊也可以打視頻電話。
大城市是發展的方向,我們越來越不願意回到出生的小城市裡面。傳統農耕社會受到現代城市文明衝擊開始消亡,這是文化發展必然的方向。但是再過一百年這個趨勢會不會倒過來,誰也說不準。
文化的東西是不會斷的,我們處在變革的時代。傳統的味道越來越淡,但是同時我們又看到了復興,就像大家不僅僅滿足吃月餅,還開始挖掘它背後的意義。
我們把傳統文化有意思的元素拿出來,經過展示和講解,做當代化的轉化讓大家更能接受。比如現在讓小孩子磕頭、跪拜是不現實的,那讓小孩子來鞠個躬是可以的,保持他們對文化的敬畏心。
可是這個變化在我看來並不是一種樂觀的變化。
文化是起起伏伏的,歷史在螺旋式上升。
看我們的傳統文化,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中秋節起源於唐代,但是和現在截然不同;宋代家家戶戶在中秋主要賞月,並沒有團圓的概念,同時這一天還是新釀的酒上市的時候,所以那一天商戶都會放假,這是豐收和喜悅的季節;到了明代以後大家開始拜月,才開始祈求團圓。
這就好比如清代人和明代人畫人像是不一樣的,現代人和清代人又不一樣。你說誰高?只是不同時代有不同氣息,這些元素就映射到我們的藝術上。
現代人沒有節日的概念了,這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古人最開始在中秋也不插花和供兔兒爺,民間元素增減的原因誰也不能說得準確。
所以我們簡單的說回到古代,這是不可能的,時代在流變,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我們不能一味地批評現代,誇讚過去。
我們現在的文化是經過了一千多年發展慢慢總結的,這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有些不適的東西會消亡,有些因為文化的快速發展會斷裂。過後我們會反思這些變化,或許重拾傳統文化,但是重拾了以後又會是不一樣的東西。
比如這一次我們不用傳統的畫來供奉月宮娘娘,而是用聲光電的形式,用現代科技豐富表達,但還是表達相同的美好溯源,解決當代的問題。
也許我們的藝術在時代巨變中可以為這些文化提供一個棲息之地,它也許只是不適應當今這個時間點,等未來某個對的時機一到,它會散發巨大活力。
我們的文化出現過斷層,所以首要任務是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先去搞研究,搞清楚它是什麼,有什麼內核?我們把這些東西展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地域的人再根據不同的風土人情往裡面加入自己的喜好,地區間形成了差異,這就是文化。
過去大家供兔兒爺,是不能摸的;但是我們根據時代的變化,寓教於樂,現在的兔兒爺給大家做藝術創作。兔兒爺還是中秋的節物,是節日的元素,但不是一個神像了。
我們現在應當想的事情是,如何讓傳統文化和當代形成對接:比如說我們現在可以畫老北京傳統的兔兒爺,我們也可以讓小朋友畫漫畫風的兔兒爺,為什麼我們只能畫明代的兔兒爺呢?你知道你堅持的明代傳統真的就是它的全貌嗎?
怎麼就能讓小朋友畫漫畫風的兔兒爺了呢?我們去迎合這種市場的需求不會擠佔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嗎?
這是文化的交融和發展。現在很多年輕人看動漫多了,動漫就是他的文化和視覺記憶吻合的東西,你讓他接受一個民間的東西他可能接受不了。
古老文化只有中國文化蔓延不絕,是因為它不閉塞,兼容並蓄,然後用我們的文化把外來的文化內化了。文化是交流的,我們不是做一個日本的娃娃然後就說它是中國的,我們是用中國的內核去做大家能接受的形象,這不是簡單的哈日哈韓。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不能把大家眼睛遮住,告訴大家不是中國的東西不能看,我們應該想的是傳統文化如何當代化。讓小孩子穿著不知道來自哪個朝代的漢服然後背四書五經,這是簡單的貼標籤,這才是對傳統文化的誤解。
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能力去消化,有信心把兔兒爺做成動漫人物的形象。如果拿日本的形象講日本的故事,那是日本文化。但是用大家能接受的動漫形象講中國的文化,讓大家更容易接受,這個並沒有喪失文化的內核。
您小時候吃的月餅是怎樣的?
我小時候很不喜歡吃月餅,因為那時候月餅硬邦邦的,都是青紅絲兒和大冰糖塊。這些東西在當時都是好東西,因為青紅絲兒和冰糖都很少見。但是當大家每天吃大魚大肉,大多數人都不再接受這些口味的東西。
這就是時代的發展。
那咱們現在市場上有不少西式口味的月餅,比如說抹茶和巧克力餡兒的,這麼說這些只是根據需求產生的新品種,並不能簡單的歸結於商業化的結果和文化入侵對吧?
月餅為什麼不能根據時代需求改變口味呢?以後我們對健康需越來越高,為什麼不能變成有機蔬菜的呢?
餡兒、皮兒、油鹽比例都可以變,我們唯一要堅持的就是月餅不能做成方的,因為我們吃月餅的核心目的在於表達美好的團圓願景,變成方的就喪失了它最初的意義。
這就是中國人變與不變的智慧。
徐文治瓶花北京藝術中心創始人、資深藝術媒體人、策展人、空間藝術規劃師致力於傳統生活美學研究,對文人茶事及瓶花藝術頗有心得。有《瓶花之美》、《瓶花六講》、《不知有花—山木野草的四時之態》、《銅瓶紙帳貯梅花》等研究著作。
中秋雲淨出滄海
半夜露寒當碧天
莫辭達曙殷勤望
團圓拜月又經年
徐文治老師此次聯手「四時應物」,用現代的方式在近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大家講述、呈現、重新演繹中秋傳統佳節的全貌。
2019年中秋活動現場——畫兔兒爺
現場有交互式沉浸體驗空間、畫兔兒爺等互動活動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