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弗羅裡達州郊外的小鎮上,高中生們迎來了畢業季,無憂無慮的校園生活即將告一段落。面對前路不可知的未來,學生們心懷忐忑、心事重重。在即將分道揚鑣的路口,少年少女們何去何從?影片展示帕霍基高中生畢業前夕的學校日常,描繪了美國主流社會中被遺忘的群體。
影片沒有摻雜對社會不平等、殖民史影響的延續和當代移民問題的宏觀討論,在冷靜旁觀中凸顯張力。哈佛招生官口齒伶俐、略帶清高的商務說辭,給「只想看看」的幾位帕霍基黑人高中女生一記暴擊。在四位素人主人公面臨升學的選擇、打工持家的壓力和以橄欖球文化為中心的活動等瑣事中,我們何以見得遠在地球另一端,這個小鎮的生命力?
成長在帕霍基
採訪撰文:阿獅瑪
一隻美洲鱷,悠閒地趴在田邊。這是美國弗羅裡達州的農業小鎮帕霍基 (Pahokee),人口不超過6000,絕大多數為非裔美國人和墨西哥拉美裔移民,其中30%的家庭處在貧困線以下。同時,佛羅裡達州最大淡水湖:奧基喬比湖也坐落於此。
有著視覺藝術和可持續研究背景的Patrick導演,起初因要拍攝照片,來到歐基澈比湖附近。在甘蔗莊園,他看見龐大的殖民史遺留物在刀耕火種下點燃,來自加勒比的勞工臨時住房也被不斷改裝翻新。打動他的是這些居民生活的熱情。
圖/短片《捕兔》The Rabbit Hunt,來源網絡
Patrick導演創作過關於帕霍基的幾部短片。其中屢獲殊榮的紀錄短片《捕兔》(The Rabbit Hunt),以甘蔗收割時節的一天為鏡,描繪了一幅驚心動魄的捕兔大戰,同時也是帕霍基高中一名黑人少年的成人禮。這種儀式既是囿於貧窮的生存選擇,也是一種古老的族群記憶。
《成長在帕霍基》儘管不涉及《捕兔》的「奇觀」,它聚焦的帕霍基中學校園、球場、公園、路邊攤,也是見證新一代人成長與社區價值延續的地方。低迷的社區經濟也擋不住全家人對畢業季的期盼和重視。他們租來豪車,定製華麗舞裙,男生行紳士禮節,備上由戒指、氣球和水牌點綴的驚喜,來表達迎接畢業的喜悅和希望。
圖/劇照,畢業舞會當天
Patrick和搭檔Ivete在採訪中,對關於帕霍基的作品並沒有詳細且華麗的闡述。這個社區之於導演,或許早已如同家人般的存在,他只需用親切樸實的鏡頭語言,便可在小鎮居民的心中激起千層浪。媒體報導中的帕霍基,似乎逃脫不了經濟落後、就業率低、犯罪率高的刻板印象。《成長在帕霍基》勾勒出帕霍基的另一面真實,它顛覆了媒體的扁平描述。一個在輿論中的「落後社區」,他們的生存信念成為了影片的核心。
無旁白和零採訪的觀察式紀錄之外,最直擊人心的是主人公面對手機鏡頭的自述,許多素材來自帕霍基高中生的社交媒體直播 (Facebook Live)。導演藉此從第一人稱視角,捕捉了這群少年第一時間的心理體驗。
影片不惜花大量篇幅,描繪橄欖球訓練和比賽的盛況。橄欖球之於美國高中生,是一種獲取體育獎學金,脫離貧困的出路。這項區域性競技體育的魅力,讓明星球員備受寵愛。作為美國高中名片的軍樂隊,也同啦啦隊一起,助陣帕霍基高中這隻叫「藍魔」的橄欖球隊。橄欖球訓練和比賽、初為人父、畢業舞會、申請大學,都是片中主人公人生臨界點的階段性成長。
圖/劇照,帕霍基高中「藍魔隊」(Blue Devils)奪冠
【Na』Keirra】
「藍魔隊」比賽間隙,在高亢的演奏和舞蹈中,雙方的軍樂隊和啦啦隊也在較勁。Na帶領其他女生舞出這個年齡的精神氣魄。在奪冠之夜,鏡頭從一家快餐店窗外拍到她回歸打工狀態,還梳著順滑的髮髻,一身整齊的藍色隊服和潔白的筒靴都沒來得及換。她和啦啦隊的姑娘們在球場上揮汗舞蹈,即便身著隊服做清潔,心中也裝著青春活力和夢想。
當這個社區反覆被媒體撕開傷疤,這對紀錄片導演的到來卻能使話語權回歸社區本身。Patrick和Ivete在影片開機前花了數年時間,和帕霍基社區居民產生真誠對話,得以自如地進出這四名主人公的家,儘管窄小擁擠卻盛滿記憶。
【Jocabed】
Jocabed是第1.5代墨西哥移民,也是帕霍基高中的尖子生。她的父母在當地經營一家路邊攤,賣墨西哥玉米餅,
和子女住在鐵皮封門的房中。Jo在收到心儀高校的錄取通知郵件後,激動地來到父母的路邊攤,打了招呼之後便自然而然開始幫忙收銀和點餐。在急促的切菜、鐵板炙烤和備餐叫喊聲中,忙碌工作的間隙,父母才得知她的喜訊。
為精英教育代言的哈佛招生官,以無奈的高姿態對待帕霍基的學生,這似乎已成慣例。Jo在家中修改申請文書。她決定直面童年不堪回首的家庭變故,涕淚俱下地將它寫進文書。她的真實故事也為成功錄取增添了籌碼。
諷刺的是,Jo和她墨西哥勞工家庭的真實經歷,剛好符合申請文書案例中常見的設定,即以坎坷的成長經歷渲染白手起家的美國夢,以獲取大學招生官的垂青。無論頂尖名校吃哪一套話術,Jo的故事都來源於她真實的處境。
導演並未全程跟拍,而是巧妙地將影像工具傳遞到主人公手裡。我們從Jo的手機錄像中看到她在機場和爺爺奶奶團聚,四年未見,他們為參加畢業典禮專程從墨西哥飛來。導演運用全景長鏡頭捕捉到他們顫顫巍巍地走進侷促的玉米餅小屋——爸爸給了他們一個一別四年的擁抱,而另一端,忙碌中的媽媽強忍淚水,牛油果在她刀下整齊地「綻放」。此情此景,展現了移民在嚴酷的政策環境下,還保有的強大生命力。
2017屆畢業典禮上,Jo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做了演講。她成為了家族第一代大學生,也將帶著帕霍基的祝福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圖/優秀畢業生Jo站在父母經營的墨西哥玉米餅小屋前
【Junior】
Junior,帕霍基高中軍樂隊的鼓手,在17歲時成為一位單身父親。片中多次出現這樣的場景,Junior一邊做家務,一邊關注穿紙尿褲學步的女兒。夜晚,遊樂場的華燈初上和人群喧囂全被虛化為背景,特寫鏡頭中的Junior胸前抱著寶寶,背上背著嬰兒用品。寶寶吃著他餵的彩色棉花糖,一點一點嘗出年輕父愛的味道。
這一年中,Junior教會女兒走路、牙牙學語和情感表達,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也感受到肩上的責任,並積極尋求擺脫經濟困境的方法。他偶遇一個高中畢業後選擇在一元店工作的校友,後者炫耀著一周領三四百美元工資的安逸生活,也試圖勸說他來此工作。對於未來,他承受著一份煎熬。面對無數誘惑與幹擾,或許Junior心有所動,但殘酷的現實考驗著他的韌性。
【BJ】
橄欖球隊隊長BJ,忍受艱苦的訓練和教練的訓斥,帶領「藍魔隊」奪冠後,又因統計失誤撤銷冠軍資格。橄欖球伴隨他順利升學,在宣布錄取結果後,BJ戴上新學校的帽子,在帕霍基中學的見證下又邁過一個成長的臨界點。
因為貧窮,他們都想暫時離開這裡,然而他們又紮根在這裡,幾代人用勤勞耕耘著這片叫做故鄉的土地。
恢弘日落映照在歐基澈比湖上,影片結束,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導演訪談
影片《成長在帕霍基》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亞洲首映後,影片代表Bryan親臨現場,凹凸鏡DOC與這位帕霍基中學的老師、主人公之一橄欖球隊隊長BJ的父親聊了聊。Bryan在帕霍基中學教有特殊需求和學習障礙的學生。
凹凸鏡DOC:片中有很多篇幅關於橄欖球,代表著帕霍基學生的努力和自豪。我注意到在「藍魔隊」和其他校隊的比賽現場,連軍樂隊和啦啦隊都表現得特別激烈,還有吐口水和甩中指的動作。這反映了橄欖球文化對社區的特殊意義嗎?
B:這兩支隊伍其實互為朋友,他們的行為都是出於友誼。對他們來說,比賽意義重大,以至於不在乎賽季有多糟,各自也會全力以赴,用血汗淚加以拼搏,爭取贏得比賽——獲勝方當然獲得吹牛一整年的權利。這就是為什麼看起來如此激烈且充滿敵意,但比賽結束後,大家又互相擁抱和握手,很有趣的體驗。
圖/劇照,帕霍基高中啦啦隊表演
凹凸鏡DOC:對於展現畢業舞會,片中有很多橄欖球隊的男生單膝跪地邀請女生作為舞伴的鏡頭(手機錄像)。男生女生們,在舞會當天精心打扮,比平時更加出彩靚麗,這對社區意味著什麼?帕霍基中學的老師又會參與舞會活動嗎?
B:舞會主要以學生為主。記得大概是從2011年我帶畢業生那年起,開始出現特別多的豪華跑車和華麗的舞裙。就發生在大家都去的那個公園,像一種儀式。舞會前,每個人都在公園見面,炫耀自己(租來)的車。我上高中時可不是這樣(笑)。而今天,不管是美洲豹、法拉利還是布加提,各式各樣的頂級豪車都有。每個人都在造型拍照,就像電影明星走紅毯似的。這是個特別的日子。儘管處在一個經濟困難的社區,做父母的會確保在這一天滿足孩子們,非常隆重地以這天的安排迎接高中畢業季的結束。
凹凸鏡DOC:導演使用的很多腳本是學生自發的手機錄像,您怎麼看待這種選擇?
B:我不能替導演回答,但我認為這個想法非常棒!這給了孩子們抒發自己感受的機會,包括對贏得比賽,到頭來又因為無辜的失誤輸掉賽季,以及社區槍擊案等一系列經歷的看法。這部電影記錄了帕霍基人共享的一段時光。我與Patrick在簡訊和社交媒體上經常聯繫。在展現帕霍基鎮上,Patrick沒有用敘述幹涉它,而是觀察它在真實環境中自然發生,不做任何誇大。
凹凸鏡DOC:我對大學招生展會那場戲的印象尤其深刻。有哈佛大學招生人員拒絕為帕霍基的學生提供建議,只因為帕霍基學生可能傾向於選擇職業訓練比較明確的教育,而非哈佛倡導的精英通識教育。這是否將帕霍基學生群體排除在有明顯階級對立的對話之外?
B:不管帕霍基學生未來選擇如何,都是帕霍基堅韌的社區精神的體現。他們的父母每天勞作12小時,他們從日積月累的察言觀色中也能獲得激勵。在影片展示的一系列起起落落中,他們也學會越過坎坷,勇敢成長。
凹凸鏡DOC:BJ從什麼時候開始打球,您通常以什麼樣的方式教育他呢?
B:BJ從五歲就開始打橄欖球,因為他的體型大於同齡孩子,就和比他年長的孩子一起訓練。我對他一直持鼓勵態度,他在三年級時,以零失誤的成績通過了全州考試,我也買了一雙喬丹鞋給他。在重視孩子學業的同時,我支持運動陪伴他們成長。我並沒有施加太多壓力,而是儘可能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條件,培養責任意識。拿橄欖球訓練來說,我一直和BJ強調,雖然我會開車帶他到球場,但他需要做好一切準備,比如收拾好自己的裝備,而不是由我一手包辦。在大學專業的選擇上,我也看重什麼項目更適合他。他擅長數學,我們便物色一些統計學項目,而不是優先考慮橄欖球。
凹凸鏡DOC:影片在帕霍基放映過嗎?
B:我們在學校做了一場放映,在學生、老師、校長和家人中間引起熱烈反響。在聖丹斯電影節後又進行了社區放映,不過還是有許多人沒看過片。片子還未在流媒體上發行,因此下一次社區放映又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時刻。
《成長在帕霍基》Pahokee
美國|英語、西語|2019|彩色|112min
導演:Patrick Bresnan, Ivete Lucas
劇情簡介:弗羅裡達州郊外的小鎮上,高中生們迎來了畢業季,無憂無慮的校園生活即將告一段落。面對前路不可知的未來,學生們心懷忐忑、心事重重。在即將分道揚鑣的路口,少年少女們何去何從?影片展示帕霍基高中生畢業前夕的學校日常,描繪了美國主流社會中被遺忘的群體。
參考連結:
2020電影眼 非虛構短片傑出貢獻獎提名
The Rabbit Hunt
https://cinemaeyehonors.com/eligible-films/the-rabbit-hunt/
西北大學Doc Media對話
Patrick Bresnan和Ivete Luca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yiPWKRwDE
編輯:張勞動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鏡DOC
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團隊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凹凸百態 光影日誌
原標題:《少年少女何去何從?美國高中生畢業前的校園日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