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羅貫中把它放在《三國演義》開篇的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文中描寫到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劉備,然後巧然的機會劉備認識了張飛和關羽,三個人志趣相投,一見如故,結為兄弟。在文中結尾描述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三國演義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關羽和張飛是個什麼關係呢?
陳壽《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桃園三傑
《三國志-張飛傳》中提到:「羽年長(張飛)數歲,飛兄事之」
《三國志-劉曄傳》也說:「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這三段史料足以說明兩個問題:一則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的「恩若兄弟」;二則是「恩若兄弟」而非結拜兄弟,史料也無結義之說。
再有,從三國演義裡面的描寫來看。關羽被東吳人殺害後,魏文帝曹丕詔問群臣:「劉備是否會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是全始全終了」。在這裡,從魏國人看來,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又是「恩猶父子」了。古人有「君臣如父子」的觀念,所以這個說法並不值得奇怪;同時也可以反證:劉備和關羽的關係並不是把兄弟,他們的同時代人對此是很清楚的。清人趙翼認為:三國的君主都善於用人,其用人各不相同,曹操「以權術相馭」,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劉備「以性情相契」。所謂「以性情相契」,就是用感情相處,情深誼長,但這不等於就是把兄弟關係。
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桃園三結義」構思的就好一些,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動一些。
除了這裡提及的關於三國演義的描述以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的諸多材料描寫到三國演義的故事。
張飛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裡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關羽和張飛都以勇略著稱當世。魏國謀臣程昱讚譽關張「萬人之敵」,周瑜稱讚關張為「熊虎之將」。所以,劉備特別寵信關張,視他倆為心腹之臣。以致於後世論史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就認為:「劉備待關張之信,勝於對諸葛亮之誠。」
諸葛亮
以上幾段史料足以說明兩個問題:一則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的「恩若兄弟」;二則是「恩若兄弟」而非結拜兄弟,史料也無結義之說。所以說,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桃園三結義」這個典故。
聯繫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