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科普 | 從《煎茶水記》看古人是如何給茶寶找親媽的

2021-02-14 中國茶葉學會

話說「水為茶之母」,所謂親媽,是相對於繼媽、奶媽、乾媽等非親生媽而言,所以,給茶寶找親媽,也就是給所泡之茶找一款相對最適合的水。鄙人沒那個本事,只能從故紙堆裡來說說古人是怎麼給茶寶找親媽的。

中國是一個飲茶大國,也是飲茶古國,從史料看,大約是從晉代開始,個別的文人就知道茶要用好水來煮泡的,比如杜育《荈賦》說的「水則泯方之注,挹彼清流。」。但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形成風氣。

而真正認識到水對茶的「養育之恩」則是從唐代開始的。為什麼是從唐代開始呢?因為唐代之前,我們的茶飲大多情況下是與食物一起烹煮,俗稱 「混飲」,或者是為了當藥治病而「聊四五啜」的類湯藥。其目的不是為了「填肚子」就是為了「治身子」。特別是作日常食物吃,要在增食慾上下功夫,一款含茶食物,更多的是依靠其它配料的香甜鹽鮮,如三國時期的茶食中還要加蔥、姜、橘皮、香菜類的配料,而茶的味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水的講究幾無必要,就如當下做茶葉蛋、龍井蝦仁,茶香雞從沒聽說要用什麼水最好。因此,唐代之前,對喝茶、吃茶用水的要求極少提及,更遑論藥用之茶了。

唐代始,以陸羽為代表的文人和愛茶者,正式把水提到了與茶同等,甚至高於茶的地位。制訂了不少用水的原則,據《茶經》所論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主要是根據水源環境而作的優劣判斷。概而言之,《茶經》擇水要求不外乎 「活」「潔」二字。

大約在公元825年左右,唐代文學家張又新寫了一篇《煎茶水記》,這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煮茶用水的專論。可面世後,許多人對此文大加詬病,最早的發難者是宋代的歐陽修,歐公在《大明水記》中首先針對陸羽《茶經》採水地域的局限性,提出異議「其說止於此,而未嘗品第天下之水味也」;其次把矛頭指向張又新:「特怪其妄也。水味有美惡而已,欲舉天下之水,一二而次第者,妄說也。」請大家注意,這裡添上了「天下」二字,誤導讀者把「第一」視為「天下第一」,然後大加指責。而後來一些名列前茅的水泉,也落得如此,順水推舟地打上了「天下第X泉」的牌子,贏得了極好的名聲和經濟效益。但歐陽修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影響至今,使張又新的名聲也毀譽參半。古人交通不便,所見自然有限,即便如今,縱然有飛機、高鐵,一日千裡,又豈能採盡天下之水? 

張又新《煎茶水記》中所記劉伯芻和陸羽所謂的第一,並無「天下」之意。不言而喻都是對於所見之水的相對等級。《煎茶水記》中有三個主要內容:

一、記錄了劉伯芻對蘇、揚一帶宜於煮茶之水的等級排序:

故刑部侍郎劉公諱伯芻,於又新丈人行也。為學精博,頗有風鑑,稱較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

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

揚州大明寺水第五;

吳松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二、記述了陸羽對所見二十處水源的排序,相對於劉氏,陸羽的地域寬度就大了許多,包括如今的江西、江蘇、湖南、湖北、浙江、河南、安徽、陝西地區,甚至還有雪水。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 

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

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 

揚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 

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 

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漢江金州上遊中零水第十三;

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 

吳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圓泉水第十八;

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三、是張又新自己的考察實踐及其論述,這部分對水的見解甚高,彌足珍貴。

首先是對劉、陸所論之水的親自驗證:對劉伯芻所說的七種水,曾經親自取樣比較,結果與劉伯芻所論完全一致。對陸羽的二十種水,也都品嘗過,而從中又得出一個頗有規律性的結論:「夫茶烹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就是說,茶在產地煮飲,幾乎沒有不好的,所謂「水土之宜」,是指當地的水煮當地的茶最為相配。如果茶在別處烹煮,其效果就會打折扣。

其次,張又新在歷官途中記錄的探索及驗證:「過桐廬江,至嚴子瀨,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輩用陳黑壞茶潑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鮮馥也,又愈於揚子南零殊遠。」每每看到這段話,總會想起明代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記》中的一段著名論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張又新通過發現一些新的水源和品鑑,得出一條相當辯證的結論:「夫顯理鑑物,今之人信不迨於古人,蓋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 這種厚古不薄今的態度是令人欽佩的。

此後,在歷代「茶寶找媽「的過程中,不少學者都從各地水源茶品中,豐富、驗明了張又新的「茶烹於所產處,無不佳也」的學說。如宋代葉清臣《煮泉小品》「信乎!物類之得宜,臭味之所感,幽人之佳尚,前賢之精鑑,不可及已! 」明田藝蘅《煮茶泉品》:「此誠妙論。況旋摘旋瀹,兩及其新邪。故《茶譜》亦云:『蒙之中頂茶,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是也。今武林諸泉,惟龍泓入品,而茶亦惟龍泓山為最。……又其上為老龍泓,寒碧倍之。其地產茶,為南北山絕品。……餘嘗一一試之,求其茶泉雙絕,兩浙罕伍雲。」 

明田藝蘅《煮茶泉品》中還記載了驗證張又新所述的桐廬嚴子瀨之水:「餘嘗清秋泊釣臺下,取囊中武夷、金華二茶試之,固一水也,武夷則黃而燥洌,金華則碧而清香,乃知擇水當擇茶也。鴻漸以婺州為次,而清臣以白乳為武夷之右,今優劣頓反矣。意者所謂離其處,水功其半者耶?」 田藝蘅在此生動地演繹了一場 「水為茶之母」的活報劇:同樣的媽,可以讓熊孩子變成乖寶寶,也可以讓乖寶寶變成熊孩子。

時至現代,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測定水的酸鹼度、硬度、礦物質元素及各種衛生指標,因此,在選擇泡茶用水上選擇上比古人更有優勢,在水與茶的適宜性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接下來,是否有人可以對張又新的結論作一個科學的檢測,解答為什麼「水土相宜」就往往能找到「茶寶的親媽」,難道真有暗合的DNA不成?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於良子

相關焦點

  • 日本茶學問|藉由煎茶的文人自娛與交遊​
    文正時期的文人們喜好在文房中演繹煎茶的吃茶趣味,竹田不僅擁有許多與煎茶相關的詩書畫作,並且還出版了多冊煎茶書籍,《泡茶新書三種》、《石山斎茶具図譜》、《竹田荘茶説》、《竹田荘泡茶訣》,給研究煎茶文化的人士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 兩宋茶事:煎茶與點茶的意蘊之別 | 揚之水
    唐張籍《和陸司業習靜寄所知》「山間登竹閣,僧到出茶床」 ;宋王珪《宮詞》「撮角茶床金釘校」;宋徽宗《宣和宮詞》「司珍新奏玉茶床」;又宋陳騤《南宋館閣續錄》卷六《故實》「臨幸賜宴」條,錄其儀注有:「次看盞人稍前,謝上殿,兩拜,次進御茶床。」「酒食畢,作樂訖,舉御茶床。」
  • 兩宋茶事:煎茶與點茶的意蘊之別 | 籤名本
    唐張籍《和陸司業習靜寄所知》「山間登竹閣,僧到出茶床」 ;宋王珪《宮詞》「撮角茶床金釘校」;宋徽宗《宣和宮詞》「司珍新奏玉茶床」;又宋陳騤《南宋館閣續錄》卷六《故實》「臨幸賜宴」條,錄其儀注有:「次看盞人稍前,謝上殿,兩拜,次進御茶床。」「酒食畢,作樂訖,舉御茶床。」
  • 清輕甘活|《煎茶水記》對水的論述
  • 茶知識科普:如何從徽茶崛起歷程中,看透中國飲茶文化的發展?
    古人採其鮮嫩茶芽,用來茗菜煮粥。根據《晉書》記載: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清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記載:自秦人取蜀後,始有茗飲之事。時代發展到秦朝統一天下,成就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茶葉開始從巴蜀之地向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陝西和和河南一帶發展,茶葉正式進入飲用階段。自此,茶葉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退居其次,飲用價值成為最主要的用處。
  • 煎茶
    我國和日本都是嗜茶之邦,通常我們把喝茶稱作泡茶,斯文點的還有煮菜、烹茶、點茶等說法,日本人卻呼之為煎茶,一個「煎」字,令人油然聯想起茶與中藥的綿長淵源。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兄弟倆一致認為煎茶出自西蜀。那麼,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唐代的陸羽"始創煎茶法"。很可能陸氏在總結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進,這可以根據陸氏在《茶經》著述中找到依據。
  • 既要喝茶,又要懂茶,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看看古人如何泡茶?
    茶在英國就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翻看很多英國的文學著作都可以看到有茶的蹤跡,甚至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佔據了不小地位。中國的茶文化至今也有幾千年了,在不同的階段飲茶文化都不一樣。就那古人的飲茶文化來說,那和我們現今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 揚之水:兩宋之煎茶
    唐張籍《和陸司業習靜寄所知》「山間登竹閣,僧到出茶床」【6】;宋珪《宮詞》「撮角茶床金釘校」【7】;宋徽宗《宣和宮詞》「司珍新奏玉茶床」【8】;又宋陳騤《南宋館閣續錄》卷六《故實》「臨幸賜宴」條,錄其儀注有:「次看盞人稍前,謝上殿,兩拜,次進御茶床。」「酒席畢,作樂訖,舉御茶床。」
  • 看宋朝人如何喝茶,帶你了解宋朝點茶法
    前文我們講了唐朝人如何喝茶,等到了宋朝,「點茶法」成為飲茶方式的主流。點茶法是將茶餅烘乾、碾碎、磨成末,然後將茶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即調膏),然後再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是用執壺往茶盞點水。
  • 茶性必發於水:用錯誤的水泡茶,等於毀茶。
    ,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但在遠離人煙,植被生長繁茂之地,汙染物較少,這樣的江、河、湖水,倒也不失為沏茶好水。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其江水,取去人遠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唐代白居易在詩中說:「蜀水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認為渭水煎茶很好。 唐代李群玉曰:「吳甌湘水綠花」,說湘水煎茶也不差。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更進一步說:「黃河之水,來自天上。濁者土色,澄之即淨,香味自發」。
  • 煎茶,悟見...
    歡迎分享,以便利益到更多有需求的人士微信公眾號:chanxiucn,期待您關注責任編輯:善資潔煎茶是一種加工綠茶,先經燻蒸,然後將茶葉揉捻成為卷狀,經過焙乾製成。煎茶始於中國,後流傳到日本,是在日本最受歡迎的綠茶種類。通常我們把喝茶稱作泡茶,斯文點的還有煮菜、烹茶、點茶等說法,日本人卻呼之為煎茶,一個「煎」字,令人油然聯想起茶與中藥的綿長淵源。
  • 在茶具使用中,煮茶器具和煎茶器具具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
    在茶具使用中,煮茶器具和煎茶器具具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飲茶之風在遊牧民族的盛行和中原的對外政策密不可分。漢代的「絲綢之路」和隋朝的「海上貿易」促進了中原對外的互市政策,同時也促進了中原與各鄰國的政治、文化的交流。
  • 『 茶之初 』
    煎茶道茶藝可分為九個步驟,分別是備茶、備水、生火煮水、調鹽、投茶、育華、分茶、飲茶、潔器具。備水古人飲茶對水品的選擇都較為講究。煎茶以山泉水為上﹐江中清流水為中﹐井水汲取為下。並將所取水用濾水囊過濾﹑澄清﹐去掉泥澱雜質﹐放在水方之中﹐置瓢﹑待用。
  • 日本茶生活美學
    茶是日本傳統的大眾化飲料,平均每10人中有8人飲茶。還是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學,回國時,不僅將天台宗帶到日本,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後來的僧人榮西也在天台山研習佛法並修學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生記》,記錄了南宋時期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制茶過程和點茶法,從而被譽為日本的「茶祖」。而之後的留學僧圓爾辯圓帶回了徑山茶的種子,種植在自己的故鄉靜岡縣,茶風從此開始流傳。
  • 雨夜品茗|10句關於茶的詩,寫出世人愛茶的原因
    茶有禪心,一人一爐一盞淡茶,見人、見事,見天地。「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茶可舒意,獨處也罷,對飲亦可,自在愜意,皆隨本心。「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茶增閒趣,臨窗聽雨,坐臥吟詩,觀景、思人,歲月生香。「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茶添風雅,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雪月風花,皆可入畫。
  • 茶圖鑑:從識茶到品茶
    茶以悅己,茶以貴人。如何泡一壺好喝的茶?哪種茶能放鬆身心?什麼樣的紅茶適合做奶茶?
  • 葉惠美丨如何選擇泡茶之水?
    通過闡述古人對泉水的排名,以及鑑別方法,讓大家了解到如何去辨別好水,如何利用好水泡一杯好茶。茶聖陸羽曾在茶經說寫過:「水為茶之母。」古往今來,許多文人也寫過很多評論泡茶之水的書籍。由此可見,水對泡茶的重要性。好山好水,方能出好茶。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曾有一段論水名言:「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
  • 玉露、抹茶、煎茶,你分清了嗎?
    日本茶的選擇如何判斷日本茶的優劣?優質的日本茶需要具備哪些特徵?*被覆栽培在具體介紹日本茶分類前,首先科普一下被覆栽培這種種植方式:每年4月中旬至五月,東瀛的一部分茶園都會被黑壓壓或亮閃閃的寒袱紗蓋得嚴實,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被覆栽培」抹茶,玉露與普通綠茶在此分道揚鑣。
  • 讀蘇軾幾首著名的茶詩茶詞,簡單看北宋飲茶的那些事兒
    蘇軾對當時十分流行的煎茶、點茶、鬥茶等茶藝活動,都有著生動且深刻的描寫我們來看:【一、煎茶】  蘇軾在《汲江煎茶》中說道(節選):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 從「煎茶法」到「點茶法」,聊聊宋朝的「點茶」文化及後續發展
    何為「點茶」1、從「煎茶法」到「點茶法」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很早就出現在古代達官貴人的飲品之中,並逐漸與時代文化相融合。最終隨著時代發展、工藝改進、物流運輸,普及到普通人家也可以時常飲茶。唐朝時的喝茶方式,主要是「煎茶法」。即是將制好的茶餅拿去炙烤,然後研磨成粉末待用,另一邊煮泡茶的水,在第一次沸騰時加入鹽,再次沸騰時加入茶末,等再次沸騰時倒出飲用。唐朝煎茶法需要的工具較為繁瑣,禮節性較強,講究用水與沏茶步驟,往往一次煮成茶水,僅能分得二到三人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