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每個省份、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有這樣一個省份,它的城市名幾百年來未曾有過大的變化,依舊承襲著古風;每個城市名的背後,都有一曲關於戰爭和離別的悲歌;這個省份也是動聽的城市名最集中的省份——它就是甘肅。
蘭州、嘉峪關、天水、武威、張掖、平涼、酒泉……
永登、皋蘭、雄關、景泰、麥積、城關、涼州、玉門、敦煌.……
為什麼這些地名都那麼好聽,仿佛每個地名都帶著邊關的蕭肅之氣。
這與甘肅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分不開。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部,是中國東西橫向距離最長的省份,橫貫河西走廊。這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得河西走廊者,外可出關發展貿易,內可保衛中原王朝,因而是歷代中原王朝抵禦遊牧民族的最前沿,咽喉要塞。
這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經歷了無數人的搶奪和戰爭,因此許多城市都是以古代徵戰平定邊地而命名的。地處河西走廊的每一座城市的背後都有一段壯烈的往事。
酒泉、武威、敦煌、張掖
酒泉、武威、敦煌、張掖,這四個地方,每個都是一個王朝,一代名將,一段金戈鐵馬的故事。
秦朝滅亡後,中原王朝沉寂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窩在黃河南岸上,仰望漠北。直到漢武帝時期,強大的漢王朝軍隊出徵河西,橫掃大漠,驅逐匈奴,奪回了河西走廊,守住西北要塞。
漢王朝在甘肅設置酒泉、武威、敦煌、張掖,河西四大郡,並派精兵強將鎮守河西走廊。這段傳奇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衛青、霍去病、李廣、張騫等諸多漢朝將領,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自此,河西走廊與中原王朝的命運密不可分。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似酒」而得名;武威:是漢武帝為彰顯漢軍的武功軍威而起的名;敦煌,「敦」字意為「大」,「煌」字意為「盛」,連起來就是盛大輝煌的意思;張掖:意為「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意思是大漢張掖振臂,而阻斷匈奴之腋窩。
這四個地名無疑是強盛的漢王朝對自己實力的彰顯,而背後,也承載了無數戰死沙場上的將士的血肉和希冀。
從那時起,每一個有著深遠目光的英雄豪傑,都曾踏足於此。
平涼、定西
時光推移,來到南北朝十六國和唐宋時期,平涼和定西這兩座城市留下了姓名。
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苻堅欲討前涼,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
宋朝時,始建定西城,意為「安定西邊」。只是當時的宋王朝平定西部後,未再向前突進,在河西走廊停下步伐,將重心放在西南一隅,這時候定西還未正式成名;直到後來金皇統三年(1143年)正式設定西縣,定西終正式成名,也是至今未變。
時光再來到明朝。嘉峪關在明朝獲名。嘉峪關是明長城的起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
當時明朝立國已有四年,但逃竄至草原的北元蒙古勢力仍然屢屢侵犯我大明邊境,邊境百姓不堪其擾。最終明朝始祖皇帝朱元璋決定出兵嶺北,力求永久解決北元威脅。
朱元璋派出了徐達,李文忠,馮勝三位強將,帶領精銳部隊,千裡徵戰,兵鋒直指蒙古草原大漠。其中,馮勝率領西路大軍出擊甘肅,長驅深入河西走廊,七戰七勝,銳不可當,揚威漠北。得勝返程時,在嘉峪山下,馮勝停下了腳步,他仰望遠處的祁連山,審時度勢,最終他決定在嘉峪山建關設防,鞏固西北邊陲,守望漠北。
因關卡設在嘉峪山上,所以得名:嘉峪關。從此,嘉峪關這一地名便被載入史冊。
嘉峪關
再來到離我們最近的晚清時期,有兩個名人曾來到嘉峪關,留下過他們的足跡。一位是林則徐,另一位是左宗棠。
當年清廷內憂外患,在帝國命運飄渺之際,左宗棠就是從嘉峪關出徵,抗擊沙俄,收復新疆,鞏固了西北邊塞的安定。
離開前,左宗棠親手提字「天下第一雄關!」以示威武。
這許多地名,都有氣壯山河的詩篇為證。
「大禹導河之州」,是臨夏。
「天水注河」,是為天水。
「日出鬥金,積銷金城」洪武白銀。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這是涼州,也是武威。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敦煌玉門關。
「君從萬裡使,聞已到瓜州」,是瓜州。
「張漢朝之臂腋,揚武功之君威」,是張掖和武威。
可以說,發生在甘肅這片土地上,更多的是一代代人的熱血和汗水,漫天歷史黃沙都難掩其骨子裡的漢唐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