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如人名
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
地名
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
歷史緩緩向前
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
身在南充的你
是否知道南充各街道名稱的由來?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南充
來見識一下很多年前那個你不知道的南充
正南街
幾次改名的老街
上世紀80年代的解放街
明清時南充縣城的主要街道之一,原名正南街。民國初年果山公園內建有六角塔一座,抗日戰爭勝利後,改建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碑一方刻有正楷、藍色題字:"嗚呼壯士,抗日陣亡。效忠黨國,用命疆場。救民水火,彰國之光。臨陣卻敵,英勇無雙。名芳千古,永誌不忘。"落款署名"蔣中正"。因正南街正對此碑,故當時縣政府改街名中正路。1950年,紀念碑改建為南充市解放紀念碑,同時將中正路改名解放街。
雞市口
曾經的繁榮市中心
舊時的雞市口附近
雞市口即現在府街、小東街、解放街、奎星街交會的十字路口。明清時始建市集,俗稱「集市口」。集市口商家聚集,常年有賣雞者,漸漸傳名為雞市口。清康乾時期,雞市口成為長街鬧市,集商貿、居住、交通諸功能於一體,匯聚了南充所有的行幫會館,各大銀行也來駐紮,高樓酒肆如林,豪華店鋪鱗次櫛比。(那時五星花園的位置,還只是模範街外城門口的一處空地)。
1940—1941年,日軍多次空襲南充。雞市口鬧市區在轟炸中被毀,而當初的店鋪尤其是金融業的銀行、銀樓等,大多遷往模範街。過了一年多時間,雞市口的街區得以重建,但元氣大傷,繁華景象成為明日黃花。
奧瑞恩特路
當年的國際性商業街
1980年的模範街
模範街在上世紀40年代曾被稱為奧瑞恩特路(Road Oriental)。始建於1921年,當年政府當局拆除新城門(今大都會東側)至儀鳳門至江邊一段內城牆,填平城壕,新修6米寬的街市。由於這條街寬度為當時市政公所規劃街道寬度之最,商鋪修建最合要求,因此房簷、臺階整齊,故取名為「模範街」。
南充城的商業中心於40年代初由雞市口被炸毀後全面轉移至今天的模範街,成為南充國際性的商業中心。當時模範街上僅銀行就有10多家,被老外們稱為奧瑞恩特路。
三公街
今日不見昔日痕跡
上世紀80年代的人民中路三公街路口
果城居民至今習慣稱呼第二人民市場為"三公廟"市場。在今人民中路三公街相交處附近,古代確有一座小廟名三公廟。此廟位於古順慶城西北角,是西充、鹽亭、南部等地到順慶來的必經之路,民國年間又形成了幾條小街,如今街道擴建,這些小街早已不存在了,三公廟也早已拆除。
關羽死後,其聲譽地位日漸提高,不但他自己被加上關聖帝君稱號,其三代祖皆追封為公;曾祖為光昭公;祖父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清雍正三年(1725),果城奉朝庭旨意,修建三公祠。民間習慣稱為"三公廟",久而久之,廟名也就演變為地名、街名了。
繭市街
從小市場到市中心
上世紀80年代人民南路的客運中心
繭市街出現於民國初年,當時果城古貌未改,從大西街口至十字街西頭皆為舊城牆。1921年前後,在新城門(今大都會東側)至今新世紀商場附近一段城牆邊修起了若干鋪房。四鄉農民在每年新繭產出後,皆運到此處出售,各絲廠、作坊亦在此設鬥(當時收繭用量具)收繭。1923年起,正式命名為繭市街。
1950年建南充市時,古城牆已先後拆除。人民政府規劃並動工修建了南起大西街口,北至金魚嶺的一條大街,全長2831米,寬32米,定名為巴山路。後分段改名為人民南路、人民中路、人民北路,舊繭市街亦包含其中。
孔邇街
隨文廟而興衰
上世紀被拆毀前的文廟
此街因臨近順慶府文廟而得名。邇,近的意思。順慶府文廟初為果州南充縣文廟,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幾百年間多次毀而重建。清代初年重建為順慶府文廟,是人們紀念先聖孔子的地方。包括今南充市軸承廠一部分及孔邇街小學的校園,佔地1000多平方米。原有三重殿堂,全廟四周由紅牆圈圍,大門正對這條小街。取名孔邇街是說離孔聖人很近的意思。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廟被拆毀,孔邇街隨之衰敗。直至前兩年順慶府文廟重建,孔邇街成為一條繁榮的商業街。
金泉山
一口古井的神奇傳說
古西河和金泉山
金泉山在古西橋上遊西側,今南充市針織二廠背後。山上有一古井名金泉井,此井保存至今,在新建鄉第三小學校園附近的田邊。舊稱"南充八大景"之一的"金泉夜月"說的就是這口井。
傳說初唐著名道士袁天罡曾在此山中居住,當時另一名星相學家李淳風便去登門拜訪。入門前,李把自己頭上的金釵取下來,埋在路邊,想用此試一試袁天罡的道術如何。見面時他對袁天罡說:「請翻天復地為我算一算。"袁天罡說:"先生面帶金氣,可惜已經化成水了。"李淳風立刻回到埋釵之處,挖開一看,果然湧出一股泉水來。於是鄉民在此砌成水井,命名為金泉井,此山亦因此得名金泉山。正對此山的一段小街(古西橋東頭)亦命名為金泉街。
上河街
有關張三丰的古街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濱江路
上河街也叫三豐街,古時其北頭有三豐樓,祭祀明代高道張三丰。明朝初年張三丰曾住順慶,並在北津樓題寫有七言律詩一首:誰喚吾來蜀地遊,北津樓勝嶽陽樓。煙迷沙岸漁歌起,水繞江城歲月收。萬裡煙波朝夕湧,千層白塔古今浮。壯懷無限登臨處,始識南來第一洲。
民國10年(1921)中河街大火,延燒至鍾子元宅時熄滅。其後,培修房屋時,見瓦上有粉寫張三丰三字。眾人認為是張三丰庇枯,因而集資在上河街建三豐樓,祭祀張三丰。民國16年(1927)縣政府拆三豐樓建靖江樓,市民又集資在上河街南頭建三豐樓、上河街因此而更名為三豐街。1978年,改三豐街、水府街及禹王前街為濱江路南段。
紅牆街
最具老南充風情的街道
南門壩改造前的紅牆街
紅牆街原為」黌牆街「。黌(hóng),即古時學校之意。黌牆就是孔廟(文廟)的圍牆。古時稱孔廟(文廟)為學宮,也就是指現在的學校。同時,這裡還兼有試院的職能。20世紀80年代初為方便識別和書寫改用同音字「紅」,遂為「紅牆街」。
黌牆街在明清之時,乃至民國年間,都是南充的市井民俗街,也是川北風情街。在街的兩邊是各種店鋪,有吃食店,有茶館,有棧房之類,既有在街上挑擔推車遊走的販夫走卒,還有在街邊樹下理髮修腳的五行八作匠人,也有一些弄雜耍、賣唱的藝人等等。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廟被拆,紅牆街衰敗下來,直至前兩年南門壩改造,再次成為城市商圈。
環形商場
曾經的環形體育場
上世紀80年代的環形體育場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今北湖公園至三公街附近一帶修建體育場,1985年8月建成南充環形體育場。當時南充開的大型運動會、比賽都是在這個體育場舉辦。上世紀80、90年代,圍繞體育場附近開始繁榮起來,逐漸形成一個小型商圈。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拆除體育場建成市民休閒購物廣場,經過幾次改造,逐漸形成現在繁榮的環形商圈。
都尉壩
因一名傳奇女子而得名
1991年的嘉陵區火花鎮
火花鄉舊名都尉壩,因為此壩南邊的鳳埡山腳下,古時曾有一座都尉墳。這都尉墳中埋的是什麼人,多年來說法不一,明朝時修的縣誌中稱,這是陳壽墓。清嘉慶年間修縣誌時經過考證,陳壽從未有個都尉職銜。據《碧梧雜錄》記載,西充女子代父從軍,以功授都尉,歷官數年而歸,嫂疑其不貞。女子置酒席,遍請親朋,當眾剖腹以明清白。死後葬鳳埡山。故鄉民皆呼都尉娘娘墓。壩亦因此名都尉壩。
北湖公園
伴隨南充人的成長
改造前的北湖公園大門
北湖是一片古老的水面。在漢代是「魚池」,明代稱「北湖」。明萬曆時知府饒景暈在湖邊建《嘉湖書院》,故又名「嘉湖」。民國8年,購樂至天池重瓣置於湖中,故又名「蓮池」。1984年興建公園,人工拓寬湖面,定名「北湖」,胡耀邦題寫了「南充市北湖公園」匾名。
新中國建立前,市內多為平房,嘉陵江東岸鶴鳴山上的宋代白塔倒映池中,清晰可見,構成南充八景之一「蓮池倒影」,與池中花水相映成趣。2002年北湖公園拆除大門和圍牆,改造為城市開放性公園。
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