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地名」興隆堡鎮村屯名字及由來

2020-12-23 騰訊網

興隆堡鎮

新民市興隆堡鎮,鎮政府駐地在興隆堡。因駐地命名

興隆堡鎮人民政府

政區沿革

興隆堡鎮現轄區域: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隸屬新民府巡警總局第二分局,分局駐地在平安堡,興隆堡為四區所在地。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總局改為警務局,各分局改為區,隸屬關係不變。1910年(清宣統二年),隸屬新民府警務局第二警區,警區駐地在平安堡。1913年(民國二年),新民府改稱新民縣,隸屬新民縣第二警區,警區駐地在平安堡。1923年(民國十二年),政區和警區分開,隸屬新民縣第二區,區公所駐地在前五十家子。大荒地、溫查牛錄、興隆堡、金太牛錄、老什牛錄、昂邦牛錄、陳家臺、馬戶屯、三喇嘛堡子、車家屯、大喇嘛堡、西高力、長山子為管內主村。

東北淪陷時期,隸屬新民縣第二區的平安堡警察署,興隆堡為所轄村公所。國民黨統治時期隸屬新民縣第二區興隆堡鄉。

興隆堡鎮現轄區域:新民解放初期,隸屬新民縣第二區,區政府駐地在五十家子。1950年4月隸屬新民縣第二區,區政府駐地在五十家子,興隆堡、長山子、西高力、大喇嘛、三喇嘛、昂邦牛錄、金太牛錄、柴家屯、老什牛錄、溫查牛錄、大荒地、馬戶屯為所轄村。1956年3月,隸屬興隆店區,大喇嘛、興隆堡、昂邦牛為所轄鄉。1958年2月,隸屬新民縣興隆堡鄉,1958年10月,隸屬興隆人民公社。1961年7月,成立興隆堡人民公社,轄興隆堡、馬戶屯、大荒地、溫査牛、沿海營子、老什牛、金太牛、昂邦牛、柴家屯、安福屯、陳臺、小荒地12個生產大隊。

1983年9月,實行鄉(鎮)、村制,撤銷興隆堡人民公社,設立興隆堡鄉,生產大隊更名為村。興隆堡鄉轄興隆堡、大荒地、溫査牛、金太牛、柴家屯、安福屯、沿海營子、馬戶屯、小荒地、老什牛、陳臺、昂邦牛12個村。1994年,撤鄉設鎮,興隆堡鄉改為興隆堡鎮。2002年12月,撤銷興隆堡鎮,撤銷大喇嘛鄉,興隆堡鎮與大喇嘛鄉合併設立興隆堡鎮。

政區概況

新民市興隆堡鎮位於東經122°57′;北緯41°53′坐落在新民市東部,距新民市區25千米。東與于洪區老邊鄉接壤,南與胡臺鎮、大民屯鎮相鄰,西與東城街道搭界,北與興隆鎮毗連。

2012年,興隆堡鎮轄1個興順社區和興隆堡、馬戶屯、大荒地、溫査牛、沿海營子、老什牛、永豐、金太牛、昂邦牛、陶柴屯、陳臺、大喇嘛、二喇嘛、三喇嘛、車家屯、敖多牛、小崗子、王家窩堡、西高力、長山子20個行政村,28個自然屯。

總戶數9899戶,總人口29820人,總人口中有滿族人口2381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1052人。

總面積151.4平方千米。地勢平坦,土質為黃黏土。耕地面積12.79萬畝,陸地面積218100畝,水域面積90畝。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經濟作物為蔬菜。

礦藏及自然資源。境內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溫泉水。鄉鎮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56家,職工5000人。以鑄造加工、玻璃製品、包裝印刷為主。

2004年8月興隆堡學校成立,同年原大嘛鄉的大喇嘛學校成立,兩所學校都在原初中校址。

境內有G304線國道在瀋陽與新民之間貫穿東西,由永豐村入境,從長山子村出境,路段長26千米;有省道107線南北穿越鎮中,由大喇嘛村入境,從三喇嘛村出境,路段長8.5千米;有大集公路西南東北斜向穿過,由沿海營子村入境,從老什牛村出境,路段長8千米。

境內海拔最高處在長山子村「長山子」山頂,海拔在63米,最低處在沿海營子村,海拔高度20米。

遼河經過境內的長山子村、西高力村、王家窩堡村和小崗子村,由北向南流過,河道長11.58千米。蒲河從東至西流經境內老什牛村、沿海營子村,河道長11.7千米。

村屯名字及由來

興隆堡興順社區

興順社區成立於2002年5月,位於國道304線兩側4千米的沿線上。隸屬興隆堡鎮。居民戶數2850戶,居民人口7100人。社區總面積約1.3平方千米。居民來源有鎮內各村居民,也有新開發樓盤居住的外地居民。

興隆堡村

興隆堡,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興隆堡村東鄰金太牛村,西與大荒地村接壤,南連溫查牛村,北接陳臺村。

2012年,興隆堡村轄興隆、王家房2個自然屯。

興隆堡

興隆堡,曾用名興龍堡。自然屯。鎮政府駐地,村委會所在地。隸屬興隆堡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立屯,名為興龍堡,是因屯中有一道南北走向約1裡長的土崗子,當地人稱為「土龍」。為借吉利而取屯名。後來當地人在崗子上建起龍王廟,以祈願人們興旺發達,並隨之將「興龍堡」改為「興隆堡」。另有傳說「興隆」二字源於清乾隆皇帝東巡時所賜。

由傳說中乾隆皇帝東巡賜名「興隆」而製作的興隆堡形象標識

興隆堡屯東與昂邦牛屯相鄰,西與王家房屯相連,南與安福屯搭界,北與金太牛屯接壤。

王家房

王家房,自然屯。隸屬興隆堡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一王姓人家在此開荒落戶,並建起房子居住生活,立屯時取屯名「王家房」。

2004年2月9日,撤村為屯,王家房村更名為王家房屯。

王家房屯坐落在興隆堡村西部,距村委會2千米處。東與興隆堡屯相連,西與馬戶屯村的馬戶屯接壤,南與大荒地村的大荒屯相鄰,北與遼寧省軍區農場搭界。

馬戶屯村

馬戶屯,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馬戶屯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北部,距鎮政府4千米處。東鄰興隆堡村,西與大喇嘛村接壤,南連大荒地村,北接遼寧省軍區農場。2012年,馬戶屯轄馬戶屯、秦家房2個自然屯。

馬戶屯

馬戶屯,曾用名鬍子屯,自然屯。村委會所在地。隸屬馬戶屯村。

1651年(清順治八年),此地來了一戶為皇室放馬的馬姓人家,因此人長了一臉長鬍鬚,人們都稱他「大鬍子」,立屯時,就以此取名鬍子屯。乾隆末年,這位放馬的馬姓人家在當地成為了有名大戶,故將屯名改稱「馬戶屯」。

馬戶屯東鄰興隆堡村的王家房屯,西連秦家房屯,南與車家屯相鄰,北與大荒地屯接壤。

秦家房

秦家房,自然屯。隸屬馬戶屯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有兩戶秦姓人家來到此地落戶定居,蓋起房子居住生活,立屯時以家族姓氏加住房取屯名「秦家房」。

秦家房坐落在馬戶屯村西部,距村委會2千米處。東與馬戶屯相連,西與大民屯鎮方巾牛屯相鄰,南連大民屯鎮七家子屯搭界,北與大喇嘛村唐家窩堡屯接壤。

大荒地村

大荒地,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大荒地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南部,距鎮政府4千米處。東鄰溫查牛村,西與大民屯鎮後欄杆村、七家子村接壤,南連張屯鎮花樓村、董屯村,北接馬戶屯村。

2012年,大荒地村轄大荒地、小荒地2個自然屯。

大荒地

大荒地,曾用名荒地溝,自然屯。村委會所在地。隸屬大荒地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立屯,因屯中有三條東西平行的天然大荒溝,人們故取屯名荒地溝。嘉慶年間將「荒地溝」改成「大荒地」。

大荒地村東鄰胡家窩堡屯,西與大民屯鎮七家子屯搭界,南連小荒地屯,北與馬戶屯接壤。

小荒地

小荒地,曾用名顧家屯。自然屯。隸屬大荒地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立屯,以顧家早居此地而得屯名顧家屯。後來因顧家人過世,此地又荒蕪、戶數又少,於嘉慶年間隨鄰屯大荒地而取名小荒地。

2004年2月,撤村為屯,小荒地村更名為小荒地屯,合併到大荒地村。

小荒地屯坐落在大荒地村南部,距村委會5千米處。東與溫查牛屯相鄰,西與張家屯鎮董屯接壤,南與張家屯鎮趙屯搭界,北與大荒地屯相連。

溫查牛村

溫查牛,曾用名吳溫查牛錄、溫查牛錄。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溫查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此地為吳溫查牛錄,後改稱溫查牛錄,牛錄是清初軍政合一的基層建制機構,並以主管姓名命名為溫查牛錄,溫查是當時牛錄的首領。1958年簡稱「溫查牛」。溫查牛村多數居民為滿族,所以是滿族村,是新民市41個少數民族村之一。

溫查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南部,距鎮政府3千米處。東鄰金太牛村,西與大荒地村接壤,南連沿海營子村,北接興隆堡村。

沿海營子村

沿海營子,曾用名相凱達子營。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只有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有滿族吳相凱一家居住此地為皇家養馬,當時取名「相凱達子營(達子是漢人對滿人的習稱,「營」也為屯),後因「相凱」和「沿海」是諧音而改稱沿海達子營,清末又改簡稱「沿海營子」。

沿海營子村坐落在興隆堡鎮南部,距鎮政府4千米處。東接老什牛村,西與張屯鎮雙城堡村接壤,南鄰蒲河,北連溫査牛村。

老什牛村

老什牛,曾用名老什牛錄。建制村。村委會所在地。隸屬興隆堡鎮。

轄老什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建屯,名為老什牛錄。「老什」是滿族人的姓名,「牛錄」是軍政合一的基層建制機構,是「老什」為當時牛錄的首領,以姓名加組織機構名稱命名為老什牛錄。1950年改簡稱「老什牛」。

老什牛村坐落在興隆堡東南部,距鎮政府8千米處。東與于洪區馬三家子鎮高家窩堡村接壤,西與沿海營子村、金太牛村相連,南鄰蒲河,北接于洪區老鄉門臺村。

永豐村

永豐,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轄永豐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976年建立生產大隊,取名永豐,即年年收之意。1983年9月實行鄉(鎮)、村制,撤銷興隆堡人民公社,設立興隆堡鄉,永豐生產大隊隨之更名永豐村。1994年,撤鄉設鎮,興隆堡鄉改為興隆堡鎮。

永豐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部,距鎮政府4.5千米處。東、南連老什牛村,西與金太牛村相連,北接昂邦牛村。

金太牛村

金太牛,曾用名根太牛村。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金太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清朝在此地設立根太牛錄,「根太」是人名,「牛錄」是當時軍政合一的基層建制機構。後來根太遷走,光緒末年改稱金太牛錄,「金太」是滿族人姓名,為牛錄的首領。1958年改簡稱「金太牛」。

金太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部,距鎮政府3千米處。東鄰老什牛村,西與興隆堡村接壤,南接沿海營子村,北連昂邦牛村。

昂邦牛村

昂邦牛,曾用名昂邦牛錄,建制村。隸屬興隆鎮。

轄昂邦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治八年)建屯,名為昂邦牛錄。「昂邦」是滿族人姓名,是這個牛錄的首領,「牛錄」是當時軍政合一的基層建制機構,以其姓名命名加建制機構命名昂邦牛錄,後因當地人多年習慣而簡稱昂邦牛。

昂邦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部,距鎮政府3千米處。東與于洪區老邊鄉門臺村接壤,西與興隆堡村相鄰,南與金太牛村相連,北與陶柴屯村毗鄰。

陶柴屯村

陶柴屯,曾用名洪臺。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陶柴屯一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有陶、李、韓、柴四戶人家來到此地開荒落戶。因居住地靠近門臺(即于洪區),故取屯名洪臺。後來因附近的老爺廟失火,人們對「洪」字產生忌諱,光緒末年洪臺分成兩個自然屯,其中的一個以此地的陶姓大戶取屯名陶家屯,另一個以當地柴姓大戶取名柴家屯。後又因兩屯離距很近,幾乎連在一起,人們便習慣統稱「陶柴屯」。

陶柴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北部,距鎮政府4千米處。東與于洪區老邊鄉高臺子村相鄰,西與陳臺村搭界,南與昂邦牛村接壤,北與興隆鎮邱屯村毗鄰。

陳臺村

陳臺,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轄陳臺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陳臺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北部,距鎮政府3千米處。東與于洪區老邊鄉高臺子村接壤,西鄰瀋陽採油廠,南連興隆堡、昂邦牛村,北接興隆鎮圖彥太、老合牛、邱屯村。

2012年,陳臺村轄陳臺、安富屯2個自然屯。

陳臺

陳臺,曾用名陳加臺。自然屯。村委會所在地。隸屬陳臺村。

1858年(清鹹豐八年),此地有一座陳舊烽火臺,其周圍又接二連三建起烽火臺,當地人因附加的烽火臺而取屯名陳加臺。1958年改簡稱陳臺。

陳臺屯東接陳臺屯相鄰,西與安福屯相連,南與陶柴屯接壤,北與興隆店鎮的老合牛屯搭界。

安富屯

安富屯,曾用名安福屯,自然屯。隸屬陳臺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立屯,因當地人祈願平安富貴,故取屯名安富屯。1934年,取平安幸福之意,改稱安福屯。1981年,遼寧省地名普查標準化處理後恢復原名安富屯。2004年2月,撤村為屯,合併到陳臺村。

安福屯坐落在陳臺村西部,距陳臺村2.5千米處。東接陳臺屯,西與瀋陽採油廠相連,北與興隆鎮圖彥太村搭界,南與興隆堡村毗鄰。

(2002年10月,大喇嘛鄉與興隆堡鎮合併為興隆堡鎮,原大喇嘛鄉政區沿革和政區概況已在興隆堡鎮資料中說明,特在此處說明。)

大喇嘛村

大喇嘛,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明萬曆年間,有喇嘛來此地聚眾開荒種地(「喇嘛」系蒙藏族僧人),由於前來開荒種地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屯落,故此取名為「大喇嘛」。由於社會變革大喇嘛村曾用過「大喇嘛堡子」,「大喇嘛大隊」、「東方紅大隊」名字。

「東方紅大隊」是1968年「文革」時的名稱,1981年地名普查標準化處理後,恢復「大喇嘛」名稱。

大喇嘛村2002年前隸屬大喇嘛鄉管轄,2002年後隸屬興隆堡鎮管轄。

大喇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6千米處。東南部與車家屯村相鄰,東北部與二喇嘛村相連,西北部與西高力村相接,西部至敖多牛村,南部與馬家屯村接壤,北部與興隆鎮弓匠堡子村毗鄰。

2012年,大喇嘛村轄大喇嘛、唐家窩堡2個自然屯。

大喇嘛

大喇嘛,自然屯。村委員會所在地。隸屬大喇嘛村。

大喇嘛屯東南部與車家屯相鄰,東北部與二喇嘛屯相連,西部與敖多牛屯搭界,南部與唐家窩堡屯接壤,北部與興隆堡鎮景家屯毗鄰

唐家窩堡

唐家窩堡,自然屯。隸屬大喇嘛村

1823年(清道光三年),有幾戶唐姓人家來到此地開荒種地,搭起窩堡居住生活,後形成屯落,以家族姓氏加「窩堡」取屯名唐家窩堡。

1984年公社改鄉時,當時因遼河清障把遼河河道內居民全部遷出進行全面安置。唐家窩堡接管由金五臺子鄉皂角樹村移民過來的34戶123人,進行安置落戶。由於人口的增加和為了方便工作,經上級批准,唐家窩堡從大喇嘛村劃分出來,獨立成村,隸屬大喇嘛鄉。2004年合併到大喇嘛村,隸屬大喇嘛村。

唐家窩堡屯坐落在西大喇嘛村南部,距村委會2千米。東部與秦家房屯相鄰,西部與敖多牛屯相連,南接方巾牛村,北與大喇嘛屯接壤。

二喇嘛村

二喇嘛,曾用名二喇嘛堡子、東升。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二喇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573年(明萬曆元年),繼「大喇嘛」之後又有一個喇嘛先來此地開荒種地(「喇嘛」系蒙藏族僧人),後前來開荒種地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屯落。立屯時,以

「二喇嘛」取屯名。

後曾叫過「二喇嘛堡子」(具體時間和原因不詳)。1968年,「文革」期間,由二喇嘛堡子更名為東升。1981年,遼寧省地名普查標準化處理後恢復「二喇嘛」原名。

二喇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6千米處。東鄰三喇嘛村,西與大喇嘛村相接,南連車家屯村北接興隆鎮。

三喇嘛村

三喇嘛村,曾用名三喇嘛堡子、三喇嘛、紅星。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三喇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573年(明萬曆初年),繼「二喇嘛」之後又有一個喇嘛來此地開荒種地,後前來開荒種地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屯落,立屯時以「三喇嘛」取屯名。後也曾叫過「三喇嘛堡子」(具體時間和原因不詳)。

1968年「文革」時改稱紅星。1981年,遼寧省地名普查標準化處理後恢復原名「三喇嘛」。

三喇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北部,距鎮政府6千米處。東鄰興隆鎮圖顏太村,西與二喇嘛村相連,南與瀋陽採油廠相接,北部與興隆鎮五十家子村相鄰。

車家屯村

車家屯村,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車家屯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1573年(明萬曆元年)立屯,因屯中車姓

人家居多,故取屯名「車家屯」。

車家屯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6千米處。東與興隆堡鎮圖彥太村、瀋陽採油廠相接,西鄰大喇嘛村,南接馬戶屯村,北連二喇嘛村。

敖多牛村

敖多牛村,曾用名「敖多牛錄」。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轄敖多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44年(清順治元年),清政府在此地設置地方軍政機構「牛錄」後形成屯落,又因當時長官名叫「敖多」,故以姓名和機構名稱取屯名「敖多牛錄」。後來因當地人多年習慣而簡稱「敖多牛」。

敖多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10千米處。東與大喇嘛村相鄰,西與小崗子村毗連,南與大民屯鎮方巾牛村接壤,北接西高力村。

小崗子村

小崗子,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小崗子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11千米處。東與敖多牛村相鄰,西是遼河東岸與新城街道隔河相望,南部與方巾牛相連,北與王家窩堡村接壤。

小崗子

小崗子,自然屯。村委員會所在地,隸屬小崗子村。

1802年(清嘉慶七年)立屯,因居住地北有一個小土崗,故取屯名「小崗子」

小崗子屯東與霍家窩堡屯和敖多牛屯相連,西與新城街道後長溝沿屯相接,南與大民屯鎮方中牛屯相鄰,北部與王家窩堡屯接壤。

霍家窩堡

霍家窩堡,自然屯。隸屬小崗子村。

1804年(清嘉慶九年),有3戶霍姓人家來此地開荒落戶,搭起窩堡居住生活,立屯時以家族姓氏加「窩堡」取屯名「霍家窩堡」。

霍家窩堡屯坐落在小崗子村東部,距村委會50米,東鄰敖多牛屯,西、南、北與小崗子屯接壤。

王家窩堡村

王家窩堡村,建制村。村委會所在地。隸屬興隆堡鎮。轄王家窩堡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914年(民國三年),有王姓人家來此地開荒落戶,搭起窩堡(棚)居住生活,立屯時以家族姓氏加「窩堡」取屯名王家窩堡。

王家窩堡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11千米處,東靠敖多牛村,西是遼河東岸與新城街道前長溝沿村隔河相望,南連小崗子村,北鄰西高力村。

西高力村

西高力村,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西高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北部,距鎮政府11千米處,東與大喇嘛村相鄰,西與新城街道門家網曾家街屯隔河相望,南與敖多牛村、王家窩堡村相連,北與長山子村隔河相望。

2012年,轄西高力、東營子、西營子3個自然屯。

西高力

西高力,自然屯。村委會所在地。隸屬西高力村。

1665年(清康熙四年)立屯,此地為朝鮮族人居住地。又與東面的「張高力」屯子相對,因地理位置居西,故取屯名為「西高力」。

西高力屯東與大喇嘛屯相鄰,西與新城街道門家網村的門家網屯相接,南部與敖多牛、王家窩堡屯相連,北鄰長山子屯,隔燕飛裡排水工程(老被河)相望。

東營子

東營子,自然屯,隸屬西高力村。

1951年建村,因此地多數為「錫伯族」人,錫伯族稱屯子為「營子」,又因有「兩個營子」(兩個屯子)東西相對,因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居西者稱為西營子;居東者稱為東營子。該屯居東,故稱「東營子」。

東營子屯坐落在西高力村東部,距村委會2千米處。東與大喇嘛屯相鄰,南部與大喇嘛屯搭界,西部與西高力屯接壤,北與興隆鎮的班家屯毗鄰

西營子

西營子,自然屯,隸屬西高力村。

與東營子屯名同,該屯居西,故稱「西營子」。

長山子村

長山子村,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轄長山子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21年(明天啟元年)立屯,以屯西有座南北走向又狹長的山命名,故取屯名「長山子。

長山子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北部,距鎮政府13千米處。東、南與西高力村相鄰,西與新城街道邢家甸村搭界,北與興隆店林場相鄰。

境內國道G304線(沈阜開發大道)從村中通過,路段長約2千米,有鄉村道路8條,路段長約9000米。長山子村是國家重要交通運輸的要地,山的北側有3條重要的交通線「瀋山線」鐵路、「京瀋」高鐵鐵路,G1113「丹阜線」高速公路從此處通過。因西部是遼河東岸,河道長度約2千米,「長山子」是,全鎮最高點,山頂海拔63米。在村南端建有「長山子」排水站一座。有橋梁2座,涵洞9處。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浙江十一個城市的地名由來,你的家鄉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下)
    上文提到了浙江五個城市名字的由來,下面筆者將為大家介紹浙江剩餘六個城市的地名由來,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對自己的家鄉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喜歡筆者的文章,希望你們可以幫我點個關注哦。浙江十一個城市的地名由來,你的家鄉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 宜州區9個鎮、7個鄉地名由來大全!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歷史緩緩向前,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身在宜州的你,是否知道高安各鄉鎮地名的由來?地名由來因鄉人民政府駐福龍街得名。地名含義福龍原名「福隆」,「復隆」,含義待考。
  • 地名「高雄」的由來:中國臺灣高雄與日本京都高雄
    最近看到關於中國臺灣南部高雄市的名字由來之談,順便自己也來談一下高雄地名的事情。不少臺灣的朋友和名人都已經提到,臺灣高雄來自於日本京都市右京區的地名「高雄」。在此之前,高雄的原地名是「打狗」,根據伊能嘉矩的研究,是來自於「竹林」的馬卡道語 Takau。
  • 河南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一)
    另說召古為高之意意,因建於高崗之上,故名舞陽縣:秦置舞陽縣,因縣城在舞水(潕水,今三裡河)之北,故名;據《太平寰宇記》:在舞水之陽,因以名縣;從潕水得名,因其源頭珠花四濺,形若水花飛舞而名潕水臨潁縣: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置臨潁縣,以在潁水(潁川、潁河)之上,故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
  • 盤點西豐地名「七宗最」 !看看說的對不對.
    ,撰「三百村屯名,一篇西豐賦」一文,在家鄉父老中間引發熱議,好評如潮。用西豐地名編的《西豐賦》!火了!最美地名,堪稱共和國之最!編者點讚之餘,再一一品味西豐各處地名,不禁為西豐的這些精緻地名所感嘆折服,西豐的地名文化涵蓋之廣、內涵之深,著實讓人嘆為觀止。
  • 媒體:拐老婆溝、氓流屯、三瞪眼山,這些東北地名到底存在嗎
    近日,一篇《東北人不用開口,它們的名字就能把你笑瘋》的帖子在網上瘋傳,文中稱:比東北話更好笑的,是東北人的起名藝術。「我們東北人不是在起名,我們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文中提到東北三省很多有趣的山名、地名。我省海林的三瞪眼山、穆稜的拐老婆溝,依蘭的氓流屯也上了榜單。作為土生土長的黑龍江人,記者還真沒聽說過這些奇奇怪怪的地名,這些地名真的存在嗎,它們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來歷?
  • 一個名字一段故事!南充這些老地名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歷史緩緩向前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身在南充的你是否知道南充各街道名稱的由來?
  • 福建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明洪武年間在藤山北麓建鹽倉,俗稱鹽倉前,遂通稱倉前山,簡稱倉山馬尾區:因地處石馬尾部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閩江下遊有浮礁似駿馬,礁西為馬頭江,礁東為馬尾江,舊鎮中岐位於馬尾江邊,故名馬尾晉安區:1995年10月由福州市郊區析置,因界晉安河得名
  • 新疆9個地市的名字由來,以及各自城市定位
    烏魯木齊市 名字由來:烏魯木齊地處新疆中部,三面環山,距離海洋有2500公裡,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大城市。 關於其名字由來,有幾種說法: 其一:回語。
  • 我國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在臺灣,這個地名的由來很有意思
    關於「火燒寮」這個地名的由來,據當地人講,還得追溯到清朝的乾隆年間。當年這裡一片荒蕪,除了遍地的茅草其他什麼也沒有。來這裡開墾的先民們,就用茅草搭起了一間間茅草屋。有一家人燒火做飯一個沒注意,失火了。結果把全村的茅草屋都燒沒了。先民們在重建家園的同時,為了告誡大家注意安全用火,就把這個地方取名「火燒寮」。火燒寮也就是「火燒了」的意思。
  • 【一線傳真】農安交警大隊:走進街道、村屯開展「零酒駕」宣傳活動!
    【一線傳真】農安交警大隊:走進街道、村屯開展「零酒駕」宣傳活動!為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全力營造拒絕酒駕文明風尚,深入推進落實省交警總、市交警支隊關於《2020年道路交通事故預防「減量控大」》工作部署要求和全省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會議精神,7月28日,農安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以開展道路交通事故預防「減量控大」工作為契機,深入轄區單位、街道(鄉鎮)、村屯開展「零酒駕」創建交通安全宣傳活動。
  • 打狗打貓是地名?臺灣舊地名讓陸客想不通
    2015年1月9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許多舊地名讓自由行陸客想不通,許多大陸民眾會在網絡上探詢,九份、花蓮、高雄等地名的由來,尤其很多自由行陸客深入鄉間,對中南部鄉下的地名更有興趣。 (圖:臺灣《旺報》資料照片)九份跟十分都是陸客旅遊熱門景點,他們現在都已清楚,名字緣自早年舊村落只住9戶或10戶人家;至於花蓮,是舊地名洄瀾轉音而來,洄瀾指的是美侖溪出海口,海水漩渦現象。至於高雄,是日本人取的名字,原本舊名打狗,這讓很多大陸朋友覺得好笑,因為臺灣有個地方曾經叫打貓(嘉義縣民雄鄉),於是陸客會疑問「接下來該不會有打老鼠吧?」。
  • 廣西地名的前世今生
    廣西地名的前世今生玉林並不生產玉,柳州也不是因為柳樹而得名,北海在中國的南方為什麼叫北海?百色是因為有好多種顏色嗎?河池和金城江又是什麼關係?桂林原來是在哪裡?廣西地名的前世今生,現在開解。南寧篇南寧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 天津的地名,究竟有多魔性?每個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幾個?
    獅子林大街 河北區的主幹道獅子林大街 光聽名字就很霸氣 六、七、八裡臺 經常令人迷惑的「六、七、八裡臺」 名字由來也很有趣
  • 南京多了一個古雄街道,你知道古雄名字的由來嗎?
    古雄這個名字可能不少南京人會覺得陌生,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新名字,現代快報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在雨花臺區境內,不少地名都沾著"古雄"元素。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蘇寧 白雪銀/文 劉暢/攝)7月10日,南京雨花臺區古雄街道揭牌成立。古雄這個名字可能不少南京人會覺得陌生,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新名字,現代快報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在雨花臺區境內,不少地名都沾著「古雄」元素。
  • 你知道肉肉名字的由來嗎?
    一些比較經典的品種名字,大家都能達成共識,有些新品種,或者不怎麼走進人們視野的品種的名字經常會引起混淆,甚至沒有個正經的名字,會出現一名多用,或者多名一用,甚至不少引進種沒有漢字名稱,只有拉丁學名(日本用片假名表示的也是學名)情況出現等等。出現這種情況,一來是因為多肉植物品種繁多,新品種不斷推出,二來則是命名一直沒有統一的規範。
  • 幾個好聽且讓人印象深刻的地名
    或許是比較喜歡歷史的緣故,每次坐火車看到有意思的地名我總會去查查這個地名的來歷,有什麼有趣的歷史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認為好聽的地名:1. 風陵渡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和黃帝戰蚩尤這個神話傳說有關,黃帝麾下有大將名為風後,他協助黃帝破了蚩尤的迷霧陣,風后去世後就建陵於此,故稱「風陵渡」。2. 古浪縣
  • 品味潮汕地名
    地名如人名,起名初衷是為方便稱呼。當初命名之時,往往參照地理、物產、傳說以及歷史而定。時過境遷,今人看一些地名,會覺得一頭霧水,不得其解。下面以我市一些村名為例,深入探究,揭示其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歷史信息。
  • 世界上最長的地名,172個英文字母,中文用兩字就能翻譯!
    世界上最長的地名,172個英文字母,中文用兩字就能翻譯!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會有地名,城市地名的由來也是各不相同,人人往往認識一個地方是從地方的名字最先開始的。世界上有很多特別又有趣的地名,但你們知道世界上擁有最長地名的城市,是哪一個嗎?
  • 我國含「樂」字的縣市分布及地名的多種讀法
    地名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詞彙,在書面語中都具有音、形、義三方面的內容,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開中國地圖,很多地名會讓人語塞。地名經常出現多音字,如河北樂亭、浙江會稽、安徽六安等,誤讀的情況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