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堡鎮
新民市興隆堡鎮,鎮政府駐地在興隆堡。因駐地命名
興隆堡鎮人民政府
政區沿革
興隆堡鎮現轄區域: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隸屬新民府巡警總局第二分局,分局駐地在平安堡,興隆堡為四區所在地。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新民府巡警總局改為警務局,各分局改為區,隸屬關係不變。1910年(清宣統二年),隸屬新民府警務局第二警區,警區駐地在平安堡。1913年(民國二年),新民府改稱新民縣,隸屬新民縣第二警區,警區駐地在平安堡。1923年(民國十二年),政區和警區分開,隸屬新民縣第二區,區公所駐地在前五十家子。大荒地、溫查牛錄、興隆堡、金太牛錄、老什牛錄、昂邦牛錄、陳家臺、馬戶屯、三喇嘛堡子、車家屯、大喇嘛堡、西高力、長山子為管內主村。
東北淪陷時期,隸屬新民縣第二區的平安堡警察署,興隆堡為所轄村公所。國民黨統治時期隸屬新民縣第二區興隆堡鄉。
興隆堡鎮現轄區域:新民解放初期,隸屬新民縣第二區,區政府駐地在五十家子。1950年4月隸屬新民縣第二區,區政府駐地在五十家子,興隆堡、長山子、西高力、大喇嘛、三喇嘛、昂邦牛錄、金太牛錄、柴家屯、老什牛錄、溫查牛錄、大荒地、馬戶屯為所轄村。1956年3月,隸屬興隆店區,大喇嘛、興隆堡、昂邦牛為所轄鄉。1958年2月,隸屬新民縣興隆堡鄉,1958年10月,隸屬興隆人民公社。1961年7月,成立興隆堡人民公社,轄興隆堡、馬戶屯、大荒地、溫査牛、沿海營子、老什牛、金太牛、昂邦牛、柴家屯、安福屯、陳臺、小荒地12個生產大隊。
1983年9月,實行鄉(鎮)、村制,撤銷興隆堡人民公社,設立興隆堡鄉,生產大隊更名為村。興隆堡鄉轄興隆堡、大荒地、溫査牛、金太牛、柴家屯、安福屯、沿海營子、馬戶屯、小荒地、老什牛、陳臺、昂邦牛12個村。1994年,撤鄉設鎮,興隆堡鄉改為興隆堡鎮。2002年12月,撤銷興隆堡鎮,撤銷大喇嘛鄉,興隆堡鎮與大喇嘛鄉合併設立興隆堡鎮。
政區概況
新民市興隆堡鎮位於東經122°57′;北緯41°53′坐落在新民市東部,距新民市區25千米。東與于洪區老邊鄉接壤,南與胡臺鎮、大民屯鎮相鄰,西與東城街道搭界,北與興隆鎮毗連。
2012年,興隆堡鎮轄1個興順社區和興隆堡、馬戶屯、大荒地、溫査牛、沿海營子、老什牛、永豐、金太牛、昂邦牛、陶柴屯、陳臺、大喇嘛、二喇嘛、三喇嘛、車家屯、敖多牛、小崗子、王家窩堡、西高力、長山子20個行政村,28個自然屯。
總戶數9899戶,總人口29820人,總人口中有滿族人口2381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1052人。
總面積151.4平方千米。地勢平坦,土質為黃黏土。耕地面積12.79萬畝,陸地面積218100畝,水域面積90畝。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經濟作物為蔬菜。
礦藏及自然資源。境內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溫泉水。鄉鎮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56家,職工5000人。以鑄造加工、玻璃製品、包裝印刷為主。
2004年8月興隆堡學校成立,同年原大嘛鄉的大喇嘛學校成立,兩所學校都在原初中校址。
境內有G304線國道在瀋陽與新民之間貫穿東西,由永豐村入境,從長山子村出境,路段長26千米;有省道107線南北穿越鎮中,由大喇嘛村入境,從三喇嘛村出境,路段長8.5千米;有大集公路西南東北斜向穿過,由沿海營子村入境,從老什牛村出境,路段長8千米。
境內海拔最高處在長山子村「長山子」山頂,海拔在63米,最低處在沿海營子村,海拔高度20米。
遼河經過境內的長山子村、西高力村、王家窩堡村和小崗子村,由北向南流過,河道長11.58千米。蒲河從東至西流經境內老什牛村、沿海營子村,河道長11.7千米。
村屯名字及由來
興隆堡興順社區
興順社區成立於2002年5月,位於國道304線兩側4千米的沿線上。隸屬興隆堡鎮。居民戶數2850戶,居民人口7100人。社區總面積約1.3平方千米。居民來源有鎮內各村居民,也有新開發樓盤居住的外地居民。
興隆堡村
興隆堡,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興隆堡村東鄰金太牛村,西與大荒地村接壤,南連溫查牛村,北接陳臺村。
2012年,興隆堡村轄興隆、王家房2個自然屯。
興隆堡
興隆堡,曾用名興龍堡。自然屯。鎮政府駐地,村委會所在地。隸屬興隆堡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立屯,名為興龍堡,是因屯中有一道南北走向約1裡長的土崗子,當地人稱為「土龍」。為借吉利而取屯名。後來當地人在崗子上建起龍王廟,以祈願人們興旺發達,並隨之將「興龍堡」改為「興隆堡」。另有傳說「興隆」二字源於清乾隆皇帝東巡時所賜。
由傳說中乾隆皇帝東巡賜名「興隆」而製作的興隆堡形象標識
興隆堡屯東與昂邦牛屯相鄰,西與王家房屯相連,南與安福屯搭界,北與金太牛屯接壤。
王家房
王家房,自然屯。隸屬興隆堡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一王姓人家在此開荒落戶,並建起房子居住生活,立屯時取屯名「王家房」。
2004年2月9日,撤村為屯,王家房村更名為王家房屯。
王家房屯坐落在興隆堡村西部,距村委會2千米處。東與興隆堡屯相連,西與馬戶屯村的馬戶屯接壤,南與大荒地村的大荒屯相鄰,北與遼寧省軍區農場搭界。
馬戶屯村
馬戶屯,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馬戶屯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北部,距鎮政府4千米處。東鄰興隆堡村,西與大喇嘛村接壤,南連大荒地村,北接遼寧省軍區農場。2012年,馬戶屯轄馬戶屯、秦家房2個自然屯。
馬戶屯
馬戶屯,曾用名鬍子屯,自然屯。村委會所在地。隸屬馬戶屯村。
1651年(清順治八年),此地來了一戶為皇室放馬的馬姓人家,因此人長了一臉長鬍鬚,人們都稱他「大鬍子」,立屯時,就以此取名鬍子屯。乾隆末年,這位放馬的馬姓人家在當地成為了有名大戶,故將屯名改稱「馬戶屯」。
馬戶屯東鄰興隆堡村的王家房屯,西連秦家房屯,南與車家屯相鄰,北與大荒地屯接壤。
秦家房
秦家房,自然屯。隸屬馬戶屯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有兩戶秦姓人家來到此地落戶定居,蓋起房子居住生活,立屯時以家族姓氏加住房取屯名「秦家房」。
秦家房坐落在馬戶屯村西部,距村委會2千米處。東與馬戶屯相連,西與大民屯鎮方巾牛屯相鄰,南連大民屯鎮七家子屯搭界,北與大喇嘛村唐家窩堡屯接壤。
大荒地村
大荒地,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大荒地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南部,距鎮政府4千米處。東鄰溫查牛村,西與大民屯鎮後欄杆村、七家子村接壤,南連張屯鎮花樓村、董屯村,北接馬戶屯村。
2012年,大荒地村轄大荒地、小荒地2個自然屯。
大荒地
大荒地,曾用名荒地溝,自然屯。村委會所在地。隸屬大荒地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立屯,因屯中有三條東西平行的天然大荒溝,人們故取屯名荒地溝。嘉慶年間將「荒地溝」改成「大荒地」。
大荒地村東鄰胡家窩堡屯,西與大民屯鎮七家子屯搭界,南連小荒地屯,北與馬戶屯接壤。
小荒地
小荒地,曾用名顧家屯。自然屯。隸屬大荒地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立屯,以顧家早居此地而得屯名顧家屯。後來因顧家人過世,此地又荒蕪、戶數又少,於嘉慶年間隨鄰屯大荒地而取名小荒地。
2004年2月,撤村為屯,小荒地村更名為小荒地屯,合併到大荒地村。
小荒地屯坐落在大荒地村南部,距村委會5千米處。東與溫查牛屯相鄰,西與張家屯鎮董屯接壤,南與張家屯鎮趙屯搭界,北與大荒地屯相連。
溫查牛村
溫查牛,曾用名吳溫查牛錄、溫查牛錄。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溫查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此地為吳溫查牛錄,後改稱溫查牛錄,牛錄是清初軍政合一的基層建制機構,並以主管姓名命名為溫查牛錄,溫查是當時牛錄的首領。1958年簡稱「溫查牛」。溫查牛村多數居民為滿族,所以是滿族村,是新民市41個少數民族村之一。
溫查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南部,距鎮政府3千米處。東鄰金太牛村,西與大荒地村接壤,南連沿海營子村,北接興隆堡村。
沿海營子村
沿海營子,曾用名相凱達子營。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只有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有滿族吳相凱一家居住此地為皇家養馬,當時取名「相凱達子營(達子是漢人對滿人的習稱,「營」也為屯),後因「相凱」和「沿海」是諧音而改稱沿海達子營,清末又改簡稱「沿海營子」。
沿海營子村坐落在興隆堡鎮南部,距鎮政府4千米處。東接老什牛村,西與張屯鎮雙城堡村接壤,南鄰蒲河,北連溫査牛村。
老什牛村
老什牛,曾用名老什牛錄。建制村。村委會所在地。隸屬興隆堡鎮。
轄老什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建屯,名為老什牛錄。「老什」是滿族人的姓名,「牛錄」是軍政合一的基層建制機構,是「老什」為當時牛錄的首領,以姓名加組織機構名稱命名為老什牛錄。1950年改簡稱「老什牛」。
老什牛村坐落在興隆堡東南部,距鎮政府8千米處。東與于洪區馬三家子鎮高家窩堡村接壤,西與沿海營子村、金太牛村相連,南鄰蒲河,北接于洪區老鄉門臺村。
永豐村
永豐,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轄永豐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976年建立生產大隊,取名永豐,即年年收之意。1983年9月實行鄉(鎮)、村制,撤銷興隆堡人民公社,設立興隆堡鄉,永豐生產大隊隨之更名永豐村。1994年,撤鄉設鎮,興隆堡鄉改為興隆堡鎮。
永豐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部,距鎮政府4.5千米處。東、南連老什牛村,西與金太牛村相連,北接昂邦牛村。
金太牛村
金太牛,曾用名根太牛村。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金太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清朝在此地設立根太牛錄,「根太」是人名,「牛錄」是當時軍政合一的基層建制機構。後來根太遷走,光緒末年改稱金太牛錄,「金太」是滿族人姓名,為牛錄的首領。1958年改簡稱「金太牛」。
金太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部,距鎮政府3千米處。東鄰老什牛村,西與興隆堡村接壤,南接沿海營子村,北連昂邦牛村。
昂邦牛村
昂邦牛,曾用名昂邦牛錄,建制村。隸屬興隆鎮。
轄昂邦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治八年)建屯,名為昂邦牛錄。「昂邦」是滿族人姓名,是這個牛錄的首領,「牛錄」是當時軍政合一的基層建制機構,以其姓名命名加建制機構命名昂邦牛錄,後因當地人多年習慣而簡稱昂邦牛。
昂邦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部,距鎮政府3千米處。東與于洪區老邊鄉門臺村接壤,西與興隆堡村相鄰,南與金太牛村相連,北與陶柴屯村毗鄰。
陶柴屯村
陶柴屯,曾用名洪臺。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陶柴屯一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51年(清順治八年),有陶、李、韓、柴四戶人家來到此地開荒落戶。因居住地靠近門臺(即于洪區),故取屯名洪臺。後來因附近的老爺廟失火,人們對「洪」字產生忌諱,光緒末年洪臺分成兩個自然屯,其中的一個以此地的陶姓大戶取屯名陶家屯,另一個以當地柴姓大戶取名柴家屯。後又因兩屯離距很近,幾乎連在一起,人們便習慣統稱「陶柴屯」。
陶柴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北部,距鎮政府4千米處。東與于洪區老邊鄉高臺子村相鄰,西與陳臺村搭界,南與昂邦牛村接壤,北與興隆鎮邱屯村毗鄰。
陳臺村
陳臺,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轄陳臺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陳臺村坐落在興隆堡鎮東北部,距鎮政府3千米處。東與于洪區老邊鄉高臺子村接壤,西鄰瀋陽採油廠,南連興隆堡、昂邦牛村,北接興隆鎮圖彥太、老合牛、邱屯村。
2012年,陳臺村轄陳臺、安富屯2個自然屯。
陳臺
陳臺,曾用名陳加臺。自然屯。村委會所在地。隸屬陳臺村。
1858年(清鹹豐八年),此地有一座陳舊烽火臺,其周圍又接二連三建起烽火臺,當地人因附加的烽火臺而取屯名陳加臺。1958年改簡稱陳臺。
陳臺屯東接陳臺屯相鄰,西與安福屯相連,南與陶柴屯接壤,北與興隆店鎮的老合牛屯搭界。
安富屯
安富屯,曾用名安福屯,自然屯。隸屬陳臺村。
1740年(清乾隆五年)立屯,因當地人祈願平安富貴,故取屯名安富屯。1934年,取平安幸福之意,改稱安福屯。1981年,遼寧省地名普查標準化處理後恢復原名安富屯。2004年2月,撤村為屯,合併到陳臺村。
安福屯坐落在陳臺村西部,距陳臺村2.5千米處。東接陳臺屯,西與瀋陽採油廠相連,北與興隆鎮圖彥太村搭界,南與興隆堡村毗鄰。
(2002年10月,大喇嘛鄉與興隆堡鎮合併為興隆堡鎮,原大喇嘛鄉政區沿革和政區概況已在興隆堡鎮資料中說明,特在此處說明。)
大喇嘛村
大喇嘛,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明萬曆年間,有喇嘛來此地聚眾開荒種地(「喇嘛」系蒙藏族僧人),由於前來開荒種地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屯落,故此取名為「大喇嘛」。由於社會變革大喇嘛村曾用過「大喇嘛堡子」,「大喇嘛大隊」、「東方紅大隊」名字。
「東方紅大隊」是1968年「文革」時的名稱,1981年地名普查標準化處理後,恢復「大喇嘛」名稱。
大喇嘛村2002年前隸屬大喇嘛鄉管轄,2002年後隸屬興隆堡鎮管轄。
大喇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6千米處。東南部與車家屯村相鄰,東北部與二喇嘛村相連,西北部與西高力村相接,西部至敖多牛村,南部與馬家屯村接壤,北部與興隆鎮弓匠堡子村毗鄰。
2012年,大喇嘛村轄大喇嘛、唐家窩堡2個自然屯。
大喇嘛
大喇嘛,自然屯。村委員會所在地。隸屬大喇嘛村。
大喇嘛屯東南部與車家屯相鄰,東北部與二喇嘛屯相連,西部與敖多牛屯搭界,南部與唐家窩堡屯接壤,北部與興隆堡鎮景家屯毗鄰
唐家窩堡
唐家窩堡,自然屯。隸屬大喇嘛村
1823年(清道光三年),有幾戶唐姓人家來到此地開荒種地,搭起窩堡居住生活,後形成屯落,以家族姓氏加「窩堡」取屯名唐家窩堡。
1984年公社改鄉時,當時因遼河清障把遼河河道內居民全部遷出進行全面安置。唐家窩堡接管由金五臺子鄉皂角樹村移民過來的34戶123人,進行安置落戶。由於人口的增加和為了方便工作,經上級批准,唐家窩堡從大喇嘛村劃分出來,獨立成村,隸屬大喇嘛鄉。2004年合併到大喇嘛村,隸屬大喇嘛村。
唐家窩堡屯坐落在西大喇嘛村南部,距村委會2千米。東部與秦家房屯相鄰,西部與敖多牛屯相連,南接方巾牛村,北與大喇嘛屯接壤。
二喇嘛村
二喇嘛,曾用名二喇嘛堡子、東升。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二喇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573年(明萬曆元年),繼「大喇嘛」之後又有一個喇嘛先來此地開荒種地(「喇嘛」系蒙藏族僧人),後前來開荒種地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屯落。立屯時,以
「二喇嘛」取屯名。
後曾叫過「二喇嘛堡子」(具體時間和原因不詳)。1968年,「文革」期間,由二喇嘛堡子更名為東升。1981年,遼寧省地名普查標準化處理後恢復「二喇嘛」原名。
二喇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6千米處。東鄰三喇嘛村,西與大喇嘛村相接,南連車家屯村北接興隆鎮。
三喇嘛村
三喇嘛村,曾用名三喇嘛堡子、三喇嘛、紅星。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三喇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573年(明萬曆初年),繼「二喇嘛」之後又有一個喇嘛來此地開荒種地,後前來開荒種地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屯落,立屯時以「三喇嘛」取屯名。後也曾叫過「三喇嘛堡子」(具體時間和原因不詳)。
1968年「文革」時改稱紅星。1981年,遼寧省地名普查標準化處理後恢復原名「三喇嘛」。
三喇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北部,距鎮政府6千米處。東鄰興隆鎮圖顏太村,西與二喇嘛村相連,南與瀋陽採油廠相接,北部與興隆鎮五十家子村相鄰。
車家屯村
車家屯村,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
轄車家屯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1573年(明萬曆元年)立屯,因屯中車姓
人家居多,故取屯名「車家屯」。
車家屯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6千米處。東與興隆堡鎮圖彥太村、瀋陽採油廠相接,西鄰大喇嘛村,南接馬戶屯村,北連二喇嘛村。
敖多牛村
敖多牛村,曾用名「敖多牛錄」。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轄敖多牛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44年(清順治元年),清政府在此地設置地方軍政機構「牛錄」後形成屯落,又因當時長官名叫「敖多」,故以姓名和機構名稱取屯名「敖多牛錄」。後來因當地人多年習慣而簡稱「敖多牛」。
敖多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10千米處。東與大喇嘛村相鄰,西與小崗子村毗連,南與大民屯鎮方巾牛村接壤,北接西高力村。
小崗子村
小崗子,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小崗子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11千米處。東與敖多牛村相鄰,西是遼河東岸與新城街道隔河相望,南部與方巾牛相連,北與王家窩堡村接壤。
小崗子
小崗子,自然屯。村委員會所在地,隸屬小崗子村。
1802年(清嘉慶七年)立屯,因居住地北有一個小土崗,故取屯名「小崗子」
小崗子屯東與霍家窩堡屯和敖多牛屯相連,西與新城街道後長溝沿屯相接,南與大民屯鎮方中牛屯相鄰,北部與王家窩堡屯接壤。
霍家窩堡
霍家窩堡,自然屯。隸屬小崗子村。
1804年(清嘉慶九年),有3戶霍姓人家來此地開荒落戶,搭起窩堡居住生活,立屯時以家族姓氏加「窩堡」取屯名「霍家窩堡」。
霍家窩堡屯坐落在小崗子村東部,距村委會50米,東鄰敖多牛屯,西、南、北與小崗子屯接壤。
王家窩堡村
王家窩堡村,建制村。村委會所在地。隸屬興隆堡鎮。轄王家窩堡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914年(民國三年),有王姓人家來此地開荒落戶,搭起窩堡(棚)居住生活,立屯時以家族姓氏加「窩堡」取屯名王家窩堡。
王家窩堡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部,距鎮政府11千米處,東靠敖多牛村,西是遼河東岸與新城街道前長溝沿村隔河相望,南連小崗子村,北鄰西高力村。
西高力村
西高力村,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因駐地命名。
西高力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北部,距鎮政府11千米處,東與大喇嘛村相鄰,西與新城街道門家網曾家街屯隔河相望,南與敖多牛村、王家窩堡村相連,北與長山子村隔河相望。
2012年,轄西高力、東營子、西營子3個自然屯。
西高力
西高力,自然屯。村委會所在地。隸屬西高力村。
1665年(清康熙四年)立屯,此地為朝鮮族人居住地。又與東面的「張高力」屯子相對,因地理位置居西,故取屯名為「西高力」。
西高力屯東與大喇嘛屯相鄰,西與新城街道門家網村的門家網屯相接,南部與敖多牛、王家窩堡屯相連,北鄰長山子屯,隔燕飛裡排水工程(老被河)相望。
東營子
東營子,自然屯,隸屬西高力村。
1951年建村,因此地多數為「錫伯族」人,錫伯族稱屯子為「營子」,又因有「兩個營子」(兩個屯子)東西相對,因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居西者稱為西營子;居東者稱為東營子。該屯居東,故稱「東營子」。
東營子屯坐落在西高力村東部,距村委會2千米處。東與大喇嘛屯相鄰,南部與大喇嘛屯搭界,西部與西高力屯接壤,北與興隆鎮的班家屯毗鄰
西營子
西營子,自然屯,隸屬西高力村。
與東營子屯名同,該屯居西,故稱「西營子」。
長山子村
長山子村,建制村,隸屬興隆堡鎮。轄長山子一個自然屯,以駐地命名
1621年(明天啟元年)立屯,以屯西有座南北走向又狹長的山命名,故取屯名「長山子。
長山子村坐落在興隆堡鎮西北部,距鎮政府13千米處。東、南與西高力村相鄰,西與新城街道邢家甸村搭界,北與興隆店林場相鄰。
境內國道G304線(沈阜開發大道)從村中通過,路段長約2千米,有鄉村道路8條,路段長約9000米。長山子村是國家重要交通運輸的要地,山的北側有3條重要的交通線「瀋山線」鐵路、「京瀋」高鐵鐵路,G1113「丹阜線」高速公路從此處通過。因西部是遼河東岸,河道長度約2千米,「長山子」是,全鎮最高點,山頂海拔63米。在村南端建有「長山子」排水站一座。有橋梁2座,涵洞9處。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