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90年代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外資企業因為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優惠的稅收政策,開始紛紛入駐中國,其中就有很多的外國企業,因為大量外企的進入,使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但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在大陸、臺資、日本和美資企業因為生產成本、中美貿易戰等原因跑路美國、東南亞建廠的大背景下,當前日資、韓資企業也加快了撤資、轉移的步伐。日資世界五百強兩大巨頭——日東電工和尼康公司相繼撤離蘇州,留下廢棄的工廠和大量的裁撤人員,不僅日資企業,韓國三星電子、LG電子相繼出走中國,大量外企的出走同時在帶走了大量的配套產業鏈,帶走了大量就業崗位以及龐大的稅收,這些損失無法估量,引發了大家關於外資撤離的大討論。而更令人憂懼的是,不僅僅是三星在有步驟地撤離,松下、夏普、東芝、飛利普、索尼、霍尼韋爾安防、蘋果、希捷都已經加大撤退的力度。特別是蘋果系,這個萬億產值的商業帝國此前幾乎將全部產業鏈投放在中國,如果一旦撤離,那麼無工可打的日子真的就要來臨了!
那麼東南亞真的能夠更好的承接外資企業的產業化轉移嘛?東南亞有哪些優缺點呢
營商環境上,東南亞國家雖然也為他們提供了優惠政策,但是東南亞國家大都屬於君主體制,社會動亂時有發生,社會不穩定因素更大,在中國實行民主體制,人民是國家的當家人,社會穩定,更好的保護外企在華的利益。
其次,在就業群體質量方面。中國實現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各種就業人才質量優質,技術更嫻熟,雖然中國工人的成本已經是東南亞國家的幾倍,但中國工人性價比更高。而東南亞人口素質不高,大都學識淺薄,需要花成本去培訓,無形中也在浪費著企業人力資源成本。
從物流運輸看。雖然東南亞國家大部分都是沿海國家,從港口向海外運輸產品都很方便,但是東南亞國家的基礎設施相比中國差了不止一個檔次,中國高鐵裡程網世界第一,公路網、鐵路網、水路網四通八達,可以將產品從工廠運到港口,而東南亞國家交通網基礎設施建設差只能能通過汽車一點一點將貨物運送到港口,不僅增加了物流成本,還增加了時間成本。
從商業運營角度來說東南亞國家的供應鏈極不完善,由於日企在中國投資已有很多年,在投資地圍繞大型外企建立起來的供應鏈非常完善,一個完整的產業集群應運而生。因此,對很多外資企業來說,就近獲得工業生產所需要的配套設施無疑是最方便的。
最後筆者想說,東南亞人口稠密,單純的勞動力價格低,但也存在著加工生產與勞動力素質差異之間的矛盾,而且中國經過改革開放,社會經濟取得巨大發展,國民收入穩步提高,市場廣闊。而東南亞經濟發展低迷,國家貧窮,國民收入低,不足以支撐廣闊的中高端消費市場。綜上所述:外資企業目前撤離到東南亞顯然有點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