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有截然不同的反應,誰愛國一目了然

2020-12-15 可愛的小萱萱58

清末四大名臣中,曾國藩和左宗棠聲望最高,都達到了古代文人所謂「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遺憾的是,清朝衰亡之時就「閉關」了,甚至連他們自己也無法再回到人間。有時候,做了多少功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國之心。誰是曾國藩與左宗棠的愛國?他們從圓明園被燒毀後各自的反應中就可以看出。

1857年(鹹豐七年),英國和法國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原因是廣東官員到英國商船上抓罪犯,法國傳教士在廣西遇害。事實上,他們只是想進一步打開一個中國市場,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利益。

一八六○年(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抵達北京,鹹豐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隨即對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展開了猛烈的搶掠。為摧毀罪孽,他們還放了一把火,搶走了上百萬的財寶,並將這座空曠的園林之寶燒成灰燼。

在圓明園燒毀的這一年裡,左宗棠還只是「四品京堂候補」的一個小官。這位小官,當然是相對的,左宗棠,現在還沒有多少影響力。不能再插手圓明園被焚燒之事

但是圓明園被毀後,左宗棠十分傷心。乃至於整夜不能入睡,也正是這段屈辱的歷史,讓左宗棠下定決心要以身報國,至死方休。

左宗棠七十歲,1883年(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時,曾請他到福建督師,可惜兩年後,即1885年(光緒十一年),他在福州病逝。

左宗棠臨終時還遺言:「惟此越事與戰,實中國強弱之要害。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悔恨平生,難瞑目!左宗棠雖未改變頹敗的局面,但他報國的忠義卻日月可鑑。

然而,在英法聯軍戰死圓明園之後,同為「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又有何表現?在圓明園燒毀一年後,即同治元年,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寫下了他對此事的看法:

洋人十八年八月入京,不傷我廟堂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地助我剿匪,二者皆有德行。「我不能忘記中國的大者,怨天尤人。」

曾國藩說,圓明園燒毀只是一件「小事」,畢竟洋人並沒有燒毀大清廟宇,而且曾幫助我們打擊太平天國的匪徒,如上海、寧波等地的匪徒,所以也就有了「恩德」。所以不要忘了別人的「大恩」,而要簡單地抓住別人的「小過」不放。

看著這,我是不是懷疑曾國藩說的是真的?那裡面會有什麼黑暗嗎?若真如曾國藩所言,那他不但不愛國,甚至還有「叛國」的嫌疑。假如火燒圓明園還是一件小事的話,那麼恐怕在近代史上也找不到什麼大的事情。而且洋人的《大恩大德》更是不能自圓其說,只是做戲而已。曾國藩真的不能理解嗎?

相關焦點

  •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但是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慘禍,面對皇族被外邦人踩在腳下的顏面,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應,今天就從這段歷史中看看古人的愛國情懷究竟有多深吧。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與左宗棠是什麼反應?誰愛國一目了然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攻入圓明園,面對圓明園裡的奇珍異寶,他們貪婪之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僅搶奪走了園內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還焚燒了圓明園,這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的恥辱。但是面對這樣的恥辱,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與左宗棠卻有著不一樣的反應,他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說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肯定都不會忘記那段歷史。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灰暗的時代——晚清。圓明園裡有著數以萬計的財寶,也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圓明園被燒,不僅是讓清廷蒙羞,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踐踏!然而,當圓明園被燒之後,鹹豐並沒有義憤填膺地與英法開戰。即使老祖宗的臉面都被列強踩到了腳底下,他們也只會委曲求全,整個大清上下,仿佛都是一片軟弱,一片哀鳴,不敢打仗。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 曾國藩稱英法有德於我 左宗棠疏遠英法兩國
    巴黎有巴黎聖母院,埃及有金字塔,希臘有巴黛農,羅馬有競技場,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中國卻有圓明園,然而在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在對圓明園洗劫一空之後,又縱火燒毀了這一舉世聞名的
  • 左宗棠和曾國藩晚年決裂,左宗棠曾孫告訴你,其實這是一場表演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四大中興之臣,又都是湖南人,有很多共通之處,兩人曾經是一對好朋友,互相幫助,但晚年卻針鋒相對,老死不相往來,那麼兩人為什麼失和呢?其中以左宗棠的曾孫左景伊的說法最有代表性——這是一場表演!真的是這樣嗎?
  • 左宗棠整倒郭嵩燾太厚黑?左宗棠:沒看懂吧?沒看懂就對了
    怒罵曾國藩作為湖南同鄉,左宗棠與曾國藩結識很早,並且兩人有過生死之誼。曾國藩曾大力提攜左宗棠,使左宗棠平步青雲,一步步成為封疆大吏。可是,左大帥「背恩負義」,轉臉就罵曾國藩,以至於人們口口相傳,說左宗棠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飯睡覺罵老曾。
  • 火燒圓明園左宗棠在哪?若清廷調其鎮守,京師是否會被攻破
    當時,就算曾國藩率領湘軍來,以當時湘軍的戰績,包括蒙古王爺在內的八旗將領也不會服他。 軍隊打仗首先就是看人心齊不齊、將令有沒有人聽。你調一位誰都不清楚的人、儘管一百多年後的人都知道左宗棠是晚清第一帥,但是當時的人大部分都不知道左宗棠。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誰才是慈禧太后真正的心腹?曾國藩差點被殺
    西方列強頻頻來襲,用大炮轟開清王朝的「大門」後,逼迫清王朝不斷地籤訂喪權辱國條約;清王朝統治者自然將賠款轉移給了百姓,實在無法忍受之後,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先後有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陝甘寧回民起義等等;而就在這時,赫赫有名的中興四大名臣出現了。
  • 清朝的3位忠臣良將,左宗棠第三,曾國藩第二,他做第一無人否認
    清朝的3位忠臣良將,左宗棠第三,曾國藩第二,他做第一無人否認。清朝在將近300年統治歷程中,經歷了繁榮昌盛,最後還是免不了漸漸的衰退,直到它的完全滅亡。在清朝晚期的時候,因為自己的落後和封建,造成了對中國的一些恥辱的事情。
  • 左宗棠去世後,子女後代都是什麼情況?後人中多有各方面專家學者
    提左宗棠的後人,那就必須要跟同時期的曾國藩、李鴻章相比了。跟這兩位的後人比起來,左宗棠那是真的配得上大公無私這個詞!曾國藩有3個兒子,其中長子早早夭折,次子曾紀澤和三子曾紀鴻,都因為曾國藩的官職爵位和朝中關係,不用參加考試,直接到朝中做了官。其中曾紀澤更是成為了一代著名的外交家。
  • 為什麼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後,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而且,英法聯軍在進入北京城之前,與清廷有約定,即清軍應將安定門交給聯軍,但聯軍不得破壞城市,也不得令大量士兵進城,於是紫禁城得以保全。那麼,他們又為什麼要對圓明園下手呢?這就要問問昏招迭出的載垣和僧格林沁了。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當大清王朝搖搖欲墜之時,是他們挺身而出,憑藉著驚人的才能與忠心,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那麼,同為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人,到底誰的官最大?誰的爵位最高呢?
  • 曾國藩:笨,是一種天賦
    曾國藩年少愚笨,秀才六考不中,23歲時才考取秀才,排名倒數第二。 而左宗棠在14歲就考取秀才,全縣第一。 兩人共事,左宗棠總是瞧不起這個提攜自己的人,言語之中不甚恭敬。 但是曾國藩卻總是一笑置之。
  • 左宗棠去世後,他的4個兒子什麼狀況?子孫後代裡出了不少名人
    提左宗棠的後人,那就必須要跟同時期的曾國藩、李鴻章相比了。跟這兩位的後人比起來,左宗棠那是真的配得上大公無私這個詞! 曾國藩有3個兒子,其中長子早早夭折,次子曾紀澤和三子曾紀鴻,都因為曾國藩的官職爵位和朝中關係,不用參加考試,直接到朝中做了官。
  • 精於「權術」的曾國藩:將下屬玩弄於股掌之間,全憑「2字秘訣」
    曾國藩精於玩弄權術,將下屬玩弄於股掌之間,全借「2字秘訣」對太平天國李秀成的誘供常常被看作曾國藩精於權術的例子。南京被攻破,誤打誤撞被抓住的李秀成,從對曾國藩破口大罵,很快被曾國藩的「個人魅力」傾倒,認為他仁愛,重情重義,試問誰能有這樣的能力?
  • 圓明園「古衣櫃」,給誰都不要,老外夫婦「撿漏」後轉手賣9315萬
    圓明園是中國清代的一座大型皇家園林,它有「萬園之園」的稱號。在圓明園,有許多世界上最豪華的中西風格建築。清朝的皇室會來到頤和園度過夏天,所以頤和園也叫「夏宮」。能住在圓明園的人都是皇族子弟,所以圓明園也成了聚斂世間珍寶的花園。
  • 左宗棠:大丈夫光明磊落,對付背後使絆的小人,牢記一句話就夠了
    #晚清名臣左宗棠雖然很狂妄,但他的忠誠和擔當,在腐敗的大清王朝官場上,十分少見。不過,由於左宗棠不善於和官場上的人打交道,得罪的人也不少,而此人總是在關鍵時刻,屢次想加害他,甚至不惜放下顏面,在慈禧太后面前假裝昏迷不醒。那麼,左宗棠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想加害左宗棠的人就是官文。官文和左宗棠結怨太深,他在任湖廣總督的時候,就不厭其煩地找左宗棠的麻煩。
  • 【智慧】曾國藩:心至寬,人生方能海闊天空
    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於懷者,有多少能收穫幸福,能有大成就?有人說,這些小事曾國藩可以寬以待人,那麼如果是大事呢,他還能那麼寬容嗎?寬容能聚人氣。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名臣,朝廷上也多以「曾左」合譽。
  • 「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交友之道:交友要雅量,做人要氣度
    寬容地對待朋友,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幫助。反之,你要是對待別人斤斤計較,不論什麼事情,都揪著對方的小錯誤不放,時間長了誰都不會願意和你交朋友。大家應該都聽過《負荊請罪》的小故事。戰國時期,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和藺相如。
  • 曾國藩:境界高的人,有兩大貴相,兩大福相
    曾國藩曾在日記中寫下過四句話,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他的識人之術: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這四句話,分別從做人和做事的角度,說明一個人的修養和處世態度對於自身命運的重要性,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