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名臣中,曾國藩和左宗棠聲望最高,都達到了古代文人所謂「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遺憾的是,清朝衰亡之時就「閉關」了,甚至連他們自己也無法再回到人間。有時候,做了多少功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國之心。誰是曾國藩與左宗棠的愛國?他們從圓明園被燒毀後各自的反應中就可以看出。
1857年(鹹豐七年),英國和法國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原因是廣東官員到英國商船上抓罪犯,法國傳教士在廣西遇害。事實上,他們只是想進一步打開一個中國市場,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利益。
一八六○年(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抵達北京,鹹豐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隨即對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展開了猛烈的搶掠。為摧毀罪孽,他們還放了一把火,搶走了上百萬的財寶,並將這座空曠的園林之寶燒成灰燼。
在圓明園燒毀的這一年裡,左宗棠還只是「四品京堂候補」的一個小官。這位小官,當然是相對的,左宗棠,現在還沒有多少影響力。不能再插手圓明園被焚燒之事
但是圓明園被毀後,左宗棠十分傷心。乃至於整夜不能入睡,也正是這段屈辱的歷史,讓左宗棠下定決心要以身報國,至死方休。
左宗棠七十歲,1883年(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時,曾請他到福建督師,可惜兩年後,即1885年(光緒十一年),他在福州病逝。
左宗棠臨終時還遺言:「惟此越事與戰,實中國強弱之要害。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悔恨平生,難瞑目!左宗棠雖未改變頹敗的局面,但他報國的忠義卻日月可鑑。
然而,在英法聯軍戰死圓明園之後,同為「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又有何表現?在圓明園燒毀一年後,即同治元年,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寫下了他對此事的看法:
洋人十八年八月入京,不傷我廟堂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地助我剿匪,二者皆有德行。「我不能忘記中國的大者,怨天尤人。」
曾國藩說,圓明園燒毀只是一件「小事」,畢竟洋人並沒有燒毀大清廟宇,而且曾幫助我們打擊太平天國的匪徒,如上海、寧波等地的匪徒,所以也就有了「恩德」。所以不要忘了別人的「大恩」,而要簡單地抓住別人的「小過」不放。
看著這,我是不是懷疑曾國藩說的是真的?那裡面會有什麼黑暗嗎?若真如曾國藩所言,那他不但不愛國,甚至還有「叛國」的嫌疑。假如火燒圓明園還是一件小事的話,那麼恐怕在近代史上也找不到什麼大的事情。而且洋人的《大恩大德》更是不能自圓其說,只是做戲而已。曾國藩真的不能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