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房忠告: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

2020-12-13 陌上花開且緩歸

中國人講究「一命二運三風水」,尤其是農村裡的老一輩對這點尤其是深信。再加上對於農村人來說,房子是他們一輩子甚至是幾代人得以棲身的所在,房子的位置、布局、構造等對居住在內的人影響很大,所以有關於住宅和命運、風水關聯的俗語有很多。比如這句「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講的就是建房選址的問題。

現在村子裡少有廟宇,即使有,很多也已經破敗沒有香火,或者大多遠離居民聚集區。

不過在古代,村子或集鎮上有寺廟的就多了,什麼土地廟、觀音廟、文廟、祖廟等等,而且很多都人來人往、香火旺盛。

通常,人們建房居住都會離寺廟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如果萬不得已,那就會選擇居住於寺廟前面或左邊,而不願住在其後或其右。

原因固然有風水之說,但也有出於實際利弊的考慮。

寺廟是求神拜佛,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人認為,這種地方是陰氣聚集的地方。如果把家安在附近,家中難免會受陰氣影響,鬼怪上門,是不利於家宅平安的。

因為古代建築遵循坐北向南的布局,寺廟大門都是朝著正南方的,從風水學上講,廟後是陰宅,而活人居住的是陽宅,當然不適宜建在廟後。

再加上寺廟大多比普通民房高大,若居於廟後,會被擋了陽光,擋了運勢,整日處在陰影中,陰氣就更盛了。若一定要選的話,廟前當然是優於廟後。

再者,同樣是因為寺廟坐北向南的朝向,所以其大門左側為東面,右側為西面。從風水上說,東為陽面,西為陰面。若居於東面,則能充分受到東升之陽的照射,也能驅散很多陰氣。

而居於西側,因為高大廟宇的遮擋,當太陽照到時,已是西落之日了,陽光不強烈且照射時間短,不足以驅散陰氣。所以左右之中,又以左為好。

雖說,上述有陰、陽之說,難免有點迷信色彩,但若從太陽照射角度來說,還是有其道理的。家中若光照不足,難免陰暗潮溼,既影響人心情,也有害身體健康。

從現實角度來考慮,廟裡是燒香、念佛的場所,整天都是香霧繚繞,佛音嫋嫋,若居住的離廟宇太近,難免會受到這些氣味和聲音的幹擾,打亂人的作息,分散人的注意力,擾亂人的正常生活,久而久之,在身體和精神上受到雙重折磨。

從這一點來看,不管是廟前廟後還是廟左廟右都不適合住人。即使在現在,這一點也是適合大家建房或買房做參考的。所以,別以為老古話都已經過時了,我們細細的去分析,還是有它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的。

相關焦點

  • 為何說「寧住廟前廟後、不住廟左廟右」
    民間流傳的一些俗語,有智慧也有不同的詮釋,更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論,就拿這廟(一般指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後來引申到祠堂、墳地等祭祀場所,更延展到後來傳入的教堂等宗教場所)前廟後廟左廟右建房的事就有好幾種說法,其實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說這事罷了。
  • 「寧在廟前蓋,不在廟後起」,廟後面住有啥忌諱?看完終於明白了
    中國農村地方很大,過去人口也不多,所以蓋房這個問題在過去實際上是沒有什麼規劃的。農民們看中了一個地方,只要沒有人跟他搶,就可以蓋在那裡。但是,農村人蓋房選哪裡都沒有問題,只有一個地方不會選,那就是廟的後面。
  • 農村俗語:「寧睡孤墳,不進廟門」,「廟門」為何不能進呢?
    以前的交通很落後,人們外出基本上都是靠步行,比如以前的讀書人上京趕考,遠一點的地方就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時間才能走到,因此以前的人們大多都是出門在外,有句俗話叫「寧睡孤墳,不進廟門」,這也是告誡人們出門在外,晚上睡覺應該注意的事情,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俗語:寧在廟前蓋,不在廟後起,是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中國農村地方很大,過去人口也不多,所以蓋房這個問題在過去實際上是沒有什麼規劃的。農民們看中了一個地方,只要沒有人跟他搶,就可以蓋在那裡。但是,農村人蓋房選哪裡都沒有問題,只有一個地方不會選,那就是廟的後面。
  • 住廟前好還是廟後好 住在廟旁邊有什麼講究
    寺廟是我們拜拜,香火鼎盛的地方,如果只是去拜拜那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住寺廟附近,那還是有些講究的,那麼大知道住廟前好還是廟後好呢?住在廟旁邊有什麼講究?那麼下面就由風水知識大全為大家揭曉下吧!住廟前好還是廟後好:住廟前好  從風水角度講,房子前方為名堂,以開闊為宜,但是廟宇一般比較高大,如果住在廟後,那廟就會遮擋了房子,衝剋房屋主人,是不吉利的。所以,住廟前好。
  • 廟有陰陽之分,陽廟拜神,陰廟拜鬼
    昨天我們講了「寺」與「廟」的區別,「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今天我們來重點講一講「廟」。生活中常聽人說要「去廟裡燒香」此類的話,可見普通認知中廟只是燒香拜佛或者求神祈願的地方,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廟是分陰陽,不可亂進,陽廟自然可以燒香拜神,只是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誤入陰廟。
  • 淺談古代廟制:家廟、宗廟的含義,毀廟的原因!
    廟之一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廟最開始指的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後來,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隨後,佛教傳入,後來的佛教寺院也稱廟。由於傳統上常有不同的宗教相互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民間信仰,因此廟的名稱和性質是多變的,甚至同一時期具備多種含義。
  • 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老話在理嗎?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多的老話俗語之所以至今還在發揮著作用,就是其中的寓意匪淺,有的甚至可以說是至理名言,雖然現如今的生活跟過去已經不同,有了明顯的改變。
  • 老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為何一個人不能進廟呢?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能流傳至今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有些俗語早已過時,但也有一些俗語依然值得今人借鑑。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真的嗎?
    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真的嗎?這是一句古老的農村俗語。這句「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的俗語,就是在這種惡劣的古代社會環境下產生的,提醒大家,在一人出行的時候,必須要小心謹慎。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下面講三個故事,大家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一人不住廟」。
  • 臺灣文化眾多,陰廟文化尤為盛行,什麼是陰廟,陰廟又是如何命名
    而臺灣的廟文化也因此由來:本是出於一種人道關懷,為那些無人祭祀的鬼魂設立一個安身之所,化無緣為有緣的行為。說廟文化,臺灣最出名的廟就是天后宮了,祭奠媽祖---林默的廟宇,因為媽祖普度眾生,早已成為正神,所以媽祖廟是陽廟。在這裡小賤就不在多敘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下面小賤就講講那些不是為正神所蓋的廟宇---陰廟。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正確嗎?寺和廟有什麼不同?
    小時候喜歡看電視劇裡的人物,討債人會兇神惡煞的對負債人說,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也就意味著討債的人不怕他跑,因為即使負債的人跑了,討債人也可以去拿他的資產去抵押現金出來,負債人終究還是免不了一頓教訓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 廟湯屋 | 廟先生的不完美喵生!
    廟老闆是一隻生理器官不完整,但性取向極為明確的貓。上回說過,廟老闆絕育後成了貓「公公」,喜歡女生的程度遠高於男生。
  • 「誦讀經典」溫倩倩:《清廟》——於穆清廟,肅雍顯相
    「誦讀經典」溫倩倩:《清廟》——於穆清廟,肅雍顯相 2020-02-13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寺、廟有什麼區別,「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準確嗎?
    下面轉到正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對不對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平常見到和尚是不是在廟裡見到的呢?其實不是的,和尚僧侶這一類的人物通常是生活在寺裡。比如說我們看活佛濟公的時候,這是一部在國內比較知名的關於佛教的電視劇。
  • 臺灣陰廟求財野史
    當時的臺灣政府有發行一種名為「愛國獎券」的彩票,從業者為了獎券的促銷,便規定,若彩券的後兩位與當期開出的特等獎號碼最後兩位相符,便可以獲得獎品。類似的促銷手段相繼出現,最後發展出來的,就是以愛國獎券中獎號碼為對照的大家樂,彩民在00~99之間挑選一到五個兩位數的數字,下注本金,最後與愛國獎券中獎號碼最後一碼相符,就能翻倍得獎。
  • 一個鄉村府廟——南潯石淙太君廟,怎麼看上去像個皇宮
    一個鄉村府廟——南潯石淙太君廟,怎麼看上去像個皇宮行者鳳凰/文圖南潯石淙鎮石淙鄉裡個廟,一般的人無法想像裡面廟裡的裝飾竟然有這以豪華,歷史文化底蘊這麼深厚,完全不是一個鄉村的土地廟可以比擬的。石淙鄉太君廟相傳始建於南宋欽宗年間(公元1126),是北宋兵馬都監陸圭的神廟。陸圭任安徽泗州縣兵馬都監,賑糧救饑民,相傳陸圭開鹽船至石淙,在姚家入贅,生顯濟、通濟、永濟三女。
  • 香港「火」廟,黃大仙廟,高樓大廈環繞,香火瀰漫
    黃大仙廟是香港最繁華的寺廟之一,也是道教唯一可以舉行道教儀式婚禮和頒髮結婚證書的道教寺廟。黃大仙四周是高樓大廈,但卻高層住宅樓卻擋不住黃大仙祠堂的氣勢和香火的旺盛。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感覺。農曆末日和正之前十五,大批善信前往黃大仙廟宇獎勵神恩,祈求來年上帝保佑。
  • 廣州供奉海瑞的廟,距今600多年,先有廟後有海瑞?
    廟前的廣場上長著古老的樹木,給遊客營造出幽靜的環境,為北京路的繁華增添了一份寧靜。走進廟中,立刻被香菸包圍,給遊客帶來田園生活般的靜謐。廟中有一座轉運橋,幾乎成了遊客必「踩」之地,誰不想轉轉運氣呢?都城隍廟的大殿中到處都是金色的裝飾品,看起來十分豪華,也讓遊客看到了它曾經的輝煌。
  • 為什麼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看看道教的婚姻觀就知道了!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它的意思毀壞別人的婚姻罪孽很大,甚至比拆掉十座寺廟的行為還要惡劣。當然了這只是打了一個比方而已,對佛教和道教來說,寺廟裡塑造的神像經過開光以後,意味著把宇宙中無形的、具有無邊法力的真靈注入到神像中去,神像也就具有無邊法力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