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浩蕩萬裡,《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詮釋極致...

2020-12-16 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王麗明介紹,由於一季節目無法將破冰船南極之行的素材充分展示,東南衛視接下來將推出一檔衍生節目《一起侶行吧》,以艦載機貝爾-212直升機的家——破冰船甲板上的機庫為場地,採用演播廳談話的形式,「跟以前的戶外探險形成一個極大的反差,比較溫馨。」

「乘風破浪」,這一年度熱詞,意在強調敢於迎接挑戰、肆意人生的精神態度。而現實中,有這樣一群人在2020年用了99天,航行15300海裡、探索海洋極地,真正完成了一件乘風破浪的事兒。

年初,東南衛視《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以下簡稱《破冰船南極行》)團隊吹響了啟程號角, 義無反顧地地破浪前行、一路向南;年中,經過節目組緊鑼密鼓的剪輯製作後,《破冰船南極行》正式與觀眾見面。

「看多少遍都不膩」「讓年輕人有機會了解世界」「圓未能遠行之夢」「民間也能幫助國家做科研」……今晚,伴隨著觀眾的不舍、讚嘆與感動,這檔由東南衛視和張昕宇、梁紅夫婦聯手打造,中國首檔海洋極地探索真人秀節目迎來收官。

一艘全球排名前十的破冰船,配有海陸空三棲護航設備,搭載著50餘名船員從北半球出發抵達羅斯海,第一次作為民間力量去助力科考、完成中國南極科考的全新目標,而且在疫情陰霾下全程無補給……《破冰船南極行》之所為,不僅打破了全球範圍內的多項紀錄,也創造了電視史上的多個首次,可謂擔得起任何讚美之詞。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副董事長陳加偉也告訴記者,《破冰船南極行》不僅是東南衛視在2020年最大的項目,同樣是福建廣播影視全集團的一大重點項目。

萬裡航程、往返百日,破冰船盡顯極致探險魅力

經過五年的精心籌備,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神態的Beijing Ocean Leader——「北京號」破冰船,帶領著由專業船員保障團隊、攝像編導團隊和科學家團隊等組成的50餘人,從中國到地球最南端的南極羅斯海,從穿越赤道的炎熱炙烤、魔鬼西風帶的巨浪,到密集浮冰區的穿行……開啟了這一場劈波斬浪的南極之行。

可想而知,旅途中將無可避免地充滿了種種驚險。機艙漏水緊急搶修、艦載機驚險試飛如「刀尖上舞蹈」、穿越赤道消防實訓時船員暈倒、西風帶船體船體顛簸45度、跨入死亡浮冰區破冰船失去動力、冰雪阻擋直升機飛行視線……這些經歷,不僅讓破冰船上的一行人終生難忘,也帶給了屏幕前的無數觀眾最極致的體驗。

在陳加偉看來,「不依靠虛構的戲劇方式,沒有噱頭,而是憑藉極致風光、極致探險打動觀眾,《地球之極·侶行》系列節目是真正的真人秀,不是偽真人秀,或者嚴格意義上說是一檔紀錄片。」張昕宇強調,真實是《地球之極·侶行》的核心,也應該是所有記錄、紀實類節目的核心。「因為生命、生活都是真實的,所以記錄真實、展現真實。」

《破冰船南極行》不僅有讓人直呼過癮的探險經歷,更有獨屬於南極的極致景象和風光。比如,在南大洋最美的海域之一的羅斯海,海水藍得沒有一絲雜質,澄澈的碧空上漂浮著大片潔白的雲彩,讓人宛如身在仙境。再如,日出之時,鋪滿金色的海面上,鯨魚此起彼伏噴著水柱;深海裡,半透明浮遊生物美如煙花;茫茫雪地上,成群結隊的企鵝搖搖晃晃、憨態可掬……

近幾年來,東南衛視與侶行夫婦合力打造《地球之極·侶行》系列節目,去往世界上最難抵達的「極地」,努力為地球製作一本最美的「影像百科全書」,這一次的「破冰船南極行」無疑將成為其中最重要的章節之一。

肩負使命、助力科考,全力提供海陸空三棲支持

「我們這趟出發的原點和全部目的,就是為了民間助力極地科考。」張昕宇表示,在南極這片冰封大陸下,埋藏著地球數百萬年的秘密,蘊藏著數不盡的生態系統寶藏,對於這趟南極之行來說,科考佔據100%的分量。

為了助力科考工作,破冰船進行了大量的改裝,船尾設置尾坡道A架,起吊重量16噸,絞車可提供4千米深海取樣能力,配備2艘軍用級抗冰工作快艇、1艘軍用級救生艇,搭載了一架貝爾-212直升機和一輛全地形車,保證「海陸空」三棲自由行動。

張昕宇介紹,在項目公布之後,收到很多科研單位的主動聯繫,團隊根據船隻的情況和航行路線、目的地,選擇適合的科學實驗,適配科學家,最後與中國高校極地聯合研究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等多家機構及相關部門達成了合作。

略有遺憾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北京號」破冰船無法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停靠,導致部分科學家無法按照原計劃上船,完成他們的科研項目。但儘管如此,這趟南極之行仍然收穫頗豐,不僅協助科學家刷新了中國南極科考的多項紀錄,而且填補國際南極海域相關研究的空白。

比如,建成羅斯海區域內的第一座無人值守的氣象站,北京從此之後就能收到來自南極的氣象數據;採用黑水攝影技術,在南極海域裡拍攝到種類豐富的海洋浮遊生物,還發現了從未有過觀測記錄的未知物種;完成34次探空氣球釋放,收集大氣中的溼度、溫度、大氣壓力、風速風向數據;過濾不同直徑和級別的微塑料,完成116次海洋微塑料樣本採集;藉助重達1.7噸的「大氣觀測方艙」,進行全航線大氣走航觀測……

此外,團隊在破冰船上,安裝了65個高清攝像頭,不僅能實時收聲,也能實現8到25倍的光學變焦,再加上7塊高清監控設備,實現7*24小時拍攝,也首次做到了在極地科考中的全程記錄。

「我們、隊員們、科學家們互相幫助,才能完成這趟南極行的科學任務。」張昕宇感慨,破冰船操作複雜,又載著這麼多人,帶著精密科學實驗設備,此行責任重大,難度也非常大。「但這也是我們的榮耀,希望能幫助科學家完成他們的科學實驗。」

歷盡艱險、初心不改,激勵更多年輕人心懷夢想

陳加偉還清晰地記得,「北京號」破冰船4月23日晚上11點多在天津港登岸時,他與張昕宇通話時對方哽咽的聲音。「他是個硬漢子,一般不容易動感情,那天都快哭了,真的太不容易了。」15300海裡,99個日夜,張昕宇是這趟夢想之旅的託底人。

一開始,張昕宇和梁紅覺得侶行是兩個人的事。八年前,他們駕駛著「北京號」帆船,抵達南極「中國長城站」,當收到「長城站」的回應時,歷時230天,18000海裡,他們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覺。自從那一次揮別,他們開始暗下決心,一定要帶著更多的人去遠行,讓南極有更多中國人的身影,也為那些駐守在世界盡頭的中國科學家們提供些許助力。

於是,從2015年開始,張昕宇滿世界地打聽破冰船的消息。終於,歷時五年,費盡周折,耗費巨資,他完成了從購買到破冰船的改造,他也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如此級別破冰船的個人。

但是,很多人想像不到,在這一「壯舉」背後,張昕宇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要知道,一艘破冰船上有上百公裡的管道、上千公裡的線路和閥門、成千上萬難以計數的按鈕……意味著完全陌生的作業系統。在親眼見到「北京號」破冰船之前,他已經看了數十萬字的資料,上船之後,在這個總長近80米的破冰船上,他來來回回地跑了幾百趟,認真地琢磨每一間艙室、每一個零件、每一條線路。「我得一點一點地,把它們都裝進我的腦子裡。」

「探險,但不冒險」是陳加偉對侶行夫婦的評價,也是《地球之極·侶行》系列節目所一直遵守的價值理念。「我把所有人帶出去,也要把所有人安全地帶回來。」從闖戰區、下火山、環球飛行、孤舟遠航……遭遇過數不盡危機的張昕宇,深知這一次責任更加重大,他時刻緊繃神經,保持著一如既往地的謹慎與小心。

然而,沒有人能預料到,全球疫情的突然暴發,讓這趟行程變成了無補給往返,原計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紐西蘭要登船的相關人員和物資、油料補給全部無法實現。幸好,憑藉充分的準備和精密的計算,最終有驚無險。

東南衛視副總監王麗明評價說,《破冰船南極行》是侶行夫婦十年探險的沉澱和總結,不是關於個人的英雄主義,而是像一個集結號,把重心放在普通人身上,帶著一幫跟他們同樣有夢想的那樣的年輕人一起去探險,有一種更有代表意義的象徵在其中。

彼此信任、相互成就,破冰船南極行的背後力量

難度大、周期長、人員多,作為探險類真人秀節目,《破冰船南極行》在電視創作上幾乎是史無前例額的。所以,值得強調的是,在這場極致旅行的背後,離不開東南衛視和侶行夫婦的彼此信任、相互成就。

王麗明表示,以「海洋時代,中華情懷」為頻道定位,人文紀實探險是東南衛視一個重要的節目方向,有著十年環球探險經驗的侶行夫婦,不僅有膽識和魄力,更具備專業的探險精神和理念。「我們特別願意促成這樣一個具有挑戰性、但又特別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她同時也表示,50多名船員去南極,畢竟不可預知的事情太多了,《破冰船南極行》是一個風險與機會共存的項目。「在頻道層面就做了很多會商和探討,一直在做全方位的前期的預判和評估,項目啟動後,從創意策劃、到海選素人選手,再到出發啟動,這一年多的時間,我們更是全程嚴陣以待。我們更是派了臺裡資深編導李曉東隨船拍攝記錄,與張昕宇梁紅進行內容創作上的切磋互補」

於項目負責人葉雲美而言,則是「牽腸掛肚」,每天在船訊網上看船到哪兒了,有沒有在動,在動她才能放心吃飯睡覺。她笑著說,「反正跟這個項目,我白頭髮多了一大把,減重10多斤了。」

「作為平臺方,我們從來沒有做甩手掌柜的想法。」王麗明介紹,在項目推進的各個階段,東南衛視項目部成員全程盯著,各部門相互配合推進,事無巨細地商量研究,一期一期地熬,保證節目的完整度和完美性,讓一個10分的項目能呈現出它應有的效果。她總結道,「我們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一是把內容策劃好,二是做好招商,為節目順利拍攝保駕護航。」

王麗明介紹,由於一季節目無法將破冰船南極之行的素材充分展示,東南衛視接下來將推出一檔衍生節目《一起侶行吧》,以艦載機貝爾-212直升機的家——破冰船甲板上的機庫為場地,採用演播廳談話的形式,「跟以前的戶外探險形成一個極大的反差,比較溫馨。」目前,《地球之極·侶行》第六季的拍攝方案也提上了日程,明年,張昕宇梁紅將再次走向地球極致之地,下一個目的地會是哪裡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自其他媒體或為企業宣傳文章,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具體行為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聯繫郵箱:783207631@qq.com

相關焦點

  • 駕駛一艘破冰船,侶行夫婦五年花一億圓夢南極行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之後,這孤舟終於越過最後的德雷克海峽,到達了南極喬治王島,到達了那個夢想中的地方。 在夢想之地,她穿上了婚紗,他給她帶上了戒指,調皮的企鵝來做伴娘。梁紅喜極而泣的眼淚裡,也有歷盡艱辛的激動,有夢想成真的喜悅。
  • 花掉幾個億環遊世界的侶行夫婦來寧
    ,民間助力極地科考2020年1月,侶行夫婦開啟了破冰船南極行的旅程。他們與南極很早以前就有過不解之緣。2014年,他們就曾駕駛帆船到達南極,在長城站舉行了南極大陸上第一場中國人的婚禮。與上一次不同的是,這次南極之行搭載了50多位船員,包括一些科學家和年輕的民間志願者。
  • Puma AE無人機為美國南極破冰船領航
    據外媒報導,美軍每一年都會前往南極麥克默多站為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南極研究中心執行一次補給任務。「北極星」破冰船帶著食物、能源及其他補給品來到目的地,不過在今年,它多了一位得力助手--一架無人機。 美軍為了減少人員面臨的風險,於是跟無人機公司AeroVionmnent展開合作,讓其Puma AE無人機協助破冰船工作人員完成任務。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今年38歲的副領隊魏福海跨過大半個地球接通了我們的電話,他說,這已經是他第10次來南極了。 臨近南極中山站,雪龍2號破冰開道,一米多厚的堅固冰層被劃開鋒利的口子,從上空看,雪龍2號和雪龍號在茫茫無際的冰原上,由一個點、變成兩個點,由兩個點變成一條線……像極了中國南極科考人的徵程,破冰而行,一往無前。
  • "雪龍2"號科考破冰船探秘南極動物世界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8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展開中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的太空人海綜合調查。調查顯示,儘管環境惡劣,但是這裡依然生機勃發。在科考隊員、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教授鄧文洪的鏡頭裡,留下了30種鳥和7種海洋哺乳動物的身影。他為此拍攝了5萬多張照片。「我記錄到的鳥種群數量近3萬隻,其中九成為南極鸌。
  • 南極末日冰川已岌岌可危,地球巨變多米諾骨牌或倒下第一塊!
    地球巨變的多米諾骨牌可能即將倒下第一塊! 這意味著南極的「末日冰川」已岌岌可危,地球海平面上升乃至地球巨變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可能即將倒下。
  • 南極從哪裡來?
    但是,1億多年前關鍵性的轉折出現了,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非洲、澳大利亞等陸塊紛紛向北漂移,印度次大陸更是如箭離弦般向歐亞大陸飛速撞去,只有南極陸塊孤零零地留在極地(1.4億年前至今的板塊運動示意圖,視頻製作@Christopher Scotese)當時間到了3400萬年前,南美洲與南極陸塊的最後連接,也被板塊運動的洪荒之力無情切斷
  • 美國打響了北極的「破冰船競賽」?曹衛東:它覬覦已久了!
    美國總統川普不久前籤署了一份《維護美國在北極和南極地區國家利益的備忘錄》,呼籲美國海岸警衛隊研究發展核動力破冰船的可能性。這份文件還要求評估未來破冰船將攜帶什麼樣的防禦性武器,特別是要抵禦來自「實力相當對手」的威脅。那麼,美國口中聲稱的所謂「威脅」來自何方?突擊研究發展核動力破冰船的背後暗藏了美國怎樣的考量?
  • 我國首艘民間科考破冰船從舟山出發首航南極
    2020年1月16日上午,位於舟山朱家尖島的普陀臺貿物流中心碼頭,綿綿冬雨中,一輛吊車正在向一艘名為「北京海洋領導者」的破冰船補給物資。這是我國首艘由民間籌資購買的破冰船,掌舵的張昕宇、梁紅夫婦帶領50多名隊員,於當天下午從這裡出發挺進南極洲。
  • 【福利】一份波利從南極送來的聖誕禮物!
    (沒錯,南極,聖誕老人家對門(#^.^#))。    在地球最南端的大波利可是非常掛念大家的!☆ㄟ( ・ө・ )ㄏ☆    今早剛在南極破冰船上發來自拍照一張,送上它的聖誕祝福!噔噔噔噔~~~    波利的南極之旅還有兩周才結束,雖然不能陪大家過聖誕,但波利給喜愛《仙境傳說:愛如初見》的朋友們準備了2份聖誕禮物,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也祝福大家都能幸福快樂,願望成真!
  • 【福利】一份波利從南極送來的「雙蛋」禮物!
    大家知道,我們的大波利前陣子已經出發去了南極(沒錯,南極,聖誕老人家對門(#^.^#))。在地球最南端的大波利可是非常掛念大家的!☆ㄟ( ・ө・ )ㄏ☆今早剛在南極破冰船上發來自拍照一張,送上它的聖誕祝福!
  • 「油多拉」北極這座白色孤島,是地球上不可複製的自然奇觀
    北極,一個聽起來陌生而熟悉的地方,它曾經出現在我們的地理課本,與南極形成地球的兩端。▲乘坐俄羅斯「50周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抵達北極點以北極點為圓心畫圈,是北冰洋。這個世界最小、最淺、最冷的大洋,2/3被永久性海冰所覆蓋。更大的圈,是陸地海岸帶及眾多島嶼。北極圈內的島嶼數量僅次於太平洋。
  • 人類首次滑雪徒行抵達南極大陸難抵極,還有一位中國女性
    2020年1月25日19點18分,南極大陸難抵極傳來了一位中國女性的聲音:「遠徵已完成,祖國是我的驕傲。」她就是來自北京冬奧組委滑雪戰隊的馮靜,她完成了人類第一次依靠雙腳到達此地的壯舉。南極難抵極 人類的禁地南極大陸的難抵極,其海拔約3715米,英文名意譯為不可接近之極,是距離南極大陸所有海岸線最遠的點。
  • 站在南極看世界 極源生物:海洋科技助力國家健康發展大戰略
    極源生物在南極考察。南極磷蝦捕撈後立即進行加工。集群而生的南極磷蝦。南極,地球的最南端,是一片被冰雪覆蓋的大陸。在這裡,有一個極為神秘的威德爾海域,被譽為地球上最清澈的海,這裡擁有絢麗多彩的極光和變化莫測的海市蜃樓,這裡的海洋充滿生機。在這裡,魚類、企鵝、鯨魚均以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生物為食——南極磷蝦,它是南極洲的生命之源。濟南,是沒有海洋的城市,卻成為了中國南極磷蝦的起源之地。今年9月,南安普敦大學總編輯Graham C.
  • 南極曾是茂密雨林?如今的地球氣候,南極還能維持多久?
    地球的環境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四十六億年的歷史了,曾經的地球環境十分溫和,而如今地球的環境卻不堪重負,在2020年還發生了一系列的極端氣候,而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都與這全球氣候變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急於建造核動力破冰船,美國到底想幹什麼?專家:兩大主要原因
    前段時間,白宮籤發了一個備忘錄,要求美國海岸警衛隊以及軍方研究論證,美國應該如何保證它在南極和北極的國家利益,在使用核動力破冰船時,能發揮怎樣的作用,破冰船該裝備什麼樣的武器裝備,才能維護美國在未來兩極的利益。
  • 南極首現20℃以上超高溫?事是真的,但沒你想像中那麼恐怖
    長城站自1984年建站以來每年測到的平均氣溫總體上是呈現上升趨勢1986年,平均-3.3℃1997年,平均-2.2℃2014年,平均-1.3℃給科考基地送物資的破冰船船員對氣溫升高有明顯的感受往年因為寒冷破冰船要衝開40KM左右的封凍的海面才能達到科考基地但船員清楚的記得2019年去的時候封凍的海面只有
  • 地球南極為什麼比北極冷?南北極有什麼我們未知的東西?
    南極大陸發現於19世紀,但過去兩百年來進入南極大陸的人屈指可數:一、是因為其天氣惡劣,二、是因為成本太高,所以直到現在南極依然是地球上最神秘莫測的一個地方。它的面積為1400萬平方公裡,比咱們中國要多個三分之一就比俄羅斯小一點點,但相比這些國家南極大陸有將近97%的地方都被冰雪常年覆蓋。
  • 《南極之戀》首映 趙又廷楊子姍高默契拍吻戲不刷牙
    圖片由宣傳方提供1月28日,「情人月」第一極致愛情電影《南極之戀》在京舉辦「極致表白」全球首映禮。晚上首映星光熠熠,黃渤、趙英俊、吳中天、蔡嶽勳、盧正雨、春夏、張宥浩、卜冠今等到場觀影,全程有哭有笑,觀眾好評不斷:「南極太震撼,洗眼神作無誤」、「沒想到春節前竟然有這麼一部驚喜的好電影,感動!」,黃渤激動點讚:「炙熱的感情與極冷的天氣相融合,一個人與大自然抗爭,太超乎想像了,非常不容易!